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編號 | 6221 |
狀態 | NC094FJU00045001 |
助教查核 | |
索書號 | |
學校名稱 | 輔仁大學 |
系所名稱 | 中國文學系 |
舊系所名稱 | |
學號 | 489018153 |
研究生(中) | 郭慧娟 |
研究生(英) | Kuo Hui-Chuan |
論文名稱(中) | 先秦儒道天人觀的現代闡釋及運用 |
論文名稱(英) | The modern interpret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viewpoint of Heaven-Human of Confucianism and Daoism |
其他題名 | |
指導教授(中) | 蕭振邦
高柏園 |
指導教授(英) | Xiao Jen-Bong
Kao Po-Yuan |
校內全文開放日期 | 不公開 |
校外全文開放日期 | 不公開 |
全文不開放理由 | |
電子全文送交國圖. | 同意 |
國圖全文開放日期. | 2006.05.01 |
檔案說明 | 電子全文 |
電子全文 | 01 |
學位類別 | 博士 |
畢業學年度 | 94 |
出版年 | |
語文別 | 中文 |
關鍵字(中) | 先秦儒道
環境倫理
生命美學 |
關鍵字(英) | Confucianism and Daoism
environment ethics
life aesthetics |
摘要(中) | 本文研究旨在於呈現原始儒道天人觀的現代意義,並揭露出中國傳統文化如何指引吾人在終極關懷問題的思考,由此呈現本文在人文研究上所欲表達對生命省思與時代關懷的價值和意義。除第一章處理有關之理念陳述外,其餘五章分別討論分析原始儒道天人觀的深層意涵,並試圖呈現其現代意義。
首先,第二章談論時代的困局。要呈現儒道天人觀的現代意義,必須先了解現代為何需要儒道之天人思想。這個問題就必定放在時代的問題是無法用現存的方法獲得解決,所以必須參考前人的智慧。是以,了解時代的問題是本文預設的切入點。而這個時代顯然在各個層面上都存在著若干的問題,政治、經濟、社會、教育等……似乎都透顯出一種無法突破的困境,各種試著解題的改革方法,也面臨著無法徹底的實踐,或不見預期成效的宭境。現今最大的問題,除了人文社會的弊端外,恐怕最令人類值得深慮的,該是生存環境的嚴重破壞,以致侵害其他物種,甚至人類己身的生存空間。這樣的危機,許多的學者專家都曾大力呼籲,並提出各種的解決方法,如環保科技的運用,保育觀念的推廣,素樸生活的倡導……,可惜似乎效果不彰。因此,外在客觀的破壞,在某個層面上,並非技術上的責任,更核心的根源是在人類內心精神的陷蔽。職是,按照這樣的思考方向,第二章便分成三節,第一節談自然環境的破壞,屬於事實陳述;第二節談自然破壞的深層因素,屬於原因檢討;第三節分析各種對於現代問題之回應的方案或觀點,並探討其局限或面臨的難題,以呈現原始儒道天人觀現今研究之可能的意義及價值。
第三章開始著手原始儒道兩家核心理念所呈現的天人觀。首先,儒家的中心思想是「仁」,此處主要以孔孟兩位前哲在「仁」之理論闡釋及實踐為主,從「仁」的內涵入手,方能透析儒家之天人觀。依循儒家的核心概念,儒家揭示出人存價值,強調並生命應然的內在道德責任及主體生命向外踐仁的實踐工夫,天在此代表吾人道德價值之根源,天以「命」落實於人的內在,而提揭出吾人所該努力的「義」命意涵,人存的價值就在任重道遠的使命感中呈顯。於是儒家的終極理想就是由盡性知命到達成己成物,追求與萬物各得其分,均衡和諧的天人合德境界,那是一個由人文化成的自然世界。其次道家天人觀解析,與儒家相同之處,道家有其核心概念來觀照天人之間的關係,那就是「道」。第二節從道的基本意性格及落實來解說,而道家以「天」為「道」呈現,故強調是自然無為的境界,對於萬物的態度就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使萬物都能咸遂其生,所追求是天人合一的境界。
第四章對於原始儒道天人觀透過其核心理念的掌握後,我們該思考儒道天人觀對於時代困局能夠做出什麼層次上的回應,主要是在「人與自然」和「人和己身」的重新認知,藉由重新的認知,吾人應該對於內在的自我和外在的一切存有物有一調整,如此針對自然環境的破壞,人文精神的喪失可以有一解決的方向。
第五章便承續前章所提供之方向,提供原始儒道天人觀可開展之實踐方向,以為紓解困局之參考,希企由道德責任之反思,使吾人對己身及其他存有物能有一認同,並能從中體認生命價值之所在,並試著從倫理規範的要求中逐漸內化為個人對於生命的境界追求,外在的存有物和自然環境不只是道德責任對象,或許在儒道天人觀的詮釋中,自然環境可以是一種美感體悟的對象,也是寄寓吾人心靈的場域
第六章結論,就在前三章的論述中,歸結出儒道天人觀對於現代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所提供的回應方向,及可開展的方向,使吾人可以藉此尋求解題的途徑。由於儒道天人觀對於時代問題的回應誠有其實踐的可能性及價值性,從中顯現其現代意義與價值。本文嘗試透過儒道天人觀對環境倫理問題及個人心靈危機所提供的回應方向,表現出其價值意義不僅照應到實用層面,也照應到作用層,並由人的內外修養工夫,達到內在的自我超越:應物而超物和外在的圓融含歛:居正而不執的境界。最後希望透過觀念的改變,調整吾人之態度,並進而培養對環境保育的責任感,最後能夠以一種非實用價值的眼光來看待自然,體認到自然和人的內在共存性,是一種相和相養的對待,企望呈現一種自然、人文和超越向度的解析。而在末節中討論評估本文的局限和可能開展的方向。
|
摘要(英) | |
論文目次 | 第一章 導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之整理分析………………………………………………3
壹、對於環境問題的回應……………………………………………………….3
貳、儒道天人觀研究的現況…………………………………………………….7
參、對個人心靈危機方面的回應………………………………………………10
第三節 研究目的:多元生命價值的圓滿呈現…………………………………15
