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丁雪茵 (1998)。從幼稚園到小學—讓孩子走得更穩健。幼教專輯,179,21-25。
內政部統計處 (2005)。內政部統計處93年人口自然增加概況。2005年7月27日,取自http://mio.gov.tw
王仁弘 (2004)。國小中高年級學童人際溝通能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王天苗和林秀錦 (2004)。幼兒入學準備能力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6,89-108。
王柏元 (1999)。台中縣國小原住民學童家庭因素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台南: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王淑芬和黃志成 (1995)。幼兒的發展與輔導。台北:揚智。
王朝明 (2004)。父母參與學校教育—有助於孩子的學習與成長,師友,371,28 -32。
王紹媛 (2002)。你的孩子適合上幼稚園嗎?育兒生活雜誌,150,11,160-164。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2004)。重要的一小步—幫孩子選擇合適的幼稚園。台北: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台北縣政府 (2005)。扎根蛻變成長起飛-台北縣94年度幼兒教育宣導手冊。台北:台北縣政府。
石樹培 (1991)。台北縣提前入學同學學業成就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任秀媚 (1985)。家長參與幼兒學校學習活動對幼兒社會行為之影響。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行政院主計處 (2003)。臺灣地區十五至六十四歲已婚女性之目前就業狀況。2006年4月24日,取自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11661&CtNode=3304
何采嬪(1998)。陪孩子上幼稚園。台北:聯經。
余思靜 (1999)。幼稚園大班的畢業生真的準備好上一年級了嗎?國小新生的同儕關係與學校適應。台東師院學報,10,123-154。
余豐賜 (2002)。台南縣市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事務及其相關問題之研究。台南: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吳沐馨 (2004)。幼教師對家長參與班級活動之困境知覺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院幼兒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吳佳蓉 (2002)。隔代教養兒童與非隔代教養兒童學校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吳明燁和林桂繡 (2005)。青少年到成年初期的社會控制與道德發展。2006年4月24日,取自http://www.typ.sinica.edu.tw/modules/mydownloads/viewcat.php?cid=11
吳烈洲 (2001)。學生家長參與學校事務之研究-以桃園縣平興國民小學為例。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教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吳國淳譯 (1996)。Thamas Kellaghan、Kathryu Sloane、Benjamin Alvarez 和Benjamin S. Bloom 原著。家庭方面與學校學習。台北:五南。
吳淑惠 (2002)。原住民寄養兒童生活適應之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吳新華 (1991)。國小學童生活適應問題之研究。初等教育學報,4,199-253。
吳麗卿 (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家庭系統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呂俊宏 (1999a)。小小新鮮人的入學準備(上)。成長幼教季刊,39,62-65。
呂俊宏 (1999b)。小小新鮮人的入學準備(下)。成長幼教季刊,40,65-68。
李淑芬 (2001)。台北市國民小學學生家長參與學校行政決定之研究。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教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李雅芬 (2003)。受歡迎與被拒絕兒童社交技巧、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屏東: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阮淑宜 (1991)。學前兒童情緒與認知之探討。幼兒教育年刊,4,87-94。
林佩蓉和陳淑琦編著(2004)。幼兒教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林淑玲 (2002)。家庭變遷與家庭成長學習。載於台南技術學院家政系主編,健康家庭與成長學習研討會論文集(頁23-36)。台南:台南技術學院家政系。
林朝鳳 (1994)。幼兒教育原理。高雄:復文。
林雯涓 (2002)。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研究-高中(職)學生觀點。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研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邱恩綺譯 (2000)。Diane Trister Dodge & Toni S. Bickart原著。為孩子選擇最好的幼稚園。台北:城邦。
邱珮怡 (2000)。國中轉學生社會支持、制握信念與學校適應關係之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邱皓政 (200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
邱琡雅、陳鳳卿、張庭枝和單偉儒 (2001)。小青的一天開開心心上學去=Go to Kindergarten 。台北:蒙特梭利。
施玉鵬 (2001) 出生序、父母管教方式對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同儕關係、社會興趣之關係研究。台南:國立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輔導教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柯貴美 (2003)。家長教育參與。台北:商鼎。
洪智倫 (1994)。國小學生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台中: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洪聖陽 (2002)。不同依附關係之國小六年級學童友誼概念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洪麗玲 (1994)。台北市國小學生家長參與學校事務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教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孫扶志 (2003)。幼小銜接中課程與教學的問題與因應策略效果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未出版博士論文。
孫良誠 (1995)。國小一年級學童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一個國小教室的觀察。台北:私立文化大學兒童福學系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徐明珠 (2001)。贏在教育的起跑點。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05年7月27日,取自http://www.npf.org.tw
