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編號 | 5885 |
狀態 | NC093FJU00457009 |
助教查核 | |
索書號 | |
學校名稱 | 輔仁大學 |
系所名稱 | 管理學研究所 |
舊系所名稱 | |
學號 | 492706096 |
研究生(中) | 留佳敏 |
研究生(英) | Liu,Char-Ming |
論文名稱(中) | 國內茶藝館的體驗營造 |
論文名稱(英) | The customers'experience development by domestic tea house |
其他題名 | |
指導教授(中) | 李仁芳 |
指導教授(英) | Li,Ren-Fang |
校內全文開放日期 | 不公開 |
校外全文開放日期 | 不公開 |
全文不開放理由 | |
電子全文送交國圖. | 同意 |
國圖全文開放日期. | 2005.09.07 |
檔案說明 | 電子全文 |
電子全文 | 01 |
學位類別 | 碩士 |
畢業學年度 | 94 |
出版年 | |
語文別 | 中文 |
關鍵字(中) | 茶藝館、文化、創意、體驗、體驗營造 |
關鍵字(英) | the tea house, culture, intention, experience, experience building |
摘要(中) | 國內茶藝館發展的開始年代為1980年起,而這個時間也是國內經濟開始起動的時間,民生物資富裕,但藝文的概念是較缺乏的,而這也是因為當時的台灣欲脫離貧窮,進入工業化的年代,欲追求快速致富的時代,對於文化創意這樣的概念,也是無法理解與認可的,但有趣的是當年這些堅持著文化創意理念而經營的茶藝館,如今卻開始開花結果。
本篇論文欲討論國內茶藝館體驗營造的形成過程狀況,而當茶藝館的體驗營造形成時,究竟投入了那些關鍵要素,這些關鍵要素包括了無形的體驗主題及活動進行時,究竟是如何串連起體驗主題,而這些活動又是如何讓顧客能深刻體會。
而由於個案中茶藝館的體驗營造時,除了茶產品及茶飲服務提供外,也加入了環境、識別、異業合作、領導人的個人理念融入,而這些在體驗營造的過程中是如何與各茶藝館的體驗主題串連,而這樣的加入,又是如何傳達給顧客,與顧客間產生一種富有情感的關係。
|
摘要(英) | The domestic tea houses were developed from 1980, which is also the initial time the economy being boosted. The goods and materials for the people's livelihood were plentiful, but the art and the culture concepts were contrarily scarce. This is the result from the desire of Taiwan people to be released from the poverty. Thus soon the industrialized stage came with the desire to get rich fast. The concepts of cultural intention consequently cannot be understood and accepted at that time. However, it is interesting that the tea houses ran by the insistence in the cultural intention are flourishing now.
The targets of this essay are composed of the insight to the entire history and process of the experience development run by the domestic tea houses, the discovery of the key factors leading to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development, then the cause-eff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eme of the experience and the key factors found in this essay, including the environment, identifying system, cooperation with different industries, the respective leadership, invisibility, and activities besides the basic tea products and service, and finally the analysis of the how that the customers acquire deep experience through activities.
|
論文目次 | 第壹章、?論 4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 4
第二節、研究問題 5
第貳章、文獻探討 7
第一節、臺灣茶與臺灣茶藝館 7
第二節、文化與創意 19
第三節、體驗 27
第四節、總結 33
第參章、研究方法 35
第一節、研究設計與資料蒐集 35
第二節、研究架構 38
第三節、研究對象 39
第肆章、研究個案 41
第一節、水井茶堂 41
第二節、九份茶坊 60
第三節、紫藤廬 73
第四節、耕讀園 88
第五節、無為草堂 97
第五章、研究發現與結論 109
第一節、研究發現 109
第二節、結論 172
第三節、建議與結語 173
第四節、後續研究建議 175
參考資料 177
|
參考文獻 | 參考資料
一、中文
1.張炎憲著,「臺灣歷史發展的特色」一文,國史館館刊,復刊第二十九期
2.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執行長-莊伯和著,「話龍」一文,摘自「傳統藝術」雜誌,第四十九期,2004年12月
3.義守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賴慧玲著,「傳統戲劇與宗教之關係」一文,摘自「傳統藝術」雜誌,,第四十八期,2004年11月出版
4.林滿秋著,「茶藝館文化」一文,摘自「美食天下」,民國86年4月
5. 吳思華著,「文化創意的產業化思維(上)(下)」一文,今藝術雜誌,2004年1月
6.「傳藝下午茶,公共空間的活化與街頭藝術」一文,摘自「傳統藝術雜誌」,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出版,2003年2月