第四節 研究範圍及進路…………………………………………………………..20
壹、研究範圍……………………………………………………………………..20
一、先秦儒道的界定…………………………………………………………. .20
二、天人觀念的釐析─實然、應然、超然………………………………………22
貳、環境倫理學的思考………………………………………………………….24
參、研究進路…………………………………………………………………. . .26
肆、倫理學和美學價值的同時呈現…………………………………………….30
第五節 研究方法…………………………………………………………………..34
壹、現象學方法………………………………………………………………….34
貳、詮釋學方法……………………………………………………………….….35
參、概念的中介嵌結法………………………………………………………….38
第六節 研究步驟………………………………………………………………….38
第二章 本文關懷角度:廿一世紀人類所面臨的困局………………………43
第一節 自然環境的破壞………………………………………………………..… 44
壹、資源短缺………………………………………………………………………45
貳、生態危機………………………………………………………………………49
第二節 自然環境破壞的深層因素:單一價值的思考模式……………………..53
壹、錯誤的科技運用態度…………………………………………………………56
一、科學唯物論的流弊…………………………………………………………57
二、科學至上的盲點…………………………………………………………..60
三、科技本質的錯誤認知…………………………………………………….62
四、科技文化不分東西……………………………………………………….65
貳、不當經濟價值判斷的思考方式………………………………………………68
一、資本主義的消費方式………………………………………………………69
二、經濟成長的迷思………………………………………………………….72
參、多元人文思考方式的闕如……………………………………………………76
第三節 環境問題回應觀點的興起及反省…………………………………………76
壹、從制度面的回應方案…………………………………………………………77
貳、從思想面的回應觀點…………………………………………………………81
一、環境倫理的呼籲………………………………………………………….83
二、簡樸生活的提倡…………………………………………………………..91
參、回應方案推行之反省………………………………………………………..95
第三章 先秦儒道核心理念所顯示的天人觀………………………………99
第一節 先秦儒道之前的天人觀………………………………………………… 99
壹、殷商時期的天人觀………………………………………………………….100
貳、西周時期的天人觀………………………………………………………….101
參、春秋時期的天人觀………………………………………………………….106
一、「天」的宗教性格淡化……………………………………………………108
二、對「天」新的認識…………………………………………………………111
三、對「人」角色的初步反省…………………………………………………113
肆、先秦儒道之前天人觀的重要涵義
第二節 先秦儒家核心理念所顯示的天人觀…………………………………..115
壹、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內容………………………………………….…….115
一、仁的涵義…………………………………………………………………120
二、仁之依據…………………………………………………………………127
三、仁之發用…………………………………………………………………135
貳、先秦儒家的天人觀…………………………………………………………144
一、對於「命」的認知…………………………………………………………145
二、對於天、人的認知…………………………………………………………147
三、對於天人關係的理解……………………………………………………157
第三節 先秦道家核心理念所顯示的天人觀……………………………….….166
壹、先秦道家思想的重要內容…………………………………………….….166
貳、先秦道家的核心理念………………………………………………………166
一、道的基本性格…………………………………………………………..166
二、道的落實…………………………………………………………………181
參、先秦道家的天人觀…………………………………………………………193
一、對於天、人的認知…………………………………………………………193
二、萬物咸生的天人合一境界………………………………………………200
第四節 先秦儒道天人觀的重要涵義…………………………………………….203
第四章 先秦儒道天人觀的現代闡釋與運用…………….………………207
第一節 個人的精神修養……………………………………………………..208
壹、有限生命的超越之道……………………………………………………..209
貳、盡心立命的生命踐履……………………………………………………..221
參、超越技藝的精神追求……………………………………………………..224
第二節 人對自然的態度………………………………………………….…….232
壹、從仁民愛物至齊物平等的觀念修正……………………………….…….233
貳、從參天地至合天地的關係調整……………………………………………238
第五章 儒道天人觀可開展的實踐方向…………………………………..243
第一節 道德責任之反思………………………………………………………. 244
壹、對他人道德責任的反省…………………………………………………. 246
貳、對萬物與自然道德責任的思考…………………………………………..252
第二節 自我生命境界的開拓…………………………………………………..261
壹、無己無功的追求…………………………………………………………..262
