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編號 | 5474 |
狀態 | NC093FJU00164051 |
助教查核 | |
索書號 | |
學校名稱 | 輔仁大學 |
系所名稱 | 兒童與家庭學系 |
舊系所名稱 | |
學號 | 492585181 |
研究生(中) | 洪淑麗 |
研究生(英) | Hung Shu-lee |
論文名稱(中) | 國小教師知覺與外籍配偶家長親師互動及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 |
論文名稱(英) |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Parent-Teacher Interactions with Immigrant Mothers and
School Life Adjustments of Their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
其他題名 | |
指導教授(中) | 陳若琳 |
指導教授(英) | |
校內全文開放日期 | |
校外全文開放日期 | |
全文不開放理由 | |
電子全文送交國圖. | |
國圖全文開放日期. | |
檔案說明 | |
電子全文 | |
學位類別 | 碩士 |
畢業學年度 | 94 |
出版年 | |
語文別 | 中文 |
關鍵字(中) | 國小教師
外籍配偶家長
知覺
親師互動
學校生活適應 |
關鍵字(英) |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mmigrant mothers
perception
parent-teacher interactions
the school life adjustment |
摘要(中) |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教師知覺與外籍配偶家長親師互動及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主要的目的在於:一、國小教師知覺與外籍配偶家長親師互動及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情形;二、探討不同教師背景變項在親師互動及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差異情形;三、探討不同外籍配偶子女背景變項在學校生活適應之差異情形;四、探討教師及學童背景變項、親師互動與外籍配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間之關係。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來收集所需資料,問卷包含:一、個人基本資料;二、國小教師與外籍配偶家長親師互動量表;三、外籍配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量表,以班級中有外籍配偶家長之台北縣市公立國民小學中、低年級導師為研究對象,共計發出292份,得有效問卷213份。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分析、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及多元逐步迴歸等統計方法加以處理。依分析結果發現:
一、教師知覺國小教師與外籍配偶家長親師互動情形普遍良好,其中以親師互動之多元
文化素養最佳,外籍配偶家長之親師互動情形較差。
二、教師知覺外籍配偶子女在學校生活適應的情形普遍良好,並不如媒體報導的弱勢,
其中以常規適應最佳,學習適應較差。
三、整體親師互動會因教師性別、參與多元文化進修研習不同而有所差異。
四、外籍配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會因學童性別、教師參與多元文化進修研習不同而有所
差異。
五、教師知覺整體教師與外籍配偶家長之親師互動與整體外籍配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達
顯著正相關。
六、學童性別、與外籍配偶家長親師互動管道、親師互動之多元文化素養可以有效預測
外籍配偶子女學習適應;親師互動之多元文化素養、學童性別、外籍配偶家長之親
師互動情形可以有效預測外籍配偶子女師生關係;親師互動之多元文化素養及學童
性別可以有效預測外籍配偶子女之同儕關係、常規適應及自我適應。
本研究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供國小教師、外籍配偶家庭、教育主管機關與後續研究者之參考。
|
摘要(英) |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parent-teacher interactions with immigrant mothers and school life adjustments of their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The major goals of this study are listed below:
1.Understand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parent-teacher interactions
with immigrant mothers and school life adjustments of their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2.Investigate differences of the parent-teacher interactions with
immigrantmothers and school life adjustments of their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accounting for teachers’ background variables.
3.Investigate differences in school life adjustments of elementary
schools on children’s background variables.
4.Realize relations among the background variables of teachers,
children, parent-teacher interactions, and school life
adjustments.
Three questionnaires designed by the author and utilized for data collection included:
1. Personal and demographic information
2. Measurement of parent-teacher interactions with immigrant mothers
3. Measurement of school life adjustments of their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The sample was from first to fourth grade teachers who have students of immigrant mothers in primary schools of Taipei city and county. Through purposive sampling, 292 teachers were surveyed, with 213 questionnaires accepted and effective for this investigation.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 correlation, and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were computed for data analyses.
