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仁大學
學術資源網

記錄編號6230
狀態NC094FJU00045010
助教查核
索書號
學校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舊系所名稱
學號491016042
研究生(中)羅安伶
研究生(英)Luo,An-Ling
論文名稱(中)陸時雍《唐詩鏡》之詩學理論研究
論文名稱(英)The research of the poetry theory of Lu,Shin-Yung's "The Mirror of Tang-Style Poetry"(Tang-Shin-Ching)
其他題名
指導教授(中)胡幼峰
指導教授(英)
校內全文開放日期不公開
校外全文開放日期不公開
全文不開放理由
電子全文送交國圖.同意
國圖全文開放日期.2008.03.24
檔案說明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01
學位類別碩士
畢業學年度94
出版年
語文別中文
關鍵字(中)陸時雍 唐詩鏡
關鍵字(英)Lu,Shin-Yung "The Mirror of Tang-Style Poetry"(Tang-Shin-Ching)
摘要(中)選本為我國特有之文學批評樣式,對詩學研究具有重大價值。透過選本的選詩狀況,及評點文字的分析,可以窺見編選者的詩觀所在。本論文共分為以下八章: 第一章「緒論」:主要說明本文的研究動機、研究方法,並針對過去相關的研究論題加以評述。 第二章「陸時雍之生平、著作及詩學背景」:主要就「生平及著作」、「陸時雍所處之文學環境」兩方面進行說明。陸時雍身處明末,可綜覽明代詩學之運會升降。明代詩學觀念的遞嬗,對陸時雍詩觀之形成亦不容忽視。 第三章「《唐詩鏡》之編選與評點」:主要就「編選目的與原則」、「編選方式」及「評點方式」及「評點術語」四方面加以說明,欲藉此明晰全書特點所在。 第四章「陸時雍之論詩宗旨」:論詩宗旨為批評家進行文學批評時所秉持的中心思想,亦為批評主張之統攝。陸時雍之論詩宗旨可析分為「尊風雅」、「重情」及「主神韻」三項。 第五章「詩歌體製論」:主要就陸時雍論「樂府」、「古詩」、「律詩」、「絕句」等不同體製之發展、代表作家進行論述。大抵而言,陸氏重古體甚於律體,對詩歌發展持「代不如古」之觀點。 第六章「詩歌創作論」:分別針對「創作者應具備之條件」、「創作過程」、「創作原則」及「創作技巧」四方面進行說明。關於創作者應具備之條件,陸氏所論包括「情真」、「人品」、「才華」及「生活經歷」四項。創作過程方面,陸氏反對刻意而為,主張「一本自然,即興而成」。就創作原則而言,陸時雍論述可析為「重自然之道,反對人為雕琢」、「不可過求,描寫應符合事理、物理」、「貴獨創,反對因襲、模擬」及「婉勝於直」四項。陸氏論創作技巧,則可析分為詩法、字法等項。 第七章「唐代各期風格論」:主要就初、盛、中、晚四個時期,概述陸氏對各期整體風貌之認識,並評析各期代表作家。 第八章「結論」:主要針對「《唐詩鏡》詩學理論總結」及「《唐詩鏡》之詩學成就與價值」兩方面進行討論,並就《唐詩鏡》之編選得失進行檢討。 《唐詩鏡》是一部有選有評的詩歌選本,其不僅是瞭解陸時雍詩學理論之主要材料,亦為認識明代唐詩史觀變化之重要選本,其價值不容忽視。
摘要(英)
論文目次陸時雍《唐詩鏡》之詩學理論研究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 一 第一節 研究動機之說明……………………………………………………………………… 一 第二節 相關研究之評述……………………………………………………………………… 三 第三節 研究方法……………………………………………………………………………… 五 第二章 陸時雍之生平、著作及詩學背景………………………………………………………… 八 第一節 生平及著作…………………………………………………………………………… 八 第二節 陸時雍所處之文學環境……………………………………………………………… 一二 第三章《唐詩鏡》之編選與評點……………………………………………………………… 一七 第一節 編選目的與原則…………………………………………………………………… 一八 第二節 編選方式…………………………………………………………………………… 二四 一、體例………………………………………………………………………………… 二五 二、選詩………………………………………………………………………………… 二八 (一)體製……………………………………………………………………………… 二八 (二)詩數及人數……………………………………………………………………… 三四 第三節 評點方式…………………………………………………………………………… 四一 第四節 評點術語………………………………………………………………………… 四八 第四章 陸時雍之論詩宗旨…………………………………………………………………… 六0 第一節 尊風雅…………………………………………………………………………… 六0 第二節 重情……………………………………………………………………………… 