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中華民國連鎖店協會(2002),《2001連鎖店年鑑》。台北:中華民國連鎖店協會。
中華民國連鎖店協會(1998),《1997台灣加盟總部指南》。台北:中華民國連鎖 店協會。
王筱霞(2004),《國小學生家長為子女選擇美語補習班之關鍵因素及決策行為》。南華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文科(2002),《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文華(2002),<任何產業都是娛樂產業>,[Online] ,《e天下》,15期,2003年3月。 http://www.techvantage.com.tw/content/015/015102.asp
王石番(1992),《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王瑞賢(1996),《追求安靜的教室生活?—教師潛在教育學之分析》。教育研究資訊4期,p1-12。
丘新華(2001),《廣告訴求及產品類型對廣告效果影響之研究》。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台北市教育局(2002a),《九十學年度第一學期學生學習及生活概況調查分析》[Online],http://www.edunet.taipei.gov.tw/(2003 / 03 / 09)
台北市教育局(2002b),《外語教學白皮書》[Online],http://www.edunet.taipei.gov.tw/(2003/03/09)
加盟連鎖的釋義(2002 / 5 / 10)線上資訊:http://www.supermoneyweb.com/L1-9franchise/L2-9-1franchise/L2-9-1franchise.htm
朱璞瑄、子鳳譯(2001),Travis, D. 原著,《體驗品牌》。台北:經濟新朝。
李家明(1989)《台北市成人美語補習班消費者行為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桂秋(1996),《茶類飲料電視廣告對消費者購買行為影響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 農業經濟學系碩士論文。
李天任、藍莘譯(1998),Roger, D. W. and Joseph, R. D. 原著(1991),《大眾媒體研究》。台北:亞太。
李永清譯(1994),日經廣告研究所編,《廣告創意:表現科學》。台北:朝陽堂文化。
李連珠(1997),《幼兒的美語學習》。台南:李連珠。
吳品枚(1999),《高中補習班數學教師信念與教學行為之質性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岳剛(1999),《平面廣告中圖像與產品種類的關係對記憶的影響》。台北:廣告學研究13期。
吳知賢(1999),《電視廣告與兒童》。台北:視聽教育,238期,p25-32。
林伯岳(2001),《優酪乳消費者行為之研究--以台中地區居民為例》。東海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林玫馨(2001),《連鎖加盟面面觀》。台北:全國律師,2月號。
林建煌(2002),《消費者行為》。台北:智勝文化。
林建煌、黃子嫚(1998),《電視廣告音樂、廣告特性與產品屬性之相關研究》。台北:廣告學研究,第十集,pp.51-68。
林建煌、張雍川(1996),《訊息陳述方式、背景音樂對廣告效果之影響:以涉入型態為干擾變數》。台北:台大管理論叢,pp.147-172。
林靈宏(1999),《消費者行為學》。台北:五南出版社。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祝鳳岡(1996),《廣告理性訴求策略之策略分析》。廣告學研究,第八集,pp.1-25。
祝鳳岡(1995),《廣告感性訴求策略之策略分析》。廣告學研究,第五集,pp.85-111。
黃金貞(2002),《連鎖事業之品牌經營與管理---以美商吉的堡教育機構為例》。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湘淳(2000),《國中生英語學習適應之相關因素研究--以台南地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深勳(1998),《廣告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黃燦遂(1999),《高中英文教科書的選擇》。英語教學23卷3期,pp.1-6。
翁秀琪(1996),《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三民書局。
陳心怡(1997),《推薦式廣告對不同涉入度產品之廣告效果》。國立交通大學館李科學系碩士論文。
陳俊佑(2000),《台北市實施國小英語教學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俊典(1994),《電視廣告文本的收訊分析研究》。文化大學新聞學系碩士論文。
陳淑貞(1996),《商標符碼消費行為之實證研究》。政治大學國際貿易所碩士論文。
陳慶得(2001),《連鎖式經營關鍵成功因素之探討—以美語補習班為例》。淡江大學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陳靜芳(2001),《國中生英語學習經驗、英語焦慮與英語文理解能力之關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錦瑤(2000),《兒童英語教師專業能力與專業訓練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商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尚永、洪雅慧、蕭富峰譯(2002),Wells、Burnett and Moriarty原著,《廣告學》。台北:華泰。
陳尚永(2000),《電視廣告價值觀呈現與廣告代理商屬性之關聯性研究》。第四屆媒介與環境學術研討會。台北縣:輔仁大學。
陳尚永(1998),《影響台灣地區大學生價值觀之媒介因素探討--以電視廣告為例》。第二屆媒介與環境學術研討會。台北縣:輔仁大學。
陳光榮譯(2000),《行銷研究》。台北:學富文化。(Kumar V., David, Aaker A., 與 George S. Day.(1999))
陳俊宏、楊東民(2000),《視覺傳達概論》。台北:全華。
陳浩揚(2002),《加盟連鎖托育機構如何塑造品牌》。第一屆「全國研究生托教論壇」。台北:國立台北護理學院。
