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編號 | 5458 |
狀態 | NC093FJU00164018 |
助教查核 | |
索書號 | |
學校名稱 | 輔仁大學 |
系所名稱 | 兒童與家庭學系 |
舊系所名稱 | |
學號 | 491586059 |
研究生(中) | 鍾毓慈 |
研究生(英) | CHUNG-TI-TSU |
論文名稱(中) | 中國傳統家族長子角色之探討—以先秦時期家人關係為例 |
論文名稱(英) | The role of the eldest son in the typical Chinese family of the earlier Chin Dynasty. |
其他題名 | |
指導教授(中) | 潘榮吉 |
指導教授(英) | |
校內全文開放日期 | |
校外全文開放日期 | |
全文不開放理由 | |
電子全文送交國圖. | |
國圖全文開放日期. | |
檔案說明 | |
電子全文 | |
學位類別 | 碩士 |
畢業學年度 | 94 |
出版年 | |
語文別 | 中文 |
關鍵字(中) | 長子角色、傳統家族、家人關係、先秦時期 |
關鍵字(英) | |
摘要(中) | 本研究旨在以先秦時期的家人關係為例,來對於中國傳統家族中的長子角色做一探討。其主要以先秦時期歷史文化的背景為脈絡,藉由此次的探討來反映出長子角色的樣貌、特殊性與重要性,進而瞭解此角色在中國傳統家族文化中之所以受到重視的原因。
在參閱相關歷史文獻資料後發現,在中國傳統家族繁雜的家人關係中,長子的角色之所以受到重視與有其特殊性,非單一父權思想因素便可慣之。在父權思想體系下,需有不同的思想、行為、制度與價值觀念互相支撐維繫,方可構成長子角色之特殊與重要性質。
於此,先秦時期長子角色在其家人關係間系因著宗法制度、封建制度、祭祀制度、父權家長制、孝道、倫常等元素的相互支撐而顯出其特色與重要性,相對來說,長子角色亦是維持上述元素存在穩定的重要環節,其彼此有相輔相成之意,且其間的關連重要性甚有牽一髮而動全身之連結性。
|
摘要(英) | |
論文目次 |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範圍……………………………………………… 4
一、研究對象…………………………………………………………4
二、研究與資料收集範圍……………………………………………6
第三節 研究成果回顧………………………………………………… 9
第四節 研究方法 …………………………………………………… 12
第五節 研究架構 …………………………………………………… 14
第二章 長子與祖先的關係 …………………………………………… 16
第一節 祭祖文化的起源與發展……………………………………...16
一、原始時期的祖先崇拜………………………………………… 17
二、殷商時期的祭祖文化………………………………………… 18
三、周朝的祭祖文化及其對後世的影響………………………… 19
四、小結…………………………………………………………… 22
第二節 祭祖與中國傳統家庭的關係……………………………… 23
一、尊祖收族………………………………………………………24
二、孝道精神體現…………………………………………………26
三、小結………………………………………………………………28
第三節 宗法制度與祭祖..…………………………………………… 29
一、宗法制度…………………………………………………………30
二、長子與祭祖之禮………………………………………………… 33
三、小結…………………………………………………………… 36
第三章 長子與父、母親的關係…………………………………………37
第一節 父權家長制…………………………………………………… 37
一、父家長的權力………………………………………………… 39
二、父家長身分的傳承…………………………………………… 40
第二節 傳統中的父子關係………………………… …………………41
一、父尊子卑—尊尊之敬………………………………………… 41
二、父子有親—親親之愛.................................43
第三節 傳統中的母子關係…………………………………………… 44
一、傳統家族中的母權 …………………………………………… 44
二、傳統母子的互動關係 ………………………………………… 46
第四節 長子之繼承與責任…………………………………………… 48
一、宗祧與身分地位之繼承……………………………………… 48
二、家系傳承之責任……………………………………………… 50
三、小結…………………………………………………………… 52
第四章 長子的婚姻…………………………………………………… 54
第一節 父權制度下的婚姻…………………………………………… 54
一、婚姻的目的…………………………………………………… 55
二、婚姻制度……………………………………………………… 57
三、擇偶…………………………………………………………… 58
四、傳統婚姻下的夫妻關係……………………………………… 59
第二節 長子與長媳…………………………………………………… 61
一、祭祖禮中的長媳角色………………………………………… 62
二、長媳與其他媳婦的關係……………………………………… 63
三、小結…………………………………………………………… 64
第五章 長子的手足關係……………………………………………… 66
第一節 傳統家庭中的手足關係……………………………………… 66
一、手足兄弟之情………………………………………………… 66
二、手足兄弟相處之道…………………………………………… 68
第二節 長兄如父……………………………………………………… 70
一、手足間的地位之別…………………………………………… 70
二、小結…………………………………………………………… 71
第六章 結論…………………………………………………………… 73