According to the data analyses, the following results were described:
1.Most of the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parent-teacher interactions
with immigrant mothers were fine. The teachers perceived more in
multicultural literacy and less in parent-teacher communication
from immigrant mothers.
2.Most of the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school life adjustments of
their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were fine. The children adjusted
better in regular adjustment and the worse in learning adjustment.
3.The parent-teacher interaction wa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eachers’gender and in-service training i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4.The school life adjustment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wa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gender of children and again by
teachers’ in-service training i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5.The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parent-teacher interaction with
immigrant mothers and school life adjustments of their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were significantly 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each other.
6.Gender of children, methods of communication and multicultural
literacy effectively predicted the learning adjustment of
children. Multicultural literacy and gender of children, parent-
teacher from immigrant mothers could predict th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Multicultural literacy and child gender could
predict the peer relationship, regular adjustment, and self
adaptation of the children.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and conclusions above, the study provided suggestions and references for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the families of the immigrant mothers, education officer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
論文目次 |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6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7
第四節 名詞釋義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外籍配偶家庭之探討 …………………………………………13
第二節 外籍配偶子女學習及家長參與情形 …………………………19
第三節 親師互動理論之相關研究 ……………………………………26
第四節 學校生活適應的涵義和內容 …………………………………44
第五節 親師互動與學童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 …………………5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6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6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63
第三節 研究工具 ………………………………………………………64
第四節 實施程序 ………………………………………………………82
第五節 資料處理 ………………………………………………………83
第六節 研究限制 …………………………………………………… 86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 87
第一節 樣本基本資料及親師互動情形……………………………… 87
第二節 外籍配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情形…………………………… 96
第三節 教師背景變項在親師互動上之差異比較 ………………… 102
第四節 教師背景變項在外籍配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差異
比較 ………………………………………………………… 106
第五節 外籍配偶子女背景變項在學校生活適應之差異比較………110
第六節 外籍配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預測分析 ………………… 11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23
第一節 結論 ………………………………………………………… 123
第二節 建議 ………………………………………………………… 128
參考文獻 ……………………………………………………………… 135
一、中文部分 ………………………………………………………… 135
二、英文部分 ………………………………………………………… 151