六七 第三節 主神韻…………………………………………………………………………… 七八 第五章 詩歌體製論…………………………………………………………………………… 八六 第一節 論樂府…………………………………………………………………………… 八七 第二節 論古詩…………………………………………………………………………… 九三 第三節 論律詩…………………………………………………………………………… 一0四 第四節 論絕句…………………………………………………………………………… 一一一 第六章 詩歌創作論…………………………………………………………………………… 一一七 第一節 創作者應具備之條件…………………………………………………………… 一一七 第二節 創作過程………………………………………………………………………… 一三九 第三節 創作原則………………………………………………………………………… 一四一 第四節 創作技巧………………………………………………………………………… 一五五 第七章 唐代各期風格論……………………………………………………………………… 一六三 第一節 初唐……………………………………………………………………………… 一六四 一、總論………………………………………………………………………………… 一六四 二、個別詩家:王勃、楊炯、盧照麟、駱賓王、沈佺期、宋之問………………… 一六五 第二節 盛唐………………………………………………………………………………… 一七0 一、總論…………………………………………………………………………………… 一七0 二、個別詩家:李白、杜甫、王維……………………………………………………… 一七一 第三節 中唐………………………………………………………………………………… 一七九 一、總論…………………………………………………………………………………… 一七九 二、個別詩家:元稹、白居易…………………………………………………………… 一八一 第四節 晚唐………………………………………………………………………………… 一八六 一、總論…………………………………………………………………………………… 一八六 二、個別詩家:李商隱、溫庭筠………………………………………………………… 一八七 第八章 結論………………………………………………………………………………… 一九0 第一節《唐詩鏡》詩學理論總結…………………………………………………………… 一九0 第二節《唐詩鏡》之詩學成就與價值……………………………………………………… 一九五 附錄一…………………………………………………………………………………………… 二0五 附錄二…………………………………………………………………………………………… 二一一 主要參考書目…………………………………………………………………………………… 二一五
參考文獻壹、古籍 一、經部 《禮記正義》,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台北:世界書局,民五十二年九月初版 《禮記集解》,清孫希旦撰,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七十九年八月一版 二、史部 《舊唐書》,後晉?劉昫撰,《二十五史》本,台北:藝文印書館,出版年月不詳 《明史》,清?張廷玉等奉敕撰,《二十五史》本,台北:藝文印書館,出版年月未詳 《四庫全書總目》,清?永瑢、紀昀等撰,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七十二年十月初版 三、集部 (一) 《唐詩鏡》,明?陸時雍選評,四庫全書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二年。 《唐詩別裁集》,清?沈德潛選評,湖南:岳麓書社,一九九八年二月 《唐詩品彙》,明?高?選評,台北:學海出版社,民國七十二年七月。 《詩歸》,明?鍾惺、譚元春選評;張國光、張業茂、曾大興點校,湖北:湖北人民,一九八五年五月 《列朝詩集》,明?錢謙益輯,上海:三聯書店,一九八九年四月第一版第一刷 (二) 《文心雕龍注釋》,梁?劉勰著,周振甫注,台北:里仁書局,民八十七年九月初版 《滄浪詩話校釋》,宋?嚴羽著,郭紹虞校釋,台北:里仁書局,民七十六年四月初版 《歲寒堂詩話》,宋?張戒著,《續歷代詩話》本,丁仲祜編訂,台北;藝文印書館,民七十二年六月四版 《懷麓堂詩話》,明?李東陽著,《續歷代詩話》本,丁仲祜編訂,台北;藝文印書館,民七十二年六月四版 《藝苑卮言》,明?王世貞著,《明詩話全編》本,吳文治主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七年十二月第一版 《四溟詩話》,明?謝榛著,《明詩話全編》本,吳文治主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七年十二月第一版 《詩藪》,明?胡應麟著,《明詩話全編》本,吳文治主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七年十二月第一版 《列朝詩集小傳》,明?