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仁大學
學術資源網

記錄編號6232
狀態NC094FJU00045012
助教查核
索書號
學校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舊系所名稱
學號491016119
研究生(中)沈信甫
研究生(英)Shen Hsin- Fu
論文名稱(中)方以智易學形上思想研究
論文名稱(英)The Study of Fang I-Chih’s Metaphysical Thought of Zhou Yi
其他題名
指導教授(中)趙中偉
指導教授(英)Chao Chung- Wei
校內全文開放日期不公開
校外全文開放日期不公開
全文不開放理由
電子全文送交國圖.同意
國圖全文開放日期.2006.10.31
檔案說明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01
學位類別碩士
畢業學年度94
出版年
語文別中文
關鍵字(中)方以智 方孔炤 《周易時論合編》 形上思想 本體論 宇宙論
關鍵字(英)
摘要(中)論文提要 本文旨在研究方以智易學形上思想,以方孔炤父子代表著作《周易時論合編》為探討的中心,希冀從客觀如實的角度一窺方以智易學思想,並且發掘出有待深入探究的相關詮釋議題。其內容主要分成五個部分: (一)、緒論:旨在說明本文研究緣由與目標、前人研究成果的回顧、問題的提出、研究方法與架構,以及研究範圍與意義等。 (二)、第二章:旨在探討方以智的生平、著述、家學與師承,以及其思想規模與學術分期等。 (三)、第三章:旨在探討方以智易學中以「三極說」──無極、太極、有極三者為中心所展開的論述;其次,就理學思想上,闡述其易學的「三理說」,分別從至理、物理、宰理等三個面向作一通釋;接著,論及「三極說」與「三理說」的涵蘊關係,以「費隱」的釋義作為兩者間的關鍵,展開一綜合的論述,並且說明在此一涵蘊關係下的認知活動及其方式。 (四)、第四章:旨在探討方以智易學中對於宇宙生成根源及其意涵的看法,而以「大一」的概念作為宇宙生成的根源,此一概念與太極具有相同的意涵;其次,就宇宙生成的過程及其內涵言,揭示出「太極-兩儀-四象」的宇宙間架,以及陰陽、乾坤、變等範疇的內涵;再者,論述方以智易學中的宇宙結構論,可以細分為「哲學」與「科學」的兩重面向,並且作一綜合論述。 (五)、結論:第五章,旨在歸結本文的研究成果,作一扼要的彙整與說明,並且提出吾人未來可進一步發展的方向。
摘要(英)
論文目次方以智易學形上思想研究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緣由與目標‥‥‥‥‥‥‥‥‥‥‥‥‥‥‥‥‥‥‥‥‥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的回顧與問題提出‥‥‥‥‥‥‥‥‥‥‥‥‥‥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意義‥‥‥‥‥‥‥‥‥‥‥‥‥‥‥‥‥‥‥‥?12 第二章 方以智的生平、著作、學術淵源與分期‥‥‥‥‥‥‥‥‥‥15 第一節 方以智的生平‥‥‥‥‥‥‥‥‥‥‥‥‥‥‥‥‥‥‥‥‥‥?15 一、在鄉時期(1611-1629),即一歲至十九歲‥‥‥‥‥‥‥‥‥‥‥?16 二、出遊及流寓金陵時期(1630-1639),即二十歲至二十九歲‥‥‥‥?17 三、仕宦北京時期(1640-1644),即三十歲至三十四歲‥‥‥‥‥‥‥?21 四、流離嶺南時期(1644-1650),即三十四歲至四十歲‥‥‥‥‥‥‥?22 五、逃禪前期(1651-1664),即四十一歲至五十四歲‥‥‥‥‥‥‥‥?24 六、逃禪後期(1664-1671),即五十四歲至六十一歲‥‥‥‥‥‥‥‥?27 第二節 方以智的著作‥‥‥‥‥‥‥‥‥‥‥‥‥‥‥‥‥‥‥‥‥‥?30 一、《通雅》‥‥‥‥‥‥‥‥‥‥‥‥‥‥‥‥‥‥‥‥‥‥‥‥‥‥‥31 二、《物理小識》‥‥‥‥‥‥‥‥‥‥‥‥‥‥‥‥‥‥‥‥‥‥‥‥‥32 三、《東西均》‥‥‥‥‥‥‥‥‥‥‥‥‥‥‥‥‥‥‥‥‥‥‥‥‥‥33 四、《周易時論合編》‥‥‥‥‥‥‥‥‥‥‥‥‥‥‥‥‥‥‥‥‥‥‥36 第三節 方以智的家學與師承‥‥‥‥‥‥‥‥‥‥‥‥‥‥‥‥‥‥‥?39 一、家學傳統‥‥‥‥‥‥‥‥‥‥‥‥‥‥‥‥‥‥‥‥‥‥‥‥‥‥?39 (一)、曾祖方學漸(1540-1615)‥‥‥‥‥‥‥‥‥‥‥‥‥‥‥‥?40 (二)、祖父方大鎮(1560-1631)‥‥‥‥‥‥‥‥‥‥‥‥‥‥‥‥?42 (三)、父方孔炤(1591-1655)‥‥‥‥‥‥‥‥‥‥‥‥‥‥‥‥‥?44 (四)、外祖吳應賓(1565-1634)‥‥‥‥‥‥‥‥‥‥‥‥‥‥‥‥?45 (五)、方門三子:方中德、方中通、方中履‥‥‥‥‥‥‥‥‥‥‥‥?47 二、早年師承‥‥‥‥‥‥‥‥‥‥‥‥‥‥‥‥‥‥‥‥‥‥‥‥‥‥?48 (一)、白瑜(生卒年不詳,享年約六十)‥‥‥‥‥‥‥‥‥‥‥‥‥?48 (二)、王宣(1565-1654)‥‥‥‥‥‥‥‥‥‥‥‥‥‥‥‥‥‥‥?49 (三)、黃道周(1585-1646)‥‥‥‥‥‥‥‥‥‥‥‥‥‥‥‥‥‥?51 第四節 方以智的思想規模與學術分期‥‥‥‥‥‥‥‥‥‥‥‥‥‥‥?52 一、思想規模‥‥‥‥‥‥‥‥‥‥‥‥‥‥‥‥‥‥‥‥‥‥‥‥‥‥?52 二、學術分期‥‥‥‥‥‥‥‥‥‥‥‥‥‥‥‥‥‥‥‥‥‥‥‥‥‥?53 第三章 方以智易學的本體論思想‥‥‥‥‥‥‥‥‥‥‥‥‥‥‥?‥55 第一節 方以智易學「三極說」:無極、太極、有極‥‥‥‥‥‥‥‥‥‥55 一、方以智易學「三極說」的由來‥‥‥‥‥‥‥‥‥‥‥‥‥‥‥‥‥‥57 二、「太極在無極、有極中」‥‥‥‥‥‥‥‥‥‥‥‥‥‥‥‥‥‥‥‥64 (一)、方以智對太極的釋義‥‥‥‥‥‥‥‥‥‥‥‥‥‥‥‥‥‥‥‥65 (二)、方孔炤父子易學「三極說」的差異‥‥‥‥‥‥‥‥‥‥‥‥‥‥70 (三)、「無極」、「有極」的有無之辨‥‥‥‥‥‥‥‥‥‥‥‥‥‥‥73 三、「萬物共一太極,而物物各一太極」‥‥‥‥‥‥‥‥‥‥‥‥‥‥‥75 第二節 方以智易學「三理說」:至理、物理、宰理‥‥‥‥‥‥‥‥‥‥77 一、方以智易學「三理說」的由來‥‥‥‥‥‥‥‥‥‥‥‥‥‥‥‥‥‥79 二、方以智易學「三理說」的內涵‥‥‥‥‥‥‥‥‥‥‥‥‥‥‥‥‥‥82 (一)、方以智易學「三理說」之一:「至理」說釋義‥‥‥‥‥‥‥‥‥87 1、理‥‥‥‥‥‥‥‥‥‥‥‥‥‥‥‥‥‥‥‥‥‥‥‥‥‥‥‥‥‥87 2、「至理」‥‥‥‥‥‥‥‥‥‥‥‥‥‥‥‥‥‥‥‥‥‥‥‥‥‥‥88 3、數理‥‥‥‥‥‥‥‥‥‥‥‥‥‥‥‥‥‥‥‥‥‥‥‥‥‥‥‥‥89 (二)、方以智易學「三理說」之二:「物理」說釋義‥‥‥‥‥‥‥‥‥90 (三)、方以智易學「三理說」之三:「宰理」說釋義‥‥‥‥‥‥‥‥‥93 第三節 方以智易學「三極說」與「三理說」的涵蘊關係‥‥‥‥‥‥‥‥97 一、兩者涵蘊關係的釋義:費與隱‥‥‥‥‥‥‥‥‥‥‥‥‥‥‥‥‥‥97 (一)、方孔炤對費隱關係的闡釋‥‥‥‥‥‥‥‥‥‥‥‥‥‥‥‥‥‥98 1、「至理」與「物理」的涵蘊關係‥‥‥‥‥‥‥‥‥‥‥‥‥‥‥‥‥‥99 2、「至理」與「宰理」的涵蘊關係‥‥‥‥‥‥‥‥‥‥‥‥‥‥‥‥‥102 (二)、方以智對費隱關係的闡釋‥‥‥‥‥‥‥‥‥‥‥‥‥‥‥‥‥‥103 1、「至理」與「物理」的涵蘊關係‥‥‥‥‥‥‥‥‥‥‥‥‥‥‥‥‥‥104 2、「至理」與「宰理」的涵蘊關係‥‥‥‥‥‥‥‥‥‥‥‥‥‥‥‥‥‥106 二、兩者涵蘊關係的認知活動及其方式‥‥‥‥‥‥‥‥‥‥‥‥‥‥‥?108 (一)、認知活動:心物交格,以費知隱‥‥‥‥‥‥‥‥‥‥‥‥‥‥‥108 (二)、認知方式:質測與通幾之學‥‥‥‥‥‥‥‥‥‥‥‥‥‥‥‥‥111 (三)、質測與通幾之學的意義‥‥‥‥‥‥‥‥‥‥‥‥‥‥‥‥‥‥‥115 第四章 方以智易學的宇宙論思想‥‥‥‥‥‥‥‥‥‥‥‥‥‥‥‥?121 第一節 宇宙生成的根源及其意涵‥‥‥‥‥‥‥‥‥‥‥‥‥‥‥‥‥?121 一、宇宙生成的根源在「大一」‥‥‥‥‥‥‥‥‥‥‥‥‥‥‥‥‥‥‥‥122 (一)、「大一」在象數思想中的意義‥‥‥‥‥‥‥‥‥‥‥‥‥‥‥‥‥123 (二)、「大一」在倫理思想中的意義‥‥‥‥‥‥‥‥‥‥‥‥‥‥‥‥‥126 二、宇宙生成的意涵‥‥‥‥‥‥‥‥‥‥‥‥‥‥‥‥‥‥‥‥‥‥‥‥?