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仁大學
學術資源網

記錄編號6234
狀態NC094FJU00045015
助教查核
索書號
學校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舊系所名稱
學號492016049
研究生(中)康欣瑜
研究生(英)Kang Shin Yu
論文名稱(中)《集韻》增收叶韻字字音研究
論文名稱(英)
其他題名
指導教授(中)金周生
指導教授(英)
校內全文開放日期不公開
校外全文開放日期不公開
全文不開放理由
電子全文送交國圖.同意
國圖全文開放日期.2007.04.19
檔案說明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01
學位類別碩士
畢業學年度94
出版年
語文別中文
關鍵字(中)集韻 廣韻 叶韻
關鍵字(英)
摘要(中)我國最早的韻書為曹魏李登《聲類》,至隋代陸法言《切韻》:「因論南北是非,古今通塞」、「遂取諸家音韻」可謂是集六朝韻書大成之作。宋代陳彭年、丘雍奉敕編纂《大宋重修廣韻》,為第一部官修韻書;同時代的《集韻》,收字遠超出《廣韻》二萬多字,其中多為異體字形,一字多音的現象十分明顯,尤其是收錄了部份未見於前代韻書的?韻音。 現存的?韻資料最早可推源自陸德明《經典釋文》,至宋代的吳棫及朱熹,開始大量用?韻注音,以改讀的方式,解決了讀古韻語卻不押韻的問題,在此之前《集韻》已收錄?韻音,但歷來學者多略而不談。欲探討《集韻》增收的?韻字字音,需先掌握重要的?韻音資料,其來源有三方面:一、唐代與唐以前的?韻音資料:陸德明《經典釋文》、釋道騫《楚辭音》、顏師古注《漢書》、李賢注《後漢書》、李善注《文選》、公孫羅《文選音決》與張守節、司馬貞注《史記》等,均曾使用「協韻」、「協句」、「合韻」等名詞,注解他們所認為的?韻音。二、唐以後至清代的?韻音資料:如:宋代吳棫《韻補》、朱熹《詩經集傳》、《楚辭集傳》的?音注解,至清代官修韻書《欽定?韻彙輯》,可謂是?韻音的集大成之作,故以《欽定?韻彙輯》為此時主要的資料來源。三、今人的研究成果:邵榮芬、邱棨鐊與張民權,均曾在其著作中提到《集韻》「諄」韻的「天、顛、田、年」四字音讀為?韻音,這項研究成果已成共識。 而《集韻》與?韻音的關係,可從先儒所論及之?韻字音、《集韻》與先儒改讀的?韻音,和《集韻》收錄?韻音的兩種類型來說明。前二者最主要是以表格的方式呈現,再者說明《集韻》收錄?韻音的兩種類型:一、具有破音讀法的?韻字。也就是本來就存在的兩個音讀,《廣韻》已經收錄此二音,但是為了配合上下文一致的用韻現象,改讀成其中一個破音讀法,然而這類因用韻需要而改讀的例子,非論文所討論《集韻》「增收」的?韻字字音,故不取。二、不同於破音讀法的?韻音,凡是《廣韻》未收錄、《集韻》增收的音讀,主要是為了配合押韻而新增收的改讀音,便是論文所探討的範圍。 辨別《集韻》增收?韻音的方法,可由《欽定?韻彙輯》引《集韻》,《集韻》引《詩經》,《韻補》所補的?韻音,今人的研究共識,與自己找出的?韻音五個面向,說明本文取捨《集韻》?韻字音的標準;而《集韻》增收?韻字音的考證,採先分調、再分韻的方式,先依平、上、去、入四個聲調,再據《廣韻》二○六韻之次排列。 本文找出《集韻》所增收的部分?韻字音,而吳棫與朱熹大量使用?韻注音,應該都是受到《集韻》的影響;《集韻》增收的?韻字音,並不屬於語音系統的範疇,如果研究《切韻》音系或宋代音系,?韻字音將使語音系統產生混淆,故須加以釐清。
摘要(英)
論文目次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研究方法 第三節 ?韻字字音之重要文獻 第二章 《集韻》一書之概說 第一節 編寫目的 第二節 編寫體制 第三節 成書價值 第三章 《集韻》與?韻音之關係 第一節 先儒所論及之?韻字音 第二節 《集韻》與先儒改讀之?韻音 第三節 《集韻》收錄?韻音之兩種類型 第四章 《集韻》增收?韻字音考 第一節 辨別《集韻》增收?韻音之方法 第二節 《集韻》增收?韻字音考 第五章 結論
參考文獻專書 丁度等編:《集韻》述古堂影宋抄本,台北市:學海出版社,1986年 孔穎達等注疏:《十三經注疏│周禮注疏》,台北市:藝文印書館,1960年 方成珪:《集韻考正》,台北市:台灣商務書局,1965年 王力:《詩經韻讀楚辭韻讀》,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11月 《漢語語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王夫之:《船山遺書》,台北:自由出版社,1972年 王先慎:《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王先謙:《莊子集解》,台北市:三民書局,1974年 王質:《詩總聞》收錄於新文豐:《叢書集成新編》,台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6年 王靜芝:《詩經通釋》,台北市:輔仁大學文學院,1968年 王觀國:《學林》收錄於新文豐:《叢書集成新編》,台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6年 司馬遷著,張守節正義、司馬貞索隱、裴駰集解:《史記》,台北市:七略出版社,1991年 