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仁大學
學術資源網

記錄編號5469
狀態NC093FJU00164039
助教查核
索書號
學校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兒童與家庭學系
舊系所名稱
學號492585064
研究生(中)許秋蓮
研究生(英)HSU, CHIU-LIEN
論文名稱(中)家庭氣氛、親子關係及同儕關係之研究-以苗栗市高中、職學生為例
論文名稱(英)A Study of Family's Atmospher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and Peer Relationship-Take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Miao-Li for Example
其他題名
指導教授(中)楊康臨
指導教授(英)Yang, Kang-lin
校內全文開放日期
校外全文開放日期
全文不開放理由
電子全文送交國圖.
國圖全文開放日期.
檔案說明
電子全文
學位類別碩士
畢業學年度94
出版年
語文別中文
關鍵字(中)家庭氣氛 親子關係 父子關係 母子關係 同儕關係
關鍵字(英)Family Atmospher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Father-son Relationship Mother-child Relationship Peer Relationship
摘要(中)本研究之主旨在瞭解苗栗市高中、職學生家庭氣氛的品質,與父親、與母親,以及與同儕情感互動關係,進而探討家庭氣氛、親子關係及同儕關係三者間的相關性與影響。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設籍於苗栗縣、市,並就讀苗栗市公、私立高中、職日間部二年級的學生,而且父母親的婚姻狀況是「已婚」,並與研究對象「同住」者為研究對象,經立意抽樣,實得486份有效樣本。 施測所得之資料,使用描述性統計、信度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與迴歸分析等統計方式加以分析。 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苗栗市高中、職學生之家庭氣氛、父子關係、母子關係、同儕關係皆在中間值之上,尚稱中等。 二、苗栗市高中、職學生之家庭氣氛與親子關係間達顯著相關。 三、苗栗市高中、職學生之家庭氣氛與同儕關係間達顯著相關。 四、苗栗市高中、職學生之父子關係、母子關係與同儕關係間皆達顯著相關。 五、家庭氣氛對父子關係及母子關係有影響。 六、家庭氣氛對同儕關係有影響。 七、親子關係對同儕關係有影響。 歸納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供實務應用與未來研究之參考。
摘要(英)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status quo of family atmospher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and peer relationship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Miao-Li and to analyze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among them. The research adopts questionnaires collected from students in the second year of senior high schools in Miao-Li City, including private, public, and vocational schools. The objects of the research should be those whose parents’ marital status is “married” and those whose parents “live together” with them. The purpose sampling, among which 486 are valid. The statistical methods used to analyze the data ar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Cronbach α,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taion, and simple regression.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e study are as follows: 1. Generally speaking, family atmospher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and peer relationship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Miao-Li are at the intermediate level. 2. There ar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between family atmosphere and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3. There ar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between family atmosphere and peer relationship 4. There ar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between father-son relationship or mother-child relationship and peer relationship. 5. Family atmosphere has high prediction for father-son relationship or mother-child relationship. 6. Family atmosphere has high prediction for peer relationship. 7.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has high prediction for peer relationship.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suggestions for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s, counseling institutions, and further research are presented.