貳、生命價值的貞定…………………………………………………………..267
第三節 道德責任到美感意識的展現……………………………………………269
壹、命與義的重新認知………………………………………………………..271
貳、天地大美的開顯…………………………………………………………..276
參、善和美共同體現的境域…………………………………………………..281
第六章 結論:多元價值的判斷思考、人我物我的平等相處……….287
第一節 在人與自然的問題上……………………………………………………..287
壹、現實面上的建議……………………………………………………………288
貳、理想面上的揭示…………………………………………………………..290
第二節 在人與人的問題上……………………………………………………...292
壹、個人的內外修養工夫………………………………………………………292
一、內在的自我超越:應物而超物………………………………………..292
二、外在的圓融含歛:居正而不執…………………………………………289
貳、與他人團體共榮共存的相處……………………………………………… 294
一、仁心的真實發揮…………………………………………………………294
二、不有不恃的良性競爭……..……………………………………………295
第三節 先秦儒道天人觀未能回應的問題及有待開展之處…………………….296
壹、制度面的實際操作改革………………………..…………………………296
貳、自然科學的知識拓展………………………………………………………297
|
參考文獻 | 參考書目
一、原典及相關注譯本
王邦雄、曾昭旭、楊祖漢,《論語義理疏解》,台北:鵝湖月刊雜誌社,1984.10,初版
王邦雄、曾昭旭、楊祖漢,《孟子義理疏解》,台北:鵝湖月刊雜誌社,1984.10,初版
王弼注,樓宇烈校釋,《老子》,台北:華正書局,1992,初版
朱熹,《四書章句集註》,台北:鵝湖出版社,2000.09,五版
孔穎達,《尚書正義》,台北:廣文書局,1972.01,初版孔穎達,《周易正義》,台北:廣文書局,1972.01,初版李滌生,《荀子集釋》,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10,初版六刷
李鼎祚,《周易集解》,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12,臺一版二刷邢昺,《論語正義》,台北:廣文書局,1972.01,初版
屈萬里,《尚書釋義》,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1995,二刷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台北:華正書局面,1985.8,初版楊祖漢,《大學中庸義理疏解》,台北:鵝湖月刊雜誌社,1984.10,初版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台北:漢京文化,1987.01,初版一刷郭慶藩,《莊子集釋》,台北:貫雅出版社,1991,初版
程頤,《易程傳》,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初版二刷
孫奭,《孟子正義》,台北:廣文書局,1972.01,初版孫詒讓,《墨子閒詁》,台北:河洛出版社,1975.05,臺景印初版樓宇烈,《王弼集校釋》,台北:華正書局,1992.12,初版錢穆,《莊子纂箋》,香港:東南印務出版社,196.07,增訂四版
錢穆,《論語新解》,台北:蘭臺出版社,2000.11,初版
二、中國思想史及相關論集
方東美,《中國人的人生觀》,台北:黎明出版事業公司,1982,初版
方東美,《中國哲學之精神及其發展》,台北:成均出版社,1984,初版王邦雄等著,《中國哲學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2002.12,初版五刷
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發展史》,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05,初版二刷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3,初版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學生書局,1984.08,七版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出版社,1994.09,初版六刷
李杜,《中西哲學思想中的天道與上帝》,台北:聯經出版社,1978.11,初版
沈清松主編,《中國人的價值觀─人文學觀點》,台北:桂冠出版社,1994,再版
唐君毅,《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4,初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香港:新亞書院,1973.05,初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4.11,初版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台北:正中書局,1984,再版
唐端正,《先秦諸子論叢》,台北:東大圖書出版公司, 1990.10,初版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卷》,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0.12,十版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2.11,初版十一刷
