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仁大學
學術資源網

記錄編號6229
狀態NC094FJU00045009
助教查核
索書號
學校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舊系所名稱
學號492016037
研究生(中)王曉晴
研究生(英)Wang Hsiao-Ching
論文名稱(中)《唐詩歸》之詩學觀研究
論文名稱(英)
其他題名
指導教授(中)包根弟
指導教授(英)
校內全文開放日期
校外全文開放日期
全文不開放理由
電子全文送交國圖.
國圖全文開放日期.
檔案說明
電子全文
學位類別碩士
畢業學年度94
出版年
語文別中文
關鍵字(中)《唐詩歸》 鍾惺 譚元春 唐詩選本
關鍵字(英)
摘要(中)明代唐詩選本編選相當盛行,從高?《唐詩品彙》、李攀龍《古今詩刪》(唐選部分),到鍾惺、譚元春《唐詩歸》,分別代表了明代三個不同時期的唐詩觀。其中,以《唐詩歸》的評價最為兩極,它既流行於晚明,有「家置一編」的盛況,但卻每為評論者所批評,謂其「貽害於學者」。針對這一部爭議性十足,兼具選評,同時呈顯著竟陵派詩學觀點的唐詩選本,其內涵為何,當有其值得探究的價值。本論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緒論〉:主要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研究內容與方法,並就前人相關之研究成果作一評述。 第二章〈《唐詩歸》之時代背景、選者及編選內涵〉:分別從《唐詩歸》之時代背景、選者及編選內涵三者進行探究。 就時代背景而言,包含晚明政治環境、社會經濟、學術思想、詩壇風氣等四方面。《唐詩歸》是時代風氣下的產物,當時的政治環境、社會經濟、學術思想,與詩壇風氣,共同營構出一種時代氛圍,促成了《唐詩歸》的編選,影響了《唐詩歸》的詩學觀點。 就選者而言,分為鍾惺與譚元春的生平背景,與詩文創作兩部分。鍾、譚兩人在宦途上雖不得志,但這或也是促使他們得以有閒暇時間,遊覽山川名勝,編選《唐詩歸》的原因。又鍾、譚兩人皆為有學之士,以他們的學識,與對詩文創作的熟悉,豐富了《唐詩歸》的內涵,此書可以說是他們閱讀心得的分享,包含著他們的詩學觀點與主張。 就《唐詩歸》的編選而言,分為編選動機與目的、編選標準,與體例三部分。《唐詩歸》持著「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後人心目」、「學古者與矯之者的極膚、極狹、極熟」的動機與目的,定下了「真詩」、「必厚」兩個編選標準,於是貫徹在《唐詩歸》的體例中,無論從分卷、選詩、評點等方面來看,皆有其詩觀之反映。 第三章〈《唐詩歸》之詩體論〉:分別從《唐詩歸》論古詩、律詩,與樂府三方面進行探究。就古詩而言,鍾、譚對五言古詩的看重,與李攀龍的唐無五言古詩說,形成對比,而藉由鍾、譚對唐人五言古的重新檢視,無形中提升了唐人五言古的地位。就律詩而言,鍾、譚二人多談論七律、五排,且關注點主要在容易為人所忽略的部分,足見他們就詩論詩,在詩歌關照度的廣泛。就樂府而言,鍾、譚在樂府上的觀點,雖被批為不識古詩與樂府間的關連,然這乃是因為他們不以辨體為目標,只關注在詩歌所呈現出來的風貌的緣故。 第四章〈《唐詩歸》之創作論〉:分為創作的先決條件與創作的技巧兩部分。 就創作的先決條件而言,鍾、譚講求創作要有靈心,這不是一種任情而發, 而是思慮澄明的、靈動的,詩人在沉靜中,所產生出的一種可與古人相通的個人獨特情感。而與靈心並提的,則是「學」的概念,鍾、譚論「學」包含著讀書與學古,其重要性與詩人靈心一樣,是鍾、譚在追求的詩歌之厚時,所不可或缺的條件。此外,詩人的經歷與身分,則是鍾、譚評賞詩歌時每每提及的部分,突顯了鍾、譚對詩歌創作的親歷實感的重視。就創作的技巧而言,《唐詩歸》有相當多對詩歌篇法、造句、用字、題材、用事、詩病的討論,從中探討可以發現鍾、譚相當重視詩歌的新奇,與變化性,而這樣的觀念也幾幾乎乎貫穿整部《唐詩歸》,是鍾、譚評賞詩歌很重視的一個部分。 第五章〈《唐詩歸》之風格論〉: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部分,並從而論述各時期鍾、譚所欣賞的代表詩家。鍾、譚對唐代各時期詩風的品評,能從詩歌的發展脈絡著眼,不會特別偏廢某一時期。同時,他們每能根據各時期的詩風傾向,去進一步地觀察詩人的詩風表現,且著意地去點出詩家可能為人所忽略的詩作風格,這乃是他們在論風格時最明顯的特色。此外,《唐詩歸》雖然以「必厚」作為編選的條件,然實際選錄詩歌,風貌卻是多樣的,沒有特別的侷限,唯眾多詩風中,尤以淳厚朴雅,與清靜澹永的詩風此二者,較能獲得推崇與青睞。 第六章〈結論〉:先總結《唐詩歸》一書之詩學觀,再就《唐詩歸》一書的價值與意義進行探討,主要從《唐詩歸》與《唐詩品彙》、《古今詩刪》(唐選部分)選詩上的差異,對《唐詩歸》一書所呈顯的詩觀作檢討。 《唐詩歸》作為鍾、譚兩人詩歌主張的表述,它將反映出明人對唐代詩歌傳承接受的狀況,是作為探討明代唐詩學不應忽略的一個部分,有其值得深究探討的價值所在。
摘要(英)
