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編號 | 6208 |
狀態 | NC094FJU00023008 |
助教查核 | |
索書號 | |
學校名稱 | 輔仁大學 |
系所名稱 | 大眾傳播學研究所 |
舊系所名稱 | |
學號 | 491096145 |
研究生(中) | 賴以婷 |
研究生(英) | Yi-Ting Lai |
論文名稱(中) | 媒體建構的台客幻想世界—以【兩代電力公司】為例 |
論文名稱(英) | The Rhetorical Vision of Military Women as Constructed in News Discourse:An Analysis of China Times、United Daily News and Youth Daily News
The Rhetorical Vision of Military Women as Constructed in News Discourse:An Analysis of China Times、United D
|
其他題名 | |
指導教授(中) | 林靜伶 |
指導教授(英) | Jing-Ling Lin |
校內全文開放日期 | 不公開 |
校外全文開放日期 | 不公開 |
全文不開放理由 | |
電子全文送交國圖. | 同意 |
國圖全文開放日期. | 2006.07.21 |
檔案說明 | 電子全文 |
電子全文 | 01 |
學位類別 | 碩士 |
畢業學年度 | 94 |
出版年 | |
語文別 | 中文 |
關鍵字(中) | 台客
幻想主題批評
媒體建構
語藝分析
媒體幻想 |
關鍵字(英) | Tai-Ke
Rhetorical Criticism
fantasy theme
symbolic convergence theory
|
摘要(中) | 在大眾媒體呈現出來的「台客」形象,就像是一張拼貼了許多其他次文化刻板印象與污名印記的貼紙。不過,隨著台客風潮越演越烈,媒體塑造的「台客」印記添加了許多新元素,拼貼出新台客意象。不論是前期的輕蔑姿態或後期的戲謔好玩,大眾媒體場域中充斥著各種關於「台客」的紊亂言論,通過不同立場間的對話討論過程中,逐漸加總勾勒出台客的形貌,媒體中的「台客」幻想,便持續不斷的通過閱聽眾的接收覆頌而散播開來,建構出閱聽眾心中以為的台客意象,更複製了媒體幻想中呈現的「台客」刻板印象與充滿高下判準的價值觀。
符號融合理論(symbolic convergence theory)基本預設是認為溝通創造真實,並且團體成員對符號的詮釋會融合產生成員共享的真實。因此,本研究將運用Bormann符號融合理論與幻想主題分析觀點,進行電視綜藝節目文本的語藝研究。
本研究的問題如下:
一、媒體如何呈現媒體中台客形象?其背後的價值思考為何?
二、媒體建構出何種對於台客的幻想主題與語藝視野?
三、媒體建構的台客幻想在網路語藝社群覆誦(chain out)概況?
本文以【兩代電力公司】作為觀察「台客議題」在媒體的呈現與幻想之建構之後發現存在兩股對立立場陣營,依照其價值陳述區分為「非台陣營」及「台掛」,發現到「非台陣營」由於自身的「品味焦慮」將台客╱妹建構成「公害」的幻想類型;「台掛」則以崇尚真我的「台客精神」將台客╱妹建構出一套源自親身體驗的「在地ㄟ生活風格」。
在網路閱聽眾的覆誦方面,媒體場域出現兩股對立的台客論述,相互折衝協
調,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現實生活中對於台客價值的歧見,透過電視媒體的再現,以及節目上下議院的討論形式,加深了兩方的分歧對立。不過從覆誦檢閱中,卻意外地發現了一面倒的現象,也就是對立的媒體論述並沒有延伸到網路語藝社群中,反而絕大多數的網友都支持台掛來賓並認同台掛視野,甚至強烈喜愛台掛來賓而覆誦其言論。為什麼對立言論沒有被延續?為什麼台掛視野能夠搏得大多數人的認同?本研究受限於研究篇幅及論述焦點無法再深入探討,但是這個弔詭的現象值得後續研究者繼續思考。
|
摘要(英) | |
論文目次 |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個人經驗與研究動機---------------------------------------------------------- 2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重要性------------------------------------------------------------- 5
第二章 台客意義溯源與相關研究--------------------------------------------- 9
第一節 台客想像及其意義溯源-------------------------------------------------------- 9
一、 強調視覺的台客想像----------------------------------------------------------- 9
(一) 台客外在表徵----------------------------------------------------------- 9
(二) 新台客VS舊台客-----------------------------------------------------11
二、 被觀看的他者-------------------------------------------------------------------12
三、 台客意義之溯往窺來---------------------------------------------------------- 14
(一)出現:日本殖民------------------------------------------------------- 14
(二)早期:土台客與阿山仔間的對抗---------------------------------- 14
(三)中期潛沉:70-80年代----------------------------------------------- 14
(四)後期復甦:90年代--------------------------------------------------- 15
四、 「台」+「客」=「台客」?─現階段之台客綜意--------------------- 17
第二節 台客現象的相關研究---------------------------------------------------------- 19
第三節 研究定位------------------------------------------------------------------------- 23
一、本研究的「台客」定義------------------------------------------------------- 23
二、語藝社群的選擇---------------------------------------------------------------- 25
三、本研究之定位------------------------------------------------------------------- 26
第三章 幻想主題分析與符號融合理論--------------------------------------- 27
第一節 符號融合理論-------------------------------------------------------------------27
一、理論源起-------------------------------------------------------------------------27
二、基本預設-------------------------------------------------------------------------28
三、強調訊息意義之戲劇觀點----------------------------------------------------28
四、幻想之意義與真實之建構 -------------------------------------------------29
五、幻想的建構過程─覆誦之進行----------------------------------------------30
第二節 幻想主題之分析單位----------------------------------------------------------31