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天道篇),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03,初版
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人道篇),台北:五南出版社,1997.01,初版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新編》,台北:三民書局,1991.01,增訂六版
葛榮晉,《中國哲學範疇導論》,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04,初版
歐崇敬,《中國哲學史─先秦卷》,台北:洪葉出版社,2001.10,第一版
蔡仁厚,《中國哲學的反省與新生》,台北:正中書局,1994.11,初版
羅光,《中國哲學思想史》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2.11,初版譚家健,《墨子研究》,貴州:貴州教育出版社,1996.01,一版一刷
三、儒道思想相關論集
王邦雄,《生命的實理與心靈的虛用》,台北:立緒出版社,1999.06,初版一刷
王邦雄,《老子哲學》,台北:東大圖書出版公司,1999.08,初版九刷
李瑞全,《儒家生命倫理學》,台北:鵝湖出版社,2001.09,再版吳汝鈞,《老莊哲學的現代析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08,初版
袁保新,《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09,初版一刷
袁保新,《孟子三辨之學的歷史省察與現代詮釋》,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02,初版
高柏園,《中庸形上思想》,台北:東大圖書出版公司,1991.02,再版
高柏園,《孟子哲學與先秦思想》,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10,初版
高柏園,《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05,初版二刷
傅佩榮,《儒道天論發微》,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08,初版
湯一介,《儒道釋與內在超越問題》,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08,初版
葉海煙,《老莊哲學新論》,1997.09,台北:文津出版社,初版
葛榮晉,《道家文化與現代文明》,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04,第一版
蔡仁厚,《孔孟荀哲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02,初版
蔡仁厚,《儒學的常與變》,台北:東大圖書出版公司,1990.10,初版
蔡仁厚,《孔子的生命境界─儒學的反思與開展》,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8.04,初版
顏崑陽,《莊子藝術精神析論》,台北:華正書局,2005.01,初版二刷
四、環境倫理學
王瑞香(譯),Holmes Rolston〣(著),《環境倫理學:對自然界的義務與自然界的價值》(Environmental Ethics : Duties to and Values in the Natural World),台北:國立編譯館,1996.12,初版
沈清松主編,《簡樸思想與環境哲學》,台北:立緒出版社,1997.10,初版
林官明、楊愛民(譯),戴斯.賈丁斯 Des Jardins, J.R.著,《環境倫理學─環境哲學導論》(ENVIRONMENTAL ETHICS─An 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Philosophy),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10,第三版
吳美真(譯),阿爾多.李奧帕德 Aldo Leopold (著),《沙郡年記》(A Sand County Almanac),北京:三聯書店,1999.08,初版
徐嵩齡主編,《環境倫理學進展:評論與闡釋》,大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05,初版
莊慶信,《中西環境哲學─一個整合的進路》,台北:五南出版社,2002.11,初版一刷
馮滬祥,《環境倫理學:中西環保哲學比較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1.06,初版
劉水源,《生存危機:環境污染與生態失衡》,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初版
劉耳、劉耳、葉平(譯),Holmes Rolston〣(著),《走向荒野的哲學》(Philosophy Gone Wild),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01,初版一刷
鐘丁茂,《環境倫理學思想評析》,台北:皇家圖書有限公司,1999.02,第一版
五、其他相關論著
丁四新,《郭店楚墓竹簡思想研究》,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10,一版一刷王慶節、陳嘉映(譯),馬丁.海德格著,《存有與時間》(SEIN UND ZEIT),台北:桂冠出版社,1990,初版一刷朱敬一、林全,《經濟學的視野》,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12,初版
宋偉航(譯),戴維斯 John Davis (著),《綠色企業─永續經營新趨勢》(Greening business :managing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台北:天下文化,1992.12,初版
