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編號 | 5685 |
狀態 | NC093FJU00356011 |
助教查核 | |
索書號 | |
學校名稱 | 輔仁大學 |
系所名稱 | 景觀設計學系 |
舊系所名稱 | |
學號 | 492826016 |
研究生(中) | 崔光辰 |
研究生(英) | Tsui Kuang Chen |
論文名稱(中) | 以行人觀點看新莊中正路於捷運化之後的街道重塑 |
論文名稱(英) | From the study of pedestrian’s point of view to redesign Chun-chen Road, Hsin-Chung City,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MRT |
其他題名 | |
指導教授(中) | 趙家麟 |
指導教授(英) | |
校內全文開放日期 | |
校外全文開放日期 | |
全文不開放理由 | |
電子全文送交國圖. | |
國圖全文開放日期. | |
檔案說明 | |
電子全文 | |
學位類別 | 碩士 |
畢業學年度 | 94 |
出版年 | |
語文別 | 中文 |
關鍵字(中) | 街道 ; 行人 ;街道類型;環境適應;新莊市 |
關鍵字(英) | Street; Pedestrian; Street Type; Environmental Adaptation, Hsin-Chung |
摘要(中) | 摘要
在21世紀初,大部分台灣的城市都已經長期承受被機動車輛佔據之苦,而呈現如同Jan Gehl (2001)所稱的”入侵型的城市”。曾經在台灣都市歷史上長期扮演最重主要公共空間角色的街道,正逐漸衰減他社會使用之多元性,而轉換成車輛獨占之空間。事實上在我們的都市中有一些啟發性的例子可以用來顯示給人(包括交通工程師,市政府的街到使用者),彰顯出可以使他們的街道成為”可居街道”的機會。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透過環境行為的研究找出相關的證據,為台灣城市塑造出”行人友善的街道”發展出可選擇的類型。此環境行為研究之基地範圍正在施工中之台北捷運新莊線上之新莊中正路,本研究以捷運施工造成之地面層街道空間調整為實驗來探討不同使用者之環境適應。研究方法包括4種不同的方式: (1)長時間動態攝影以檢視不同道路斷面中不同使用模式與流動,(2)問卷/訪談以探討行人步行經驗與對環境之期待(3)特別針對不同街道斷面中車道寬幅作現地實測,(4)以可能改善之方案作成電腦合成照片對照現況照片訪談當地使用者並喚起人們之想像。
本研究成果顯示: (1) 高達七成受訪者支持更好的街道環境。(2)原本街道上總車道寬幅縮減達40%時仍不致明顯影響車流與速度(3)車輛駕駛行為受到環境調整而適應。
本研究總結:受到台北捷運施工而形成駕駛行為環境適應程度超過預期程度,它可以作為質疑現況車行導向道路設計準則之佐證。並且它提供了增設人行道之依據,以創造更社合於行人導向的街道環境。
|
摘要(英) | Abstract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 most Taiwanese cities have long suffered from the usurpation of motor-vehicles and appeared as what Jan Gehl (2001) called “invaded cities”. Streets that have long played the major role of public space in Taiwanese urban history are now diminishing its variety of social uses and transforming to sole motor-vehicle space. In reality, there are some inspiring examples in our cities to show people (including traffic engineers, city government and street users) the opportunities to redesign our streets toward “liveable street”.
This research aims to give evidences from EB study to develop alternative models for pedestrian-friendly street design in Taiwan. The EB study focuses on Chung-Chen Road, the main street in Hsinchung City, during its four-year construction period for Taipei MRT system. This research takes the space adjustment on street level due to the MRT construction as the experimental adjustment to explore the adaptations of various street users. The research method includes four approaches: (1) time-lapse DV study to examine the pattern of behaviour and flow of movement in different road adjustment sections for various street users; (2) questionnaire/ interview to examine the walking experience and expectation for pedestrian; and (3) on site survey for various street sections and make special comparision on the difference of car lane width (4) simulation before and after photographs to interview and envision local users.
The key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indicate that: (1) 70% of street users support better walking environment; (2) up to 40% reduction of the original total car lane width does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traffic flow and speed; (3) car driver’s behaviours are subject and adapted to environment adjustment. This research concludes that the environmental adaptation of driving behaviours due to the Taipei MRT construction is beyond expectation and it gives evidence to challenge the current car-oriented road design standard and support the implication of building sidewalks to create more pedestrian-oriented street environment.
|
論文目次 | 目 錄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前 言...........................................1-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1-4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1-6
第二章 相關文獻回顧
第一節 街道步行空間議題...................................2-1
第二節 街道交通與路型規劃之議題...........................2-12
第三節 大眾運輸與捷運化之議題.............................2-19
第三章 中正路的議題探討
第一節 新莊中正路歷史回顧與相關交通計畫發展分析...........3-1
第二節 新莊中正路街道空間分析與調查.......................3-9
第三節 小 結...........................................3-26
第四章 實證分析與研究
第一節 問卷與訪談調查交通議題.............................4-1
第二節 問卷與訪談調查步行議題.............................4-15
第三節 國內外街道案例研究.................................4-22
捷運支線案例分析...................................4-36
第五章 設計思考與操作
第一節 設計方案與構想擬定..................................5-1
第二節 設計操作............................................5-17
第三節 設計成果............................................5-26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6-1
第二節 後續建議...........................................6-2
|
參考文獻 | 參考文獻
1. 拉普普 著 施植明 譯 <建築環境的意義>,田園城市出版社
2. Roger Trancik 著 謝慶達 譯 < 找尋失落的空間> 民86出版,田園城市出版社
3. John Zeisel著,關華山譯,民國85年,<研究與設計—環境行為的研究>,田園城市出版社
4. Jan Gehl著,陳秋伶譯,民國88年,<戶外空間的場所行為>,田園城市出版社
5.