‥129 (一)、方以智易學中的時間概念‥‥‥‥‥‥‥‥‥‥‥‥‥‥‥‥‥‥‥‥130 1、「寂歷同時」說‥‥‥‥‥‥‥‥‥‥‥‥‥‥‥‥‥‥‥‥‥‥‥‥‥‥130 2、「六十四卦皆時」說‥‥‥‥‥‥‥‥‥‥‥‥‥‥‥‥‥‥‥‥‥‥‥‥132 (二)、方以智易學中的空間概念‥‥‥‥‥‥‥‥‥‥‥‥‥‥‥‥‥‥‥‥138 第二節 宇宙生成的過程及其內涵‥‥‥‥‥‥‥‥‥‥‥‥‥‥‥‥‥‥??142 一、「太極-兩儀-四象」的宇宙間架──「加一倍法」‥‥‥‥‥‥‥‥‥‥143 二、「陰陽本交汁」的陰陽觀念‥‥‥‥‥‥‥‥‥‥‥‥‥‥‥‥‥‥‥‥‥145 三、「以乾坤之純,用六子之雜」:乾坤為萬物之體‥‥‥‥‥‥‥‥‥‥‥‥149 四、「變化是學《易》之樞機」:言「變」的涵義‥‥‥‥‥‥‥‥‥‥‥‥‥152 五、「公因反因」之說:言萬物中的絕待與對待‥‥‥‥‥‥‥‥‥‥‥‥‥‥154 (一)、「公因」與「反因」的關係‥‥‥‥‥‥‥‥‥‥‥‥‥‥‥‥‥‥‥155 (二)、「交輪幾」的循環關係‥‥‥‥‥‥‥‥‥‥‥‥‥‥‥‥‥‥‥‥‥158 第三節 方以智易學中的宇宙結構論‥‥‥‥‥‥‥‥‥‥‥‥‥‥‥‥‥‥‥162 一、哲學的宇宙結構論‥‥‥‥‥‥‥‥‥‥‥‥‥‥‥‥‥‥‥‥‥‥‥‥?163 (一)、〈密衍〉中的圖書式宇宙論‥‥‥‥‥‥‥‥‥‥‥‥‥‥‥‥‥‥‥164 (二)、兩間皆氣之說:氣論的兩層涵義‥‥‥‥‥‥‥‥‥‥‥‥‥‥‥‥‥180 1、所以為氣的形上之氣‥‥‥‥‥‥‥‥‥‥‥‥‥‥‥‥‥‥‥‥‥‥‥‥‥180 2、「四幾」之說的形下之氣‥‥‥‥‥‥‥‥‥‥‥‥‥‥‥‥‥‥‥‥‥‥‥182 (1)、論「四幾」之說的氣‥‥‥‥‥‥‥‥‥‥‥‥‥‥‥‥‥‥‥‥‥‥‥183 (2)、論「四幾」之說的形‥‥‥‥‥‥‥‥‥‥‥‥‥‥‥‥‥‥‥‥‥‥‥183 (3)、論「四幾」之說的光‥‥‥‥‥‥‥‥‥‥‥‥‥‥‥‥‥‥‥‥‥‥‥184 (4)、論「四幾」之說的聲‥‥‥‥‥‥‥‥‥‥‥‥‥‥‥‥‥‥‥‥‥‥‥185 3、兼談理氣的關係‥‥‥‥‥‥‥‥‥‥‥‥‥‥‥‥‥‥‥‥‥‥‥‥‥‥‥186 4、「二氣五行」的理論間架‥‥‥‥‥‥‥‥‥‥‥‥‥‥‥‥‥‥‥‥‥‥‥187 (1)、五行之氣‥‥‥‥‥‥‥‥‥‥‥‥‥‥‥‥‥‥‥‥‥‥‥‥‥‥‥?187 (2)、五行尊火說‥‥‥‥‥‥‥‥‥‥‥‥‥‥‥‥‥‥‥‥‥‥‥‥‥‥?189 二、科學的宇宙結構論‥‥‥‥‥‥‥‥‥‥‥‥‥‥‥‥‥‥‥‥‥‥‥‥‥?192 (一)、「宇宙」一詞的釋義‥‥‥‥‥‥‥‥‥‥‥‥‥‥‥‥‥‥‥‥‥‥?192 (二)、中國古代宇宙結構論的概述‥‥‥‥‥‥‥‥‥‥‥‥‥‥‥‥‥‥‥‥194 1、兩漢時期的三種宇宙結構論:蓋天說、渾天說、宣夜說‥‥‥‥‥‥‥‥‥‥195 (1)、蓋天說‥‥‥‥‥‥‥‥‥‥‥‥‥‥‥‥‥‥‥‥‥‥‥‥‥‥‥‥‥195 (2)、渾天說‥‥‥‥‥‥‥‥‥‥‥‥‥‥‥‥‥‥‥‥‥‥‥‥‥‥‥‥‥197 (3)、宣夜說‥‥‥‥‥‥‥‥‥‥‥‥‥‥‥‥‥‥‥‥‥‥‥‥‥‥‥‥‥199 2、明末清初方孔炤父子的宇宙結構論:地圓說‥‥‥‥‥‥‥‥‥‥‥‥‥‥‥200 (1)、「脬豆之喻」的地圓說‥‥‥‥‥‥‥‥‥‥‥‥‥‥‥‥‥‥‥‥‥‥201 (2)、九重天說‥‥‥‥‥‥‥‥‥‥‥‥‥‥‥‥‥‥‥‥‥‥‥‥‥‥‥‥207 第五章 結論‥‥‥‥‥‥‥‥‥‥‥‥‥‥‥‥‥‥‥‥‥‥‥‥‥‥??213 一、方以智易學「三極說」中「寂歷同時」的本體論思想‥‥‥‥‥‥‥‥‥??213 二、方以智易學「三理說」對明末理學思想中天理觀的轉化與回應‥‥‥‥‥‥?216 三、方以智易學中「虛空皆象數」的宇宙論思想‥‥‥‥‥‥‥‥‥‥‥‥‥‥?217 四、以哲學與科學並列為間架的宇宙結構論‥‥‥‥‥‥‥‥‥‥‥‥‥‥‥‥?218 五、方孔炤父子重視圖書象數之學‥‥‥‥‥‥‥‥‥‥‥‥‥‥‥‥‥‥‥‥?218 參考書目‥‥‥‥‥‥‥‥‥‥‥‥‥‥‥‥‥‥‥‥‥‥‥‥‥‥‥‥‥‥‥?221 附錄‥‥‥‥‥‥‥‥‥‥‥‥‥‥‥‥‥‥‥‥‥‥‥‥‥‥‥‥‥‥‥‥‥?241 方以智畫像‥‥‥‥‥‥‥‥‥‥‥‥‥‥‥‥‥‥‥‥‥‥‥‥‥‥‥‥‥‥‥?i 附錄一:方以智思想研究書目暨期刊一覽表‥‥‥‥‥‥‥‥‥‥‥‥‥‥‥‥?241 附錄二:明王朝諸帝年號、廟號對照表‥‥‥‥‥‥‥‥‥‥‥‥‥‥‥‥‥‥‥251 附錄三:方以智家世表‥‥‥‥‥‥‥‥‥‥‥‥‥‥‥‥‥‥‥‥‥‥‥‥‥?252 附錄四:方以智年譜簡表‥‥‥‥‥‥‥‥‥‥‥‥‥‥‥‥‥‥‥‥‥‥‥‥?255 附錄五:桐城方氏學派著作表‥‥‥‥‥‥‥‥‥‥‥‥‥‥‥‥‥‥‥‥‥‥?264 附錄六:桐城方氏學派所引西學原書概況表‥‥‥‥‥‥‥‥‥‥‥‥‥‥‥‥?275 附錄七:《易餘》部分原文(轉引)‥‥‥‥‥‥‥‥‥‥‥‥‥‥‥‥‥‥‥‥279 附錄八:《周易時論合編圖象幾表》目錄編碼及書影‥‥‥‥‥‥‥‥‥‥‥‥‥296 附錄九:《周易時論合編圖象幾表》附圖一覽表‥‥‥‥‥‥‥‥‥‥‥‥‥‥‥314 圖目錄‥‥‥‥‥‥‥‥‥‥‥‥‥‥‥‥‥‥‥‥‥‥‥‥‥‥‥‥‥‥‥‥‥?Ⅴ 圖一:無極(無)、有極(有)與寂歷、主僕的關係圖‥‥‥‥‥‥‥‥‥‥‥‥?61 圖二:方孔炤父子的「三極一貫圖」‥‥‥‥‥‥‥‥‥‥‥‥‥‥‥‥‥‥‥‥?61 圖三:體用範疇與至理、物理、宰理關係圖‥‥‥‥‥‥‥‥‥‥‥‥‥‥‥‥‥?85 圖四:渾沌神話中空間的三個構造‥‥‥‥‥‥‥‥‥‥‥‥‥‥‥‥‥‥‥??138 圖五:《易》宇宙論圖式(二極構造)‥‥‥‥‥‥‥‥‥‥‥‥‥‥‥‥‥‥‥139 圖六:《老子》宇宙論圖式(三極構造)‥‥‥‥‥‥‥‥‥‥‥‥‥‥‥‥‥?139 圖七:(原圖2)──無極?太極?有極關係圖‥‥‥‥‥‥‥‥‥‥‥‥‥‥‥?140 圖八:方以智易學中「太極-兩儀-四象」的宇宙間架表‥‥‥‥‥‥‥‥‥‥?144 圖九:〈大圓圖〉‥‥‥‥‥‥‥‥‥‥‥‥‥‥‥‥‥‥‥‥‥‥‥‥‥‥‥?160 圖十:方以智〈密衍〉的圖書式宇宙論‥‥‥‥‥‥‥‥‥‥‥‥‥‥‥‥‥??166 圖十一:五行環生對克‥‥‥‥‥‥‥‥‥‥‥‥‥‥‥‥‥‥‥‥‥‥‥‥‥?171 圖十二:五行環克對生‥‥‥‥‥‥‥‥‥‥‥‥‥‥‥‥‥‥‥‥‥‥‥‥‥?171 圖十三:〈方圖諸象?十二方環中央〉‥‥‥‥‥‥‥‥‥‥‥‥‥‥‥‥‥‥?172 圖十四:五方、五行、四時、四象、十二時辰對照表‥‥‥‥‥‥‥‥‥‥‥‥?172 圖十五:《河圖》五層示意圖‥‥‥‥‥‥‥‥‥‥‥‥‥‥‥‥‥‥‥‥‥‥?173 圖十六:《洛書》縱橫數十五之圖‥‥‥‥‥‥‥‥‥‥‥‥‥‥‥‥‥‥‥‥?176 圖十七:蓋天說中的七衡六間圖‥‥‥‥‥‥‥‥‥‥‥‥‥‥‥‥‥‥‥‥‥?196 圖十八:七衡六間與二十四節氣關係圖‥‥‥‥‥‥‥‥‥‥‥‥‥‥‥‥‥??196 圖十九:渾天說之儀器-渾天儀‥‥‥‥‥‥‥‥‥‥‥‥‥‥‥‥‥‥‥‥‥?197 圖二十:「天圓地方」示意圖‥‥‥‥‥‥‥‥‥‥‥‥‥‥‥‥‥‥‥‥‥‥?202 圖二十一:《圖象幾表?三輪六合八觚圖》‥‥‥‥‥‥‥‥‥‥‥‥‥‥‥‥?202 表目錄‥‥‥‥‥‥‥‥‥‥‥‥‥‥‥‥‥‥‥‥‥‥‥‥‥‥‥‥‥‥‥‥‥?Ⅵ 表一:「中西方宇宙論的特色」對照表‥‥‥‥‥‥‥‥‥‥‥‥‥‥‥‥‥‥‥?4 表二:方以智學術分期簡表‥‥‥‥‥‥‥‥‥‥‥‥‥‥‥‥‥‥‥‥‥‥‥?54 表三:方孔炤父子「三理說」──「至理、物理、宰理」的類別對照表‥‥‥‥?83 表四:方以智「三理說」與張立文所分「理」三層含義的對照表‥‥‥‥‥‥‥‥85 表五:方以智「三理說」、張立文「理」三層說與本文「理」三層說的對照表‥‥86 表六:方以智關於「物」的理論架構表‥‥‥‥‥‥‥‥‥‥‥‥‥‥‥‥‥‥‥111 表七:「『時』之大矣哉」的「句意形式」分析表‥‥‥‥‥‥‥‥‥‥‥‥?134 表八:《周易》經傳文中陰陽二字出現次數統計表‥‥‥‥‥‥‥‥‥‥‥‥‥146 表九:方以智易學中的理氣之理論層次表‥‥‥‥‥‥‥‥‥‥‥‥‥‥‥?‥186 表十:四宮、二十八宿、星官數、星數對照表‥‥‥‥‥‥‥‥‥‥‥‥‥??198 表十一:《天學初函》中所錄耶穌會士譯著中有關地圓說的敘述‥‥‥‥‥‥‥205 表十二:《圖象幾表》附圖的數量統計表‥‥‥‥‥‥‥‥‥‥‥‥‥‥‥‥?314
