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仁大學
學術資源網

記錄編號5724
狀態NC093FJU00385040
助教查核
索書號
學校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會計學系
舊系所名稱
學號492715293
研究生(中)陳慧芬
研究生(英)Chen,Hui-Fen
論文名稱(中)員工分紅費用化之揭露對公司績效影響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The Effects of Disclosing Employee Bonus Expense on Enterprise Performance
其他題名
指導教授(中)范宏書博士
指導教授(英)Dr.Fan,Hung-Shu
校內全文開放日期不公開
校外全文開放日期不公開
全文不開放理由
電子全文送交國圖.同意
國圖全文開放日期.2007.06.30
檔案說明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01
學位類別碩士
畢業學年度94
出版年
語文別中文
關鍵字(中)員工分紅 員工分紅費用化之揭露 激勵效果
關鍵字(英)Employee bonus, Employee bonus Disclosure, Incentive effect
摘要(中)論文題目:員工分紅費用化之揭露對公司績效影響之研究 校(院)系所組別:輔仁大學會計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研究生:陳慧芬   指導教授:范宏書 博士  論文頁數:89 關鍵字:員工分紅、員工分紅費用化之揭露、激勵效果 論文摘要內容: 員工分紅應列為企業費用或盈餘分配項目,因產官學界各有不同的看法,故無法取得共識。2002年11月財政部證券暨期貨管理委員會表示,有關員工分紅配股是否改列為公司的費用,或改為只能分配現金,避免稀釋股東股權,涉及修改公司法以及商業會計法,必須再做協調,但須以附註揭露與員工分紅相關資訊,故財政部證券暨期貨管理委員會於2003年01月30日台財證六字第0920000457號行政函釋,要求各上市(櫃)公司自2002年必須在財務報表及公開資訊觀測站公開員工分紅相關資訊。 本研究以2002年財政部證券暨期貨管理委員會規定各上市(櫃)公司須以附註揭露員工分紅相關資訊為分界點,將1999年至2004年分成揭露員工分紅相關資訊以前、揭露員工分紅相關資訊以後二期間,來探討探討上市(櫃)公司員工分紅費用化之揭露對同期會計績效(ROE)及同期市場績效(Tobin’s Q)此二績效指標造成之影響。 本研究實證結果顯示 1.研究發現2002年之後因上市(櫃)公司須揭露員工分紅費用化資訊,上市(櫃)公司有提高發放員工現金紅利比率的趨勢。 2.無論採用會計績效(ROE)或市場績效(Tobin’s Q)來衡量公司績效,發現其員工股票紅利面值與公司績效指標之關係以2002年為分界,由正顯著轉為負顯著,其代表員工股票紅利激勵效果,顯著變差,甚至轉為負向。 3.無論採用會計績效(ROE)或市場績效(Tobin’s Q)來衡量公司績效,發現其員工股票紅利市值與公司績效指標之關係以2002年為分界,由正顯著轉為負顯著,其代表員工股票紅利激勵效果,顯著變差,甚至轉為負向。 4.無論採用會計績效(ROE)或市場績效(Tobin’s Q)來衡量公司績效,發現其員工股票紅利市值與公司績效指標之關係以2002年為分界,由正顯著轉為負顯著之現象以電子業特別明顯。
摘要(英)It has been widely discussed by industry, government and academics in Taiwan that Employee bonus should be treated as enterprise expense or as earning distribution. Before revising Company Law and Business Accounting Law to treat employee bonus as enterprise expense, at January 30th, 2003, Securities and Futures Commission progulmated a new order, Order No.0920000457 that requests listed companies to disclose the employee bonus related information in annual reports and Market Observation Post System. This study is focused on the impact of this new order on the incentive effect of employee stock bonus on the firms’ performance. This study uses concurrent ROE, an accounting performance measure, and concurrent Tobin’s Q, a marketing performance measure, to proxy the firms’ performance. The empirical period is from 1999 to 2004. The empirical results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The empirical result evidences that after 2002, listed companies trend to distribute more employee cash bonus and increase the cash ratio in employee bonus package because listed companies must disclose employee bonus related information in annual reports. 2. No matter what performance measure this study uses, ROE or Tobin’s Q to proxy the company performance, it was found that the incentive effect of face-value-based employee stock bonus on the company performance is significantly positive before 2002 and reverse after 2002. 3. No matter what performance measure this study uses, ROE or Tobin’s Q to proxy the company performance, it was found that the incentive effect of fair-value-based employee stock bonus on the company performance is significantly positive before 2002 and reverse after 2002. 4. The phenomenun observed above is more profound in the Electronic industry.
