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仁大學
學術資源網

記錄編號6233
狀態NC094FJU00045013
助教查核
索書號
學校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舊系所名稱
學號491016028
研究生(中)楊淨雯
研究生(英)Yang Ching-wen
論文名稱(中)郭嵩燾教育思想與實踐
論文名稱(英)Kuo Sung-tao’s Thought and Practices on Education
其他題名
指導教授(中)王金凌
指導教授(英)
校內全文開放日期不公開
校外全文開放日期不公開
全文不開放理由
電子全文送交國圖.同意
國圖全文開放日期.2008.01.15
檔案說明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01
學位類別碩士
畢業學年度94
出版年
語文別中文
關鍵字(中)教育理論 經世致用 思賢講舍 實學 洋務 西學 實踐
關鍵字(英)Practical learning Western Education diplomat opium
摘要(中)論文摘要 郭嵩燾,一個傳統儒學教育培養出的讀書人,身處清末這樣一個充滿變局的時代,他繼承經世致用的傳統,透過「讀書循理」汲取經典中的智慧,加上樂於接觸吸收西學的胸襟,走出一條能夠與世界接軌的道路。 對於西洋文明的認識,他已超越世人見解,達到思想層次。他洞悉西洋立國有本有末,而教育正是其根本。因此在前輩學者已充分研究其洋務觀的基礎下,深入探討其洋務觀之本-教育思想,也就勢在必行了。 然而,光是瞭解他的教育思想還不夠,任何主張若不能實踐,就失去致用以經世之精神。所以還必須填補學界對其教育實踐研究的空白。 在朝為官,他盡心盡力透過對教育政策的建言及主導,進行教育改革。在籍為紳,他仍不忍不談洋務,努力發揮影響力對社會教育、地方人才培育盡一份力。本論文希望透過對郭嵩燾的個案研究,同時作為對晚清教育發展環境、士人生存環境與思想變化的一個檢證。 第一章緒論。透過文獻回顧,瞭解郭嵩燾教育思想及教育實踐議題為尚待深入開發研討之領域。運用《郭嵩燾日記》等郭氏著作及時人相關研究,試圖將郭嵩燾之思想及其教育相關活動、實踐過程的成敗影響作一對照檢證。 第二章郭嵩燾教育思想形成背景。瞭解郭氏的身世背景,才能瞭解他如何從傳統儒學、實學等思想中,找出應對世變之法。而樂於接觸西學的互動過程,使他能洞悉西洋富強之本,進而建議朝廷取其優點對教育體制作革新。其對子孫的教育,亦是檢測其廟堂之言與日常生活實踐落差的最佳場所。 第三章學校教育制度的變革。三代學制是郭氏的教育理想。他希望借用符合三代學制精神的西洋學制來對中國教育進行改良,導正錯誤的教育內容,並主張重視實學教育,開設專業技職學校。 第四章社會教育與人心風俗。人心風俗、社會教育是互相影響的要素,因此針對吏治不修、禁絕鴉片煙、四民失其業等問題,郭氏皆提出解決之方,透過推動尊鄉賢、組織禁煙公社等,以正人心之防為社會教育之目標。 第五章郭嵩燾的教育實踐。郭氏從未偏廢實踐理念的腳步,他多次參與「學海堂」、「城南書院」、「湘水校經堂」、「思賢講舍」的學校改革,將其洋務觀導入學校章程,使西經驗亦具有良好的參考價值。不過實踐過程中不斷遭受時人挑戰。 第六章結論。郭氏希望透過改良教育的根本之法,力挽國家衰弱狂瀾。然而因為環境因素無法配合,因此其教育想法實踐失敗,也是無可避免的。然而國家教育改革的腳步,卻也正是多如他所預料般的發展,由此可證明其先見之明。郭嵩燾所提出的教育實務建言,今日多已無實用價值了。但是從時代先趨郭嵩燾一生的作為,我們可以學習其面對世變時,在根值於傳統的「讀書循理」思維中,又能勇於開放胸襟吸收新學,以時為大,審機行事的精神。另外值得借鏡反省的,是身為知識份子之責任,及經世致用的精神。 關鍵字 教育理論 經世致用 思賢講舍 實學 洋務 西學 實踐
摘要(英)
論文目次郭嵩燾教育思想與實踐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緣起-----------------------------------------------------------------------------1 第二節 學界研究概況----------------------------------------------------------------------2 一、生平方面的研究----------------------------------------------------------------3 二、事功方面的研究----------------------------------------------------------------4 三、學界對郭嵩燾的評論----------------------------------------------------------5 四、本研究價值-----------------------------------------------------------------------7 第三節 研究文獻與方法--------------------------------------------------------------------8 一、研究文獻--------------------------------------------------------------------------8二、研究方法--------------------------------------------------------------------------10 第二章 郭嵩燾教育思想形成背景---------------------------------------------12 第一節 郭嵩燾生平及其時代氛圍------------------------------------------------------12 一、生平及時代背景---------------------------------------------------------------12 二、教育相關工作經歷------------------------------------------------------------20 (一)傳統教學工作者角色----------------------------------------------------20 (二)任官職時的例行相關教育工作----------------------------------------22 1、磨勘鄉試試卷----------------------------------------------------------20 2、主持科舉考試-----------------------------------------------------------23 3、書院官課工作-----------------------------------------------------------23 第二節 學思歷程-----------------------------------------------------------------------------23 一、治學方法----------------------------------------------------------------------------24 