徐綺櫻 (1993)。父母管教態度與學齡兒童行為困擾之研究-以臺北縣為例。台北: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徐慕蓮 (1987)。個人及家庭因素影響國小新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涂信忠 (2003)。原住民學童接受教養行為與其情緒穩定、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袁麗珠 (1997)。幫他走得更好~談幼稚園與小學課程的銜接。幼教資訊,83,50-51。
高明珠 (1999)。國小學童依附關係、內外控人格特質、社會支持與其生活及學習適應相關之研究。台南: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張明侃 (1998)。桃園縣國民小學家長會參與學校校務運作之分析研究。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張春興 (2002)。張氏心理學辭典 (2版)。台北:東華。
張莉媛 (2004)。父母與老師攜手協助孩子幼小銜接。幼教簡訊,26,8-9。
張進淮 (2003)。平地學校原住民學童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以灣美國小(化名)為例。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教師在職進修國民教育研究所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張慧敏 (1992)。不同氣質類型國小新生學校適應之比較研究。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教育部 (2004)。教育部業務概況報告。2005年8月5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E0001/EDUION001/ menu01/sub04/930223.htm
教育部編 (2003)。幼稚教育法規彙編。台北:教育部國民教育司。
莊麗雯 (2002)。國小學童的家庭狀況、親子互動與依附風格之相關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郭明科 (1997)。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理論與實際研究。台南: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陳李綢 (1999)。認知發展與輔導。台北:心理。
陳良益 (1996)。我國國小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陳俞余 (1999)。國小一年級兒童學校適應之個案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陳昭廷 (2002)。台灣中部地區國民小學資賦優異學生生活適應之調查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未出版碩士論文。
陳若琳 (2001)。父母親的教養目標及行為對幼兒社會能力的影響。中華家政學刊,30,31-48。
陳貴龍 (1987)。國民小學學生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輔導學報,10,121-141。
陳雅雯 (2005)。外籍配偶子女在國小生活適應之研究 -----以宜蘭縣蘇澳鎮某國小為例。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社會發展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陳瑩珊 (2000)。國小學童依附關係、失落經驗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與心理輔導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陳曉慧 (1999)。國小學童父親性別角色態度、親職角色與親職教育需求之相關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曾清一 (1999)。教師教學信念、學生主觀知覺對學生學校適應之預測模式研究---階層線性模式分析。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曾肇文 (1996)。國小兒童學校壓力、因應方式、社會支持與學校適應研究。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陽琬譯 (2004)。Stephanei Feeney、Doris Christensen & Eva Moravcikm (2001)原著。學前教育。台北:桂冠。
黃世鈺 (1997)。幼小銜接方案教學活動設計。台北:五南。
黃玉臻 (1997)。國小學童A型行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黃佳儀 (2003)。隔代教養家庭學童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台灣北區高年級學童為例。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黃保勝 (1997)。台中市國民小學轉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台中: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黃美香 (2004)。高雄縣市公私立幼稚園家長參班級活動之調查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黃悅菁 (2003)。台中市國小中高年級學童情緒智力與學校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台中: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黃慧真譯 (1998)。Daiane E. Papalia, Sally Wendlos Olds原著。發展心理學。台北:桂冠。
楊芳彰 (1997)。國小六年級學童依附關係與敵意、社交地位之相關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楊秋仁 (1998)。孩子的成長之旅—談幼兒的教育問題。台北:蒙特梭利。
楊秋仁 (2001)。幼兒的多元智能教育:11種智能的培育64種遊戲的?發。台北:蒙特梭利。
詹志禹 (1996)。家庭與學校-推責、分工或合作。北縣教育,11,8-11。
廖季英 (2004)。家長參與班級幼兒遊戲之研究。台南: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劉佳玫 (2001)。教師異動對國小學童學校生活適應的影響-一個國小班級學童的個案研究。台東: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歐陽儀 (1998)。教養方式與依附關係代間傳遞模式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歐陽誾 (1989)。我國國民小學學生家長參與子女學校活動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蔡秀娟 (2003)。國小特殊班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權利與義務之研究。台中:國立台中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國民教育研究所特殊教育工作暨親職人員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蔡宜珍 (2004)。小一學童學校生活適應與學習表現研究-以台東縣某國小幼小銜接活動為例。台東: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蔡春美 (1993)。幼稚園與小學銜接問題調查研究。臺北師院學報,6,665-730。
蔡淑美 (2003)。國小新生父母生活變化與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屏東市為例。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蔡瑞洪譯 (1995)。Dr. Miriam Stoppard原著。不要低估你的孩子—如何發現孩子的潛能。台北:信誼基金會。