附錄 …………………………………………………………………… 155
附錄一 教師訪談大綱 ……………………………………………… 155
附錄二 訪談結果整理 ……………………………………………… 156
附錄三 內容效度評定之專家名單……………………………………158
附錄四 專家效度問卷 ………………………………………………159
附錄五 預試問卷 …………………………………………………… 169
附錄六 正式問卷 …………………………………………………… 175
表次
表2-1-1 台閩地區結婚登記人數…………………………………………… 15
表2-1-2 台閩地區嬰兒出生數按生母國籍分 …………………………… 16
表2-2-1 大陸及外籍配偶子女就學人數 ……………………………………21
表2-2-2 94學年度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小人數統計 ………………………21
表2-2-3 國內關於外籍配偶子女教育問題及其子女學習情形之研究…… 22
表2-4-1 國內外籍配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 ……………………51
表3-2-1 正式施測樣本分析 …………………………………………………64
表3-3-1 預試問卷教師與外籍配偶家長親師互動量表信度考驗………… 67
表3-3-2 教師與外籍配偶家長親師互動預試量表項目分析摘要 …………67
表3-3-3 教師與外籍配偶家長親師互動量表各向度與總量之相關……… 69
表3-3-4 教師與外籍配偶家長親師互動量表題目與各向度之相關……… 70
表3-3-5 教師與外籍配偶家長親師互動預試量表因素分析摘要………… 71
表3-3-6 正式問卷國小教師與外籍配偶家長親師互動量表信度考驗…… 74
表3-3-7 預試問卷外籍配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量表信度考驗 ………… 76
表3-3-8 外籍配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預試量表項目分析摘要 ……………76
表3-3-9 外籍配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量表各向度與總量之相關 …………78
表3-3-10 外籍配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量表題目與各向度之相關 …………78
表3-3-11 外籍配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預試量表因素分析摘要…………… 79
表3-3-12 正式問卷外籍配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量表信度考驗…………… 81
表4-1-1 樣本基本資料分析表……………………………………………… 90
表4-1-2 國小教師與外籍配偶家長親師互動各題之得分情形摘要……… 92
表4-1-3 國小教師與外籍配偶家長親師互動之得分情形摘要 ……………95
表4-2-1 外籍配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各題之得分情形摘要……………… 97
表4-2-2 外籍配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得分情形摘要……………………101
表4-3-1 性別在親師互動之t檢定及差異情形摘要 ………………………103
表4-3-2 任教年資在親師互動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104
表4-3-3 多元文化進修研習在親師互動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 …… 105
表4-3-4 多元文化進修研習在親師互動之事後比較分析摘要……………105
表4-4-1 教師性別在學校生活適應之t檢定及差異情形摘要 ……………107
表4-4-2 任教年資在學校生活適應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108
表4-4-3 多元文化進修研習在學校生活適應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 109
表4-4-4 多元文化進修研習在學校生活適應之事後比較分析摘要………109
表4-5-1 學童性別在學校生活適應之t檢定及差異情形摘要 ……………111
表4-5-2 學童年級在學校生活適應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112
表4-6-1 教師與外籍配偶家長親師互動與外籍配偶子女學校生
活適應向度間之相關摘要 ……………………………………… 114
表4-6-2 各變項間之相關係數矩陣 ……………………………………… 117
表4-6-3 背景變項與親師互動各向度對外籍配偶子女學習適應
的多元逐步迴歸分析摘要 ……………………………………… 118
表4-6-4 背景變項與親師互動各向度對外籍配偶子女師生關係
的多元逐步迴歸分析摘要 ……………………………………… 119
表4-6-5 背景變項與親師互動各向度對外籍配偶子女同儕關係
的多元逐步迴歸分析摘要 ……………………………………… 120
表4-6-6 背景變項與親師互動各向度對外籍配偶子女常規適應
的多元逐步迴歸分析摘要 ……………………………………… 121
表4-6-7 背景變項與親師互動各向度對外籍配偶子女自我適應
的多元逐步迴歸分析摘要 ……………………………………… 122
圖次
圖3-1-1 研究架構圖 ……………………………………………………… 62
圖3-4-1 本研究實施程序圖………………………………………………… 82
表次
表2-1-1 台閩地區結婚登記人數…………………………………… 15
表2-1-2 台閩地區嬰兒出生數按生母國籍分……………………… 16
表2-2-1 大陸及外籍配偶子女就學人數 ……………………………21
表2-2-2 94學年度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小人數統計 ………………21
表2-2-3 國內關於外籍配偶子女教育問題及其子女學習情形之
研究………………………………………………………… 22
表2-4-1 國內外籍配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 ……………51
表3-2-1 正式施測樣本分析 …………………………………………64
表3-3-1 預試問卷教師與外籍配偶家長親師互動量表信度考驗… 67
表3-3-2 教師與外籍配偶家長親師互動預試量表項目分析摘要 …67
表3-3-3 教師與外籍配偶家長親師互動量表各向度與總量之相關 69
表3-3-4 教師與外籍配偶家長親師互動量表題目與各向度之相關 70
表3-3-5 教師與外籍配偶家長親師互動預試量表因素分析摘要… 71
表3-3-6 正式問卷國小教師與外籍配偶家長親師互動量表信度
考驗………………………………………………………… 74