一、幻想主題(fantasy theme)--------------------------------------------------31
二、幻想類型(fantasy type)----------------------------------------------------32
三、語藝視野分析(rhetorical vision)-----------------------------------------33
四、語藝社群(rhetorical community)及其覆誦(chain out)-----------33
五、幻想的三階段生命週期(three-stage life cycle)-----------------------34
第三節 幻想主題之相關研究、批評與回應---------------------------------------36
一、幻想主題之相關語藝研究 ------------------------------------------------36
(一)具有明顯團體界線之團體幻想------------------------------------36
(二)以大眾為語藝對象之媒體幻想 ---------------------------------36
(三)共享某一媒體文本之語藝對象之媒體幻想---------------------37
二、符號融合理論的批評與回應------------------------------------------------38
第四節 幻想主題批評之實踐---------------------------------------------------------39
第四章 研究設計與執行----------------------------------------------------------- 43
第一節 幻想主題分析方法之適用性------------------------------------------------ 43
第二節 樣本選擇------------------------------------------------------------------------ 45
一、文本代表性的問題------------------------------------------------------------ 45
二、文本選擇------------------------------------------------------------------------ 45
三、覆誦之檢視--------------------------------------------------------------------- 46
四、文本介紹─【兩代電力公司】節目與形式介紹------------------------ 49
第三節 分析步驟及架構--------------------------------------------------------------- 50
一、幻想主題分析架構------------------------------------------------------------ 50
二、幻想類型之分析架構--------------------------------------------------------- 51
三、語藝視野之分析架構-------------------------------------------------------- -51
第四節 本研究可能遭遇之困難與限制-------------------------------------------- -52
第五節 本文分析架構------------------------------------------------------------------ 53
第五章 非台陣營建構的台客幻想主題--------------------------------------- 55
第一節 場景主題-------------------------------------------------------------------------55
一、 令人側目行徑之場景特徵----------------------------------------------------55
二、 說話者決定了台客存在的場域----------------------------------------------58
第二節 角色及行動主題----------------------------------------------------------------60
一、不標準的說話模式-------------------------------------------------------------60
二、不良習性,難登大雅之堂----------------------------------------------------62
三、 跟不上流行,還自以為帥----------------------------------------------------65
四、 街頭惡霸、舞廳公害----------------------------------------------------------70
五、 江湖兄弟or地痞流氓---------------------------------------------------------74
第三節 合法化機制----------------------------------------------------------------------77
一、 不知所以然的行動動機-------------------------------------------------------77
二、 充滿宿命論的合法化機制----------------------------------------------------79
(一) 環境說-------------------------------------------------------------------79
(二)習俗論-------------------------------------------------------------------80
第六章 台掛建構的台客幻想主題-----------------------------------------------83
第一節 場景主題--------------------------------------------------------------------------83
一、 糾紛頻仍的場景特徵-----------------------------------------------------------83
二、 吃喝玩樂的所在-----------------------------------------------------------------84
三、 日常作息的場域-----------------------------------------------------------------86
四、 小結--------------------------------------------------------------------------------87
第二節 角色及行動主題-----------------------------------------------------------------88
一、 親切自然我本性-----------------------------------------------------------------88
二、 搞怪創意我最行-----------------------------------------------------------------89
三、 菸酒檳榔,生活必需品--------------------------------------------------------91
四、 只要我喜歡,穿什麼都可以--------------------------------------------------94
五、 台式分享哲學:獨high high不如眾high high----------------------------96
六、 輸人不輸陣-----------------------------------------------------------------------98
七、 台客的生活脈絡-----------------------------------------------------------------99