鄭佳玲 (2000)。台南市幼稚園教育家長參與之研究。台南: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鄭青青 (1998)。從幼稚園走向小學。幼教資訊,92,2-5。
鄭蕤 (1990)。幼兒語文教學研究。台北:五南。
鄭麗娟 (2003)。長子女入小學之親職經驗。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盧美貴 (1993)。幼稚園與小學課程銜接之研究。幼兒教育學報,2,215-246。
盧美貴 (1994)。教育百科辭典。台北:五南。
盧美貴 (2005)。幼兒教育概論-第二版。台北:五南。
盧焜煌 (2002)。國民小學班級家長參與之個案研究。台中: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賴靜瑩 (1999)。國中生A型行為組型、內外控人格特質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繆靜玫譯(2001)。Bernard Ryan Jr. 原著。如何誘導孩子快樂上幼稚園。台北:新苗。
簡加妮 (2001)。高雄市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事務角色層級及影響策略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簡志娟 (1996)。影響父母教養方式之因素—生態系統理論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謝慈容 (2005)。國小六年級男、女兒童家庭社經地位及自我概念對生活適應之影響。台中: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未出版碩士論文。
魏麗敏 (1994)。國小學童家庭因素、情緒困擾對成就與適應影響之分析研究。初等教育研究集刊,2,149-176。
羅婉麗 (2001)。國中小學生生活適應之訪談、評量與調查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蘇建文、林美珍、程小危、林惠雅、幸曼玲、陳李綢、吳敏而、柯華葳和陳淑美 (1998)。發展心理學。台北:心理。
蘇馨容 (2005)。幼稚園組織學習、教師效能感與家長參與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龔美娟 (1994)。母親的依附經驗與其教養方式及子女完全依附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Ager, C.L., & Shapiro, E.S. (1995). Template matching as a strategy for assessment of and intervention for preschool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Topics i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15(2), 187-218.
Alexander,K.L., Dauber & Entwisle, D.R. (1996). Children in motion: School transfers and elementary school performance.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90(1), 3-12.
Alexander, K.L., Entwisle , D.R. & Dauber, (1993). First-grade classroom behavior: Its short-and long-term consequences for school performance. Child Development, 64(3), 801-814.
Arkoff, A. (1968). Adjustment and mental health. N.Y.: McGraw-Hill Inc.
Bartolini, L.A. (1985). Problems of adjustment to school. Paper from Illinois State Board of Education, Springfield, Dept. of Planning,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260833)
Berger, E.H. (1995). Parent as partners in education: Families and school working together(4thed). Englewood Cliffs, NJ:Merrill Prentice-Hall.
Bowlby, J. (1973). Attachment and loss: Vol 2. Separation. New York: Basic.
Brandt, R. (1989).On parents and schools: A conversation with Joyce Epstei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7(2), 24-27.
Bretherton, I. (1985). Attachment theory: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In J. Bretherton & E. Waters. (Eds.) Growing points of attachment theory and research (pp.3-38). Monographs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50 (1-2, Serial NO.209).
Bronfenbrenner, u. (1979).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experiments by nature and design.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pos, J.J., Barrett, K., Lamb, M.E., Goldsmith, H., & Stenberg, C.R. (1983). Socioemotional development. In M.M. Haith & J.J. Campos (Eds.), P.H. Mussen(Series 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Vol. 2. Infancy and development psychology (pp.783-915). New York: Wiley.
Carlton, M.P., & Winsler, A. (1999). School readiness: The need for a paradigm shift.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 28,3,338-356.
Carta, J,J., Atwater, J.B., Schwartz, I.S., & Miller, P.A. (1990). Applications of ecobehavioral analysis to the study of transitions across early education settings. Education and Treatment of Children, 13(4), 298-315.
Chen H. M. (2003).Attitude toward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early education: A comparison between Northern Pingtung, Tawain and Pocatell-Chubbuck, Idaho, Unitsd States of Americas (China).DAI-A, 64(2), 389.
Crime, J. (1993). Parent involvement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A meta analysis. University of Georgia.