表3-3-7 預試問卷外籍配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量表信度考驗 … 76
表3-3-8 外籍配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預試量表項目分析摘要 ……76
表3-3-9 外籍配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量表各向度與總量之相關… 78
表3-3-10 外籍配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量表題目與各向度之相關 …78
表3-3-11 外籍配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預試量表因素分析摘要…… 79
表3-3-12 正式問卷外籍配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量表信度考驗…… 81
表4-1-1 樣本基本資料分析表……………………………………… 90
表4-1-2 國小教師與外籍配偶家長親師互動各題之得分情形摘要 92
表4-1-3 國小教師與外籍配偶家長親師互動之得分情形摘要 ……95
表4-2-1 外籍配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各題之得分情形摘要……… 97
表4-2-2 外籍配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得分情形摘要……………101
表4-3-1 性別在親師互動之t檢定及差異情形摘要………………103
表4-3-2 任教年資在親師互動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104
表4-3-3 多元文化進修研習在親師互動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摘要 ……………………………………………………… 105
表4-3-4 多元文化進修研習在親師互動之事後比較分析摘要……105
表4-4-1 教師性別在學校生活適應之t檢定及差異情形摘要……107
表4-4-2 任教年資在學校生活適應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108
表4-4-3 多元文化進修研習在學校生活適應之單因子變異數
分析摘要………………………………………………… 109
表4-4-4 多元文化進修研習在學校生活適應之事後比較分析摘要109
表4-5-1 學童性別在學校生活適應之t檢定及差異情形摘要……111
表4-5-2 學童年級在學校生活適應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112
表4-6-1 教師與外籍配偶家長親師互動與外籍配偶子女學校生
活適應向度間之相關摘要 ……………………………… 114
表4-6-2 各變項間之相關係數矩陣 ……………………………… 117
表4-6-3 背景變項與親師互動各向度對外籍配偶子女學習適應
的多元逐步迴歸分析摘要 ……………………………… 118
表4-6-4 背景變項與親師互動各向度對外籍配偶子女師生關係
的多元逐步迴歸分析摘要 ……………………………… 119
表4-6-5 背景變項與親師互動各向度對外籍配偶子女同儕關係
的多元逐步迴歸分析摘要 ……………………………… 120
表4-6-6 背景變項與親師互動各向度對外籍配偶子女常規適應
的多元逐步迴歸分析摘要 ……………………………… 121
表4-6-7 背景變項與親師互動各向度對外籍配偶子女自我適應
的多元逐步迴歸分析摘要 ……………………………… 122
圖次
圖3-1-1 研究架構圖 ……………………………………………………62
圖3-4-1 本研究實施程序圖 ……………………………………………82
|
參考文獻 |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內政部(2004)。結婚按國籍年齡教育程度。檢索日期:2005.06.28。取自網址:
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
內政部(2005)。94年底在臺外籍人士統計。內政部統計通報95年1月26日。檢索日
期:2006.04.28。取自網址: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
內政部(2005)。臺閩地區嬰兒出生數按生母國籍分。檢索日期:2005.02.20。取自網
址:http://www.ris.gov.tw
內政部(2006)。94年第三週內政統計通報(94年國人結婚之外籍與大陸配偶人數統
計)。檢索日期:2006.03.28。取自網址:http://www.ris.gov.tw
王一道(2003)。國民小學家長參與班級事務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
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光宗(2003)。台南縣東南亞外籍母親在子女入學後母職經驗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
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妙如(2005)。外籍配偶參與國小子女學校教育之研究--以雲林縣為例。私立明道管
理學院教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宏仁(2001)。社會階層化下的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以越南新娘為例。台灣社
會研究季刊,41,99-127。
王秀紅、楊詠梅(2002)。東南亞跨國婚姻婦女的健康。護理雜誌,49,35-41。
王泰茂(1999)。原住民學校的親師互動--以玫瑰小學為例。國立花蓮師施學院多元文
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瑞燻(2004)。讓她們進入我們的世界:誰能幫助我們輔導外籍配偶及其子女?國立
嘉義大學師範學院外籍與大陸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未出版)。
王蓁蓁(2000)。台北縣國中生之壓力源、因應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鍾和、李勤川、陽琪編譯(1983)。適應與心理衛生。台北,大洋。
王齡慶(1992)。少數族群青少年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因素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台北市教育局(2003)。大陸及外籍子女學校適應狀況調查報告。檢索日期:
2006.05.15。取自網址:http//www.edunet.taipei.gov.tw
/public/ReadNews2.asp?newsid=7810
石樹培(1991)。臺北縣提前入學兒童學業成就與生活適應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