李維倫(譯),羅伯.索科羅斯基 Robert Sokolowski(著),《現象學十四講》(Introduction to Phenomenology),台北:心靈工坊,2004.04,初版二刷
李華夏(譯),修馬克E.F. Schumacher (著),《小即是美:一本把人當回事的經濟學著作》(Small is Beauty),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09,初版
吳忠(譯),W.Heisenberg(著),《物理學家的自然觀》(The physicists conception of Nature),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02,初版
沈清松,《解除世界的魔咒─科技對文化之衝擊與展望》,台北:時報文化有限公司,1984.08,初版
林俊義,《科技文明的反省》,台北:帕米爾書店1885.11,初版
倪婉君、高志仁、梁永安(譯),Goldian VandenBroeck(著),《少即是多》(Less is More),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09,初版
洪漢鼎(譯),Hans-Georg Gadamer(著),《真理與方法》(WAHRHEIT UND METHODE),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07,一版一刷唐小兵(譯),詹明信 Fredric Jameson (著),《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台北:合志文化事業1989.02,初版
徐炳勳(譯),凱恩格絲France Cairncross(著),《美麗共生:使用地球者付費》(Costing the Earth),台北:天下文化,1992.12,初版
張至璋(譯),Duane Elgin(著),《自求簡樸》(Voluntary Simplicity),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07,初版八刷
陳榮華,《葛達瑪詮釋學與中國哲學的詮釋》,台北:明文書局,1998.03,初版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影印本)陳麗桂,《秦漢時期的黃老思想》,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02,初版鄔昆如,《倫理學》,台北:五南出版社,2004.07,初版九刷
傅佩榮(譯),A.N. Whitehead(著),《科學與現代世界》(Science and Modern World),1987.10,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三版
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台北:東大圖書出版公司,1999.05,再版
黃俊傑主編,《天道與人道》,台北:聯經出版社,1982.11,初版
黃湘陽,《先秦天人思想述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初版
黃興宙(譯),B. Russell(著),《論科學》(The Scientific Outlook),台北:正文出版社,1969.01,初版
曾昭旭,《充實與虛靈─中國美學初論》,台北:漢光文化,1993,初版
楊慧傑,《天人關係論:中國文化一個基本特徵的探討》,台北:水牛出版社,1994.08,初版
劉耘華,《詮釋學與先秦儒家之意義生成》,江蘇: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03,初版
蔡錚雲,《從現象學到後現代》,台北:五南圖書有限公司,2001.12,初版
龔鵬程主編,《美學在台灣的發展》,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08,初版Paul Crowther , Art and Embodiment : From Aesthetics to Self-Consciousness , Clarendon press ,. Oxford, 1993
期刊論文
一、儒道思想研究
王介英,〈論莊子由技入道所開拓的精神境界〉,道家文化研究第14輯,北京:三聯書店,頁194~203
王金凌,〈論《道德經》的無為〉,中山人文學報第3期,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頁37~45
石朝穎,〈以當代詮釋學角度來看儒道會通問題〉,宗教哲學季刊創刊號,台北:中華民國宗教哲學研究所,頁45~61
李景林,〈論孔子的仁學思想〉,鵝湖月刊第23卷第5期,台北:鵝湖雜誌社,頁34~41
杜保瑞,〈儒道互補價值觀念的方法論探究〉,哲學與文化第28卷第11期,台北: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頁997~1011
林安梧,〈「道」「德」釋義:儒道同源互補的義理闡述〉,鵝湖月刊第28卷第10期,台北:鵝湖雜誌社,頁23~29
金惠敏,〈孔子的仁學〉,哲學與文化第30卷第4期,台北: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頁159~171
袁保新,〈什麼是人?孟子心性論與海德格存有思維的對比研究〉,東海哲學研究集刊第7輯,台中: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頁23~54
袁保新,〈秩序與創新─從文化治療學的角度省思道家哲學的現代思潮〉,鵝湖月刊第27卷第2期,台北:鵝湖雜誌社,頁11~23