錢謙益著、楊家駱主編,台北:世界書局,民七十四年二月三版 《說詩晬語》,清?沈德潛著,《清詩話》本,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六十年十月初版 《說詩晬語詮評》,清?沈德潛著,蘇文擢評,台北:文史哲,民七十四年十月 《薑齋詩話》,清?王夫之著,《清詩話》本,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六十年十月初版 《藝概》,清?劉熙載著,台北:廣文書局,民五十八年四月再版 貳、今人著作 一、文學史及文學批評史 《樂府文學史》,羅根澤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六十一年三月再版 《中國詩話史》,蔡鎮楚著,湖南:文藝出版社,一九八八年五月第一版第一刷 《中國文學評論史編寫問題論析》,楊松年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七十七年初版 《清詩史》,朱則杰著,江蘇:新華書店,一九九二年二月第一刷 《中國詩學體系論》,陳良運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七月 《中國文學理論史∣明代時期》,黃保真、成復旺、蔡鍾翔著,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一九九四年五月初版 《中國文學理論史∣明清鴉片戰爭前時期》,黃保真、成復旺、蔡鍾翔著,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一九九四年六月初版 《中國詩學批評史》,陳良運著,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五年七月第一版第一刷 《中國評點文學史》,孫琴安著,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六月第一刷 《明代詩文的演變》,陳書祿著,江蘇:教育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十一月初版 《中國文學批評通史》,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十二月第一刷 《清詩史》,嚴迪昌著,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八十七年初版一刷 《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史》,蔡鎮楚著,湖南:岳麓書社,一九九九年第一版第一刷 二、詩學相關論著 《王漁洋之詩論研究》,黃景進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六十九年六月初版 《胡應麟詩論研究》,陳國球著,香港:華風出版社,一九八六年 《沈德潛詩論探研》,胡師幼峰著,台北:學海出版社,民七十五年三月初版 《清代詩學初探》,吳宏一著,台北:學生書局,民七十五年元月修訂再版 《高?詩學研究》,蔡瑜著,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民七十九年六月初版 《唐詩的傳承∣明代復古詩論研究》,陳國球著,台北:台灣學生,民七十九年九月 《清初虞山派詩論》,胡師幼峰著,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八十三年十月初版 《唐詩?宋詩之爭研究》,戴文和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八十六年六月初版 《清代詩學研究》,張健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九年十一月第一刷 《明末清初詩論研究》,孫立著,廣州:廣東高等教育,一九九九年三月 《清代詩學研究》,張健著,北京:北京大學,一九九九年十一月 《抒情傳統與中國思想∣王夫之詩學發微》,蕭馳著,上海:上海古籍,二00三年六月 三、其他 《中國文學批評資料彙編∣明代》,葉慶炳、劭紅編輯,台北:成文,民六十八年九月初版 《中國文學批評資料彙編∣清代》,葉慶炳、吳宏一編輯,台北:成文出版社,民七十年三月再版 《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蔡英俊著,臺北:大安,民七五年五月 《意境.典型.比興編》,徐中玉著,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一九九四年五月 《詩言志辨》,朱自清著,台北:開今文化,一九九四年六月 《中國古代文學理論體系:範疇論》,王運熙、汪涌豪著,上海:復旦大學,一九九九年 《中國古代文學理論體系:原人論》,黃霖、吳建民、吳兆路著,上海:復旦大學,二000年 《中國文學批評文獻學》,孫立著,廣東:廣東人民,二000年十二月 《中國古典詩論中「語言」與「意義」的論題:「意在言外」的用言方式與「含蓄」的美典》,蔡英俊著,臺北:台灣學生,二00一年四月 參、學位及期刊論文 一、博碩士論文 《胡應麟詩藪之研究》,鄭亞薇,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民六六年 《神韻派詩論之研究》,易新宙,國立政治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民七一年。 