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伍鴻麟(2002)。桃園縣國小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及親師互動情形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
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成露茜(2005)。移民與多元文化教育。學生輔導季刊,97,74-83。
朱玉玲(2002)。澎湖縣外籍新娘生活經驗之探討。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
論文(未出版)。
何青蓉(2003)。跨國婚姻移民教育初探:從一些思考陷阱談起。成人教育雙月刊,
75。檢索日期:2005.03.12。取自網址:http//www.fcu.org.tw/~cblee/
foreignpartner/article/cjho.html
吳秀照(2004)。東南亞外籍女性配偶對於發展?緩子女的教養環境與主體經驗初探-
從生態系統觀點及相關研究分析。社區發展季刊,105,159-175。
吳武典(1982)。適應欠佳行為的分類與診斷。輔導月刊,16,1、2,67-74。
吳武典、林繼盛(1982)。家庭與學校聯繫程度與兒童學業成就和生活適應之關係。教育
心理學報,15,127-138。
吳武典、林繼盛(1985)。加強家庭聯繫對兒童學習效果及家庭氣氛的影響。教育心理學
報,18,97-116。
吳芝儀、劉秀燕(2004)。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師範學院外籍與大陸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未出版)。
吳新華(1993)。國小學童生活適應問題之研究。國教之友,44(3),27-36。
吳新華(1993)。適應的概念分析。初等教育學報,6,163-188。
吳璧如(2003)。家庭-社區-學校之夥伴關係:理論、涵義及研究展望。教育資料研
究,52,84-91。
呂美紅(2001)。外籍新娘生活適應與婚姻滿意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台灣地區東南亞
新娘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萍、李瑞金(2004)。台北市外籍配偶社會適應之研究,以越南籍配偶為例。社教雙
月刊,119,4-20。
林天祐(1997)。學校家長關係。載於吳清山等(著),有效能的學校。
林明地(1999)。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研究與實際:對教育改革的啟示。教育研究資
訊,7(2),61-79。
林春貴(2002)。國中家長教師對家長參與學校事務與組織氣氛行政決定關係知覺之研
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珍宇(2002)。國民小學親師溝通互動歷程之個案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進材(1992)。城郊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生學校適應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義男(1988)。國小學生家庭社經背景、父母參與及學業成就的關係。國立台灣教育
學院輔導學報,11,95-140。
林義男(1992)。國中學生家庭社經背景、父母參與及其學業成就的關係。行政院國家
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81-0301-H-018-10-J1。
林璣萍(2003)。台灣新興的弱勢學生-- 外籍新娘子女學校適應現況之研究。國立臺
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錫霞、王傳明、陳景寶、蔡宗明、徐如宜、張明慧、楊德宜、范振和、李蕙君
(2005.6.17)。新台灣之子基測多低於百分。聯合新聞網。檢索日期:
2005.06.30。取自網址:http://news.sina.com.tw/articles/
13/05/56/13055651.html?/society
武曉霞、陳烘玉(2004)。台北縣新移民女性子女教育發展關注之研究。發表於台北縣
政府教育局主辦,九十三年新移民女性專案研究成果發表會(未出版),37-66。
邱金滿(1997)。國小資優學生的社會智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
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皓政(2004)。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
洪麗玲(1999)。台北市國小學生家長參與學校事務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北市
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台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載於全球化下
的社會學想像:國家、經濟與社會論文集。台北:台大社會學系。
夏曉鵑(2005)。解開面對新移民的焦慮。學生輔導季刊,97,6-27。
孫良誠(1995)。國小一年級學童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一個國小教室的觀察。文化大
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徐慕蓮(1987)。個人及家庭因素影響國小新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翁麗芳、洪福財(2004)。新台灣之子-兒童教養與幼托機構的角色。國立臺北師範學院
新社區工程-多元文化的兒童學習環境建構研討會會議手冊(未出版)。
張承漢(1994)。社會組織與社會關係。台北:幼獅。
張拉士(2002)。親師溝通的理念、反省與實踐。師說,163,7-10。
張春興(1983)。青年的煩惱與出路。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5)。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素真(2000)。智障者手足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新仁(1999)。班級經營:教室百寶箱。台北市:五南。
張慶勳(2004)。論文寫作手冊。台北市:心理。
張鐸嚴、何慧敏、陳富美、連心瑜(2004)。親職教育。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教育部(2003)。2003年全國教育發展會議。檢索日期:2006.05.