7.劉阿榮著,「創意是否為方法論的無政府主義?--心理學、哲學的觀點」一文,中大社會文化學報,第17期2003年12月,頁1-20
8.劉大和著,「文化創意產業界定及其意義」一文,臺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6卷第5期92年5月
9.劉維公,「什麼是文化創意產業?文化創意產業的時代意義」,今藝術雜誌,2003,五月號
10.「文化好生意,活力來自民間」,王韻如採訪整理,動腦326輯,2003年6月
11.劉維公,「台北巿文化經濟的發展基底」一文,今藝術雜誌,2003年11月
12.靜宜大學人文科副教授-郭伶芬,「清末臺灣門戶開放與社會變遷」一文,臺灣人文生態研究,第一卷第二期,1999年3月
13.江桂珍著,「談十七世紀西班牙人在臺灣之經略」一文,出自歷史文物,2003年4月
14.戴娜.哈洛柯(Dana Horakova,漢堡博物館及公共圖書館信託基金會董事長),摘節∣傅惠英,「歷史、文化及城市再生」一文,德國漢堡市個案研究,今藝術雜誌,2003年11月
15.劉澤民著,「臺灣從何時開始種茶」,出自「臺灣文獻別冊6」,2003年9月
16.劉瑞華、葉明憲著,「全球化與本土化的交織:臺灣茶產業的長期變遷」一文,2003年3月
17. 克勞斯? 昆茲曼 Klaus Kunzmann,王紡譯,「文化產業與都市經濟發展」,2003年12月
18.北埔工作室籌製,新竹縣「2000年北埔國際膨風節」活動企畫書
19.范瑞珍,「客家產業經營探討-以姜阿新茶業經營為例」,台北文獻第150期,2004年12月
20.林于煒,「竹東鎮各里耆老座談會記錄摘要」,1999
21.楊淑菁,「客家音樂與舞蹈」,臺灣戲專學刊,2004年7月
22.胡寶林,「人性化都巿生活與公共空間」一文,摘自「文化的生活與生活的文化」一書,立緒,1999
23.劉久清,「公民、社區與自主性」一文,摘自「文化的生活與生活的文化」一書,立緒,1999
24.夏鑄九,公共藝術系列16-「公共空間」,環境與藝術叢書,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策劃出版/藝術家出版社執行,1994年
25.漢寶德,「中國的建築與文化」,聯經出版社,2004年
26.殷允芃、尹萍、周慧菁、李瑟、林昭武,「發現臺灣」上下冊,天下出版,1992年
27.「義民心、鄉土情」,褒忠義民廟文史專輯,新竹縣文化局出版,2001年
28.黃文博,「站在臺灣廟會現場」,常民文化出版,1990年
29.張宏庸,「臺灣茶藝發展史」,晨星出版社,2002年
30.李乾朗、俞怡萍,「古蹟入門」,遠流出版,1999年
31.「臺灣地理全記錄」,宏圖出版社,2003年
32.李乾朗,「臺灣古建築圖解事典」,遠流出版,2003年
33.張宏庸,「臺灣傳統茶藝文化」,漢光文化事業出版,1999年
34.「大地地理」雜誌,第203期,2005年2月
35.陳向明,「社會科學質的研究」,五南出版社,2002年
36.圖/文曹少愚,「北埔膨風茶當好」繪本,北埔工作室出版,2000年
37.薛雲峰,「白毫烏龍茶」,宇河出版社,2003年
38.莊英章,「田野與書齋之間」,允晨出版社,200年
39.何乏筆,「紫藤廬回顧展」,紫藤廬文化協會出版
40.John B Cullen 著、陳?里編譯,「國際企業管理」,華泰出版,2000年
41.大衛.索羅斯比(David Throsby)著,張維倫譯,「文化經濟學」,典藏出版,2003年
42.Schmitt著,王育英、梁曉鶯譯,「體驗行銷」,經典傳訊,2000年4月
43.Pine & Gilmore著,夏業良、魯煒譯,「體驗經濟時代」,經濟新潮社,2003年
44.Virginia Postrel著,閰蕙群、陳俐雯譯,「風格、美感、經濟學」,商智文化,2004年
45.Diana LaSalle&Terry A.Briton著,王成、龍潛譯,「無價行銷」,經典傳訊,2004年
46.David Throsby著,張維倫、潘筱瑜、蔡宜真、鄒歷安譯,「文化經濟學」,典藏,2003年
47.Richard Caves著,仲曉玲、徐子超譯,謝安琪審定,「文化創意產業上下冊」,典藏,2003年
48.花建著,「文化+創意=財富」,帝國文化,2003年
49.花建著,「文化金礦」,帝國文化,2003年
50.陳簾予,「體驗品質對情緒、價值、體驗滿意度、承諾及行為意圖影響之研究-以臺灣現代戲劇演出為例」,輔仁大學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51.毛秀容,「台南縣官田鄉西?地方感之形塑與轉化」,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學碩士論文,2002年
52.黃凰琄,「地方居民自發性與地方傳統工藝振興之探討」,東海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二、英文
1.Cohen Don,”Toward a knowledge context”,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40(3)22-39,1998.
2.Jill E.Perry-Smith & Christina E.Shalley,”The Social Side of Creativity:a static and dynamic social network perspectiv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3.
三、網站
1.「改變飲茶習慣的先驅─春水堂」一文,取自「臺灣茶交易網」,網址:http://www.tea520.com.tw
2.「茶藝館的發展史」一文,取自「臺灣茶交易網」,
網址:http://www.tea520.com.tw
3.耕讀園網站簡介,網址:http://www.teanet.com.tw/
4.陳碧芬,「施振榮獲票選2004創業英雄」,工商時報,7/1/2004,網址http://www.epoch.org.tw/pdf/mediaphoto_2004_readnews_01_02.pdf
5.紫藤廬網站,網址:http://wistariahouse.com
6.藝術潮流網站,網址:http://www.art-trend.com.tw/
7.無為草堂網站,網址:http://www.wuwei.com.tw
|
論文頁數 | 184 |
附註 | |
全文點閱次數 | |
資料建置時間 | |
轉檔日期 | |
全文檔存取記錄 | |
異動記錄 | M admin Y2008.M7.D3 23:17 61.59.161.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