第三節 合法化機制-----------------------------------------------------------------------102
一、 自我信念--------------------------------------------------------------------------102
二、 在地認同--------------------------------------------------------------------------104
第七章 語藝視野及網路語藝社群之覆誦------------------------------------107
第一節 幻想類型的建立-----------------------------------------------------------------107
一、非台陣營建構的台客幻想類型:公害(Public Nuisance)------------107
二、 台掛建構的台客幻想類型:在地ㄟ生活風格(Local Life Style)--- 110
第二節 語藝視野--------------------------------------------------------------------------113
一、 非台陣營建構的語藝視野:品味焦慮--------------------------------------113
二、 台掛建構的語藝視野:台客精神--------------------------------------------116
三、 對立的語藝視野-----------------------------------------------------------------119
(一) 兩個世界:我們VS.你們的不同----------------------------------- 120
(二) 對立的美學品味:MY STYLE against FASHION RULE------ 121
(三) 小結---------------------------------------------------------------------- 123
第三節 網路語藝社群之覆誦------------------------------------------------------------ 125
一、 內容分析--------------------------------------------------------------------------- 125
(一) 研究母體------------------------------------------------------------------ 125
(二) 測量類目------------------------------------------------------------------ 126
二、 內容分析概況--------------------------------------------------------------------- 127
三、 網路語藝社群之覆誦:以台掛視野為主------------------------------------ 127
(一)台掛幻想主題之覆誦:以角色主題之性格特徵為主------------ 128
(二)台掛合法化機制之覆誦------------------------------------------------ 129
(三)台掛語藝視野的覆誦:「台客精神」成功召喚社群認同-------- 131
四、 對非台陣營之批判:假嘻哈真台客------------------------------------------- 132
(一)批判非台之品味論述---------------------------------------------------- 132
(二)批判非台自以為是的心態---------------------------------------------- 133
(三)非台的態度為何受到撻伐?!---------------------------------------- 134
第八章 結論-------------------------------------------------------------------------------- 135
第一節 研究結果--------------------------------------------------------------------------- 135
一、幻想類型、語藝視野及網路語藝社群之覆誦------------------------------ 135
二、媒體如何界定台客?如何呈現?媒體價值思維?------------------------ 137
三、 蔡康永的角色與位置------------------------------------------------------------ 138
四、 重回台客論述脈絡--------------------------------------------------------------- 139
第二節 對立的陣營?光譜的兩極!--------------------------------------------------- 140
一、台轉非台:自我定位的挪移--------------------------------------------------- 140
二、台掛:因地制宜的權衡之計--------------------------------------------------- 141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143
第四節 研究者的反思--------------------------------------------------------------------- 145
一、我為什麼要研究台客?--------------------------------------------------------- 145
二、從台客污名到台客風潮崛起,意義翻轉過程想法------------------------ 146
參考書目------------------------------------------------------------------------------------- 147
中文部分--------------------------------------------------------------------------------------- 147
英文部分--------------------------------------------------------------------------------------- 150
|
參考文獻 | 參考書目
中文部份
jeph(1999年3月28日)。〈與濁水溪公社:一席過於嚴肅的訪談〉,《jeph音謀筆記》。取自:http://jeph.bluecircus.net/archives/004086.html
〈小心!台客就在你身邊〉(2002年11月),《錢櫃雜誌》,102期:38-44。
于劍興(2003)。《安寧療護醫療團隊的語藝視野建構─以大林慈濟醫院心蓮病房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方巧如(1993)。《國內熱門搖滾樂團歌詞所建構的夢幻世界》。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彥蘋(2002)。《狂喜舞舞舞─台灣瑞舞文化追尋》。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雅菁(2003)。《新聞論述建構之女性軍人語藝視野-以中國時報、聯合報、青年日報為研究對象》。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古亞薇(2002年10月14日)。〈台客不怕!八里旅遊團照出〉,《聯合晚報》。
可樂王(2005年8月16日)。〈爛泥裡長出來的鮮花最嬌豔〉,《中國時報》,E7
石濤、樂濤、梁麗真譯(1998)。《格調:社會等級與生活品味》。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原書:Fussell, P. 〔1983〕.Class: A Guide Through American Status System.)