論文目次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內容與方法…………………………………4 第三節 相關研究述評……………………………………6 第二章 《唐詩歸》之時代背景、選者及編選內涵………10 第一節 《唐詩歸》的時代背景…………………………10 一、政治背景……………………………………………10 二、社會經濟……………………………………………12 三、學術思想……………………………………………13 四、詩壇風氣……………………………………………15 第二節 鍾惺、譚元春之生平背景與詩文創作…………19 一、生平背景……………………………………………19 二、詩文創作……………………………………………21 第三節 《唐詩歸》之編選與體例………………………25 一、《唐詩歸》之編選動機與目的………………………25 (一) 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後人心目…………………25 (二) 學古者與矯之者的極膚、極狹、極熟…………27 二、《唐詩歸》之編選標準………………………………29 (一) 第求真詩………………………………………29 (二) 期在必厚………………………………………31 三、《唐詩歸》之體例安排………………………………33 (一) 分卷……………………………………………33 (二) 選詩……………………………………………35 (三) 評點……………………………………………43 第三章 《唐詩歸》之詩體論………………………………64 第一節 論古詩…………………………………………64 第二節 論律詩…………………………………………69 第三節 論樂府…………………………………………79 第四章 《唐詩歸》之創作論………………………………83 第一節 創作的先決條件………………………………83 一、經歷、身分…………………………………………83 二、靈心…………………………………………………86 三、學……………………………………………………89 第二節 創作的技巧……………………………………91 一、篇法…………………………………………………92 二、造句…………………………………………………96 三、用字………………………………………………101 四、題材………………………………………………112 五、用事………………………………………………118 六、詩病………………………………………………119 第五章 《唐詩歸》之風格論………………………………121 第一節 論初唐…………………………………………121 一、總論………………………………………………121 二、分論………………………………………………123 第二節 論盛唐…………………………………………136 一、總論………………………………………………136 二、分論………………………………………………137 第三節 論中唐…………………………………………160 一、總論………………………………………………160 二、分論………………………………………………162 第四節 論晚唐…………………………………………172 一、總論………………………………………………172 二、分論………………………………………………173 第六章 結論………………………………………………182 附錄…………………………………………………………203 一《唐詩品彙》、《古今詩刪》選錄詩歌體製概況表………203 二、《唐詩歸》各詩家評點概況、選詩數目與排名總覽..204 三、《唐詩歸》選詩數量十首以上詩家暨詩數概況表(附《唐詩品彙》、《古今詩刪》選錄情況)……………………218 四、《唐詩歸》初盛中晚四期詩歌選錄情況統計表………223 參考書目……………………………………………………224
參考文獻壹、古籍 一、經部 唐?孔穎達注疏,《十三經注疏?毛詩》,台北:藝文印書館,1960年 二、史部 東漢?班固,《漢書》,台北:宏業書局,1992年4月再版 宋?歐陽修、宋祁撰;楊家駱主編,《新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76年10月 元?辛文房撰;周本淳校正,《唐才子傳校正》,台文津出版社,1988年3月 清?張廷玉等撰;楊家駱主編,《明史》,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6月 三、子部 清?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台北:國泰事業文化,1980年 四、集部 (一) 總集 唐?姚合《極玄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庫全書珍本十集》第278冊 明?高?,《唐詩品彙》,台北:學海出版社,1983年7月 明?李攀龍,《古今詩刪》,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庫全書珍本第八集 明?鍾惺、譚元春,《唐詩歸》,明萬曆間(1573-1620)原刊本 明?胡震亨,《唐音統籤?癸籤》,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4月 明?周亮工,《賴古堂尺牘新鈔二選》,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72年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56年 清?清聖祖御定,《全唐詩》,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12月 清?董誥等奉敕纂修,《全唐文》,台北:大通書局,1979年7月4版 清?錢謙益著,《列朝詩集小傳》,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12月 (二) 別集 唐?元稹;冀勤點校,《元稹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8月 唐?韓愈撰;馬其昶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台北:世界書局,2002年1月2版1刷 唐?孟郊著;邱燮友、李建昆校注,《孟郊詩集校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年10月 唐?曹鄴著;梁超然、毛水清注,《曹鄴詩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宋?