參考書目………………………………………………………………… 80
|
參考文獻 | 參考書目
壹、古籍部分
《禮記》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王先謙,《荀子集解》。台北,藝文印書館,1988年。
阮元(清),《左傳》十三經注疏本。台北,大化書局,1977年。
阮元(清),《孝經》十三經注疏本。台北,大化書局,1977年。
阮元(清),《論語》十三經注疏本。台北,大化書局,1977年。
阮元(清),《禮記》十三經注疏本。台北,大化書局,1977年。
周復剛、陳詙譯注,《顏氏家訓譯注》。台北,建安出版社,1999年。
姜義華,《新譯禮記讀本》。台北,三民書局,1997年,頁475。
馬自毅,《新譯幼學瓊林》。台北市,三民書局,2003年
劉寶楠,《論語正義》。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貳、專著部分
Jr. Donald Light & Keller Suzanne著、林義男譯,《社會學》。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卡內提著,黃漢清、陳衛平合譯,《群眾與權力》。台北,博學出版社,1982年。
莫理司?費裡德曼著,劉曉春譯,《中國的宗族組織》。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新中國的考古收穫》。北京,文物出版社,1961年。
王玉波,《中國古代的家》。台北,商務出版社,1998年。
王玉波,《歷史上的家長制》。台北,谷風出版社,1988年。
史鳳儀,《中國古代的家族與身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任演虎,《中國古代婚姻》。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
吳自甦,《中國家庭制度》。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李循,《性與法》。孟津,河南人民出版社。
周尚意譯,《歐洲家族史》。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年。
岳慶平,《中國人的家國觀》。香港,中華書局有限公司,1989年。
林文瑛、王震武,〈中國父母的教養觀—嚴教觀或打罵觀〉,《本土心理學研究第三期》。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5年。
林兵,《與貝聿銘對話》。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
胡幼慧,《三代同堂—迷思與陷阱》。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5年。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5年。
徐揚杰,《中國家族制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
祝瑞開,《中國婚姻家庭史》。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
秦照芬,《商周時期的祖先崇拜》。蘭臺出版社,2003年。
馬自毅,《新譯幼學瓊林》。台北,三民書局,1997年。
張玉法,〈中國歷史上的男女關係〉,《風起雲湧的女性主義批評》。台北,谷風出版社,1988年。
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台北市,正中書局,1974年。
郭玉生,《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精華書局,2001年。
陳其南,《家族與社會》。台北,聯經出版社,1990年。
陳啟天,《中國政治哲學概論》。台北,華國出版社,1951。
陳顧遠,《中國婚姻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
彭懷貞,《婚姻與家庭》。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6年。
彭懷恩,《社會學Q&A》。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2000年。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98年。
馮爾康等人,《中國宗族社會》。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
黃迺毓等編,《家庭概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2001年。
黃景進編撰,〈家庭:人間至福的伊甸園〉,《 全方位生涯經營大志典人間道上系列》。台北市 ,人合物力出版社,1993年。
黃黎星、羅螢著,《孝經漫談》。台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楊懋春,《中外文化與親屬關係》。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1年。
楊懋春,《中國家庭與倫理》。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1年。
葉至誠、葉立誠,《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2002。
劉昭仁,《應用家庭倫理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劉殿爵、陳方正,《荀子逐字索引》。香港,商務印書館,1996年。
劉曄原、鄭惠堅,《中國古代祭祀》。台北,商務出版社。