朱元鴻(1993)。〈正當的語藝:從蘇格拉底到後尼采〉,《傳播文化》,創刊號:81-102。
朱百鏡(2002)。《「台客」是現代性焦慮的武裝─台北南門口計畫》。淡江大學建築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台客論〉。取自網址:http://www.hoyo.idv.tw/78/document/3.htm
伍佰(2005年8月16日)。〈不要讓台客成為墮落的藉口〉,《中國時報》,E7版。
江昭倫(2005年7月22日)。〈台客,你的名字是主流〉專題,《大成報》,A11。
江昭倫(2005年7月1日)。〈台客搖滾發揚台灣ㄙㄨㄥ/文化〉,《大成報》。
李性蓁(2005年8月5日)。〈從氣志團看台客〉,《中國時報》,E7版。
李明璁(2006,1.2月號)。〈不斷「台客」論:2005,誰在說台客?〉,《誠品好讀》,62:44-45。
李宜穆(2003)。《阿扁的心情筆記-阿扁統總電子報之幻想主題分析》。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姿瑤(2003)。《「動漫」御宅族的幻想世界-以台灣的同人創演活動為研究對象》。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鼎、徐君豪。2005。《到不了的地方就用食物吧—台客與導演寶島摩托車之旅》。台北:大塊文化。
吳素柔(1995)。《壓迫與反抗─台灣同志團體出版品的語藝分析》。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瓊枝(2004年6月21日)。〈台客文化:一種源自於台灣的自由獨創精神〉。取自:「重裝RESET」http://reset.dynalias.org/blog/archives/000245.html
周永捷(2005)。〈橫行肆虐的「台」風:台客污名之論述及意識形態分析〉。2005年中華傳播學會研討會,台北公館。
林文琪(1995)。《新聞論述建構之愛滋病語藝視野-以中國時報、聯合報為分析對象》。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希展(2002)。《大眾媒體的網咖休閒論述─從語藝分析的觀點談起》。國立交通大學傳播所碩士論文。
林佩君(1998)。《新聞論述建構之新興宗教語藝視野─以中國時報,聯合報與自由時報為研究對象》。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建廷(2004)。〈台客電子舞曲的文化政治意涵─以”閃亮三姊妹”為例〉,「疆界/將屆」文化研究全國研究生論文發表會,新竹市。
林靜伶(2000)。《語藝批評: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
林靜伶(1993)。〈民主自由與語藝生存空間〉,《傳播文化》,創刊號:68-80。
姚舜(2003年2月18日)。〈濟州台客發財團新去處〉,《工商時報》,11版。
秋澤次郎(1932)。《臺灣匪誌》。台北:杉田書局。
孫大偉(2005年7月26、7日)。〈台客不土,他是我兄弟〉,《中國時報》,E7。
孫智綺譯(2002)。《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台北:麥田出版。(原書:Bonnewitz, P. 〔1997〕. Premieres lecons sur La sociologie de Pierre Bourdieu.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高有智(2005年8月19日)。〈本土社團反對「台客」污名〉,《中國時報》,A10。
莊佳穎(2001)。《阿扁的異想世界─以幻想主題分析方法閱讀陳水扁風潮》。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瑞琳(2005年8月19日)。〈台姐很台?劉子瑄很受傷〉,《自由時報》, A3。
倪重華(2005年7月26日)。〈新台語歌浪潮推手─倪重華的台客真言〉,《中國時報》,E7版。
〈國民黨閃亮台客助選團 13日抵南縣輔選〉(2005年11月10日),中時新聞網。
張文輝(2005年7月11日)。〈伍佰:台客的名字是流行〉,《聯合報》,D3。
張培仁(2005年7月27日)。〈台客的爆發力〉,《中國時報》,E7版。
郭誌光(2004)。〈「真誠的純真」與「原魔」——王白淵反殖意識探微〉,《中外文學》,33(5):129-158。
陳水扁(2005年9月1日)。〈不同的斯斯、不同的台客〉。《阿扁總統電子報》第203期。取自網址: http://www.president.gov.tw/1_epaper/periodical/203meeweb/ch000019/main.htm
陳煥芸(1998)。《新生的選擇-多層次傳銷論述之幻想主題分析》。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志成(2004)。《東京接軌》。台北:木馬文化。
黃志豪、黃尚智、曾明正、陳怡靜(2003年2月17日)。〈台客時代閃亮衣族〉專題報導。《星報》,第15版。
黃洛裴〈2005年8月23日〉。〈CALL US台客〉,《蘋果日報》,論壇。
黃麗玲譯(1992)。〈意識型態的再發現:媒體研究中被壓抑者的重返〉,陳光興(等譯),《文化,社會與媒體》。台北:遠流傳播館。(原書:Hall, S. 〔1982〕. The rediscovery of 'Ideology': return of the repressed inmedia studies. in M. Gurevitch, T. Bennett, J. Curran & J. Woollacott, (Eds.), Culture, society and media.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56-90.)