蘇軾撰;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新華書店,1992年9月3刷 宋?孫光憲,《白蓮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四部叢刊初編》第43冊 明?李夢陽,《空同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庫全書珍本八集,第191冊 明?何景明,《海叟集》,台北:商務印書館,1974年,四庫全書珍本六集 明?王守仁,《王陽明全集》,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8年5月 明?王畿撰;岡田武彥、荒木見悟主編《龍谿王先生全集》,台北:廣文書局,1977年3月 明?王艮撰;岡田武彥、荒木見悟主編《王心齋全集》,台北:廣文書局,1977年3月 明?李贄,《焚書》,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3月 明?李攀龍撰;李伯齊點校,《李攀龍集》,山東:齊魯書社,1993年12月 明?李攀龍著;包敬第標校,《滄溟先生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明?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台北:偉文圖書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6月 明?王世懋,《王奉常集》,萬曆17年吳郡王氏家刊本 明?袁宏道撰,楊家駱主編,《袁中郎全集》,台北:世界書局,1964年2月 明?袁中道著;錢伯城點校,《珂雪齋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月 明?鍾惺著;李先耕、崔重慶標校,《隱秀軒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9月 明?譚元春著;陳杏珍標校,《譚元春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明?王嗣奭,《管天筆記外編》,台北:廣文書局,1986年 清?王應奎,《柳南隨筆續筆》,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清?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 (三) 詩文評類 梁?劉勰著;周振甫,《文心雕龍注釋》,台北:里仁書局,1998年9月初版三刷 宋?吳可,《藏海詩話》,收錄於吳文治,《宋詩話全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8年12月 宋?俞文豹,《吹劍錄》,收錄於吳文治,《宋詩話全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宋?魏慶之,《詩人玉屑》,收錄於吳文治,《宋詩話全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宋?楊萬里,《誠齋詩話》,收錄於吳文治,《宋詩話全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宋?葛立方,《韻語陽春》,收錄於吳文治,《宋詩話全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宋?姜夔,《白石道人詩說》,收錄於吳文治,《宋詩話全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宋?魏泰,《臨漢隱居詩話》,收錄於吳文治,《宋詩話全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宋?嚴羽,《滄浪詩話》,收錄於吳文治,《宋詩話全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宋?張戒,《歲寒堂詩話》,收錄於吳文治,《宋詩話全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宋?曾季狸,《艇齋詩話》,收錄於吳文治,《宋詩話全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宋?《全唐詩話》,收錄於吳文治,《宋詩話全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元?楊載《詩法家數》何文煥編,《歷代詩話》,台北:藝文印書館,1959年8 月再版 明?朱諫,《李詩辨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續修四庫全書》第1305冊 明?李東陽,《懷麓堂詩話》,收錄於吳文治,《明詩話全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 明?王世貞,《藝苑卮言》,收錄於吳文治,《明詩話全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 明?楊慎,《升庵詩話》,收錄於吳文治,《明詩話全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 明?謝榛,《四溟詩話》,收錄於吳文治,《明詩話全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 明?胡應麟《詩藪》,收錄於吳文治,《明詩話全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 明?王世懋,《藝圃擷餘》,收錄於吳文治,《明詩話全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 明?