取自網址: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ECRETARY/
EDU8354001/2003/discuss/2003index.htm?open
教育部(2005)。二00一年教育改革之檢討與改進會議。檢索日期:2005.07.15。
取自網址:http://www.edu.tw/ DU_WEB/EDU_MGT/E0001/EDUION001/
menu03/sub02/03020101.htm
教育部(2005)。大陸及外籍配偶子女就學人數。檢索日期:2005.07.28。取自網址:
http://www.edu.tw/
教育部統計處(2005)。外籍配偶就讀國小子女學習及生活意向調查報告。教育部。
教育部統計處(2006)。94學年度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小人數統計。檢索日期:
2006.04.21。取自網址:http://www.edu.tw/EDU_WEB/Web/
STATISTICS/index.htm
教育部統計處(2006)。國中小女性教師及校長之比率。檢索日期:2006.05.05。
取自網址:http://www.edu.tw/EDU_WEB/Web/STATISTICS/index.htm
莫藜藜、賴珮玲(2004)。臺灣社會「少子化」與外籍配偶子女的問題初探。社區發展
季社刊,105,55-65。
莊明貞(1985)。國中學生學校生活素質與學校適應行為的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殷誠(2005)。從國小教師觀點探討影響外籍配偶子女學校適應之因素。屏東科技大
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瑞蘭(2002)。國中生依附關係、人際問題解決態度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
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靜晃(2005)。親職教育理論與實務:Theory and Practice。台北市:?智。
郭靜晃、薛慧平(2004)。外籍配偶母職角色轉換困境與需求之探析-以東南亞外籍女
性配偶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05,116-132。
陳小娥、蘇建文(1977)。父母教養行為與少年生活適應。教育心理學報,10,91-
106。
陳玉娟(2005)。臺灣地區外籍配偶子女教育政策及其執行之研究-以國民教育為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陳良益(1996)。我國國小學生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枝烈(1999)。多元文化教育。高雄:復文。
陳金蓮(2005)。四位外籍配偶子女學校適應之個案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輔導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美惠(2002)。彰化縣東南亞外籍新娘教養子女經驗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烘玉、劉能榮、周遠祁、黃秉勝、黃雅芳(2004)。新移民女性子女教育發展關注之
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師範學院外籍與大陸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未出
版)。
陳湘淇(2004)。國小一年級外籍配偶子女在智力、語文能力及學業成就表現之研究。
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幼教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雅雯(2005)。外籍配偶子女在國小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宜蘭縣蘇澳鎮某國小為例。
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碧容(2004)。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台灣地區東南
亞籍新娘為例。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碧雲、魏妙如、郭昱秀(2004)。外籍配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探討
以學前教師的觀點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師範學院外籍與大陸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討
會會議手冊(未出版)。
陳憶芬(2001)。師資培育中的多元文化教育課程探究。中等教育,52(4),84-97。
陳麗華﹙1996﹚。經營班級族群關係的原則與作法。國教月刊,43(1、2),56-63。
曾俊凱(2002)。臺北縣國民小學親師合作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教育學校行政學
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肇文(1995))。國小學童學校壓力,因應方式,社會支持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
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馮涵棣、黃碩恩(2004)。語言、文化與認同:邁向多元化的兒童成長歷程。國立臺北
師範學院新社區工程-多元文化的兒童學習環境建構研討會會議手冊(未出版)。
黃玉枝(1991)。國中資優學生與普通學生學習風格及學校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玉真(1994)。國中資優學生與普通學生學校生活壓力、因應行為及學校適應之比較研
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玉臻(1997)。國小兒童A型行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
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明珠(2004)。臺北市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事務對親子關係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北
市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保勝(1997)。台中市國民小學轉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森泉(2000)。原住民教育之理論與實際。台北市:揚智文化。
黃琬玲(2004)。東南亞外籍配偶子女的家庭環境與學習適應情形之研究。國立台北師
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瑞慧(2000)。教師增能與多元文化教育的實踐。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振昇(2000)。小班教學精神與親師溝通。檢索日期:2005.08.08。取自網址:
http://www.ptjh.chc.edu.tw/%A4p%AFZ%B1%D0%BE%C7/index9.htm
楊淑朱、邢清清、翁慧雯、吳盈慧、張玉巍(2004)。雲林縣外籍女性配偶子女在校狀
況之調查。國立嘉義大學師範學院外籍與大陸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
(未出版)。
詹秀員(2005)。從多元文化教育觀點探討外籍配偶社區教育之理念與策略。外籍配偶
社區支持及學習系統建構研討會會議手冊(未出版)。