永瑢等撰:《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景印文淵閣本,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39年 永瑢等撰:《欽定四庫全書簡明目錄》景印文淵閣本,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39年 白居易:《白香山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 朱熹:《楚辭集傳》,台北市:河洛出版社,1980年 《詩經集傳》,台北市:蘭台書局,1979年 吳棫:《韻補》,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李賀撰:《昌谷集》,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周祖謨:《問學集》,台北市:知仁出版社,1976年 周祖謨:《魏晉南北朝韻部之演變》,台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96年 邵榮芬:《邵榮芬音韻學論集》,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邱棨鐊:《集韻研究》稿本影印初版,台北市,1974年 金周生:《吳棫與朱熹音韻新論》,台北市: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 姚鉉編:《唐文粹》,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台北市: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 洪興祖著:《楚辭補注》,台北市:大安出版社,1999年 范曄撰 (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台北市:宏業書局,1977年 孫詒讓:《集韻考正》萬有文庫本,商務印書館,1937年 班固:《漢書》,台北市:宏業書局,1992年 張世祿:《中國古音學》,台北市:先知出版社,1972年 《中國音韻學史》,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張民權:《清代前期古音學研究》,北京市: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年 張溥編:《漢魏六朝百三家集》,台北市:新興書局,1963年 曹植:《曹子建集》,台北市:中華書局,1970年 郭茂倩:《樂府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郭知達:《九家集注杜詩》台北市:台灣書局,1974年 陳第:《毛詩古音考》,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陳彭年等著:《新校宋本廣韻》,台北市: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初版 陳新雄:《古音研究》,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 陳壽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蜀志》台北市:世界書局,1972年 章樵注:《古文苑》,台北市:鼎文書局,1973年 彭曉撰:《周易參同契真義》,台北市: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1978年 揚雄著 張震澤校注:《揚雄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揚雄撰(晉)范望注:《太玄經》,台北市: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1978年 焦延壽:《易林》,台北市:藝文印書館,1970年 程頤:《易程傳》,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87年 黃季剛先生口述,黃焯筆記編輯:《文字聲韻訓詁筆記》,台北市:木鐸出版社,1983年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台北市:源流文化事業,1982年 楊倞注 (清)王先謙集解:《荀子》台北市:世界書局,1962年 楊簡:《慈湖詩傳》收錄於新文豐:《叢書集成續編》,台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91年 董同龢:《漢語音韻學》,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劉安撰(東漢)高誘注:《淮南子》,台北市: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1978年 劉燕文:〈《集韻》與唐、宋時期的俗語〉語言學論叢16輯,北大中文系編,商務印書館出版:1991年 歐陽詢 等撰:《藝文類聚》,台北市:新興書局,1996年 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 