論文目次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名詞釋義…………………………………………………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家庭氣氛之意涵與相關研究……………………………8 第二節 親子關係的定義與相關研究……………………………16 第三節 同儕關係的理論與相關研究……………………………2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36 第二節 研究假設…………………………………………………38 第三節 研究對象…………………………………………………39 第四節 研究工具…………………………………………………42 第五節 資料處理的分析方式……………………………………50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苗栗市高中、職學生基本資料分析……………………51 第二節 苗栗市高中、職學生之家庭氣氛、親子關係及同儕關係的概況分析……………………………………………………………………59 第三節 苗栗市高中、職學生之家庭氣氛、親子關係及同儕關係的相關分析……………………………………………………………………87 第四節 苗栗市高中、職學生之家庭氣氛、親子關係及同儕關係的迴歸分析……………………………………………………………………93 第五章 討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果與討論…………………………………………103 第二節 建議………………………………………………………114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份………………………………………………………120 二、西文部份………………………………………………………128 附錄 一、問卷……………………………………………………………131
參考文獻一、中文部份 牛玉珍(1996)。同儕團體影響過程及同儕壓力之處理。臺灣教育,546,43-45。 王淑女(1999)。家庭、青少年性格與其偏差、犯罪行為。青少年人格建構研討會論文集,165-194。 王淑娟(1994)。青少年氣質與親子關係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 王煥琛、柯華葳(1999)。青少年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余紫瑛(2000)。探索教育活動影響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練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德慧(1991)。中國人的父母經。台北:張老師。 吳永裕(1996)。單親兒童之親子關係、行為困擾與學習適應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佳玲(1995)。家庭結構、親子互動關係與青少年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繼親家庭與生親家庭之比較。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幸怡(1998)。認輔學生的家庭結構、性別及依附風格對其人際關係、價值觀影響之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怡禎(2004)。國中聽障生自我概念、家庭氣氛與其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武典、林繼盛(1985)。加強家庭聯繫對兒童學習效果與家庭氣氛的影響。教育心理學報,18,97-115。 吳虹妮(1999)。單、雙親家庭青少年知覺之父母親衝突、親子關係與其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雅雯(2004)。台南縣高中職學生知覺父母婚姻衝突、親子關係、同儕互動對其性態度之影響。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院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靜樺(1994)。離婚家庭青少年期子女生活適應之分析研究。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瓊洳(1997)。國中學生次級文化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月櫻(1994)。親子關係與青少年竊盜行為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美枝(1998)。中國人的親子關係的內涵與功能:以大學為例。本土心理學研究,9,3-52。 李美瑩(1994)。學齡兒童氣質、家庭氣氛與學業成績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淑娟(1999)。團體諮商對父母離婚兒童的人際關係及生活適應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惠加(1997)。青少年發展。台北:心理出版社。 周淑娟(1998)。國小班級同儕團體互動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月琴(1991)。繼親家庭親子關係與子女生活。中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世欣(2000)。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弘茂(1993)。高中生偏差行為成因之社會學理論分析與驗證。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玉慈(1999)。親子溝通品質與青少年生活適應、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姵君(2003)。增進班級人際關係活動方案之成效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與心理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林淑華(2002)。國小兒童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瑞雯(2004)。國小學童家庭氣氛、內外控信念與同儕衝突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翠湄,Shaffer, D. R. 著(1995)。社會與人格發展。台北:心理出版社。 邱招婷(2002)。國民中學青少年次級文化、同儕關係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青年輔導委員會(1993)。青少年白皮書-青少年現況分析。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施寄青(1988)。父母教室:如何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台北市:書泉。 洪雪雅(2004)。影響青少年偏差行為的家庭因素之整合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秋萍(2004)。國小資優生家庭環境及情緒智力相關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毓英(1986)。親子互動模式與青少年社會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西森、連廷嘉、陳仙子、劉雅瑩(2002)。人際關係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出版社。 馬藹屏(1987)。家庭社經地位、父母教養方式與國中學生自我概念、友伴關係之調查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涂秀文(1999)。國民中學學生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快樂之相關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春興(1994)。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秋桂(2003)。國中學生親子關係、自戀傾向與偏差行為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 許春金(1997)。家庭、學校、自我控制與偏差行為。中央警察大學學報,30,225-256。 許維素(1992)。家庭組型、家庭氣氛對兒童自卑感、社會興趣、生活型態形成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孟瑜(2003)。青少年的親子三角關係類型與人際行為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春在(2002)。高職特殊教育班學生家庭環境因素與其適應行為之相關性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郭靜晃、吳幸玲譯,Newman, P., & Newman, B. 