陳錦瑤、韓楷檉(2002),《兒童英語教師專業訓練之研究--以臺中市兒童英語補習班為例》。臺中師院學報16,pp.643-676。
創業搶鮮誌專題報導(2001)[Online],www.yesgogogo.com
曹佳雯(2003),《平面廣告訊息行量指標初探:以時報廣告金像獎1981-2000年得獎作品為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曹素香(1987),《兒童英語教學之我見》。台北:國民教育28期,pp.20-22。
曹素香(1993),《大台北地區兒童英語教學現況調查研究》。台北:北師語文教育通訊,2期,pp.49-61。
教育部社教司(1999),《補習暨進修教育法》。
教育部(2003),《直轄市及各縣市短期補習班資訊管理系統》[Online],http://www.edu.tw/secretary/report/940418.doc
教育部(2000),《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網》[Online],http://teach.eje.edu.tw/9CC/index.php
張志雄(2001),《國民教育學生參加課外補習之消費者行為研究—以外語補習班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淑婷(2000),《台灣地區雜誌廣告的文化價值呈現-1984年與1998年的比較分析》。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雅琪(2000),《日本流行文化認同程度與日文廣告效果關係之探討》。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傅方明(2003),《服務品質、品牌知識、顧客滿意度與顧客忠誠度之研究-以兒童美語補習班為例》。龍華科技大學商學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佳棋(2001),《認知形式與涉入度對橫幅廣告效果影響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楊中芳(1994),《廣告的心理原理》。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楊孝榮(1989),《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台北:東華。
湯永成(1994),《廣告設計的思考》。台北:藝術家,39:3=232,pp.236-240。
馮景得(1996),《大華國民小學生活化—英語教學現況與發展》。台北:國教天地,127,pp.31-33。
經濟日報(1989),《學生放暑假 廣告豐收時》。07月20日18版。
蔡美瑛(1994),《消費資訊傳散者資訊尋求行為之研究─以年輕消費族群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博士論文。
蔡雅敏(2002),《日本偶像劇行銷宣傳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錚樺(2000),《家長對幼兒美語學習態度探討--以高雄為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潤利公司廣告監測中心,(service@rainmaker.com.tw)。(2005 / 04 / 18)。《五大媒體【分項產業商品】【分月分媒體】分析》。E-mail to 陳浩揚(chenbigcowkimo@yahoo.com.tw)
潤利公司廣告監測中心(2003),《潤利台灣地區【有效廣告量】商務統計報告—五大媒體【年度總量】成長率分析》[Online],http://www.rainmaker.com.tw/(2003 / 02 / 10)
鄭自隆、黃深勳、郭良文、陳尚永(2001),《廣告管理》。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鄭自隆(1992),《競選文宣策略---廣告、傳播與政治行銷》。台北:遠流。
劉語(2002),《全民拼英語--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台北:師友425,pp.20-23。
劉美琪、許安琪、戚梅君、于心如著(2000),《當代廣告─概念與操作》。台北,學富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劉家寧(1988)《台北市國小學童參加校外英語學習消費行為之研究》。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維揚(1998),《國小英語教學現況調查研究》。第十五屆中華民國英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pp.223-242。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薛瑞琦(1997),《如何看電視廣告 ﹖廣告基模、不同的廣告訊息涉入程度及重覆暴露對廣告態度的影響》。世新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蕭湘文(1998),《廣告創意》。台北:五南。
謝三寶(2001),《國中小補習班學生家長之市場區隔差異分析》。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所碩士論文。
鍾華(1998),《放學後的ABC--兒童應予補習班發展現況》。台北:師說116期,pp.11-13。
羅文輝(1991),《精準新聞報導》。台北:正中。
e天下(2002),《名字、視覺、音樂、標語:四大元素 打造好logo》[Online], http://archive.cw.com.tw/Ecw/e天下91年05月第17期.doc/199671747.11.htm(2003/08/10)
二、英文部分:
Aaker, D. A.(1996),“Measuring Brand Equity Across Product and Markets,”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Vol. 38, No. 3, pp.102-120.
Alpert, J. I., and M. I. Alpert (1988),“Background Music as an Influence in Consumer Mood and Advertising Responses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16, Thomas K. Scrull, ed Honolulu, HI: Association of Consumer Research, 485-491.