鄭伯壎,〈權威家長的領導行為〉,《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理念及方法篇》。台北市,桂冠圖書公司,1993年。
翦伯贊,《中國史研究叢書—先秦史》。台北,知書房出版社,2003年。
錢宗范,《周代宗法制度研究》。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藍吉富、劉增貴,《敬天與親人》。台北,聯經出版社,1993年。
顧鳴塘,《中國歷代婚姻與家庭》。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三、期刊論文
Francis L.K.Hsu,”The Effect of Dominant Kinship Relationships on Kin and Non-Kin Behavior:Ahypothesis”, American Anthropologist,67(3).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甘肅永靖大何莊遺址發掘報告〉,《考古學報》。
王崧興,〈中日祖先崇拜的比較研究〉,《民族所集刊》。1971年,13期。
王祥齡,〈儒家的祭祀禮儀理論〉,《孔孟學報》。第63期。
江美華,〈從五倫論儒家倫理觀的主體性〉,《花蓮師院學報》2001年,13期。
江美華,〈從五倫論儒家倫理觀的主體性〉,《花蓮師院學報》2001年,13期。
余和祥,〈論宗廟祭祀及其文化特徵〉,《中南民族學院學報》。2001 年,21卷5期。
李美枝,〈中國人親子關係的內涵與功能〉,《本土心理學研究》。1998年,9期。
李新霖,《禮記的家庭教育》。台北科技大學學報第32之1期,頁9。
徐秀芳,〈宋代的母親—生產、撫育與母子關係〉,《史耘》。2001年,7期。
秦照芬,〈論殷周祭祖禮之異同〉,《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000年,31期。
張小軍,〈家與宗族結構關係的再思考〉,《中國家庭及其倫理研討會論文集》。
陳來,〈殷周的祭祀文化與宗教類型〉,《中國社會科學季刊》。1995年,秋季卷。
曾素貞,〈宗廟制度的意義〉《中華學苑》。台北,中華學苑,第47期,1996年。
曾素貞〈宗廟制度的意義〉《中華學苑》。台北,中華學苑,第47期。
馮爾康,《擬制血親與宗族》。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97年。
劉維開,〈傳統社會下我國婦女的地位〉,《社會建設》。1979年, 36期。
衛惠林,〈論繼嗣群結構原則與血親關係〉,《民族所集刊》。1964年,18期。
鄭基良,〈喪禮與祭祀研究〉,《空大人文學報》。2001年,第10期,。
鄭憲仁,〈古代祭祖立尸制度淺探〉,《孔孟月刊》。第33卷,第7期。
蕭放,〈清明—中國人的祭祖節〉,《歷史月刊》。2000年,4月號。
蕭靜怡,〈從周禮天官及地官二篇看周代祭祀問題〉,《孔孟月刊》。第35卷,第9期。
謝長法,〈祠堂及其社會教化〉,《孔孟月刊》。第34卷,第11期。
謝繼昌:〈中國家庭的文化與功能〉,《中國家庭及其倫理研討會論文集》。
四、學位論文
石致華,《儒家孝道思想研究》。台北,輔仁大學碩士論文,1982年。
林春梅,《宋代家禮家訓的研究》。台北,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侯瑞祺,《從宗法制度看台灣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頁19。
師瓊珮,《朱子家禮對家的理解—以祠堂為探討中心》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頁58-72。
郭文涓,《家廟祭祖研究》。台北,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陳麗蓮,《早期儒家喪禮思想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
彭妮絲,《卜辭所見殷商家庭制度研究》。台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曾怡嘉,《先秦至漢初儒家孝道思想之演變》。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游惠遠,《宋代民婦之家族角色與地位研究》。私立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劉素鳳,《婚姻的真實面貌》。台北,輔仁大學應用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劉淑貞,《左傳諸侯兄弟形象之研究》。台北,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蔡沛貞,《祖先觀念的兩面向—以台灣漢人與基督徒家族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力使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薛伊君,《中國基督教婦女生活的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歷使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謝志龍,《手足團體、家庭資源與教育成就》。台中,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
論文頁數 | 87 |
附註 | |
全文點閱次數 | |
資料建置時間 | |
轉檔日期 | |
全文檔存取記錄 | |
異動記錄 | M admin Y2008.M7.D3 23:17 61.59.161.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