論文目次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架構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員工分紅制度及其法源依據 7 第二節 員工分紅與公司績效之相關實證文獻 1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7 第一節 研究假說 27 第二節 研究模型及變數之衡量 31 第三節 樣本選取、研究期間與資料來源 42 第四章 實證結果與分析 44 第一節 敘述統計 44 第二節 員工分紅對公司績效之實證分析 54 第三節 敏感性分析 66 第五章 結論 83 第一節 研究結論 83 第二節 研究限制 84 第三節 研究建議 85 參考文獻 86 表 目 錄 【表1-1】員工激勵制度彙整比較表 7 【表1-1】員工激勵制度彙整比較表(續) 8 【表2-1】員工分紅與公司績效之相關文獻彙整 21 【表2-1】員工分紅與公司績效之相關文獻彙整(續) 22 【表2-1】員工分紅與公司績效之相關文獻彙整(續) 23 【表2-1】員工分紅與公司績效之相關文獻彙整(續) 24 【表2-1】員工分紅與公司績效之相關文獻彙整(續) 25 【表2-1】員工分紅與公司績效之相關文獻彙整(續) 26 【表4-1-1】1999年-2004年敘述統計量 47 【表4-1-2】1999年-2001年敘述統計量 48 【表4-1-3】2002年-2004年敘述統計量 49 【表4-1-4】1999年-2004年全部產業下研究變數之PEARSON相關係數矩陣(N=2783) 51 【表4-1-5】1999年-2004年電子業研究變數之PEARSON相關係數矩陣(N=1330) 52 【表4-1-6】1999年-2004年非電子業研究變數之PEARSON相關係數矩陣(N=1453) 53 【表4-2-1】模型1-1員工分紅未列為費用:員工股票紅利以面值計算1999年-2004年迴歸結果 56 【表4-2-2】模型1-2員工分紅未列為費用:員工股票紅利以市價計算1999年-2004年迴歸結果 59 【表4-2-3】模型2-1員工分紅未列為費用:員工股票紅利以面值計算1999年-2004年迴歸結果 62 【表4-2-4】模型2-2員工分紅未列為費用:員工股票紅利以市價計算1999年-2004年迴歸結果 65 【表4-3-1】模型3-1員工分紅列為費用:員工股票紅利以面值計算1999年-2004年迴歸結果 73 【表4-3-2】模型3-2員工分紅列為費用:員工股票紅利以市價計算1999年-2004年迴歸結果 76 【表4-3-3】模型3-3員工分紅列為費用:員工股票紅利以面值計算1999年-2004年迴歸結果 79 【表4-3-4】模型3-4員工分紅列為費用:員工股票紅利以市價計算1999年-2004年迴歸結果 82 圖 目 錄 【圖1-1】研究架構圖 6 【圖3-1】期望理論 28
參考文獻中文部分 1.工商時報第3版,2004年11月10日,「曹重批張,施振榮打圓場」。 2.工商時報第3 版,2004年11月10日,「許勝雄:制度應留下來,方法可以討論」。 3.工商時報,2005年2月24日,「員工分紅大突破 現金股票各半」。 4.古金英(1999),「員工入股計劃是否有助於提升公司績效-兼比較持股可出售與否之效果」,台北銀行月刊,第二十九卷第五期,頁51-68。 5.汪美伶(2002),分紅入股制度對公司績效之影響:以台灣高科技產業為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未出版博士論文。 6.李青芬、李雅婷及趙慕芬(2002),組織行為學,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7.何幸芳(2003),獨立董監事對公司價值與盈餘資訊內涵影響之研究,輔仁大學金融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8.俞海琴及陳慧娟(1999),「我國上市公司成長、槓桿與托賓Q關聯之研究」,風險管理學報,第一卷第一期,頁81-101。 9.?雅萍(2002),台灣上市、櫃公司Tobin’s Q之衡量,中正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10.孫秀蘭(1996),董事會制度與經營績效之研究,台灣大學財務金融系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11.陸光(1978),國外分紅入股制度簡介,第五二八期,中國勞工月刊。 12.張仲岳(1999),員工紅利及董監酬勞對股價影響之研究,1999當代會計理論與實務研討會,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會計系。 13.張淑娟(2000),股票型員工報酬推定成本對財務報導之影響,國立成功大學會計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14.張靜琪(2000),員工薪資福利對組織績效影響之探討,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15.張培真(2003),員工分紅入股與公司特質之關係及其對公司績效之影響,台灣大學會計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16.陳金福(1982),我國企業員工分紅入股制度,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7.陳裕仁(2003),員工紅利及董監酬勞對企業經營績效及股票報酬影響之研究,台北大學會計系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18.勤業眾信會計師事務所及會計研究月刊(2004),「員工激勵制度-完全實務手冊」。 19.經濟日報第1版,2002年12月28日,「張忠謀:員工分紅制不利長期人才養成」。 20.