參考文獻參考書目 說明: (一)、參考書目以論文中曾徵引或論述者為限。 (二)、排列順序先列方氏著作,其餘按照古籍「經、史、子、集」四部分法,再依作者(或編者、譯者)的年代為序。專書、期刊論文、學位論文、工具書等以作者的筆劃順序排列之。專書和期刊論文、學位論文的編排順序,則依序為中文、譯著、英文、日文。若一人有多部著作,則依著作年代為序。 (三)、學位論文以專書形式出版者,列於「近代專書」一欄。 一、方氏著作(按照出版時間先後排列) 1. 明?方以智著、李學勤校點,《東西均》(附《象環寤記》),上海:中華書局,1962年11月。 2. 明?方以智、方中通、興斧編,《青原愚者智禪師語錄》,收錄於《中華大藏經》第二輯,冊一百三十六《嘉興續藏經》,臺北:修訂中華大藏經會印行,1968年。 3. 明?方學漸,《心學宗》,收錄於黃宗羲,《明儒學案》下冊,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12月。 4. 明?方以智,《藥地炮莊》全二冊,臺北:廣文書局,1975年。 5. 明?方以智錄、王雲五主編,《物理小識》人人文庫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2月。 6. 明?方孔炤著、方以智編,《周易時論合編》全五冊,臺北:文鏡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 7. 明?方以智著、笑峰大然編、施閏章補輯,《青原志略》,收錄於杜潔祥主編,《中國佛寺史志彙刊》第三輯,冊十四至十五,臺北:丹青圖書公司,1985年11月。 8. 明?方以智著、侯外廬主編,《方以智全書第一冊:通雅》全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9月。 9. 明?方以智著,《浮山文集前編》十卷、《浮山文集後編》二卷、《浮山此藏軒別集》二卷等,收錄於四庫禁燬書叢刊編纂委員會撰,《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冊一百一十三,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10. 明?方中德撰、徐學林校點,《古事比》全二冊,合肥:黃山書社,1998年10月。 11. 明?方以智著、龐樸注釋,《東西均注釋》,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3月。 二、四部古籍(按照作者時代先後排列) (一)、總類 1. 清?永瑢、紀昀等纂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二)、經部 2.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9月。 3. 唐?李鼎祚,《周易集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12月。 4. 北宋•程頤,《易程傳》,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10月。 5. 北宋?劉牧,《易數鉤隱圖》,收錄於嚴靈峰編輯:無求備齋《易經集成》冊一四三,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 6. 南宋?項安世,《周易玩辭》,收錄於嚴靈峰編輯:無求備齋《易經集成》冊一百十一,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 7. 明?楊時喬,《周易古今文全書》,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撰,《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2月。 8. 清?阮元審定、廬宣旬校,《十三經注疏》全十四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4月初版,(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重刊宋本),並輔以國立編譯館主編,《十三經注疏分段標點》全二十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年6月。 9. 清?胡煦撰,《周易函書約存》,收錄於《四庫全書珍本》九集,冊十一至二十四,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10. 清?胡渭撰,《易圖明辨》,收錄於嚴靈峰編輯:無求備齋《易經集成》冊一百四十五,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 11. 清?王聘珍撰,《大戴禮記解詁》,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4月。 (三)、史部 12. 先秦?左丘明撰、吳韋注,《國語》,臺北:九思出版有限公司,1978年11月。 13. 西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三家注》全二冊,臺北:七略出版社,1991年9月。 14. 唐?魏徵等撰,《隋書》全三冊,臺北:史學出版社,1974年5月。 15. 唐?房玄齡等奉敕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晉書並附編六種》全六冊,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10月。 16. 明?錢秉鐙撰,《所知錄》,收錄於李宗侗主編,《中國學術名著》第七輯,臺北:世界書局,1971年1月。 17. 清?李瑤著,《南疆繹史》全四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9月。 18. 清?徐鼒撰、清?徐承禮補遺,《小腆紀傳》,收錄於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冊六十九,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5月。 19. 清?馬其昶撰,《桐城耆舊傳》,收錄於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四十一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 20. 清?廖大聞等修、金鼎壽纂,《清道光桐城續修縣志》(清道光七年刊本),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年。 21. 清?張廷玉等奉敕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明史并附編六種》全十二冊,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6月。 22. 清?趙爾巽等奉敕撰、楊家駱主編,《楊校標點本清史稿附索引》全十八冊,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9月。 (四)、子部 23. 吳?趙爽注、唐?李淳風等注釋,《周髀算經》,收錄於郭書春、劉純校點,《算經十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 24. 西漢?揚雄著、鄭萬耕校釋,《太玄校釋》,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2月。 25. 魏?王弼注、樓宇烈校釋,《老子周易王弼注校釋》,臺北:華正書局,1981年9月。 