徐師曾著;沈芬、沈騏箋,《詩體明辨》,台北:廣文書局,1972年 明?陸時雍,《詩鏡總論》,收錄於吳文治,《明詩話全編》,南京:江蘇古籍出 版社,1997年 明?陸時雍,《唐詩鏡》,收錄於吳文治,《明詩話全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 清?李重華,《貞一齋詩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續修四庫全書》第1701冊, 清?吳喬,《圍爐詩話》,台北:廣文書局,1969年 清?黃子雲,《野鴻詩的》,收錄於王夫之、丁福保主編,《清詩話》,台北:明倫出版社,1971年 清?翁方綱,《石洲詩話》,收錄於郭紹虞編,《清詩話續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9月 清?賀貽孫,《詩筏》,收錄於郭紹虞編,《清詩話續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9月 清?沈德潛,《說詩晬語》,收錄於王夫之、丁福保主編,《清詩話》,台北:明倫出版社,1971年 清?徐增,《而菴詩話》,收錄於王夫之、丁福保主編,《清詩話》,台北:明倫出版社,1971年 清?施補華,《峴傭說詩》,收錄於王夫之、丁福保主編,《清詩話》,台北:明倫出版社,1971年 清?朱彝尊著;姚祖恩編;黃君坦校點,《靜志居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年2月。 清?馮班,《鈍吟雜錄》,台北:廣文書局,1969年 清?錢良擇,《唐音審體》,收錄於王夫之、丁福保主編,《清詩話》,台北:明倫出版社,1971年 清?宋犖,《漫堂說詩》,收錄於王夫之、丁福保主編,《清詩話》,台北:明倫出版社,1971年 清?王士禎,《師友詩傳續錄》,收錄於王夫之、丁福保主編,《清詩話》,台北:明倫出版社,1971年 清?薛雪,《一瓢詩話》,收錄於王夫之、丁福保主編,《清詩話》,台北:明倫出版社,1971年 清?葉燮,《原詩》,收錄於王夫之、丁福保主編,《清詩話》,台北:明倫出版社,1971年 清?趙翼《甌北詩話》,收錄於郭紹虞編,《清詩話續編》,台北:藝文印書館, 1985年9月 四、其他 清?紀昀、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10月 《續修四庫全書》編委會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貳、今人著作 一、文學史及文學批評史類 朱易安,《中國詩學史─明代卷》,廈門:鷺江出版社,2002年9月 邵紅?葉慶炳編,《明代文學批評資料彙編》,台北:成文出版社,1979年9月 孫琴安,《中國評點文學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9年6月 袁震宇、劉明今,《明代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敏澤,《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吉林:吉林省新華書店,1993年3月 英?崔瑞德編,《劍橋中國隋唐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6 月5刷 楊松年,《中國文學評論史編選問題論析─晚明至盛清詩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5月 陳書祿,《明代詩文的演變》,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11月 張健,《明清文學批評》,台北:國家出版社,1983年1月 二、詩學相關論著類 王力,《漢語音律學》,香港:中華書局,1999年5月再版 田素蘭,《袁中郎文學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3月 李聖華,《晚明詩歌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 胡幼峰,《沈德潛詩論探研》,台北:學海出版社,1986年 孫立,《明末清初詩論研究》,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 孫琴安,《唐詩選本提要》,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年 張國光主編,《竟陵派與晚明文學革新思潮》,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87年 許清雲,《近體詩創作理論》,台北:洪業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許建崑,《李攀龍文學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2月 許總,《唐詩體派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10月 陳國球,《唐詩的傳承─明代復古詩論研究》,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 鄒雲湖,《中國選本批評》,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2年 鄔國平,《竟陵派與明代文學批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9月 廖可斌,《復古派與明代文學思潮》,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2月初版 聞一多,《唐詩雜論》,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8月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台北:大安出版社,1986年5月 蔡瑜,《高?