二、中學-----------------------------------------------------------------------------------26 (一)經學-----------------------------------------------------------------------------26 (二)史學-----------------------------------------------------------------------------28 (三)諸子百家之學-----------------------------------------------------------------29 (四)文學-----------------------------------------------------------------------------29 三、西學---------------------------------------------------------------------------------31 第三節 郭嵩燾對子孫的教育-------------------------------------------------------------34 一、 家庭成員簡介------------------------------------------------------------------------34 (一)正室陳隆瑞及其子女-------------------------------------------------------34 (二)繼室錢氏-----------------------------------------------------------------------38 (三)妾---------------------------------------------------------------------------------38 1、鄒氏-----------------------------------------------------------------------------39 2、馮氏及其子-------------------------------------------------------------------39 3、梁氏及其子-------------------------------------------------------------------40 (四)孫輩-----------------------------------------------------------------------------41 二、 家庭教育 -----------------------------------------------------------------------------42 (一)對子孫的教育態度------------------------------------------------------------42 (二)庭訓-------------------------------------------------------------------------------46 第三章 學校教育制度的變革---------------------------------------------------52第一節 理想的三代學制----------------------------------------------------------------------52 一、學校三變-------------------------------------------------------------------------------53 二、西方學制與三代遺制雷同處------------------------------------------------------54 (一)「善人心、厚風俗,其義亦隱寓於此」的禮儀具文-----------------54 (二)「盡天下之人皆納之學」的基礎教育------------------------------------55 (三)「所學與仕進判分為二」的教育態度------------------------------------56 第二節 教育政策-為國舉才--------------------------------------------------------------57 一、教育目的---------------------------------------------------------------------------------57 (一)培養通洋務之官員人才--------------------------------------------------------58 (二)使四民各守其業-------------------------------------------------------------------58 二、人才選拔與培養------------------------------------------------------------------------60 (一)推薦實學人才---------------------------------------------------------------------60 (二)參考外國拔擢人才之法--------------------------------------------------------60 (三)贊成廢武科------------------------------------------------------------------------61 三、興辦專業技職學校-----------------------------------------------------------------------62 (一)培養外語人才---------------------------------------------------------------------62 1、首倡設置京師同文館-------------------------------------------------------------62 2、上海廣方言館----------------------------------------------------------------------63 3、廣東同文館--------------------------------------------------------------------------63 (二)主張開設天文算學科------------------------------------------------------------64 (三)新政之源在技職學校------------------------------------------------------------66 四、留學政策------------------------------------------------------------------------------------66 (一)留學是積漸之功-------------------------------------------------------------------67 (二)留學生的管理----------------------------------------------------------------------69 第三節 教育機構-學校章程必應變通---------------------------------------------------71 一、 學校的重要性---------------------------------------------------------------------------71 二、 學校章程---------------------------------------------------------------------------------72 三、 對社會人心風俗的引導功能--------------------------------------------------------74 四、 社會教育機構---------------------------------------------------------------------------75 (一)學會--------------------------------------------------------------------------------75 (二)博物館、圖書館與文化保存-------------------------------------------------76 (三)籌設上海博物館-----------------------------------------------------------------78 第四節 教育內容-實用之學 -------------------------------------------------------------79 一、徵實致用之學----------------------------------------------------------------------------80 (一)實學定義-------------------------------------------------------------------------80 (二)編縣志----------------------------------------------------------------------------81 (三)對西洋輿圖的重視-------------------------------------------------------------83 二、講求實在學問-----------------------------------------------------------------------------85 三、自然科學技術-----------------------------------------------------------------------------86 第五節 教育方法-教師引導,學生各有所安-------------------------------------------87 一、擇師之道 --------------------------------------------------------------------------------88 (一)善引導且能耐煩-------------------------------------------------------------------89 (二)能視學生狀況作適性教學及關懷--------------------------------------------90 二、教學方法 --------------------------------------------------------------------------------91 (一)重引導-------------------------------------------------------------------------------92 (二)掌握教學節拍----------------------------------------------------------------------94 (三)由多方誘進到專致其功---------------------------------------------------------94 三、對後學的鼓勵-----------------------------------------------------------------------------95 第四章 社會教育與人心風俗 -----------------------------------------------97 第一節 矯正人心風俗----------------------------------------------------------------------98 一、 大環境的吏治現況--------------------------------------------------------------------98 二、 善盡地方官之責-----------------------------------------------------------------------99 (一)整頓吏治---------------------------------------------------------------------------100 (二)弛禁賭博的爭議 ----------------------------------------------------------------101 三、 毀謗事件的處理----------------------------------------------------------------------102 (一)丙子科場滋事毀上林寺事件與周樹藩毀謗事件------------------------102 (二)《申報》事件---------------------------------------------------------------------104 四、 尊鄉賢 ---------------------------------------------------------------------------------106 (一)透過官方力量 -------------------------------------------------------------------107 (二)動用民間力量 -------------------------------------------------------------------109 五、設立尊行公社-----------------------------------------------------------------------109 第二節 四民失其業問題------------------------------------------------------------------110 一、士人失其業形成原因--------------------------------------------------------------110 (一)取才管道有限-----------------------------------------------------------------110 (二)培養人才與需求不符-------------------------------------------------------111 二、士人失其業對人心風俗造成的影響------------------------------------------111 三、 治生之業-----------------------------------------------------------------------------112 四、 四民之業各有所歸----------------------------------------------------------------113 五、 郭嵩燾的實際作法----------------------------------------------------------------115 第三節 鴉片煙問題------------------------------------------------------------------------116 一、鴉片煙問題概況 -------------------------------------------------------------------116 二、郭嵩燾的禁煙理論 ----------------------------------------------------------------117 (一)理雅各敲碎民族自尊----------------------------------------------------------117 (二)禁鴉片煙奏摺--------------------------------------------------------------------117 (三)禁煙公社會講--------------------------------------------------------------------118 三、在英國的外交努力------------------------------------------------------------------119 (一)以身作則--------------------------------------------------------------------------119 (二)身為外交官之責-----------------------------------------------------------------120 四、創辦禁煙公社------------------------------------------------------------------------120 (一)禁煙公社緣起--------------------------------------------------------------------121 (二)禁煙公社成立宗旨-------------------------------------------------------------122 (三)禁煙公社運作--------------------------------------------------------------------123 1、心理戰術 ------------------------------------------------------------------------123 2、實際督促禁煙活動-------------------------------------------------------------124 (四)禁煙理念實踐之評價----------------------------------------------------------124 1、成效好案例----------------------------------------------------------------------124 2、失敗處檢討----------------------------------------------------------------------125 第五章 郭嵩燾的教育實踐---------------------------------------------------127 第一節 重振學海堂---------------------------------------------------------------------------127 第二節 主講城南書院 ----------------------------------------------------------------------128 一、院史簡介---------------------------------------------------------------------------------128 二、編制運作狀況---------------------------------------------------------------------------129 三、教學情況---------------------------------------------------------------------------------129 四、教育危機處理--------------------------------------------------------------------------130 (一)造聯毀謗風波------------------------------------------------------------------------130 (二)興建船山祠---------------------------------------------------------------------------132 第三節 恢復湘水校經堂 ---------------------------------------------------------------------133 一、湘水校經堂歷史簡介----------------------------------------------------------------133 二、參與復建計畫--------------------------------------------------------------------------134 三、籌備困難處------------------------------------------------------------------------------135 四、後續發展---------------------------------------------------------------------------------137 第四節 創辦思賢講舍--------------------------------------------------------------------------138 一、思賢講舍辦學宗旨--------------------------------------------------------------------138 