26. 北宋?周敦頤撰、清?董榕輯,《周子全書》,臺北:廣學社印書館,1975年6月。 27. 北宋?邵雍著、明?黃畿注、衛紹生校理,《皇極經世書》,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9月。 28. 北宋?程顥、程頤著,王孝魚點校,《二程集》全二冊,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2月。 29. 南宋•朱熹集註、蔣伯潛廣解,《四書讀本?中庸集注》,臺北:啟明書局,1960年。 30. 南宋•朱熹撰,朱傑人等主編,《朱子全書》全二十七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31. 元?朱震亨撰,《格致餘論》,收錄於《叢書集成初編》冊一千三百九十三,《格致餘論及其他七種》,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8月。 32. 明?王夫之,《船山全集》全十六冊,長沙:嶽麓書社,1996年2月。 33. 明?利瑪竇著,《乾坤體義》,收錄於《欽定四庫全書》,子部六,天文算3類一,冊七百八十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34. 明?黃宗羲著、沈善洪主編,《黃宗羲全集》全十二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1月。 35. 明?黃宗羲撰、清?全祖望補,楊家駱主編,《宋元學案》全三冊,臺北:世界書局,1991年9月。 36. 明?黃宗羲,《明儒學案》全二冊,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12月。 37. 明?覺浪道盛,《天界覺浪盛禪師全錄》,收錄於《中華大藏經》第二輯,冊一百三十六《嘉興續藏經》,臺北:修訂中華大藏經會印行,1968年。 38. 清?游藝撰,《天經或問前集》,收錄於《四庫全書珍本》四集,冊一百六十四,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39. 清•郭慶藩集釋,《莊子集釋》,臺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年9月。 40. 民國?張純一,《墨子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1年2月。 41. 民國?傅抱石編譯,《明末民族藝人傳》,收錄於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遺逸類三,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5月。 42. 民國?顏昌嶢,《管子校釋》長沙:岳麓書社,1996年2月。 43. 民國?張雙棣,《淮南子校釋》全二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8月。 (五)、集部 44. 唐?杜甫著、清?仇兆鰲注,《杜詩詳注》全四冊,臺北:正大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4年6月。 45. 元?吳澄撰,《吳文正公集》,收錄於《元人文集珍本叢刊》全八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4月。 46. 明?王嗣奭撰,《杜臆》,收錄於《中華國學叢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年10月。 47. 明?徐芳撰,《懸榻編》(清初楞華閣刊本),出版年月不詳。 48. 明?陳子龍撰,《安雅堂稿》全二冊,收錄於《明代論著叢刊》第三輯,臺北:偉文圖書出版社有限公司,1977年9月。 49. 清?周亮工撰,《讀畫錄》,收錄於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第七十一冊,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5月。 50. 清?冒襄撰,《影梅庵憶語》,收錄於王德毅主編,《叢書集成續編》全二百八十冊,冊二一一,「文學類?情豔小說」,《香艷叢書》三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7月。 51. 清?錢澄之撰、彭君華校點,《田間文集》,合肥:黃山書社,1998年8月。 52. 清?施閏章撰,何慶善、楊應芹點校,《施愚山集》全四冊,合肥:黃山書社,1992年11月。 53. 清?張貞生著,《庸書》,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撰,《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冊二百二十九,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2月。 54. 清?浦起龍撰,《讀杜心解》,臺北:古新書局,1976年2月。 55. 清?全祖望撰,《鮚埼亭集》全二冊,臺北:華正出版社,1977年3月。 56. 清?余懷撰,《板橋雜記》,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藏書,出版年月不詳。 三、近代專書(按照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一)、中文部分 1. 方旭東,《尊德行與道問學──吳澄哲學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 2. 王茂等著,《清代哲學》,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1月。 3. 王煜,《新儒學的演變──宋代以後儒學的純與雜》,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0年。 4. 王煜,《明清思想家論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92年4月。 5. 王壽南主編,傅武光等著,《中國歷代思想家》(十四),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6月更新版。 6. 任道斌,《方以智年譜》,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6月。 7. 任道斌編,《方以智?茅元儀著述知見錄》,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5年4月。 8. 成中英主編,《本體與詮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0年1月。 9. 成中英,《本體詮釋學》第二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3月。 10.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全四冊,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9月。 11. 朱葵菊著,《中國歷代思想史:清代卷》,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12月。 12. 江曉原、鈕衛星著,《天文西學東漸集》,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11月。 13. 美?牟復禮、英?崔瑞德編,《劍橋中國明代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2月。 14. 