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仁大學
學術資源網

記錄編號5466
狀態NC093FJU00164036
助教查核
索書號
學校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兒童與家庭學系
舊系所名稱
學號492585038
研究生(中)陳雅楨
研究生(英)CHEN YA CHEN
論文名稱(中)原住民阿美族婚姻感受與共親職之探討--以台北縣市為例
論文名稱(英)The Research Study of Martial Relationship and Coparenting of Urban Amis Indigenous People Taipei
其他題名
指導教授(中)鄭穆熙
指導教授(英)James Vyathappan
校內全文開放日期不公開
校外全文開放日期不公開
全文不開放理由
電子全文送交國圖.同意
國圖全文開放日期.2006.06.28
檔案說明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01
學位類別碩士
畢業學年度94
出版年
語文別中文
關鍵字(中)原住民 阿美族 婚姻感受 共親職 母系特質
關鍵字(英)Indigenous people Amis marital relationship coparenting
摘要(中)本研究的目的主要在於了解阿美族經過社會變遷移居都會區後之婚姻感受及共親職之現況及兩者之關係,並以台北縣市阿美族為對象,進行實證研究。研究方法採用問卷調查法,本研究以「婚姻感受調查表」(marital relationship questionnaire)及「共親職調查表」(coparenting questionnaire)為工具進行研究,共抽取樣本255位,有效樣本161位。採用次數分配、平均數、Cronbach .alpha、相關係數分析、卡方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事後分析、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方式統計資料,驗証本研究之假設。 本研究所獲致結果如下: 一、性別並未造成阿美族婚姻感受及共親職之差異。 二、子女年齡、子女數、教育程度及職業隊婚姻感受有顯著差異。 三、教育程度與婚姻狀態對婚姻感受及共親職之影響最大。教育程度與婚姻感受及共親職達顯著正相關。婚姻狀態與婚姻感受及共親職呈顯著負相關。 四、本研究之阿美族婚姻感受並沒有驗證婚姻U型理論,家有7-12歲學齡子女者,其婚姻感受及共親職程度高於其他組別,家有19歲以上子女者,其婚姻感受程度較低。 五、在共親職方面,子女年齡、教育程度及職業等項達顯著差異。家中有7-12歲子女之家庭其共親職合作最高,三角關係及衝突程度最低。 六、都會區阿美族仍然保有母系特質的內涵,及影響著阿美族之婚姻互動與感受。阿美族在家庭制度已經轉變為父系,但心理上仍保有母系文化特質。阿美族家庭之權力已經由妻子為主轉變為以丈夫為主。阿美族女性地位優於父權制度下之女性地位,是一個十分尊重女性的社會。 七、婚姻感受與共親職合作呈顯著正相關,與共親職三角關係及衝突呈顯著負相關。婚姻感受可以有效預測共親職。 八、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數點建議,謹供政府機關、民間團體及山地服務隊參考。
摘要(英)This paper research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mis’ marital relationship and co-parenting after they migrated to the urban areas due to social vicissitude. The research targeted the Amis in Taipei County and used the “Marital Relationship Questionnaire” and “Coparenting Questionnaire” in collecting statistical data with total sample 255 and effective sample 161. It used the sampling distribution of the mean, Cronbach alpha, T-test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nalysis, Chi-square test, Oneway ANOVA, Post-hoc comparison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in confirming the research hypothesis.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1.Urban-dwelling Amis still hold their matriarchal characteristic, which continues to influence their marital relationship. Although the Amis have already become paternal in their family system, they still hold the matriarchal traits in their hearts. The primary authority in the Amis family is already transferred from wife to husband. The status of the Amis females surpasses that of the females in a patriarchy, showing that it is a society that highly respects the females. 2.The education level and marital condition have the greatest influence on the marital relationship and co-parenting. Education level i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to marital relationship and co-parenting, whereas the marital condition is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correlated. 3.This research on Amis marital relationship does not conform to marriage U-theory. The level of marital relationship and co-parenting in the family with 7-12 years old school-age children is higher than in other groups; and in the families with above 19 years old children, the level of marital relationship is lower. 4.The degree of intimacy, flexibility and the satisfaction in sex role is higher among the participants who are assisted in their education by their parents-in-law or parents. 5.The cooperation between marital relationship and co-parenting i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hile the triangulation and conflict is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correlated. Marital relationship can effectively predict co-parenting. 6.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findings, this research proposed several suggestions as a reference to the government agencies, folk associations and mountainous service teams.