二、思賢講舍籌備---------------------------------------------------------------------------139 三、思賢講舍章程--------------------------------------------------------------------------141 四、思賢講舍主講---------------------------------------------------------------------------142 五、課程規劃---------------------------------------------------------------------------------151 (一)實有課程---------------------------------------------------------------------------151 (二)空無課程---------------------------------------------------------------------------155 六、造成影響---------------------------------------------------------------------------------156 第六章 結論------------------------------------------------------------------------158 徵引書目-----------------------------------------------------------------------------162 附圖一 郭嵩燾年輕像--------------------------------------------------------------------------170 附圖二 郭嵩燾穿著常服的坐姿彩色畫像------------------------------------------------171 附圖三 郭嵩燾晚年像--------------------------------------------------------------------------172 附圖四 郭嵩燾女婿李經渠像----------------------------------------------------------------173 附圖五 郭嵩燾外孫李國棟全家福像------------------------------------------------------173 附圖六 郭嵩燾養知書屋故址所在-湖南長沙賜閑湖巷-----------------------------174 附圖七 《申報》報導郭嵩燾畫像事-星使駐英近事------------------------------------174 附圖八 湘水校經堂圖--------------------------------------------------------------------------175 附圖九 郭嵩燾〈重修湘水校經堂記〉拓片---------------------------------------------175 附圖十 湖南長沙曾國藩祠(思賢講舍所在地)一景---------------------------------176 附圖十一 民國初年的曾國藩祠與船山學社舊址--------------------------------------176 附圖十二 船山學社(思賢講舍遺址)-----------------------------------------------------177 附圖十三 今日船山學社舊址內部一角---------------------------------------------------177 附錄一 郭嵩燾學術教育大事表-------------------------------------------------------------178 附錄二 郭嵩燾家庭成員表-------------------------------------------------------------------182 附錄三 郭嵩燾延請西席表-------------------------------------------------------------------184 附錄四 思賢講舍教職員表-------------------------------------------------------------------188 附錄五 思賢講舍學生表----------------------------------------------------------------------190 附錄六 禁煙公社會講大事表----------------------------------------------------------------193 附錄七 禁煙公社會講出席名單-------------------------------------------------------------195
參考文獻徵引書目 一、中文著作(依出版年排序) (一)郭嵩燾著作 郭嵩燾,《玉池老人自敘》(台北市:文海, 民國55年初版),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十一輯,總107號 郭嵩燾著,王先謙編,《郭侍郎(嵩燾)奏疏》,三冊,(台北市:文海,民國55年),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十六輯,總151號 郭嵩燾,《史記札記》(臺北:樂天,民國60年) 郭嵩燾著,散原老人舊藏,《郭嵩燾書札》(臺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民國68[1979] 年) 郭嵩燾,《郭嵩燾日記》,四冊(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1983)。 郭嵩燾,《郭嵩燾:倫敦與巴黎日記》(長沙:岳麓書社,1982),收入鍾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 郭嵩燾著、楊堅點校,《郭嵩燾奏稿》(長沙:岳麓書社,1983) 郭嵩燾著、楊堅點校,《郭嵩燾詩文集》(長沙:岳麓書社,1984) 郭嵩燾著;鄔錫非、陳戍國點校,《禮記質疑》(長沙:岳麓書社,1992) 郭嵩燾著、陸玉林選注,《使西紀程:郭嵩燾集》(瀋陽:遼寧人民,1994)                          (二) 官方檔案、時人論著 《四國新檔?