路渤瀛(1993)。國中生生活適應與逃學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
士論文(未出版)。
廖正宏(1985)。人口遷移。台北:三民。
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2005)。九十四年度新移民子女與多元文化教育種子教師研習班
(第三、四期)講義(未出版)。
趙聖秋(1997)。國民小學家長與教師親師溝通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北市立師範
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秀燕(2003)。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中正
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見至(2002)。原/漢族群關係課程方案在高雄市國中實施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
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美芳(2001)。跨國婚姻中菲籍女性生命述說。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
劉焜輝(1985)。師大學生自我概念生活關係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歐用生(1996)。培育多元文化觀的教師。國民教育,36(5),2-6。
蔣金菊(2005)。新移民女性家長參與及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
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玉琴(1994)。資優生的人格特質與其學習行為、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中師
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奇璋(2004)。外籍配偶參與國小子女學習的障礙及其解決途徑之研究。國立中正大
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純姿(1997)。共創孩子的快樂童年-親師合作的理論與實務初探。公教資訊季刊,1
(2),16-21。
蔡榮貴、楊淑朱、賴翠嬡、黃月純、余坤煌、周立勳(2004)。從多元文化教育觀點看
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國立嘉義大學師範學院外籍與大陸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
討會會議手冊(未出版)。
蔡曉玲(1999)。幼兒園中親師互動之探討-多元文化下的思考。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
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瓊婷(2003)。國民小學親師衝突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
鄭予靜(2003)。新台灣媳婦-外籍新娘跨國婚姻的省思。扶幼e季刊,127。檢索日
期:2005.07.25。取自網址:http://www.ccf.org.tw
鄭夙芬(1988)。國中復學學生之學校適應初探--以台北縣芋國中八位復學學生為例。
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雅雯(2000)。南洋到台灣: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婚姻與生活探究-以台南市為例。國
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瑞娟、江瑋芳、許舒佳、 蕭欣怡、 梁琬婷、 賴慈怡、 林淑蓉、 林貴美、 李家寧
(2003)。外籍新娘在臺面面觀。新聞深度分析簡訊,107。2003.12.03。檢索日
期:2005.07.25。取自網址:http://www.pu.edu.tw/~gec/news107.htm
鄧秀珍、林昆輝、蔡馥如、鄧秀桃(2004)。國小學童中外籍新娘子女與本籍婦女之子
女生命難題及學習問題之比較分析。國立嘉義大學師範學院外籍與大陸子女教育輔
導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未出版)。
盧玉琴(2000)。「親師攜手快樂行」。國教之友,556,37-43。
盧玉琴(2003)。國民小學親師互動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
士論文(未出版)。
盧秀芳(2004)。在台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
校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盧雪梅(1989)。臺北市國民小學提早入學資賦優異兒童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蕭昭鵑(2000)。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縣社頭鄉外籍新娘為例。國立師範大學
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賴靜瑩(1999)。國中生A型行為組型、內外控人格特質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高
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慶皇(2003)。外籍配偶子女學業成就及其相關因素探討。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
修特殊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鍾文悌(2004)。外籍配偶子女學業表現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
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魏俊華(1987)。不同教育安置下國中聽覺障礙學生心理特質之比較研究。國立彰化師
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魏惠娟(1998)。我國家庭共學方案之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羅婉麗(2001)。國中學生生活適應之訪談、評量調查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慧(2001)。多元文化教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鐘重發(2003)。東南亞外籍新娘家庭問題與協助需求之探討。兒童福利,4,251-
257。
Goodman, N.(1993)/陽琪、陽琬譯(1995)。婚姻與家庭。台北:桂冠。
Joan, Ferrante(1995)/李茂興、徐偉傑譯(1998)。社會學:全球性的觀點。台
北:弘智。
Kellaghan, T.(1993)/吳國淳譯(1996)。家庭環境與學校學習。台北:五南。
Sandra Burt &Linda Perlis(2001)/侯秋玲譯(2001)。改變孩子一生的全
新教養觀念。台北:天衛。
二、英文部分
Banks, J. A. (1989).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goal. In Banks & Banks (Eds.),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se
and perspective. Boston: Allyn and Bacon.