論文目次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研究目的………………………………………10 第三節、相關名詞定義與解釋…………………………10 第二章、文獻探討………………………………………15 第一節、台北縣、市原住民生活狀況的探討…………16 第二節、阿美族家庭與婚姻之探討……………………21 第三節、家庭系統的探討………………………………29 第四節、婚姻關係的探討………………………………35 第五節、共親職之探討…………………………………43 第三章、研究方法………………………………………53 第一節、研究架構………………………………………53 第二節、研究對象………………………………………54 第三節、研究工具與方法………………………………55 第四節、研究流程………………………………………59 第五節、資料處理………………………………………61 第四章、研究結果………………………………………64 第一節、樣本資料描述分析……………………………64 第二節、都會區阿美族婚姻感受之探討………………68 第三節、都會區阿美族共親職之探討…………………89 第四節、阿美族母系特質之探討………………………103 第五節、阿美族婚姻感受與共親職之相關……………104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110 第一節、結論與討論……………………………………110 第二節、研究限制與建議………………………………115 參考文獻…………………………………………………118 一、 中文文獻…………………………………… 118 二、 西文文獻…………………………………… 126
參考文獻一、中文文獻 王淑英、利格拉樂•阿烏(2000)。都市原住民婦女生活史。台灣都市原住民史:都市原住民史篇。台灣省文獻會,南投。 台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輪文集(1986)。黃應貴主編。聯經出版事業公司。台北。 台北市原住民統計年鑑(2001)。台北市政府原住民事務委員會編印,台北。 台北縣原住民族生活狀況調查報告(2002)。台北縣政府編印,台北。 牟中原(1996)。原住民教育改革報告書。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朱敬一(2001)。高學業成就原住民家庭因素。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計畫編號:NSC89-2415-H-001-070-JAS。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行政院原住民族資訊網(網頁,2006)。為民服務—人口統計資料表。http://www.apc.gov.tw/official/govinfo/number/number2.aspx 阮昌銳(1994)。台東麻老漏阿美族的社會與文化。台灣省立博物館,台北。 阮昌銳(2000)。大港口的阿美族上冊。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之十八。 吳明義(1996)。阿美族社會制度的變遷與生活空間的邊緣化。玉神學報,4,133-153。 利翠珊(1997)。婚姻中親密關係的形成與發展。中華心理學刊,10:4,101-128。 吳天泰(1998)。原住民教育概論。台北:五南。 吳明燁(1998)。母親就業對於父母角色分工的影響--以育有青少年子女的家庭為例。社會文化學報,6,113-146。 利翠珊(1999a)。婚姻親密情感的內涵與測量。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2卷,4期,29-51。 利翠珊(1999b)。已婚女性家庭系統的交會:親情與角色的兩難。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2卷,3期,1-26。 李明霓(2001)。婚姻生活價值觀與婚姻滿意之關係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呂翠夏(2002)。學前幼兒家庭之協同親職與其相關因素—婚姻關係、性別角色態度、與父母的自我效能。計畫編號:NSC-90-2413-H-024-021。 沈瓊桃(2002)。多面向婚姻滿意度量表之編製。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5卷,3期,67-100。 吳天泰、陳紫娥(2003)。台灣阿美族母系社會自然與人文互動關係之初探。原住民教育季刊,30期,21-36。 吳明燁、伊慶春(2003)。婚姻其實不只是婚姻:家庭因素對於婚姻滿意度的影響。人口學刊,26期,71-95。 吳明玨(2004)。雙薪家庭幼兒父母親的婚姻滿意、親職壓力與共親職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我國性別統計及婦女生活地位之國際比較(2003)。行政院主計處,統計專題研究報告。 卓紋君(2000a)。從兩性關係發展模式談兩性親密關係的分與合 (上)。諮商與輔導,174,25-29。 卓紋君(2000b)。從兩性關係發展模式談兩性親密關係的分與合 (下)。諮商與輔導,175,19-23。 周玉敏(2001)。性別角色、生活情境與兩性家務分工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卓錦昌(2003)。台灣地區中小學教師婚姻滿意度特質及其形成機制-與其他職業作比較。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麗端、吳明燁、唐先梅、李淑娟編著(1999)。婚姻與家人關係。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周麗端(2003)。家庭中夫妻的家庭價值觀與婚姻滿意度—以對偶分析。生命歷程家庭教育研討會論文手冊:台北。77-89。 林聰池(1996)。國中資賦優異學生家庭動力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松齡(1997)。家庭經濟資源的多寡與穩定對婚姻品質的影響: 以臺中地區為例。台灣銀行季刊,48:2,347-363。 林烘煜(2002)。由阿美族的母系社會來探討兩性關係。