袁保新,〈從海德格、老子、孟子到當代新儒學─ 一項從詮釋學角度展開的自我反思〉,中國文哲究通訊第15卷第1期,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頁119~136。高柏園,〈儒道思想對中國現代化的可能貢獻〉,現代化研究,台北:財團法人促進中國現代化學術研究基金會,頁47~56
高柏園,〈文化治療學的消極性特質〉,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7期,桃園:應用倫理研究中心,頁23~24
陳鼓應,〈道家的社會關懷〉,道家文化研究第14輯,北京:三聯書店,頁100~116
陳德和,〈儒道互補論的辨析與詮定〉,東吳哲學學報,台北:東吳大學,頁29~49
曾春海,〈對當前商品消費文化的儒家省思〉,哲學與文化21卷第3期,台北: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頁202~212
曾春海,〈儒家人文生命的實踐─「敬」的工夫入路省察〉,東吳哲學學報,台北:東吳大學,頁149~163
曾昭旭,〈論儒道兩家之互為體用義〉,鵝湖月刊第21卷第4期,台北:鵝湖雜誌社,頁6~11
楊澤波,〈釋仁〉,哲學與文化22卷第1期,台北: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頁68~87
葉海煙,〈道家倫理學的方法論問題〉,東吳哲學學報第9期,台北:東吳大學,頁17~36
鄒昌林,從《老子》對待文明的態度看儒道的異同及其現代意義,宗教哲學季刊第2期,台北:中華民國宗教哲學研究所,頁27~43
二、天人思想研究
巨克毅,〈廿一世紀天人之學研究的新方向〉,興大人文社會學報第6期,台中:國立中興大學共同學科,頁41~61
李光泰、許宗興,〈中庸天人合德思想研究〉,東南學報第20期,台北:東南技術學院,頁221~244
李景林,〈孔子性、命、天道思想新論〉,孔孟學報第71期,台北:中華民國孔孟學會,頁1~32
李景林,〈殷周至春秋天人關係觀念之演進初論〉,孔孟學報第70期,台北:中華民國孔孟學會,頁29~43
李曉,〈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態倫理思想〉,青海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第2期,青海:青海師範大學,頁65~68
季羡林,〈天人合一新解〉,傳統與文化第1期,北京:中華書局,頁9~16
周景勳,〈從「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談儒家生命哲學中的天人思想〉,哲學與文化27卷第2期,台北: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頁153~164
周啟成,〈莊子學派天人觀辨析〉,哲學與文化27卷第2期,台北: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頁106~113
范麗梅,〈論郭店竹書與《易傳》之天道思想〉,中國文學研究第15期,台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頁1~20
胡治洪,〈帛書易傳天人道德觀發微─對孔子天人道德思想及其承傳影響之檢討〉,世界中國哲學學報第2期,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頁32~80張美櫻,〈試論論語中天的意義與天人關係〉,研究與動態第5期,彰化:大葉大學共同教學中心,頁29~37
張峰,〈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及其對生態文化建設的意義〉,開放時代,廣州:開放時代編輯部,頁16~18
張岱年,〈中國哲學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剖析〉,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第1期,北京:北京大學,頁1~9
徐小躍,〈莊子天人觀與齊物論思想新探〉,江蘇社會科學第6期,江蘇:江蘇社會科學雜誌社,頁59~64
楊澤波,〈孟子天人合一思想辨義〉,孔孟月刊第39卷第11期,台北:中華民國孔孟學會,頁13~20
楊國榮,〈儒家天人之辨的價值內涵〉,中國文化月刊,台中:中國文化月刊雜誌社,頁4~59
雷健坤,〈天人合一觀所蘊含的傳統生態智慧與現代生態倫理學之比較〉,孝感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湖北:孝感師專,1998.05,頁32~37
簡有儀,〈孔子天人思想之微探〉,輔大中研所學刊第5期,台北:輔大中研所,頁1~4
鄧立光,〈從帛書《易傳》重構孔子之天道觀〉,鵝湖學誌第1 3期,台北: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中國哲學研究中心,頁43~62
袁保新,〈天道、心性、與歷史─孟子人性論的再詮釋〉,哲學與文化22卷第11期,台北: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頁1009~1022。袁保新,〈從義命關係到天人之際─兼論自由在孔孟儒學中的兩重意涵〉,淡江大學中文學報第7期,台北:淡江大學中文系,頁1~28
蔣九愚,〈老子天道觀釋辨〉,鵝湖月刊第28卷第7期,台北:鵝湖雜誌社,頁41~46
劉述先,〈論孔子思想中隱涵的「天人合一」一貫之道─一個當代新儒學的闡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0期,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頁1~24
劉錦賢,〈莊子天人境界之進路〉,臺北科技大學學報31之2期,台北:國立臺北科技大學,頁257~285
韓德民,〈荀子天人觀的哲學透視〉,哲學與文化27卷第2期,台北: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頁173~184
