參考文獻 | 中文文獻
王大維(2000)。「父職參與」或「參與親職的父親」? 應用心理研究,7,12-18。
王舒芸、余漢儀(1997)。奶爸難為--雙薪家庭之父職角色初探。婦女與兩性學刊,8,115-149。
王叢桂(1998)。父職的實踐及影響因素的研究─社會心理學角度的分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7-2413-H031-001。
王叢桂(1999)。父母親職責、親子關係與工作價值的傳遞與離斷-以中小企業經營者為對象。NSC88-2413-H031-001。
王叢桂(2000a)。促進參與父職因素的探討。應用心理研究,6,131-171。
王叢桂(2000b)。華人父母職責信念─以台灣大學生為對象的探索性研究。香港社會科學學報,18(冬),57-83。
台灣商務(1978)。辭源(增修)。臺北:台灣商務。
白怡娟(2004)。雙生涯家庭中的父親對父職角色認知與實踐歷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余漢儀(1995)親職角色的雙重標準。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34,23。
吳芝儀(2000)。質性研究研究方法的理論基礎。載於忠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化的研究方法。高雄,麗文。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臺北:桂冠。
吳黛宜(2003)。已婚男性父職態度與實踐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未出版。
李正傑(2000)。已婚男性的父職經驗與父職教育方案需求-以三代同堂的雙薪家庭為例。跨世紀展望未來家庭教育課程規劃與方案推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241-276)。嘉義: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李旻陽(2004)。成為一個父親:父職的經驗與意涵。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博士論文,彰化縣,未出版。
李慧美(2003)。已婚男性對其父親形象知覺、背景變項與實際父職角色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未出版。
杜宜展(2002)。影響父職參與因素之探討。載於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中華家政學會(主編),兒童與家庭學術研討會─趨勢、未?與創新?文集下集(291-304)。臺北: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
沙依仁(1998)。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2版)。臺北:五南。
周汎澔、余玉眉、余德慧(1994)。準父親初次陪伴待產及生產之經驗歷程。護理研究,2(4),359-370。
周曉紅(1999)。文化反哺:變遷社會中的親子傳承。應用心理研究,4,29-56。
易言嬡(2004)。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家有青少子女的父母親職經驗之性別分析。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松齡(1999)。家庭。載於王振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283-322頁)。臺北:巨流。
林震雯(1992)。雙生涯家庭父母親職角色與兒童性別角色態度的關係。私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未出版。
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朱柔若譯)(2000)。臺北:揚智。(原著出版年:1997年)
施世駿(2002)。生命歷程研究對社會政策效果的探討。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6,1,101-157。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研究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收集資料、登錄與分析?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141-1158頁)。臺北:巨流。
胡蓮珍(1999)。初為人父在角色轉變過程中的生活經驗。高雄醫學大學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范麗娟(1994)。深度訪談簡介。戶外遊憩研究,7(2),25-35。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2003)。質性資料分析、詮釋與撰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質性工作坊成果摘要。教育研究資訊,11,4,159-172。
張春興(1991)。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
教育部(1998)。國語辭典(4版)。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取自:http://140.111.34.46/dict/。(2005/4/5瀏覽)
畢恆達(2005)。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臺北:學富。
許烺光(1988)。中國人與美國人。台北:巨流。
許惠雯(2004)。理想父職之探討-兒童心目中的好爸爸。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未出版。
許進雄(1995)。中國古代家庭─文字與人類學的透視(修訂版)。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許慎(n.d)。說文解字。
郭佳華(2001)。父親參與父職教育方案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未出版。
陳安琪(2004)。以批判女性主義觀點探討中年父親父職角色實踐與父子關係之跨世代影響。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其南(1984)。婚姻、家族與社會─文化的軌跡(下)。臺北:允晨。
陳若琳、李青松(2002)。大學生對子女職責的態度及行為之探討─以輔仁大學為例。中華家政學刊,31,83-101。
陳曉慧(1998)。國小學童父親性別角色態度、親職角色與親職教育需求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未出版。
黃光國(1995)。知識與行動。臺北:心理。
黃坤瑛(1988)。影響父職角色扮演因素之研究-「雙工作家庭」與「單工作家庭」之比較。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未出版。
黃怡瑾(2002)。雙薪家庭中男性參與親職主觀經驗之研究。台南師院學報,35,313-337。
黃怡瑾、陳放子(2004年2月)。男性親職參與與親職教育需求相關因素之研究。2004年兩岸家庭教育學術研討會-「二十一世紀的親職教育」論文集。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黃瑞琴(2001)。質的教育研究法。臺北:心理。
黃慧森(2001)。高職男生父職角色知覺與認同之研究-以屏東縣市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廖子淇(2003)。鐵漢柔情:中產階級新岳父大人的心路歷程。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未出版。
廖昭銘(2002)。家有青少年的父母親親職生活經驗。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臺灣中華書局、美國大英百科全書合編(1994)。簡明大英百科全書。台北:中華。
赫洛克(1992)。成人心理學(胡海國譯)。臺北:桂冠。
劉仲冬(1996)。量與質社會研究的爭議及社會研究未來的走向及出路。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121-139頁)。臺北:巨流。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
蔡文輝(1998)。婚姻與家庭─家庭社會學。臺北:五南。