著(1994)。發展心理學-心理社會理論與實務。臺北:揚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陳秀惠(2003)。高職生的單親家庭背景與學習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佳琪(2001)。青少年生活壓力、家庭氣氛與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怡冰(1991)。親子關係與兒童社會技巧之相關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俐君(2002)。青少年自尊、親子關係、性態度與性行為之關係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春秀(2001)。國小中高年級學童親子溝通、家庭氣氛與親子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貞蓉(1994)。國中資優班學生家庭環境、親子關係與其人格特質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淑萍(2000)。大學生電子郵件的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之探討。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喜水(2003)。原住民國中生偏差行為與家庭氣氛及父母的管教態度相關研究-以台東縣為例。國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建勝(2001)。學童體適能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中華體育,15(1),131-138。 曾端真、曾玲?譯,Verderber, R. F., & Verderber, K. S. 著(1996)。人際關係與溝通。臺北:揚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黃牧仁譯,Erwin, P. 著(1999)。兒童到青少年期的友誼發展。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黃素貞(2002)。高中(職)階段視覺障礙學生自我概念與相關家庭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淑絹(1999)。國小學生家庭氣氛與社會科創造表現之關係。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淵泰(2004)。高中生之性別角色、家庭氣氛及其家務參與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煜峰、雷歷(1995)。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黃詩殷(2004)。受保護處分少年家長人格特質、教養態度、親子關係與家庭環境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德祥(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黃德祥(1997)。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楊景森(2004)。國中學生家庭氣氛、家長參與及學業成就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 賈文玲(2001)。青少年身體意象與自尊、社會因素關係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賈紅鶯(1995)。父母自我分化、子女自我分化與子女適應水準之相關研究:Bowen家庭系統理論之驗證。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大齊(2004)。南投縣國中學生親子關係與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 廖梓辰(2001)。家庭人際互動與家庭和諧、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雍生(1997)。社會變遷下的青少年偏差與犯罪。台北:桂冠書局。 劉金花(2001)。兒童發展心理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劉清芬(2000)。國小學生批判思考、情緒智力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蔡培村、張玉鈴(1997)。新新人類的人際關係。教師天地,87,8-15。 蔡淑鈴(2001)。青少年的親子關係與共依附特質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漢賢主編(2000)。社會工作辭典。台北: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蕭美珠(2004)。國小聽障學生家庭動力及家庭需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舒云(1997)。台北市單親家庭國中生同儕人際關係與性別角色態度之研究-與雙親家庭作比較。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嘉凰(1999)。青少年氣質與父母管教態度對親子關係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謝玉玲、徐亞瑛(1999)。癲癇青少年同儕關係之探討。護理研究,7(1),41-50。 謝淑靜(1999)。高中學生次級文化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寒琪(2003)。一個肥胖兒童的故事?肥胖兒童的人際關係與自我認同?。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思嘉譯(1984)。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應用。臺北:大洋。 鍾思嘉(1986)。家庭氣氛與管教態度對青少年偏差行為之影響。加強家庭教育-促進社會和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2-213。 顏裕峰(1993)。國中生的社會興趣與同儕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國英(1998)。青少年前期的同儕關係:與親子關係的延續、競爭、或彌補?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報,4,35-78。 自由亞洲電臺錄音整理(2005)。中國嬰幼兒男女性別比例超過國際警戒線。95年6月29日。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t/5/11/17/n1122600.htm。 內政統計資訊服務網(2006)。性別統計指標-出生人數。95年6月29日。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 苗栗縣政府全球資訊網(2005)。認識苗栗。94年7月3日。取自http://www.miaoli.gov.tw/index/history/his1_01_new.asp。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05)。九十四學年度各級公私立學校校數及學生總人數。94年11月3日。取自http://www.tpde.edu.tw/index.htm。 謝明瑞(2003)。苗栗的投資發展環境與機會。94年7月3日。取自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FM/092/FM-B-092-003.htm。 二、西文部份 Adelson, J. (1986). Inventing Adolescence. New Brunswik, N J: Transaction Books. Bolger, K. E., Patterson, C. J., & Kupersmidt, J. B. (1998). Peer relationships and self-esteem among children who have been maltreated. Child Development, 69(4), 1171-1197. Burns, A., & Darling, N. (2002). Peer pressure is not peer influence. The Education Digest, 68(2), 4-6. Coetzee, I. E. M. (1994). A sociopedagogic perspective on relationships between parental child-rearing styles and the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child. (University of Pretoria No. AAT 0574938) Cohn, D. A. (1990). Child-mother attachment of six-year-olds and social competence at school. Child Development, 61(1), 152-162. Cooper, C. L. (1983). Stress Research (Ed.).