Beltramini, R. F. and V. J. Blasko(1986),“An Analysis of Award-winning Advertising Headlines”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26(6), pp.48-52.
Berg, B. L. (1998)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for the Social Science (3rd ed.) ”. Needham Heiqhts, MA : Allyn Bacon.
Blumler, J. R. & McQuail, D. (1998) ,“Television in Politics ”, Chichago , IL : University of Chichago Press.
Dicari, F.(1998),“An Equitable Way to Market”Direct Marketing, 6(8),pp.26-29.
Ducoffe, R. H.(1995),“How Consumers Assess the Value of Advertising ” Journal of Current Issues and Researsh in Advertising, 17, pp.1-18'
Fisk, J.(1991), Menents of TV:Neither the text nor the audience. In E. Setier, H.Borchers, G. Kreutzner, & E. M. Warth(Eds.), “Remote Contorl: TV, Audience and Culture Power ”New York:Routledge, pp.56-78.
Freiden, J. B. (1984), “Advertising Spokesperson Effects: An Examination of Endorser Type and Gender on Two Audiences” ,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24:5, pp.33-41.
Fowles, J.(1976), “Mass Advertising As Social Forecast: A Method for Future Research”,Westport, CT: Greenwood Press.
Gorn, G. J. (1982),“The Effects of Music in Advertising on Choice Behavior A Classical Conditioning Approach”Journal of Marketing Vol.46 ,pp94-101.
Hall, S. (1980), “Culture, Media, Language” London:Hutchinson, pp.129-130.
Hovland, C. I., I. L. Janis, and Kelley, Harold H.(1953),“Communication and Persuasion:Psychological Studies of Obvious Change, New Haven, CT”Yale University Press.
Hunt, S. D.(1979),“Information vs. Persuasive Advertising: An appraisal. Journal of Advertising”, 5,pp.5-8.
Keller,K. L. and A. David(1993),“ Conceptualizing, Measuring, and Managing Customer-Based Brand Equity”,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 57, January, pp. 1-22.
Kolter, P.(2000),“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10th Edition, Pretice- Hall International.
Krippendorf, K.(1980),“ Content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to its methodology. ” Beverly Hills, CA: Sage .
Kuo, L.(1997) ,“Local and National Identit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istic Advertisements in Zealand” , Shih Hsin University Journal (7), pp. 165-194.
Laroche, M. , C. Kim , and L. Zhou (1996),“Brand Familiarity and Confidence as Determinants of Purchase Intention: An Empirical Test in A Multiple Brand Context”,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Vol.37, October, pp.115-120.
McCracken, G.(1986),“Culture and Consumption: A theoretical Account of the Structure and Movement of the Culture Meaning of Goods”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3(June)pp.71-84.
Morgan, D. (1988) , “Focus Groups as Qualitative Research ” Newbury Park, CA : Sage Publications.
Ohanian, R.(1991),“The Impact of Celebrity Spokespersons’Perceived Image on Consumers’ Intention to Purchase”,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New York, Feb./Mar. 1991, Vol. 31, Iss. 1, pp.46-54.
Park, C. W. and S. M. Young(1986),“Consumer Respones to Television Commercials : The Impact of Involvement and Background Music on Brand Attitude Formation ”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3, pp.11-24.
Pollay, R. W.(1984).“The Identific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Values Manifest in Print Advertising 1900-1980,” in R. E. Pitts, Jr. & A. G.Woodside (eds.), Personal Values and Consumer Psychology , pp.111- 135.
Resnik, A. and B.L. Stern(1977),“An analysis of information content in television advertising” Journal of Marketing,Vol.41, January, pp.50-53.
Rokeach, M.(1973),“The nature of human value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Rothschild, M. L.(1987),“Advertising: from Fundamental to strategy ” MA: D. C. Heath.
Scott, L. M.(1994), “The bridge from text to mind:Adapting reader-response theory to consumer research.” Jourm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1(4), pp461-480.
Shimp, T. A.(2000), “Advertising promotion: supplemental aspects of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5th ed. Fort Worth : Dryden Press.
Starch, D.(1923). Principles of Advertising. New York: McGraw-Hill.
Stayman, D. M. and R. Batra(1991), “The Role of Mood in Advertising Effectiveness”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7, 203-214
Stewart, D. M. and H. F. David(1986),“ Effective Television Advertisin Lexington” MA: D.C. Heath and Company, Chicago.
Travis, D.(2000),“ Emotional Branding:How successful brands gain the irrational edge.” Prima Venture, California.
Well, W., J. Burnett, and S. Moriarty(1992),“Advertising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In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