Cohn, D.A. (1990). Child-Mother Attachment of Six-Year-Olds and Social Competence at School. Child Development, 61, 152-162
Dabkowski, D.M. (1992).Identification of kindergarten prerequisite skills: Difference between parent,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or, and kindergarten teachers.〔CD-ROM〕.Abstract from: proudest File: Dissertation Abstract Item: AAC9306266.
Duvall, E. & Miller, B. (1985). Marriage and family Development. New York:Harper & Row.
Epstein, J.L. (1995).School/family/community partnerships: Caring for the children we share. Phi Delts Kappan, 76(9), 701-712.
Foulks, B., & Morrow, R.D. (1989). Academic survival skills for the young child at risk for school failur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82(3), 158-165
Fowler, S.A., Schwartz, I., & Atwater, J. (1991). Perspectives on the transition from preschool to kindergarten for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and their families. Exceptional Children, 58(2), 136-145.
Griffith, J. (1996). Relation of parental involvement, empowerment, and school traits to student academic performance.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90, 33-41。
Grow, G. (1991). Teaching leaner to be self-directed: A stage approach. 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 41(3).
Guglielmono, L.H., Long, H.B., & McCune, S.K. (1989). Reactions to Field’s investigation into the SDLRS. 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 39(4), 235-345.
Hains, A.H., Fowler, S.A., Schwartz, I, S., Kottwitz, E., & Rosenkoetter, S. (1989). A comparison of preschool and kindergarten teacher expectations for school readiness.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4, 75-88.
Hettema, B.J. (1979). Psychological dimensions of social network: A multiply method analysis.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7(3), 263-277.
Holmes, J. (1993). John Bowlby and Attachment theory. New York: Routledge.
Jewsuwan, R., Luster, T., & Kostelnik ,M. (1993). The Relation Between Parents’ Perceptions of Temperament and Children’s Adjustment to Preschool.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8, 33-51.
Johnson, L,I., Gallagher, R.J., Cook, M., & Wong, P. (1995). Critical skills for kindergarten: Perceptions from kindergarten teachers. Journal of Early Intervention, 19(4), 315-349.
Kagan, S.L., & Neuman, M.J. (1998). Lessons from three decades of transition research.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98(4), 364-379.
Lamborn, S., Mounts, N.S., Steinberg, L., & Dornbusch, S.M. (1991). Patterns of competence and adjustment among adolescents from authoritative, authoritarian, indulgent, and neglectful families. Child Development, 62(5), 1049-1065.
Main, M. , Kaplan, N. & Cassidy,J. (1985). Security in infancy, childhood, and adulthood: A move to the level of representation. In J. Bretherton & E. Waters.(Eds.) Growing points of attachment theory and research (pp.66-104). Monographs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50(1-2 Serial No.209).
May, D.C. & Kundert, D.K. (1997). School readiness practices and children at-risk: Examining the issues.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34(2), 73-84.
Okagaki, L.S. & R.J., Sternberg (1993). Parental beliefs and children’s school performance. Child Development, 64 (1), 36-56.
Ramey, S.L., & Ramey, C.T. (1994).The transition to school: Why the first raw years matter for a lifetime. Phi Delta Kappan, 76, 194-198.
RI Parent Information and Resource Center (2004). Getting ready for Kindergarten. http://www.ripin.org/gettingready.pdf
Rimm-Kaufman, S.E., & Pianta, R.C. (2000). Teachers’ Judgments of problems in the transition to kindergarten.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15, 2, 147-166.
Sroufe, L.A., & Waters, E. (1977). Attachment as an organizational construct. Child Development, 48, 1184-1199.
Tavecchio, L.W.C., & van IJzendoorn, M.H. (1987).Perceived security and extension of the child’s rearing Context: A parent-report approach. In L.W.C. Tavecchio and M.H. van IJzendoorn (Eds.), Attachment in Social Networks (pp.35-92).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 B.V.
Waters, E., Kondo-Ikemura, K., Posada, G., & Richter, J. (1991). Learning to love: Mechanisms and milestones. In Megan Gunner & L. Alan Sroufe (Eds.), Minnesota Symposia on Child Psychology (vol.23, 217-255.)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Williams, D.L. & Chavlin, N.F. (1989).Essential elements of strong parent involvement programs.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7, 18-20.
Wolery, M. (1999).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in early elementary school: Transition and practice issues. In R . C. Pianta, & M. J. Cox (Eds.). The transition to kindergarten: Research, policy, practice, and training (pp, 253-280). Baltimore: Paul Brook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