Banks, J. A. (1993).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 characteristics and
goals. In J. A. Banks & C. Banks (eds.).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Banks, J. A. (1997). Educating citizens in a multicultural society.
New York : Teachers College Press.
Coleman, M., &Wallinga, C. (2000). Teacher training in family
involvement: An interpersonal approach. Childhood Education, 76
(2),76-81.
Fan, C. Cindy & Youqin Huang(1998). “Waves of Rural Brides: Female
Marriage Migration in China” A.A.A. G 88(2), 227-251.
Fossett, M. A.(1991). A methodological review of the sex ratio:
Alternatives for comparative research.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3, 941-957.
Gay, G. (1997). Multicultural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i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Theories and
Practices. Taiwan: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502-517.
Gestwicki, C.(1992). Home, school and community relations (2nd ed.).
Albany, NY: Delmar Publishers.
Gollnick, D. M. & Chinn, P. C. (1998).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n a
pluralistic Society (5th ed.). New York : Merrill.
Greenwood, G. E., & Hickman, C. W.(1991).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parent involvement: Implications for teacher education.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19(3), PP. 281-287.
Holahan, M. E. F. (1992). An analysis of parent-teacher
communica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aryland at College Park.
Lightfoot,S.L. (1978). Worlds apart: Relationships between families
and schools. New York: Basic Books.
Manning, B. (2000). Azzing up parent-teacher coferences with
a "narrativ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91(217),15.
Rangel,D.K.(1999) Crazy about each other A qualitative exploration
context of interracial relationships. Dissertation Abstract
international.
Rany,K.,&Adams,D.(1995).The family-School Relationships Model.The
Family-Scholl Connection: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3.
California:SAGE Publication,Inc.
Ribas, W. B. (1992). An analysis of the communication that occurs
betweent eachers and parents in suburban elementary school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Boston College.
Sternberg, R. J., & Horvath, J. A. (1995). A prototype view of
expert teach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24(6), 9-17.
Swap,S.M.(1993)Developing Home-School Partnership. New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Swick, K. J. (1992). Teacher-parent partnerships (Report No. EDO-PS-
92-12). Urbana, IL:Clearinghouse on Elementary and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351149)
Tiedt, P. & Tiedt, I. (1995). Multicultural teaching : a handbook of
activities,information, and resources(4th ed). Boston : Allyn
and Bacon.
Trumbull, E., Rothstein-Fisch, C., & Greenfield, P. M. (2000).
Bridging cultures in our schools: New approaches that work.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40 954)
Williams Jr, D. L. & Chavkin, N. F.(1989). Essential Elements Of
Strong Parent Involvement Programs.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7
(2), 18~20
Windsor, N. L. (1999) Analysis of parent-teacher communication
preferences in rural elementary schools and parent involvement.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issouri-
Columbia.
Youngman, M.B.(1979). Assessing behavioural Adjustment to School.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 49(3), 258-64
|
論文頁數 | 180 |
附註 | |
全文點閱次數 | |
資料建置時間 | |
轉檔日期 | |
全文檔存取記錄 | |
異動記錄 | M admin Y2008.M7.D3 23:17 61.59.161.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