《論真:以明代詩論為考察中心》,邵曼珣,東吳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民七五年 《晚明陸時雍詩學研究》,黃如焄,國立中正大學中文所碩論,民八二年 《從言志/言情論《詩經》詩學》,簡良如,國立台灣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民八六年 《明代詩學精神與神韻傳統》,黃如焄,國立中正大學中研所博士論文,民八八年 《沈德潛「唐詩別裁集」之詩觀研究》,鄭佳倫,央大中文所碩士論文,民八八年十二月 《朱彝尊明詩綜之詩觀研究》,陳靜瑩,輔仁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民九十年六月 二、單篇論文及期刊 (一)台灣地區 〈明代主神韻之說的陸時雍〉,龔顯宗,《華學月刊》第一三五期,民七二年三月,頁三六至三九 〈試論唐詩別裁集編選得失〉,胡師幼峰,《古典文學》第十集,台北:學生書局,民七七年十二月 〈李攀龍及其《古今詩刪研究》〉,楊松年,《中外文學》,民八一年第九卷第九期。 〈詩選的詩論價值:文學評論研究的另一個方向〉,楊松年,《中外文學》,民國八一年第十卷第五期 〈「唐詩別裁集」與「古今詩刪」中「唐詩選」的比較研究--論沈德潛對李攀龍詩學理念的傳承與批判〉,陳岸峰,《漢學研究》第十九卷第二期,民九十年十二月。 〈就「詩」評詩∣談陸時雍「古詩鏡」的評選觀點〉,蔡雅霓,《輔大中研所學刊》第十二期,民九一年十月 (二)大陸地區 〈鍾、譚《詩歸》的風格理論淺述〉,王愷,《南京師大學報》,一九八七年第二期 〈陸時雍的詩歌理論〉,張家釗,《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十三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八年九月 〈論竟陵派的文學思想〉,馬積高:《古代文學理論研究叢刊》第十四輯,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編委會編,一九八九年十二月初版 〈略論明代陸時雍的《詩鏡》〉,趙永紀,《南開學報》(哲社科版),一九九0年第三期 〈明人選唐三部曲∣從《唐詩品彙》、《唐詩選》、《唐詩歸》看明人的崇唐文化心態〉,朱易安,《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一九九0年二月 〈格調派唐詩觀的形成與發展∣明代唐詩批評史研究之一〉,朱易安,《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一九九一年一月 〈後七子和明末之人的唐詩觀:明代唐詩批評史研究之二〉,朱易安,《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一九九一年三月 〈論竟陵派的文學主張〉,鄔國平,《古代文學理論研究叢刊》第十七輯,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編委會編,一九九五年五月初版 〈「引古人之精神接後人之心目」—關於《詩歸》的評點〉,韓璽吾,《荊州師範學院學報》,一九九七年第六期 〈從格調到神韻〉,陳文新,《文藝研究》,二00一年第六期 〈神韻內涵探討〉,朱全國,《?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二一卷第一期,二00一年二月 〈明清詩論之神韻說探幽〉,余再山,《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十四卷第二期,二00一年四月 〈明代詩學狀況與《詩源辯體》的寫作緣起〉,汪泓,《江西社會科學》,二00二年第七期 〈評《詩歸》〉,毛洪文、鄢傳恕,《荊州師範學院學報》,二00二年第四期 〈以選本和創作雙向倡導的「神韻」說〉,裴世俊,《棗莊師範專科學校學報》,二00二年第四期 〈前後七子詩論異同∣兼論明代中期復古派詩學思想趨勢之演變〉,鄭利華,《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十三卷第三期,二00三年九月 〈「靈」而「厚」的創作要求——從《詩歸》看竟陵派之詩論〉,陳敏,《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二00四年第三期
論文頁數224
附註
全文點閱次數
資料建置時間
轉檔日期
全文檔存取記錄
異動記錄M admin Y2008.M7.D3 23:18 61.59.16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