余英時,《方以智晚節考》增訂版,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11月。 15. 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清代中期學術思想史研究》,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11月。 16. 李約瑟著、曹謨譯,《中國之科學與文明》全十五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1月。 17. 沈清松,《物理之後──形上學的發展》,臺北:牛頓出版社,1987年1月。 18. 汪學群,《清初易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11月。 19. 肖巍,《宇宙的觀念》,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12月。 20. 周桂鈿,《秦漢思想史》,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 21. 尚智叢,《明末清初(1582-1687)的格物窮理之學:中國科學發展的前近代形態》,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 22. 屈萬里,《尚書釋義》,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95年7月。 23. 金祖孟,《中國古宇宙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9月。 24. 侯外廬主編,《中國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4月。 25. 侯外廬等主編,《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 26. 侯外廬主編,《中國思想史綱》,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3年9月。 27. 俞宣孟,《本體論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5月。 28. 姜伯勤,《石濂大汕與澳門禪史──清初嶺南禪學史研究初編》,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12月。 29.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全二冊,臺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11月。 30. 徐海松,《清初士人與西學》,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年12月。 31. 祝平一,《說地──中國人認識大地形狀的故事》,臺北:三民書局,2003年8月。 32. 張永堂,《明末方氏學派研究初編──明末理學與科學關係試論》,臺北:文鏡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7年1月。 33. 張立文主編,《中國哲學範疇精粹叢書──道》,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3月。 34. 張立文主編,《中國哲學範疇精粹叢書──氣》,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年12月。 35. 張立文主編,《中國哲學範疇精粹叢書──理》,臺北:漢興書局有限公司,1994年5月。 36. 張立文主編,《中國哲學範疇精粹叢書--天》,臺北:七略出版社,1996年11月。 37. 張立文主編,《中國哲學範疇精粹叢書--心》,臺北:七略出版社,1996年11月。 38. 張立文主編、向世陵著,《中國哲學範疇精粹叢書--變》,臺北:七略出版社,2000年4月。 39. 張其成,《象數易學》,北京:中國書店,2003年6月。 40. 張岱年、方立天合編,《中華的智慧: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精粹》,臺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年11月。 41.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35年9月初版。 42. 陳久金、楊小怡著,《中國古代天文與曆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10月。 43. 陳衛平,《第一頁與胚胎──明清之際的中西文化比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4月。 44. 陶清,《明遺民九大家哲學思想研究》,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6月。 45. 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哲學與宗教」四集》,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5月。 46. 曾春海,《易經的哲學原理》,臺北:文津出版社,2003年3月。 47.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全二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47年10月增訂八版。 48.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全七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1月。 49. 黃俊傑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通論篇》,臺北:財團法人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2年6月。 50. 黃壽祺、張善文撰,《周易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 51. 葉舒憲、田大憲著,《中國古代神秘數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年3月。 52. 鄔昆如,《哲學概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10月。 53. 蒙培元,《理學範疇系統》,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5月。 54. 趙師中偉,《易經圖書大觀》,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3月。 55. 趙師中偉,《道者,萬物之宗──兩漢道家形上思維研究》,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4月。 56. 劉君燦,《方以智》,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8月。 57. 劉蔚華、趙宗正主編,《中國儒家學術思想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 58. 樊洪業,《耶穌會士與中國科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年12月。 59. 