鄭玄藏等合譯(2003)。諮商與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臺北:揚智。
鄭玉英、趙家玉譯(1993)。家庭會傷人。台北:張老師文化
鄭惠環(2004)。青少年子女的父子互動關係與其未來父職角色期待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未出版。
蕭春媚(2001)。當爸爸是怎麼一回事?大學教育程度之幼兒父親對父親角色及教養的看法。新竹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蕭春媚、劉慈惠(2004)。教養孩子我有份─學前幼兒爸爸的父職角色與教養觀。王行(主持人)父職議題。「健康婚姻與家庭」國際研討會,臺北。
謝曉雯(2000)。變中找序-初為人父母之生活經驗。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未出版。
藍逸梅(2000)。準父親產房陪產的生活經驗。國立國防醫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未出版。
魏秀珍(2002)。父職研究在台灣─進十年的文獻分析。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變遷中社會的家庭教育(229-260)。臺北:師大書苑。
魏秀珍(2004)。軍職父親之父職意涵研究。國立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博士論文,臺北市,未出版。
西文文獻
Aldous, J., Mulligan, G. M. & Bjarmason, T. (1998). Fathering over time: What makes the difference? Family & family life, 60(4), 809-821.
Bailey, W. T. (1994).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father’s involvement with young children: Infancy to age 5 years.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 155 (3), 331-339.
Baltes, P. B., Lindenberger, U.,& Staudinter, U. M.(1998).Life-span theory i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In W. Damon. (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Vol.1(p1031-1059), New York: wiley.
Berg, B. L. (2004).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5th ed.). New York: PEARSON.
Beth-Spring, M. S., Rosen, K. H., Ed, D. & Matheson, J. L. (2002). How Parents Experience a Transition to adolescence.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11(4), 411-425.
Chan, T. C. (2000). A Narrative analysis of Men’s interpretation of their Fathering Experienc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Draper, J. (2003). Men’s passage to fatherhood: an analysis of the contemporary relevance or transition theory . Nursing Inquiry 10(1) : 66-78.
Elder, G. H. (1998). The life course and human development. In W. Damon. (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Vol.1(p942-969), NY: wiley.
Fricke, T., Chang, J. S. & Yang L. S. (1994). Historical and Ethnographic Perspective on the Chinese Family. In Thmornton, A. & Lin, H. S. (Ed). Social Change and the Family in Taiwan(22-48).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e Press.
Gadsen, V., Wortham, S., Wojcik, T. (2001, april). How Urban Fathers Represent the Transition to Fathering: a Discourse analysis of Fathering Narratives. Papers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 Seattle, Washington.
Galinsky, E. (1987). The six stages of parenthood. MA : Addison-Wesley
Greene, A. D., Hearn, G.., Emig, C. (1996, June). Summary Report of Conferenc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eting of Developmental, Ethnographic , and Demographic Perspectives on FAtherhood, Bethesda, MAryland.
Holmbeck, G. N., Paikoff R. L. & Brooks-Gunn, J. (1995). Parenting adolescents. In M., H., Bornstein (Ed.) Handbook of Parenting. Vol 1.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Larson, R. & Richards, M. H. (1994). Adolescents and Fathers: Fun and avoidance. In Larson, R. & Richards, M. H.. Divergent Realities: The Emotional Lives of Mothers, Fathers and Adolescents(p161-186). NY: Basic Books.
Levinson, D. J. (1978). The seasons of a men’s Life. NY: Ballantine.
Marsiglio, W. (1995). Fatherhood: Contemporary Theory ,Research, and Social Policy. Thousand Oaks: Sage.
Palkovitz, R. ( 2002). Involved Fathering and Men’s adult Development. Lond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
Parke, R. D. (1995). Fathers and families. In M., H., Bornstein (Ed.) Handbook of Parenting(pp.27-63).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arsons, T & Bales, R. F. (1955) .Family, socialization and interaction process. NY: Free.
Robinson, B. E. & Barret, R.L. (1986) The Developing Father. NY: The Guilford Press.
Simpson, J.A. & Weiner, E. S. (1989).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2nd ed.) NY : Clarendon Press.
Sugarman, L. (2001). Life-span development: Frameworks, accounts and strategies. NY: Tayolr & Francis In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