經濟日報A3 版,2004年11月3日,「員工分紅費用化聯發科跑第一」。 21.趙曉玲(2002),員工分紅入股制度對組織績效的影響,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22.鄭邦瑋(1990),「臺灣地區企業內員工分紅入股之研究」,台灣銀行季刊,第四十一卷第一期,頁395-428。 23.劉莉蘭(1994),員工分紅入股滿意度、組織投注與離職意向關係之研究,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24.劉美玲(2004),員工分紅費用化對公司績效影響之研究,中正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25.蘇純儀(2004),員工紅利及董監事酬勞佔盈餘分配比例對公司經營績效之影響,東吳大學會計系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英文部分 1.Conte, M. A.(1992),“Contingent Compensation:(How) Does It Affect Company Performance?.” 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 26, No.2, pp.583-590. 2.Fama, E. F. and M. C. Jensen(1983),“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26, pp.301-325. 3.Fama, E.F.(1980),“Agency Problems and Theory of the Firm.”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8, pp.288-307. 4.Jensen, M. C. and W. H. Meckling(1976),“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 pp.305-360. 5.Jones, D.C. and Takao Kato(1995),“The Productivity Effects of Employee-Stock-Ownership Plans and Bonuses:Evidence From Japanese Panel Data.”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5, No. 3, pp.391-414. 6.Kim, S.(1998),“Does Profit Sharing Increase Firms’ Profits?”Journal of Labor Research, 19, No.2, pp.351-370. 7.Kruse,D.L.(1993),“Profit Sharing:Does It Make a Difference?” Kalamazoo, M. I.:W.E. Upjohn Institute. 8.Lang,L.H.P. and R.H. Litzenberger(1989),“Dividend Announcements: Cash Flow Signalling vs. Cash Free Hypothesis? ”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pp.181-191. 9.Long, R. J.(2000),“Employee Profit Sharing:Consequence and Moderators, Relations Industrielles. ”Industrial Relations, 55, No. 3, pp.477-504. 10.Main, B. G. M., A. Bruce, and T. Buck(1996),“Total Board Remuneration and Company Performance. ”The Economic Journal, 106, pp.1627-1644. 11.McConnell, J. and H. Servaes (1990),”Additional Evidence On Equity Ownership and Corporate Valu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7(2):pp. 595-612. 12.McConaughy, D.L., and C. S. Mishra,(1996),“Debt,Performance-Based Incentives, and Firm Performance”,Financial Management;Tampa, 25(2) , pp.37-51. 13.Morck, R., A. Shleifer and R. Vishny(1988), Management Ownership and Valuation:An Empirical Analysi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pp.293-315. 14.V. H. Vroom(1964),Work and Motivation,(New York:Wiley,1964) 15.Yermack, D.,(1996),Higher Market Valuation of Companies With A Small Board of Directors, Journal of Financial Eonomics(Feb.):pp.185-211.
論文頁數89
附註
全文點閱次數
資料建置時間
轉檔日期
全文檔存取記錄
異動記錄M admin Y2008.M7.D3 23:17 61.59.16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