錢大昕:《潛研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戴望 校正:《管子》,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 韓愈:《韓昌黎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年, 羅常培、周祖謨合著:《漢魏晉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台北市:科學出版社,1958年 顧炎武:《韻補正》,台北市:廣文書局,1966年 期刊論文 白滌洲:〈集韻聲類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31年第3本第2分 李添富:〈《古今韻會舉要》反切引《集韻》考〉輔仁國文學報,1988年第4期 金周生:〈論朱熹注「?音」的兩可現象〉輔仁學誌:人文藝術之部,2004年第31期 〈「詩集傳」非?韻音切語與朱熹讀「詩」方法試析〉聲韻論叢,2000年第9期 〈「詩集傳」直音考〉輔仁國文學報,1999年第15期 林英津:〈論《集韻》在漢語音韻學史的定位〉漢學研究,1988年第6卷第2期 邵榮芬:〈《集韻》音系特點記要〉語言研究增刊,1994年 邱棨鐊:〈集韻研究提要〉華學月刊,1974年第33期 胡安順、趙宏濤:〈廣韻、集韻小韻異同考〉陜西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報,2005年6月第22卷第2期 張民權:〈宋代古音學考論〉首都師範大學學報,2002年第1期 張渭毅:〈《集韻》的反切上字所透露的語音信息〉南陽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6月第1卷第3期 〈《集韻》刪并字音體例的重新認識〉語言研究 增刊,1996年 〈《集韻》研究概說〉語言研究,1999年第2期 〈論《集韻》異讀字與《類篇》重音字的差異〉實踐通訊論叢,2005年1月第3期 張文軒:〈從初唐「協韻」看當時的實際韻部〉中國語文集刊第1期,1983年 許徵:〈協韻不可取〉語言與翻譯,2001年第1期 陳新雄:〈古音學與《詩經》〉輔仁學誌,1982年第11期 楊雪麗:〈《集韻》與中古音韻〉史學月刊,2000年第4期 〈《集韻》引論〉河南大學學報,1996年第36卷第5期 路萌怡:〈收字最多、規模宏大的韻書《集韻》〉文史知識第11期,1984年 趙宏濤:〈淺析《廣韻》與《集韻》在漢語語音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5年第25卷第4期 趙振鐸:〈關於《集韻》的校理〉中國語文通訊第23期,1992年 潘重規:〈集韻聲類表述例〉新亞書院學術年刊第6期,1964年 單篇論文 周祖謨:〈騫公楚辭音之協韻說與楚音〉《問學集》台北市:知仁出版社,1976年 林蓮仙:〈楚辭音韻學說述評〉《楚辭音韻》香港:昭明出版社,1979年 邵榮芬:〈釋《集韻》的重出小韻〉《音韻學研究》第1輯,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金周生:〈《經典釋文》所收「?韻音」研究〉《慶祝陳伯元教授七秩華誕論文集》台北市: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姜亮夫:〈敦煌寫本隋釋智騫楚辭音跋〉《楚辭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張渭毅:〈《集韻》異讀研究〉《中國語言學論叢》第2輯,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9年 黃耀?、黃海卓:〈道騫與《楚辭音》殘卷的作者新考〉《姜亮夫蔣禮鴻郭在貽先生紀念文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聞一多:〈敦煌舊抄楚辭音殘卷跋〉《聞一多全集》第2冊,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趙振鐸:〈論《集韻》的收字〉《漢語史研究集刊》第7輯,四川:巴蜀書社,2005年 〈《集韻》的內部結構〉《姜亮夫蔣禮鴻郭在貽先生紀念文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饒宗頤:〈隋僧道騫楚辭音殘卷校箋〉《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台北市:新文豐出版社,2003年 學位論文 林英津:《集韻之體例及音韻系統中的幾個問題》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5年 林文政:《文選六臣注音系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陳文玫:《吳棫韻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論文頁數
附註
全文點閱次數
資料建置時間
轉檔日期
全文檔存取記錄
異動記錄M admin Y2008.M7.D3 23:18 61.59.16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