顧毓民,〈荀子天人關係學說─另一種詮釋方式的嘗試〉,共同學科期刊第3期,台中:國立中興大學共同學科,頁203~239
三、環境倫理學相關論著
王鑫,〈邁向永續發展的環境倫理〉,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10期,桃園:應用倫理研究中心,頁25~29
朱建民,〈由儒家觀點論西方環境倫理學人類中心主義與自然中心主義的對立〉,鵝湖學誌第25期,台北: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中國哲學研究中心,頁1~37
江日新,〈世界或周遭世界:環境倫理學中人的行動與倫理基礎的轉出〉,鵝湖學誌第27期,台北: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中國哲學研究中心,頁177~205
吳岱穎,〈全球變遷、生物的演化與滅絕之關係〉,全球變遷通訊雜誌第37期,台北:台大全球變遷研究中心,頁5~10
李河清,〈永續發展的國際關係面向:全球環境治理〉,全球變遷通訊雜誌第38期,台北:台大全球變遷研究中心,頁21~25
李瑞全,〈儒家環境倫理學之基本觀念:對伽理葛特之構想的一個批判回應〉,鵝湖學誌第25期,台北: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中國哲學研究中心,頁189~205
李瑞全,〈儒學之「永續發展」基本理念〉,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10期,桃園:應用倫理研究中心,頁21~24
汪靜明,〈環境教育的生態理念與內涵〉,環境教育學刊第2期,台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頁9~46
林文澤、孫志鴻,〈因應全球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之個人行動策略〉,全球變遷通訊雜誌第37期,台北:台大全球變遷研究中心,頁35~40
林廷輝,〈從環境主義觀點探討全球暖化管制問題〉,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8期,台中: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頁287~302
邱達生,〈追求經濟、環境及社會層面的平衡點─何謂生態經濟學〉,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5卷第5期,台北:財團法人臺灣經濟研究院,頁104~108
柯志明,〈宰制或恩澤:論現代科技之偏離及其復歸之可能性〉,台灣人文生態研究第3卷第1期,台中:私立靜宜大學人文科.臺灣生態研究中心,頁35~52
洪明仕,〈生態系與生態平衡〉,漁業推廣193期,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頁57~60
高柏園,〈道家思想對環境倫理的回應態度〉,鵝湖學誌第25期,台北: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中國哲學研究中心,頁41~60黃郁彬(譯),鄭和烈(著),〈人與自然的合諧─從東方觀點來看一種深度生態學的哲學聲言〉,哲學與文化第13卷第3期,台北: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頁164~173黃朝恩,〈環境問題及永續發展的全球尺度研究〉,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24期,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所,頁157~158張睿昇、戴昌鳳,〈全球變遷對海岸濕地的衝擊與生物群聚的應變〉,全球變遷通訊雜誌第37期,台北:台大全球變遷研究中心,頁11~16
郭正宜,〈生態道家何處尋─道家環境論述研究述評〉,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第3期,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宗教與文化研究室,頁283~304
陳望衡,〈生態美學及其哲學基礎〉,陝西師範大學學報,陝西:陝西師範大學,頁5~10
陳慈美,〈環境政策與價值觀〉環保月刊6月號,台北:環保月刊出版社,頁189~194
陳德和,〈儒道互補論的環境思維〉,鵝湖月刊第30卷第1期,台北:鵝湖雜誌社,頁11~21
曾春海,〈生態學及道家向度的環保美學〉,哲學與文化25卷第9期,台北: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頁803~811
曾鳴雁(譯),J.Baird Callicott & Roger T. Ames(著),〈觀念與行動之間〉,當代105期,台北:合志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頁54~64
曾鳴雁(譯),雅克.萊那特(著),〈西方環境哲學關於東方自然觀之爭論〉,當代104期,台北:合志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頁56~63
楊冠政,〈生態倫理學的內涵及其實踐〉,應用倫理學研究通訊第26期,桃園:應用倫理研究中心,頁57~74
楊冠政,〈尊重自然─泰勒的環境倫理學說及其應用〉,環境教育第25期,台北:環境教育學會,頁1~18
楊冠政,〈邁向全球化的環境倫理〉,哲學雜誌第30期,台北:業強出版社,頁4~28
楊冠政,〈環境倫理學說概述(1)─人類環境倫理信念的演進〉,環境教育第28期,台北:環境教育學會,頁7~20
楊冠政,〈環境倫理學說概述(2)─人類中心主義〉,環境教育第28期,台北:環境教育學會,頁33~49