性別、民俗與宗教,十八期,74-81。 洪英聖﹝1993﹞。先住民腳印:十族文化傳奇。台北,時報出版社。 施束鐘(2002)。擺渡人生—從優勢觀點看都市原住民單親婦女的生活世界—以台北縣市阿美族為例。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唐先梅(1999)。雙薪家庭家務工作、公平觀、與夫妻關係滿意度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28期,16-30。 唐先梅(2001)。雙薪家庭夫妻在不同家務項目之分工情形及個人影響因素。生活科學學報,7期,105-131。 徐安琪(2000)。婚姻關係評價:性別差異即其原因探討。中國社會科學季刊,春字號,175-188。 張春興(1995)。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陳枝烈(1997)。台灣原住民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許木柱(1997)阿美族的社會文化變遷與青少年適應。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乙種第十七號,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陳鳳如(1998)。從夫妻間的權力互動看婚姻關係。諮商與輔導,147,2-6。 陳志賢(1998)。婚姻信念、婚姻溝通與婚姻滿意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思嘉(2001)。婚姻早期的適應過程--新婚夫妻之質性研究。本土心理學研究,16期,91-133。 張志堯(2001)。雙薪家庭中階級與夫妻權力關係之探討。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木柱、廖守臣、吳明義(2001)。台灣原住民史阿美族史篇。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陳素琴、洪久賢(2000)。阿美族中學生婚姻態度的研究。原住民教育季刊,19期,50-72。 陳德正(2003)。從文化脈絡中的教育主體談原住民學生之學習適應---以蓮邊國中的德魯固學生為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若琳(2003)。雙薪家庭幼兒母親的婚姻情感與配偶共同育兒對教養品質之影響。中華家政學刊,34期,1-14。 陳富美(2003)。父母親職效能感、教養行為與子女生活適應的相互影響。教育學刊(付印中)。 陳富美、利翠珊(2004)。親職支持與分工對夫妻恩情的影響。本土心理學研究,21期,89-83。 梁莉芳(2003)。變遷下的母系社會--阿美族的女人,依然勇敢。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1期,36-40。 黃美英(1997)失落的親屬環節:都市阿美族婦女地位的變遷。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42期,8-10。 郭育琪(2004)雙薪家庭幼兒母親知覺和保母的養育參與、共養育及養育品質的研究。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宗堅、葉光輝、謝雨生(2004)。夫妻關係中權力與情感的運作模式:以衝突因應策略為例。本土心理學研究,21期,3-48。 游聖薇(2002)。中輟與家庭-台東市三個原住民國中女生的個案研究。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二卷)阿美族卑南族(2000)。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 葉光輝(1999)。家庭中的循環性衝突。應用心理研究,2期,41-82。 葉光輝(2000)。家庭共親職互動文化類型的探討。中華心理衛生學刊,十三卷,四期,33-76。 揚琳(1998)。已婚婦女個人特質與婚姻調適、婚姻滿意之質性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淑芳(2002)。國中學生家務參與現況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達西屋拉灣.畢馬(2001)。台灣的原住民—阿美族。台北,臺原出版社。 蔡典謨(1994)。資賦優異學生之輔導。國教之聲,27期,28-35。 蔡中涵(1996)。現代原住民飲酒文化探討。蔡中涵主編,原住民現代社會適應(一)。台北:教育廣播電台。 蔡詩蕙(2001)。家庭生命週期、性別角色態度、自我開放程度與婚姻婚姻滿意及其差異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若蘭(1998)。原住民家庭特質與親職教育之探討。學生輔導月刊,五十九期,44-49。 鄭穆熙(1998)。泰雅族婚姻及家庭生活初探—台灣新竹縣桃山村為例。兩岸社會變遷中家庭及其相關問題學術研討會。輔仁大學:中國社會文化研究中心。 鄭雅娟(2001)。高中已婚女教師家庭壓力、支持系統與婚姻滿意度之關係-兩地雙生涯家庭與一般雙生涯家庭之比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穆熙(2002)婚前懇談對未婚夫妻關係的影響。中華家政學刊,三十一期,159-174 鄭淑君(2002)夫妻婚姻滿意度與其子女三角關係運作之分析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惠琴(2003)。夫妻衝突調適歷程的測量。中華心理衛生學刊,十六卷,一期,23-50。 二、西文文獻: Abraham, P.G. & Tanya, B.(2000).Conflict Management Style and Marital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Sex & Marital Therapy, 26,321-334. Anne, D.S. & Stephanie, S. B.(2003).Coparenting Quality:Contributions of Child and Parent Characteristics. Family Realtions. 