黃光國(1981)。《台灣意識與中國意識》。台北:桂冠。
葉文正(2005年8月19日)。〈電子媒體:絕無貶抑意思〉,《自由時報》, A3。
彭顯鈞(2005年8月19日)。〈學術團體痛批台客遭污名化〉,《自由時報》,A3。
楊澤(2005年8月17日)。〈台客美學先鋒派〉,《中國時報》,E7版。
誠品好讀編輯部(2005,7)。〈新台客,正騷熱?Republic of TK Is Coming?〉,《誠品好讀》56:41-81。
蔡宜剛譯(2005)。《次文化:風格的意義》。台北:巨流。(原書:Hebdige, D.〔2003〕. Subculture: The meaning of style. Routledge.)
蔡耀先(2004)。《公共生活的逾越與再造:台客文化》。南華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網路與書編輯。(2005)。《Call Me 台客!》。台北:網路與書。
鍾佳沁(2001)。《全球化下次文化再現之研究─台北的搖頭空間》。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伊雯(1995)《女性主義觀點的語藝批評─以幻想主題分析希代『言情小說』系列》。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凱同(2003)。〈什麼是台?台灣文化圖像中的模糊地帶〉,《當代》,195:60-80。
歐?瑜(1997)。《以幻想主題取徑探討台灣流行漫畫的價值觀》。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玉惠(1993)。《聖界與凡界:慈濟論述之幻想主題分析》。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
劉維公(2005)。〈台客展現次文化創造力〉《數位時代》2005年9月號。
賴宏林(2000)。《霹靂布袋戲之幻想主題批評─以「霹靂異數」為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治怡(1992)。《女性主義語藝批評的實踐─閱讀「新台灣文庫」》。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一誼(2006)。〈台客舞廳的舞蹈政治〉,「2006年文化研究年會」圓桌論壇,桃園中壢。
謝志偉(2004年2月16日)。〈好台〉,《自由時報》,第3版。
聶永真(2005年8月17日)。〈雙面下港人〉,《中國時報》,E7版。
蘋果日報(2005年8月19日)。〈獨派批電視以「台客」辱人〉,《蘋果日報》。。
蘋果日報(2005年7月1日)。〈伍佰陳昇開唱同當台客〉,《蘋果日報》。
英文部分
Bormann, E. G. (1972). Fantasy and rhetorical vision: The rhetorical criticism of social reality. Quarterly Journal of Speech, 58(4), 396-407.
Bormann, E. G. (1973). The Ealeton Affair: A fantasy theme analysis. Quarterly Journal of Speech. 59(2),143-159.
Bormann, E. G. (1982). A fantasy theme analysis of the hostage release and the Reagan inaugural. Quarterly Journal of Speech,68,133-145.
Bormann, E. G., Cragan, J. F., Shields, D. C. (1994). In defense of symbolic convergence theory : A look at the theory and its criticisms after two decades. Communication Theory ,4,259-294.
Cragon, J. F. & Shields, D. C. (1998). Symbolic convergence theory, Understanding Communication Theory,93-121. Boston:Allyn and Bacon.
Foss, S. K. (1989). Rhetorical Criticism: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Prospect Heights, IL: Waveland.
Foss, S. K. (1996). Fantasy-Theme Criticism. Rhetorical Criticism Exploration & Practice (2nd ed.), 121-164. Illinois: Waveland.
Gamble,T.K.&Gamble,M.(1993).Communication works.New York:McGrawHill.
Hart, R. P. (1997). Modern Rhetorical Criticism. Boston: Allyn and Bacon.
Kidd, V. (1975). Happily ever after and other relationship styles: Advice o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in popular magazines. Quarterly Journal of Speech. 61:31-39.
Moran, M. G. (2002). A fantasy-theme analysis of Arthur Barlowe’s 1584 Discourse on Virginia: The first English commercial report written about North America from direct experience. Technical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11, 31-59.
Rybacki, K. & Rybacki, D. (1991).Communication criticism: Approaches and genres.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Shields, D. C. (1981). A dramatic approach to applie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Theory, method, and applications. Applied Communication Research-A Dramatic Approach,5-14. Prospect Heights: Waveland.
Schechner, R. (2001). Performance Studies: An Introduc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
論文頁數 | 150 |
附註 | |
全文點閱次數 | 0000001 |
資料建置時間 | |
轉檔日期 | |
全文檔存取記錄 | |
異動記錄 | M admin Y2008.M7.D3 23:18 61.59.161.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