蔣國保,《方以智哲學思想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12月。 60. 鄭文光,《中國天文學源流》,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3月。 61. 鄭吉雄,《易圖象與易詮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6月。 62. 肖箑父、許蘇民著,《明清啟蒙學術流變》,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年10月。 63. 戴璉璋,《易傳之形成及其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6月。 64. 謝正光,《清初詩文與士人交遊考》,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 65. 謝明陽,《明遺民的莊子定位論題》,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01年10月。 66. 謝明陽,《明遺民的「怨」「群」詩學精神──從覺浪道盛到方以智、錢澄之》,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2月。 67. 謝國楨,《明末清初的學風》,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6月。 68. 羅熾,《方以智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 (二)、英文部分 69. Willard J. Peterson(彼得遜) , Fang I-Chih”s Response to Western Knowledge(《方以智對西方知識的反應》) , Unpublished Ph.D. dissert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1970. 70. Willard J. Peterson(彼得遜) , Bitter Gourd:Fang I-Chih and the Impetus for Intellectual Change(《匏瓜:方以智與對思想革新之衝動》) , 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9. 71. Willard J. Peterson(彼得遜) , Fang I-Chih:Western Learning and the “Investigation of Things” , in Theodore de bary ed , The Unfolding of Neo-Confucianism ,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9. (三)、日文部分 72. 山田慶兒,《混沌の海へ》,京都:朝日新聞社,1982年6月。 73. 荒木見悟,《憂國烈火禪》,京都:研文出版社,2000年。 四、期刊論文(按照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一)、中文部分 1. 方任安,〈方以智哲學思想的特點〉,《安慶師院社會科學學報》第2期,1997年。 2. 方竑,〈方密之先生之科學精神及其《物理小識》〉,《文藝叢刊》第1卷第2期,1934年。 3. 方豪,〈方以智和陶詩手卷及全文──觀王雪艇先生舊藏方以智手書長卷跋言──〉,《東方雜誌》復刊,第7卷第7期,1974年1月。 4. 方錫球,〈論方以智詩學思想的文化美學特色〉,《文學評論》,2005年第1期。 5. 方鴻壽,〈方以智年譜〉,收錄於《藝文志》第2輯,太原:山西人民出版,1983年10月。 6. 牛雲龍,〈試論方以智的治學精神與方法〉,《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7卷第4期,2004年12月。 7. 王煜,〈方以智倡三教歸「易」論〉,《中國文化月刊》第56期,1984年6月。 8. 丘為君,〈清代思想史「研究典範」的形成、特質與義涵〉,《清華學報》第24卷第4期,1994年12月。 9. 田?金,〈談方以智對同源詞的研究〉,《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8卷第3期,2000年。 10. 田海艦,〈方以智《東西均》矛盾思想探析〉,《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4期,2003年12月。 11. 石雲孫,〈《通雅》:雅學的輝煌〉,《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2期。 12. 朱冠明,〈方以智《通雅》謰語考〉,《辭書研究》,2003年第4期。 13. 朱倓,〈明季桐城中江社考〉,《中央研究院史語所集刊》第1本第2分,1971年1月再版。 14. 吳海生,〈方以智的實證認識觀〉,《安慶師院社會科學學報》1997年第2期,1997年。 15. 呂妙芬,〈施閏章的家族記憶與自我認同〉,《漢學研究》第21卷第2期,2003年12月。 16. 李迪,〈揭暄在物理學上的貢獻〉,《自然雜誌》,1979年第3期,1979年。 17. 李慎儀,〈《東西均》中「合二而一」的原意和實質〉,《哲學研究》(雙月刊)1965年第3期,1965年5月。 18. 汪祚民,〈方以智詩論初探〉,《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2期。 19. 周勤勤,〈方以智「均」、「易」哲學關系探析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3年第6期。 20. 周勤勤,〈方以智集大成思想與21世紀中西文化會通〉,收錄於方克立主編,《中國傳統哲學的現代詮釋──第十二屆國際中國哲學大會論文集之二》,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6月。 21. 周勤勤,〈方以智「∴說」解析〉,《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5年第5期。 22. 周遠富,〈方以智《通雅》與歷史語言學〉,《南通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4期。 23. 周遠富,〈《通雅》與古韻分部〉,《古漢語研究》,2005年第2期。 24. 林東陽,〈利瑪竇的世界地圖及其對明末士人社會的影響〉,收錄於《紀念利瑪竇來華四百周年中西文化交流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輔仁大學出版社,1983年。 25. 邱敏捷,〈方以智《藥地炮莊》之「以禪解莊」〉,《南大學報》(人文與社會類),2005年4月。 26. 金隆德,〈關於方以智的宇宙觀的辨證〉,收錄於《中國哲學》第5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1年1月。 27. 侯外廬,〈方以智──中國的百科全書派大哲學家(上篇):論啟蒙學者方以智的悲劇生平及其唯物主義思想〉,《歷史研究》第6期,1957年6月。 28. 侯外廬,〈方以智──中國的百科全書派大哲學家(下篇)〉,《歷史研究》第7期,1957年7月。 29. 冒懷辛,〈關于方孔炤《周易時論合編》的發現〉,《中國哲學史研究》第1期,1980年12月。 30. 冒懷辛,〈關於方以智和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討論〉(致楊向奎論學書簡),《歷史研究》(雙月刊)第1期,1985年2月。 31. 冒懷辛,〈論方以智哲學思想的科學基礎〉,《哲學研究》(月刊)第10期,1985年10月。 32. 冒懷辛,〈關於方以智的晚年社會活動〉,收錄於《清史論叢》第3輯,出版年月不詳。 