英國檔》(下),(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6年) 《廣方言館全案》,中央研究院近史所藏 王闓運,《湘綺樓日記》(上海:上海商務,民國17年) 曾國藩,《曾文正公文集》(台北:世界,民國41年) 文慶等,《籌辦夷務始末(咸豐、同治朝)》(台北:國風,民國52年) 李鴻章,《奏稿》;《朋僚函稿》收入《李文忠公全集》(台北:文海,民國51年) 劉錫鴻,《英軺日記》,收入《小方壺齋輿地叢鈔》,第11帙(台北:廣文,民國51年) 曾紀澤,《曾惠敏公手寫日記》(台北:學生,民國54年) 黃濬,《花隨人聖盦摭憶》(香港:龍門,民國54年) 王先謙,《虛受堂文集》(台北:文海,民國55年) 聶其杰輯,《崇德老人自訂年譜》,收於《崇德老人紀念冊》之附錄,本書與《曾文正公年譜》合刊,(台北:文海,民國56年) 左孝同編,《左文襄公(宗棠)家書》,《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輯》第81輯(805號),(臺北縣:文海出版社,民國61年) 陶風樓藏,《陶風樓藏名賢手札》(台北:廣文書局,民國78年) (明)王夫之,《船山全集》(16)(長沙:岳麓書社,1996) (清)王闓運著、馬積高主編,《湘綺樓詩文集》(湖南:岳麓,1996) (三)近人著作 湖南省文獻委員會編,《湖南文獻彙編》第二集(湖南:湖南省文獻委員會,民國38年) 王彥威輯,《清季外交史料》(台北縣:文海,民國52年) 蕭一山,《中國近代史概要》,(台北:三民,民國61年六版)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台北:華正,民國63年台一版) 劉兆璸,《清代科舉》(臺北市:東大,民國66年) 朱傳譽主編,《郭嵩燾傳記資料》,三冊(臺北市:天一出版社,民國68-70[1979-1981] 年) 林毓生,《思想與人物》(台北:聯經,民國72年) 張朋園,《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湖南省》(台北:中研院近史所,民國72年),中研院近史所專刊(46) 蕭一山,《清史通史》(台北市 : 臺灣商務,民國74年) 張灝等著,《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晚清思想》(台北:時報,民國74年) 蘇精,《清季同文館及其師生》(台北:作者自印,民國74年) 中研院近史所編,《郭廷以先生訪問紀錄》(台北:中研院近史所,民國76年) 韋政通,《中國十九世紀思想史》(上)(台北:東大,民國80年初版) 余秋雨,《文化苦旅》(台北:爾雅,民國81年) 王煜,《文哲心得與書評》(台北:水牛,民國85年) 凌林煌,《曾國藩幕府綜合探析》(高雄市:復文,民國85年7月) 董叢林《百年家族-曾國藩》(台北:立緒,民國88年) 邱秀香,《清末新式教育的理想與現實:以新式小學堂興辦為中心的探討》(臺北市: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民國89年) 張壽安,《十八世紀禮學考證的思想活力:禮?論爭與禮秩重省》(臺北市:中? 院近史所,民國90年) 黃克武主編,《畫中有話:近代中國的視覺表述與文化構圖》(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92年) 宋路霞,《百年家族-李鴻章》(台北:立緒,民國93年) 陳儀深等訪問、王景玲等紀錄,《郭廷以先生門生故舊憶往錄》(臺北市:中研院近史所,民國93年) 湖南省志編纂委員會編,《湖南省志:湖南近百年大事紀述》(第一卷)(湖南:湖南人民,1959) 尹仲容創稿,郭廷以編定,陸寶千補輯,《郭嵩燾先生年譜》,二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1971) 章炳麟著、湯志鈞編,《章太炎政論選集》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77) 陸寶千,〈郭嵩燾〉,《中國歷代思想家》,第四十四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79) 陸寶千,《清代思想史》(台北:廣文書局,1983) 中央?究院近代史?究所編,《近世中國經世思想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年) 蔡元培,《蔡元培全集》(北京:中華,1984) 費正?(Fairbank, John K),劉廣京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究所編譯室譯,《劍橋中國晚?史 1800-1911年》(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1985) 鍾叔河,《走向世界:近代中國知識分子考察西方的歷史》(北京:中華書局,1985) 李肖聃,《近百年湖南學風?湘學略》,(長沙:岳麓書社,1985)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汩羅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汩羅文史資料第2輯》(汨羅:編者,1990)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湘陰縣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湘陰文史資料第4輯》,(湘陰:編者,1990) 中國近代現代出版史編纂組編,《中國近代現代出版史學術討論會文集》,(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0) 黃政傑,《課程設計》(台北:東華,1991) 孫燕京,《閒話清使出洋》,(台北:雲龍,1992) 汪榮祖,《走向世界的挫折-郭嵩燾與道咸同光時代》,(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1993) 李國鈞主編,《中國書院史》(湖北:湖北教育,1994) 胡偉編輯,《中國教育大系:歷代教育名人志》(武漢:湖北教育,1994) 王利明主?,《新聞侵權法律辭典》(吉林:吉林人民,1994) 趙所生、薛正興主編,《中國歷代書院志》(南京市:江蘇?育出版社,1995) 湖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湖南省志》(湖南:編者,1995 ) 汪榮祖、李敖合著,《蔣介石評傳》(台北:商業周刊,1995) 田漢雲,《中國近代經學史》(西安市:三秦,1996) 詹棟樑,《教育倫理學》(台北:明文書局,1996) 黃光雄,《課程與教學》(台北:師大書苑,1996) 郭生玉,《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精華書局,1996)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北京:商務,1997) 王爾敏,《明清社會文化生態》(台北:台灣商務,1997) 朱漢民、李弘祺主編,《中國書院》(長沙:湖南教育,1997) 胡思敬,《國聞備乘》(上海:上海書店,1997) 王元化,《清園夜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7) 錢基博,《近百年湖南學風》,曹毓英選編,《錢基博學術論著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1997) 何烈等著,《曾國藩、郭嵩燾、王韜、薛福成、鄭觀應、胡禮垣》,收入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 王壽南主編,中國歷代思想家,(臺北市:臺灣商務,1999) 曾永玲,《中國清代第一位駐外公使:郭嵩燾大傳》(瀋陽市:遼寧人民,1989) 呂慶懷、董慶社等,《益陽風采》,(湖南:湖南美術出版社,1989) 王興國,《郭嵩燾評傳》(南京:南京大學,2000) 朱維錚,《求索真文明-晚清學術史論》(上海:上海古籍,1997) 彭平一、陳先樞、梁小進著,《湘城教育紀勝》(湖南:湖南文藝,1997) 蔣廷黻,《中國近代史》,(長沙:岳麓,1999) 天津社會科學院編,《千里江城-二十世紀初長江流域景觀圖集》(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1999) 梁啟超撰、朱維錚導讀,《清代學術概論》,(上海:上海古籍,2000) 王曉天、胥亞主編,《郭嵩燾與近代中國對外開放》(長沙:岳麓書社,2000) 鄒振環,《晚?