52, p232-240. Brostein, P. & Clauson, J. (1993). Parenting behavior and children’s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academic adjustment in diverse…Family Relations, Jul 1993, Vol 42, Issue 3, 268-277 Egan, G. (1990). Encounter: Group processes for interpersonal growth. Belmont, CA: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Elisabeth, F.D., France, F.&Antoinette, D.W(1996)Assessing the Triadic Alliance Between Fathers, Mothers, and Infants at Play. New Directions For Child Development, no 74, Winter. Jassey-Bass Inc. Publishers. Gable, S. & Crnic, K.(1994)。Coparenting within the Family System. Family Relations.,Vol. 43, Issue 4, 380-387. Gaylia, M.(2001)。Coparenting:A Link between Marital Conflict and parenting in Two-Parent Families. Journal of Family Psyology,Vol.15, no I, 3-21. Gene, H. B. & Douglas L. F.(1996). Coparenting, Family Interactions, and Competence Among African American. New Directions For Child Development, no. 74, Winter . Jossey-Bass Inc. Publishers. Grych, J. H.(2002).Marital relationship and parenting. In M.H. Bornstein(Ed.)Handbook of Parenting. Vol. 4. 2nd . Mahwah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iones, Inc, Publishers. Jung, K. & Busby, D. M.(2001). Family of origin, individual, and dyadic influences on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63rd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Council on Family Relations, New York. Katz, L.F., & Gottman, J.M.(1996).Spillover effects of marital conflict:In search of parenting and coparenting mechanisms. New directions for child development. Jossey-Bass. Lindahl, K.M., & Malik, N. M.(1999). Observations of marital conflict and power:Relations with parenting in the triad.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61,320-331. Mace, D.R. (Ed) (1983). Prevention in family services. Beverly Hills, CA: SAGE Publication. McHale, J., Lauretti, A., Talbot, J. & Pouquette, C.(2002).Retrospect and prospect in the psychological study of coparenting and family group process .In J.P. Mchale and W.S. Grolnick,Retrospect and Prospect in the psychological study of Families (pp.127-165).Mahwah, 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earson, J.C. (1989). Communication in the family. New York, NY: Harper & Row Publishers. Satir, V. (1984). Conjoint family therapy. Palo Alto: Science & Behavior Books, Inc. Timothy R. K. & Richard . A.(2001)Parenting Alliance:A Multifactor Perspective.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Researches. Vol.8, No 1,47-65. Turner & West (2002). Perspectives on Family Communication, Second edition. USA: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論文頁數128
附註
全文點閱次數
資料建置時間
轉檔日期
全文檔存取記錄
異動記錄M admin Y2008.M7.D3 23:17 61.59.16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