33. 洪健榮,〈明末清初熊明遇、熊人霖對西方地圓說的反應〉,收錄於龍村倪、葉鴻灑主編,《第四屆科學史研討會彙刊》,中央研究院科學史委員會,1996年12月。 34. 容肇祖,〈方以智和他的思想〉,《嶺南學報》第9卷第1期,1948年12月。 35. 馬數鳴,〈從程朱到老佛──論方以智哲學的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特徵〉,《江淮論壇》(雙月刊),1985年第1期。 36. 張永堂,〈方以智與王夫之〉,《書目季刊》第7卷第2期,1972年12月。 37. 張永堂,〈方孔炤﹝周易時論合編﹞一書的主要思想〉,《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歷史學報》第12期,1985年12月。 38. 張永堂,〈方學漸思想初探〉,《大陸雜誌》第93卷第4期,1996年10月。 39. 張岱年、陳來撰,〈關於方以智的本體論與方法論〉,《江淮論壇》(雙月刊),1984年第2期。 40. 張德鈞,〈方以智《物理小識》的哲學思想〉,《哲學研究》(月刊)1962年第3期,1962年5月。 41. 郭永芳,〈西方地圓說在中國〉,收錄於《中國天文學史文集》第四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86年。 42. 郭彧,〈易圖講座第四十二講──明代的易圖:方以智的《圖象幾表》〉(網路版:http://www.confucius2000.com/zhouyi/42fyzdtxjb.htm),出版年月不詳。 43. 陳松郭,〈方以智坎坷人生對其哲學思想的影響〉,《安慶師院社會科學學報》,第17卷第1期,1998年2月。 44. 傅偉勳,〈現代儒學的詮釋學暨思維方法論建立課題──從當代德法詮釋學爭論談起〉,收錄於江日新主編、成中英等著,《中西哲學的會面與對話》,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12月。 45. 彭迎喜,〈《周易時論合編》的作者問題〉,《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3卷第4期,1998年。 46. 馮錦榮,〈方中通及其《數度衍》──兼論明清之際納白爾、哥白尼、開普勒、伽利略等人之曆算作品在華流播的情形──〉,《論衡》第2卷第1期(總第3期),1995年6月。 47. 馮錦榮,〈明末清初士大夫對《崇禎曆書》之研究〉,《明清史集刊》第3卷,1997年6月。 48. 馮錦榮,〈方以智的格致觀〉,《明清史集刊》,出版年月不詳。 49. 楊建忠,〈方以智《通雅》「因聲求義」的實踐〉,《黃山學院學報》第6卷第1期,2004年2月。 50. 楊儒賓,〈從氣之感通到貞一之道──《易傳》對占卜現象的解釋與轉化〉,收錄於楊儒賓、黃俊傑編,《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臺北:正中書局,1996年11月。 51. 楊儒賓,〈讀《東西均注釋》札記〉,《古今論衡》第10期,2003年12月。 52. 楊儒賓,〈儒門別傳─明末清初《莊》《易》同流的思想史意義〉,收錄於鍾彩鈞、楊晉龍主編,《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學術思想篇》,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年12月。 53. 廖肇亨,〈藥地愚者大師之詩學源流及旨要論考-以「中邊說」為討論中心-〉,《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7期,2002年7月。 54. 廖肇亨,〈藥地生死觀論析─以《東西均》與《藥地炮莊》為討論中心〉,收錄於鍾彩鈞、楊晉龍主編,《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學術思想篇》,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年12月。 55. 廖肇亨,〈天崩地解與儒佛之爭:明清之際逃禪遺民精神圖像的衝突與融合〉,收錄於《「臺灣與遺民儒學:1644與1895」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抽印本,尚未出版),2005年9月。 56. 蓋瑞忠,〈試析方以智的科學觀〉,《嘉義師院學報》第11期,1997年11月。 57. 趙師中偉,〈「太極」思維的轉化與發展〉,收錄於《第十六屆國際易學大會論文集》,2001年11月。 58. 趙師中偉,〈《易傳》的神秘數字──「數」之宇宙論探析〉,收錄於《海峽兩岸易學與中國哲學研討會論文集》(易學卷),2002年8月。 59. 趙師中偉,〈「仁」的詮釋之轉化與延伸──以《論語》為例〉,收錄於《王靜芝教授九十冥誕紀念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5年5月。 60. 劉君燦,〈方以智的自然觀〉,收錄於《第三屆科學史研討會彙刊》,1994年3月。 61. 劉昭民,〈明末清初方以智的地學知識〉,收錄於《第六屆科學史研討會:『科技的公共認知與新世紀科技研究的角色』研討會論文彙編》,2002年3月。 62. 蔣國保,〈方以智的「合二而一」新論〉,《哲學研究》(月刊)第10期,1983年。 63. 蔣國保,〈方以智哲學範疇體系芻議〉,《江淮論壇》(雙月刊)第5期,1983年。 64. 蔣國保,〈對《方以智科學哲學思想初探》的質疑〉,《哲學研究》(月刊)第2期,1985年2月。 65. 蔣國保,〈方以智《易》學思想散論〉,收錄於《周易研究論文集》第三輯,北京:北京師範大學,1990年5月。 66. 蔣國保,〈方以智的易學與醫學〉,《中國文化月刊》第149期,1992年3月。 67. 蔣國保,〈評王夫之論方以智〉,《中國文化月刊》第163期,1993年5月。 68. 蔣國保,〈方以智《性故》芻議〉,《中國哲學》第5期,1998年7月。 69. 蔣國保,〈方以智《一貫問答》芻議〉,《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9卷第4期,2000年8月。 70. 蔣國保,〈方以智與桐城方氏學派〉,《中國文化月刊》第280期,2004年4月。 71. 鄭萬耕,〈論「質測」與「通幾」之學的本義〉,《哲學研究》2001年第7期,2001年。 72. 謝仁真,〈方以智由儒入佛之檢視〉,收錄於《華梵大學第二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7年10月。 73. 謝仁真,〈方以智思想中「不落有無」與境界超越的問題〉,收錄於《華梵大學第五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1年4月。 74. 謝仁真,〈秩序變化同時──方以智易學中的時間觀念〉,《淡江大學中文學報》第7期,2001年6月。 75. 謝仁真,〈淺談中國哲學的會通現象與問題:由方以智的會通論談起〉,收錄於《國科會哲學學門86-92研究成果發表會》(抽印本,尚未出版),2005年3月。 76. 謝仁真,〈方以智的人性論:至善統善惡──初探遺民心靈的超越途徑〉,收錄於《「臺灣與遺民儒學:1644與1895」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抽印本,尚未出版),2005年9月。 77. 謝明陽,〈明遺民覺浪道盛與方以智「怨」的詩學精神〉,《東華人文學報》第3期,2001年7月。 78. 韓?金演宰,〈略論方以智的太極觀──從「一兩之辨」看方以智「一在二中」、「合二則無一」的思想方式〉,《雲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卷第5期,2003年。 79. 顏澤賢,〈方以智科學哲學思想初探〉,《哲學研究》(月刊)第8期,1984年8月。 80. 龐樸,〈黑格爾的先行者──方以智《東西均?