詩學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0年 三、其他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文心雕龍綜論》台北:學生書局,1988年 王瑤,《關於中國古典文學問題》,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6年9月 朱任生編著,《詩論分類纂要》,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 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結社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年1月 周群,《儒釋道與晚明文學思潮》,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3月 陳廣弘,《鍾惺年譜》,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年12月 褚斌杰,《中國古代文體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10月 臺靜農編,《百種詩話類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錢鍾書,《談藝錄》,台北:書林出版社,1988年11月 參、學位及期刊論文 一、博碩士論文 王頌梅,《明清性靈詩說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 林立中,《謝榛《四溟詩話》批評論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張淑惠,《鍾惺的詩經學》,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張瑞華,《鍾惺及其文學批評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 陳敏,《詩歸與竟陵派的詩論綱領》,山東:山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0年 陳靜瑩,《朱彝尊《明詩綜》之詩觀研究》,台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鄭佳倫,《沈德潛《唐詩別裁集》之詩觀研究》,台北:中央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9年 二、期刊論文 (一) 台灣地區 毛文芳,〈晚明「狂禪」探論〉,《漢學研究》第19卷第2期,2001年12月 吳宏一,〈晚明的詩壇風氣〉,《國文天地》第20期,1987年1月 邵紅,〈公安竟陵文學理論的探究〉,《思與言》第12卷第2期,1974年7月 施子愉,〈唐代科舉制度與五言詩的關係〉,《東方雜誌》第40卷第8號,1944年 胡幼峰,〈馮班的詩體論評析〉,《輔仁國文學報》第8期,1992年6月 陳國球,〈試論李攀龍之選唐詩及唐無五言古詩而有其古詩說的意義及其影響〉,《唐代文學研究》第7輯,1998年10月 楊松年,〈詩選的詩論價值─文學評論研究的另一個方向〉,《中外文學》第10卷第5期,1992年 鄭利華,〈前後七子詩論異同─兼論明代中期復古派詩學思想趨勢之演變〉,《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3卷第3期,2003年9月 謝海平,〈論錢起山水詩及其受謝靈運的影響〉,《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2期,2001年5月 (二) 大陸地區 王輝斌,《論孟浩然的五律藝術》,《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3年 朱易安,〈明人選唐三部曲─從《唐詩品彙》、《唐詩選》、《唐詩歸》看明人的崇唐文化心態〉,《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2期,1990年 李世英,〈論馬戴詩歌的藝術風格〉,《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1995年 陳敏,〈”靈”而”厚”的創作要求─從《詩歸》看竟陵派的詩論〉,《濟南大學學報》第14卷第3期,2004年 陳國球,〈引古人精神,接後人心目─《唐詩歸》初探〉,《嶺南學報》新第一期,1999年10月 陳廣弘,〈鍾惺萬歷己未在吳越交游考述〉,《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1995年 陳廣弘,〈譚元春啟、禎間交游考述〉,《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第1期,2003年3月 陳建華,〈劉希夷詩初論〉,《江漢論壇》第2期,1996年 楊國榮,〈晚明心學的衍化〉,《中國文化研究》第3期,1997年 駱禮剛,〈王昌齡五古與七絕風格之比較及其創作心態試析〉,《遵義師範學院學報》第4卷第2期,2002年6月
論文頁數230
附註
全文點閱次數
資料建置時間
轉檔日期
全文檔存取記錄
異動記錄M admin Y2008.M7.D3 23:18 61.59.16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