楊冠政,〈環境倫理學說概述(3)─生命中心倫理〉,環境教育第29期,台北:環境教育學會,頁17~30
楊冠政,〈環境倫理學說概述(4)─生態中心倫理〉,環境教育第30期,台北:環境教育學會,頁15~48
蒙培元,〈怎樣解決人與自然的關係──從孔子的德性學說談起〉,鵝湖月刊第25卷第3期,台北:鵝湖雜誌社,頁13~16
劉恆健,〈論生態美學的本源性─生態美學:一種新視域〉,陝西:陝西師範大學學報,陝西:陝西師範大學,頁18~25
劉文超,〈建立一個生態經濟的新世界─德國綠黨之綠色經濟政策〉,環耕第10期,台北:華視文化公司,頁68~71樊美筠,〈中國古典美學中的「生態意識」〉,哲學與文化28卷第9期,台北: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頁787~799
潘朝陽,〈周易的環境倫理及其大地關係〉,師大地理研究報告37 期,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所,頁23~48
閰玉琴,〈氣象與環境生態〉,氣象預報與分析第175期,台北:空軍氣象聯隊,頁45~48
郭實渝,〈環境教育哲學基礎:人文與自然科學結合之探討〉,環境教育研究第1卷第2期,台北:環境教育學會,頁23~46
蕭振邦,〈人類如何對待自然:一個環境倫理學的反思〉,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23期,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頁269~311
蕭振邦,〈永續發展的環境倫理與環境美感評鑑之價值轉換和貞定:一個環境評估的價值倫理學探究(Ⅱ─Ⅰ)〉,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書,90年度
蕭振邦,〈大地美學:其議題探究與可能開展〉,鵝湖學誌第25期,台北: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中國哲學研究中心,頁100~144
賴錫三,〈「當代新道家」與「深層生態學」的形上基礎〉,揭諦第2期,嘉義:私立南華管理學院哲學研究所,頁,196~247
賴錫三,〈海德格從存有學立場對科技危機的反思與拯救〉,文明探索21卷,台北:書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頁77~124
四、其他論著
蒙培元,〈論自然〉,道家文化研究第14輯,北京:三聯書店,頁20~32
蕭振邦,〈中國美學的儒道釋側面解讀〉,國文天地第9卷第9期,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頁8~17
蕭振邦,〈美學的重構〉,鵝湖月刊14卷7期,台北:鵝湖雜誌社,頁17~21
蕭振邦,〈美學研究的前理解〉,當代45期,台北:合志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頁70~75
論文集論文一、儒道思想研究王金凌,〈莊子的生命觀〉,《陳伯元先生六秩壽慶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頁65~81袁保新,〈試論儒家心性之學的現代意涵及其與科學的關係〉,劉述先主編,《當代儒學論集:挑戰與回應》,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籌備處,頁199~223袁保新,〈盡心與立命─從海德格基本存有論重塑孟子心性論的一項試探〉,李明輝主編,《孟子思想的哲學探討》,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籌備處,頁159~198二、天人思想研究楊祖漢,〈當代儒學對孔子天論的詮釋〉,劉述先主編,《當代儒學論集:傳統與創新》,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籌備處,頁231~252蔡年豐,〈憂患意識與「天之明命」:從海德格的現象學論中國先秦儒家的天命觀〉,沈清松主編,《中國人的價值觀─人文學觀點》,台北:桂冠出版社,頁249~262戴璉璋,〈儒家天命觀與其涉及的問題〉,鍾彩鈞主編,《中研院文哲所十周年紀念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頁455~490三、環境倫理學研究吳進安,〈「環境倫理」在文化生活中之哲學意義〉,沈清松主編,《文化的生活與生活的文化》,台北:立緒出版社,頁233~255楊通進,〈整合與超越:走向非人類中心主義的環境倫理學〉,徐嵩齡主編,《環境倫理學進展:評論與闡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頁15~68雷毅,〈深層生態學論綱〉,徐嵩齡主編,《環境倫理學進展:評論與闡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頁71~122學位論文
何保中,《由天人之際論先秦儒家思想的傳承與演變》,1993,台大哲研所博論
金白鉉,《莊子哲學中天人之際研究》,1990,輔大哲研所博論
金忠烈,《天人和諧論──中國先哲有關天人學說之研究》,1974,文化中研所博論
唐經欽,《孔孟天論之歷史省察與當代詮釋》,2000,文化哲研所博論
張子良,《先秦儒家天人思想研究》,1980,台師大國研所博論
莊政憲,《孟學的天人合一思想─一個現代的詮釋》,1994,東海哲研所碩論
陳明仁,《先秦儒家價值思想中天人觀念的演變》,1990,輔大哲研所博論
趙鏡中,《儒家「環境倫理」思想探析》,1991,輔大哲研所博論
賴錫三,《道家式存有論的詮釋與其超形上學的證悟》,1996,中央大學哲研碩論
|
論文頁數 | 305 |
附註 | |
全文點閱次數 | |
資料建置時間 | |
轉檔日期 | |
全文檔存取記錄 | |
異動記錄 | M admin Y2008.M7.D3 23:18 61.59.161.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