三徵》解疏〉,《中國文化》第14期,1996年6月。 81. 羅熾,〈方以智的道家觀〉,《中國哲學史》第1期,1992年3月。 82. 關童,〈《通雅》詁訓述略〉,《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1期。 83. 關增建,〈方以智「通幾」與「質測」管窺〉,《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1期。 84. 釋聖嚴,〈明末中國的禪宗人物及其特色〉,《華岡佛學學報》第7期,1984年9月。 85. 顧毓民,〈方以智的知識學〉,《哲學論集》第25期,1991年。 (二)、譯著部分 86. 日?山田慶兒著、劉相安、沈揚譯,〈空間?分類?範疇──科學思考的原初的基礎的形態〉,收錄於《日本學者論中國哲學史》,臺北:駱駝出版社,1987年8月。 87. 日?荒木見悟著、廖肇亨譯,〈覺浪道盛初探〉,《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9卷第4期,1999年12月。 (三)、日文部分 88. 大濱?,〈方以智〉,收錄於《中國的思惟の傳統-對立と統一の論理-》,東京都:勁草書房,1969年8月。 89. 小川晴久,〈方孔炤、方以智の「通幾」哲學の二重性-十七世紀の實學研究と易學連關の一ケ-ス-〉,收錄於《日本中國學會報》第26集,東京都:早稻田大學東洋哲學研究室,1974年10月。 90. 久富木成大,〈若き方以智の學問と思想-「通幾」と「質測」について-〉,收錄於《金澤大學文學部論集──行動科學?哲學篇,第18號》,1998年。 91. ?出祥伸,〈方以智の思想-質測と通幾をめぐって-〉,收錄於藪內清、吉田光邦編,《明清時代の科學技術史》,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70年3月。 92. ?出祥伸,清代の思想:〈方以智-徹底した懷疑主義的思想家〉,收錄於日原利國編,《中國思想史》下冊,東京都:株式會社,1987年7月。 93. 重澤俊郎,〈方以智哲學試論〉,收錄於《中國の文化と社會》第13輯,京都:京都大學文學部中國哲學史研究室,1968年。 94. 馮錦榮,〈方以智の思想-方氏象數學への思索-〉,收錄於《中國思想史研究》第10號(1987年度論文集),京都:京都大學文學部中國哲學史研究室,1987年12月。 95. 馮錦榮,〈明末清初方氏學派之成立及其主張〉,收錄於日?山田慶兒主編,《中國古代科學史論》,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89年3月。 五、學位論文(按照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一)、博士論文 1. 吳志鴻,《兩漢哲學中宇宙論思想之研究》,臺北:私立輔仁大學哲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6月。 2. 李京圭,《明代文人結社運動的研究──以復社為主》,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9年12月。 3. 張永堂,《方以智的生平與思想》,臺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77年6月。 4. 許朝陽,《胡煦易學研究》,臺北: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6月。 5. 陳德興,《兩漢氣化宇宙論之研究》,臺北:私立輔仁大學哲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7月。 6. 趙師中偉,《周易「變」的思想研究》,臺北: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年6月。 7. 廖肇亨,《明末清初の文藝思潮と佛教》,東京: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社會系研究科博士論文,2001年4月。 8. 劉浩洋,《從明清之際的青原學風論方以智晚年思想中的遺民心志》,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7月。 9. 劉謹銘,《方孔炤《周易時論合編》之研究》,臺北: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5月。 10. 謝仁真,《方以智哲學方法學研究》,臺北: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年6月。 (二)、碩士論文 11. 王煌文,《方以智的家學與際遇對其西學之影響》,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4年7月。 12. 李素娓,《方以智「藥地炮莊」中的儒道思想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6年6月。 13. 李宛玲,《方以智《藥地炮莊》思想研究》,臺北: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14. 李仁展,《覺浪道盛禪學思想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11月。 15. 張凝,《方以智「統泯隨」思想之比較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5月。 16. 張永堂,《方以智研究初編》,臺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近代史組碩士論文,1973年5月。 17. 張小英,《《切韻聲原》研究》,濟南:山東師範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2年4月。 18. 陳聖怡,《《切韻聲原》「十二統」音系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11月。 19. 傅咨銘,《對方以智《東西均》中「太極」與「均」的思想意涵探討》,臺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5月。 20. 黃學堂,《方以智《切韻聲原》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學院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1月。 21. 廖肇亨,《明末清初遺民逃禪之風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5月。 22. 劉浩洋,《方以智《東西均》思想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6月。 23. 劉元青,《三教歸儒──方以智哲學思想的終極價值追求》,武漢:武漢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5年5月。 24. 蔡言勝,《《通雅》語文學研究》,合肥:安徽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 2002年5月。 25. 鍾月岑,《中國近代史上對傳統科學的呈現──以方以智研究為焦點》,臺北: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中國近代史組碩士論文,1991年6月。
論文頁數
附註
全文點閱次數
資料建置時間
轉檔日期
全文檔存取記錄
異動記錄M admin Y2008.M7.D3 23:18 61.59.16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