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Corey, G. (1982).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Belmont, CA: Wadsworth. Denton, R. E., & Kampfe, C. M. (199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variables and adolescent substance abuse: A literature review. Adolescent, 29(114), 475-495. Deslandes, R., & Royer, E. (1997). Family-related variables and school disciplinary events at the secondary level. Behavioral Disorders. 23(1), 18-28. Dewey, E. A. (1991). Basic applications of Adlerian psychology for elf- understanding and human relationships. Coral Spring, FL: CMTI. Elkind, D. (1994). Understanding your child from birth to sixteen.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Erikson, E. H. (1963). Childhood and Society (2nd ed.). New York: Norton. Erwin, P. (1993). Friendship and peer relations in childre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Frank, I., & Frank, R. K. (1975). The management of adolescent crisis in family practice. Adolescence, 10, 25-28. Hartos, J. L., & Power, T. G. (1997). Mother's awareness of their early adolescent' stressors: Relation between awareness and adolescent adjustment. The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t, 17(4), 371-389. Krejcie, R. V., & Morgan, D. W. (1970). Determining sample size for research activities.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30, 607-610. Laursen, B., & Williams, V. A. (1997). Perceptions of interdependence and closeness in family and peer relationships among adolescents with and without romantic partners. New Directions for Child Development, 78, 3-20. Measor, Lynda & Sikes, Pat. (1992). Gender and Schools. New York: Cassell. Moos, R. H., & Moos, B. S. (1986). Family Environmental Scale manual: Second edition. Palo Alto, CA: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 Newman, B. A., & Murray, C. I. (1983). Identity and family relations in early adolescent.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t, 3, 293-303. Parke, R. D., MacDonald, K. B., Beitel, A., & Bhavnagri, N. (1988). The role of the family in the development of peer relationships. In Peters, R DeV. (Ed.) & McMahon, R. J. (Ed.), Social learning and systems approaches to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17-44. Perry, J. E. (2000). Factors in the home environment that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self-determination in 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University of Georgia No. AAT 9995968) Rosa, R., & Elena M. (1997).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as a protective factor in preventing adolescents' psychosocial risk in inter-racial adoptive and non-adoptive families. Journal of Adolescence, 20(6), 617-631. Rueter, M., & Conger, R. D. (1995). Antecedent of parent- adolescent disagreement. Journal of Marriage & the Family,57(2), 435-448. Santrock, J. W. (1998). Adolescence (7th ed.). Boston: McGraw-Hill College. Schiamberg, L. B. (1988). Child and adolescent development. New York: Macmillan. Schultz, W. C. (1973). Encounter. In Raymond Corsini (Ed.), Current Psychotherapies. Itasca, Illinois: F. E. Peacock Publishing Inc.. Shaffer, D, R. (1988). Soci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California: Brooks, Cole Publishing Company. Shulman, B. H., & Mosak, H. H. (1988). Manuel for life assessment. Muncie: Accelerated Development Inc. Smith, S., Mullis, F., Kern, R. M., & Brack, G. (1999). An Adlerian model for the etiology of aggression in adjudicated adolescents. Family Journal,7(2), 135-147. Stolberg, A. L., & Anker J. A. (1999). 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changes in children resulting from parental divorce and consequent environmental changes. Journal of Divorce, 7(2), 23-41. Sullivan, H, S. (1953). The Interpersonal Theory of Psychiarty . New York: W. W. Norton. Thompson, C. L., & Rudolph, L. B. (1983). Counseling children. California: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 Zimbardo, P. G. (1988). Psychology and life (12th ed). Stanford, CA: Harper Collins.
論文頁數138
附註
全文點閱次數
資料建置時間
轉檔日期
全文檔存取記錄
異動記錄M admin Y2008.M7.D3 23:17 61.59.16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