6. 趙晉緯 人行空間綜合評估指標建立之研究 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學研究所,2003.06
7. 盧錫璋 人與車兩者之綜合關係所衍生之都市空間規劃型態 國立成功大學機械工程研究所,1985
8. 李明聰 地區性道路人車共存設施風險評估模式建立與應用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1999
9. 溫日宏 新市鎮行人步道系統規劃與設計之研究—以高雄新市鎮綜合示範社區為例 國立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1994
10. 林嘉洋 台北市人行道空間佔用問題之研究-以忠孝東路、南京東路、羅斯福路、中山北路為例
11. 私立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1985
12. 黎韋利 人行道服務水準評估之研究 國立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1998
13. 林文雄 台北市人行道設施服務等級之評估研究 國立交通大學交通運輸工程研究所,1990
14. 簡臣佑 人行道維護管理系統之研擬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土木與防災研究所,2003.07。
15. 許添本(民90),行人交通系統之設計分析,許添本研究論文輯。
16. 許添本,車道標線對道路容量與車流衝擊分析,運輸第25期中華民國83年9月。
17. 葉光毅、吳旭峰(民79 年,12 月),人行道上之行人流動特性分析,運輸第10 期,
18. 許添本、鄭雅文,「巷道汽機車車流特性比較研究」,中華民國運輸學會
19. 湯儒彥,機車設計車尺寸與車道寬度之研究,中華民國運輸學會第十三屆論文研討會,中華民國87年12月。
20. 許添本,「道路人行交通系統之規劃設計」,1994 年道路與交通技術研
21. 討會,民國83 年12 月。
22. 葉光毅、吳永隆,「地區性交通計畫」,滄海書局,民國87 年7 月
23. 曹壽民等,「行人道系統改善規劃」,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民國
24. 76 年5 月。
25. 吳永隆、葉光毅、張耀珍(民84,10 月),有關步道設置之基礎研究(一)-步道寬度之決定,建築學報第十四卷。
26. 吳永隆、葉光毅、張耀珍(民84,12 月),有關步道設置之基礎研究(二)-步道的評估,建築學報第十五卷。
27. 吳永隆、葉光毅、張耀珍(民85,7 月),有關步道設置之基礎研究(三)-步道設置。
28. 吳永隆、葉光毅(民87,9 月),地區性道路網便利性、舒適性、防災性基準之研究
29. 溫日宏,「新市鎮行人步道系統規劃與設計之研究-以高雄新市鎮綜合示
30. 範社區為例」,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4 年6 月。
31. 許添本、張瑋君、趙瑞芳,「巷道寬度縮減對車流速率衝擊分析」。
32. 湯儒彥,機車速率與車道寬度需求關係分析,中華民國第二屆機車交通與安全研討會,中華民國87年10月23。
33. 黃俊杰、林晏州(民89,7 月),都市人行道界面組成型態對行人知覺影響之研究,造園學報第6 卷第1 期。
34. 林文雄,「台北市人行道設施服務水準等級之評估研究」,交通大學交通所。
35. 陳敦基(民82 年,9 月),都市行人系統規劃與設計方法之探討,運輸第21 期。
36. 嘉義市政府交通局賴明煌副局長,嘉義市北港路車道寬度重新配置工程計畫報告,中華民國運輸學會交通局專欄,民國93年2月。
37. 交通部運研所,台灣地區公路容量手冊,民國90年3月
38. 內政部營建署90年12月 市區道路工程規劃及設計規範之研究
39. 道路交通安全規則,交通部,民57 年4 月。
40.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交通部,民57 年1 月。
41. 交通部,公路路線設計規範,中華民國90年1月12日,幼獅文化專業公司出版。
42. 交通部營建署,市區道路工程規劃及設計規範之研究,中華民國90年。
43. 高雄市政府,市區道路工程設計標準,中華民國70年8月17日。
44. 台北市政府,市區道路工程設計規範,中華民國86年2月27日。
45. U. S. Bureau of Public Roads, Highway Capacity Manual 2000, Washington D. C.
46. R. F. F. Dawson(1968). The Economic Assessment of Road Improvement Schemes, Road Research Technical Paper, No. 75,
47. Chandra, S., and Kumar, P. (2003). "Effect of Lane Width on Capacity under Mixed Traffic Condition in India." 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48. Fruin, J. J., “Pedestrian Planning and Design”, Elevator World, 1987.
49. Coffin A., and Morral J., 「Walking Speeds of Elderly Pedestrian at Crosswalks」,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1487,1995.
50. David Engwicht,2002,,New Society Publishers
51. Alan Thein Durning,April 1996,,Northwest Evironment Wacth
52. Colin Davis,1997,,Architectural Press
53. Edward Chorlton,1991,,Devon County Council,Engineering and Planning Department
54. Stanford Anderson,1986,,The MIT Press
55. Robert K.Yin,1993,,SAGE Publications
56. Amos Rapoport,1990,,Plenum Press
57. William H.Whyte,1980,,The Conservation Foundation
|
論文頁數 | 115 |
附註 | |
全文點閱次數 | |
資料建置時間 | |
轉檔日期 | |
全文檔存取記錄 | |
異動記錄 | M admin Y2008.M7.D3 23:17 61.59.161.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