西方地理學在中國:以1815至1911年西方地理學譯著的傳播與 影響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2000) 國家文物局編,《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詞典 三編 國務院公佈第三批歷史文化名城》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 徐中約,《中國近代史》(上)(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1) 張靜,《郭嵩燾思想文化研究》(天津:南開大學,2001第1版) 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著、溫洽溢譯:《追尋現代中國-最後的王朝》(臺北:時報文化,2001) 盧嘉錫總主編、戴念祖卷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史:物理學卷》(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李春光,《清代學人錄》(瀋陽:遼寧大學,2001) 范繼忠,《孤獨前驅-郭嵩燾別傳》(北京:人民文學,2002) 成曉軍,《晚清第一智庫-曾國藩的幕僚們》(台北:捷幼,2002) 葉再生,《中國近代現代出版通史第一卷》(北京:華文,2002) 吳以義,《海客述奇-中國人眼中的維多利亞科學》(台北:三民,2002年) 瞿立鶴,《清末教育西潮:中國教育現代化之萌芽》(台北:國立編譯館,2002) 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文史資料存稿選編 24 教育》(北京,中國文史,2002) (美)芮瑪麗(Wright ,Mary Clalaugh,1917-1970)著,房德鄰等譯,《同治中興:中國保守主義的最後抵抗(1862-1874)》(The last stand of Chinese conservatism : the T'ung-chin restoration, 1862-1874)(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2) (美)福爾索姆Folsom,Kenneth E;劉悅斌、劉蘭芝譯,《朋友?客人?同事:晚清的幕府制度》(Friends, guests, and colleagues : the mu-fu system in the late Ch'ing period)(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2) 陳先樞 、金豫北編著,《長沙地名古跡攬勝》(北京:中國文聯,2002) 王鶴鳴,《解凍家譜文化》(上海:上海古籍,2002) 崔通寶,《郭嵩燾:天朝首使》(上、下)(北京:北京圖書館,2003第1版) 蔣廷黻,《蔣廷黻回憶錄》(長沙:嶽麓書社,2003) 賈馥茗等編著,《中西重要教育思想家》(台北:空中大學,2003) 張宇權,《思想與時代的落差-晚清外交官劉錫鴻研究》(天津:天津古籍,2004) 蘇中立、蘇暉,《執中鑒西的經世致用與近代社會轉型》(北京:中華書局,2004) 陳戍國,《禮記校注》(長沙:岳麓書社,2004) (四)期刊論文 1、期刊論文 吳伯卿,〈尹仲容與郭嵩燾〉,《暢流》,民國60年4月  楊聯陞,〈郭廷以編定、尹仲容創稿、陸寶千補輯:郭嵩燾先生年譜〉,《清華學報》,民國62年6月 楊濬,〈我的父親楊乃武〉,《大成》,民國73年7月 徐載平,〈《申報》與楊乃武〉,《大成》,民國73年8月 林熙,〈郭嵩燾畫像糾紛與楊乃武〉,《大成》,民國73年9月 黃康顯,〈有關郭嵩燾的英文史料〉,《書目季刊》,民國74年12月  黃康顯,〈郭嵩燾在英國的外交活動〉,《大陸雜誌》,民國75年4月  陸寶千,〈郭嵩燾《養知易傳》輯〉,《漢學研究》,民國82年12月 吳以義,〈評曾永玲著《郭嵩燾大傳》〉,《新史學》,民國83年3月 汪榮祖,〈郭嵩燾、嚴復、曾紀澤連環敘〉,《歷史月刊》,民國83年9月   王煜,〈評:《中國實學思想史》[葛榮晉編] 〉,《漢學研究》,第13卷第2期,民國84年12月 孫致文,〈郭嵩燾禮記質疑解經方法及態度初探〉,收入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所主編,《第六屆近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樂學,民國89年) 黃一農,〈龍與獅對望的世界-以馬戛爾尼使團訪華後的出版物為例〉,《故宮學術季刊》,民國92年12月 張哲嘉,校讀〈明代方志中的地圖史料〉會議文章,民國92年6月21日 車行健,〈臺灣學界對郭嵩燾研究之重要成果簡述〉,《中國文哲研究通訊》,民國93年3月  吳銘能整理,〈晚清「湖湘經學研究」座談會記錄〉,《中國文哲研究通訊》,民國93年3月 楊淨雯,〈顏元學習觀探析─兼與顧炎武實學說比較〉,《輔大中研所學刊》,第14期, 民國93年9月 高義展,〈裴斯塔洛齊教育思潮對幼兒教育的啟示〉,《教育學苑》第7卷,民國93年7月 金觀濤、劉青峰,〈從「格物致知」到「科學」、「生產力」--知識體系和文化關係的思想史研究〉,《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46期,民國93年12月 雷俊玲,〈宗教與文化的雙重使者-理雅各〉,《文化交流史:文化接觸的中間人研討會會議論文》,民國94年5月13、14日 楊堅,〈關於郭嵩燾日記〉,《中國歷史文獻研究集刊》,第二期,1981年12月 劉廣定,〈傅蘭雅──十九世紀科學傳入中國的功臣〉,《科學月刊》,142期,1981年10月 鍾叔河,〈論郭嵩燾〉,《歷史研究》,總167期,1984年2月 劉廣京,〈1867年同文館的爭議〉,《復旦學報》,第5期,1982年9月 黎志剛,〈郭嵩燾的經世思想〉,《近世中國經世思想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1984。 夏泉,〈郭嵩燾出使英國時的矛盾心態〉,《近代史研究》,57期,1990年5月 劉學禮,〈中國近代植物學的萌芽與發展〉,《科學月刊》,267期,1992年 3月 王興國,〈從郭嵩燾到譚嗣同-從一個側面看瀏陽算學社產生背景〉,《求索》,1995年6期 黃林,〈百餘年來郭嵩燾研究之回顧〉,《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9年2期 劉泱泱,〈郭嵩燾研究的最新成果-評王興國新著《郭嵩燾評傳》〉,《湖湘論壇》,1999年第6期 吳保曉,〈清末駐英公使與英國禁煙活動〉,《河北師範大學學報》,1999年10月,第22卷第4期 張順洪,〈瞭解與行動:英國社會對華的認識與鴉片戰爭〉,《江海學刊》,1999年第5期 黃一農,〈太空中的塵埃野馬〉,《科學人》,第9期,2002年11月號 許順富,〈論郭嵩燾與思賢講舍和禁煙公社〉,《船山學刊》,2002年4期 王興國,〈準確定位科學論證——我是怎樣寫作《郭嵩燾評傳》的?〉,《評傳叢書動態資訊》,第111期,2003年3月10日 吳洪成、李兵,〈洋務運動時期西學科學與科技知識的引入及相關教科書的編譯〉,《亞太科學教育論壇》,第四期,第二冊, 2003年12月 傅敏,〈郭嵩燾與西方圖書館文明的東傳-讀「倫敦與巴黎日記」札記〉《圖書館(漢學)》,第4期,2004年 王爾敏,〈晚清實學所表現的學術轉型之過渡〉,收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主辦「近代中國的知識建構,1600-1949」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2004年11月25、26日 2、學位論文 雷俊玲,《清季首批駐英人員對歐州的認識》,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7年 黃信二,《禮記學記篇教育哲學思想之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7年 林健群,《晚清科幻小說研究(1904-1911)》,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7年 郭明中,《清末駐德公使李鳳苞研究》,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 李新華,《曾國藩教育思想研究》,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國語文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民國91年 黎志剛,《郭嵩燾對晚清經濟問題的探討》,香港大學新亞研究所史學組碩士論文,1981年 文定旭,《立足傳統、融匯中西—郭嵩燾洋務教育思想研究》,華中師範大學教育管理碩士論文,2001年1月 沈惠芬,《晚清海關與國際博覽會》,福建師範大學中國近現代史碩士論文,2002年 張靜,《郭嵩燾與湖湘文化-以其五次歸隱作個案探析》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近現 代史碩士論文,2003年 趙利峰,《晚清粵澳闈姓問題研究》,暨南大學中國古代史專業博士論文,2003年 鄭連聰,《阮元與學海堂研究》,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獻學碩士論文,2003年 林淩,《古代書院教育對於現今課改的啟示》,福建師範大學教育專業碩士論文,2003年 任珺,《中國書院審美文化研究—清代廣州學海堂案例》,深圳大學文藝學專業碩士論文,2003年 侯爽,《清代書院制度的嬗變》,遼寧大學中國近現代史碩士論文,2004年 二、報刊 吳相湘主編,《申報》重印本,(台北市:學生,民國53年) 阮文達,〈隨緣隨筆-窮理治事〉,《聯合報》,副刊12版,1977年12月4日 梁小進,〈新修黃興北路側的名人故里〉,《長沙晚報》,C1版,2001年8月21 日 江堤,〈平和:是一種永?的形態—湘水校經堂筆記〉,《中國文物報》,2002年4月18日 趙幸,〈湘繡的閒話〉,《三湘都市報》,2002年4月29日。 趙毅衡,〈西方官司中國打法〉,《中央日報》副刊,2003年9月8 日 作者不詳,〈朱鎔基傳奇:明太祖直系後裔十七世孫〉,《南方周末》,2003年3月8日 王文隆〈長沙一家四代35個教書人 教書世家香飄杏壇〉,《三湘都市報》,11版,2004年9月9日 文華等,〈賜閑湖重現「古貌」〉,《三湘都市報》,A7版,2005年8月12日 陳錫民等,〈好大一個「教師之家」〉,《家庭導報》,2005年8月29日 張偉,〈藏書票裡的歷史一角〉,《新民晚報》,2005年11月1日 林波等,〈賜閑湖?的掌故說不完〉,《長沙晚報》電子版,A5版,2006年1月11日 劉吉芳,〈100年的堅守〉,《長沙晚報》電子版,B4版,2006年5月14日 劉建勇,〈清末紅頂商人朱昌琳〉,《瀟湘晨報》,2006年7月4日 三、英文資料 Lai Chi Kong(黎志剛),〈In Search of Wealth-Kuo Sung-tao and His Economic Thought〉,《Chinese Culture Quarterly》,民國73年9月 Helen E. Legge,James Legge: Missionary ans Ssholar(London:The Religious Tract Society,1905) Hsu,Immanuel Chung-Yueh(徐中約);foreword by Langer,William L.,China's entrance into the family of nations : the diplomatic phase, 1858-1880(Cambridge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0) 四、網路資源 大英百科全書線上繁體中文版http://wordpedia.britannica.com/ 中國大百科智慧藏http://www.wordpedia.com/ 故宮清代檔案人名權威資料查詢http://npmhost.npm.gov.tw/ttscgi/ttsweb?@0:0:1:mctauac::/tts/npmmeta/dblist.htm@@0.6063065726879766 漢典資料庫清代經世文編資料庫http://www.sinica.edu.tw/ftms-bin/ftmsw3 星辰在線(湖南省會長沙唯一經國務院新聞辦批准的大型綜合性新聞網站)http://www.csonline.com.cn/ 湖南在線(湖南日報報業集團主辦網站) http://www.hnol.net 岳陽市檔案局http://www.yyda.com/ 董氏基金會http://www.jtf.org.tw 湖南大學嶽麓書院 http://dm.hnu.cn 合肥李氏 http://www.hefei-lis.com/shixibiao1.htm 「Vanity Fair」(《浮華世界》週刊)http://www.antiquemapsandprints.com/spy/WORLD.htm 「Science and Society Picture Library」 http://www.scienceandsociety.co.uk/results.asp?image=10428185&wwwflag=2&imagepos=1
論文頁數195
附註
全文點閱次數
資料建置時間
轉檔日期
全文檔存取記錄
異動記錄M admin Y2008.M7.D3 23:18 61.59.16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