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仁大學
學術資源網

記錄編號6283
狀態NC094FJU00071005
助教查核
索書號
學校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心理學系
舊系所名稱
學號491396090
研究生(中)劉小許
研究生(英)Liu,Yi-Chun
論文名稱(中)A Potential space--精神病人在台灣的勞動權益實路經驗
論文名稱(英)A Potential space--Practice Experience to Develop Psychotics' Labor Rights in Taiwan
其他題名
指導教授(中)夏林清
指導教授(英)Shia,Lin-Ching
校內全文開放日期
校外全文開放日期
全文不開放理由
電子全文送交國圖.
國圖全文開放日期.
檔案說明
電子全文
學位類別碩士
畢業學年度94
出版年
語文別中文
關鍵字(中)精神病 桃源二村 勞動權益 行動研究
關鍵字(英)Psychotics Psychotics'' Labor Rights Action research
摘要(中)摘要 這份論文是一個實踐精神病人勞動權益的實作經驗的紀錄。 這樣的行動研究有兩個主要軸線:一是夥伴位置的挪動;一是我們在這當中不斷修正因著跟夥伴一道工作所發展出來的各種勞動模式。這兩個軸線在未來方案實作上都會因為經驗的累積、工作人員與夥伴關係上推進變化而一再的被修正。 論文分兩個部分。一部分是關於我自己的,包括了我什麼時候開始有這個夢想、為什麼想做這件事、在逐夢過程中所遇到的事件、我怎麼看待這些事件、我的熱情以及與我一同逐夢的「桃源二村行動小組」團體的變化。這個部分將用文字來表達。另一部分是這個計畫的另外一些主角,他們是所謂的精神病人,我將使用影像來表達他們獨特的生命以及生命故事!
摘要(英)A Potential space--Practice Experience to Develop Psychotics' Labor Rights in Taiwan
論文目次A Potential Space 桃源二村— 精神病人的台灣勞動權益的實路經驗 目 錄 事件簡表………………………………………………………………………………2 第一章 夢想的開始與論文的處理 1、緣起與各篇章說明……………………………………………………..3 2、方法論的立場以及選擇影像版本的理由……………………………..4 第二章 夢想化為實踐--透過田野筆記作行動歷程的回觀 1、 91年9月進入研究所之前……………………………………………7 2、 「桃源二村」夢想探路之旅………………………………………….9 3、 輔大課堂上敘說、整理與實踐 找到與病人相遇的通道………….19 4、 農改場上課……務農初試啼聲 …………………24 5、 有機農場實習…我的小小勞動改造 ………………………………24 6、 華光的資源……資源背後的意義 ………………………………29 7、 夢想開展的引發 ……………………………32 8、 與家屬工作……………………………………………………………33 9、 農場圖像………………………………………………………………34 10、與夥伴的相處…………………………………………………………36 11、薪水的調整…………………………………………………………..39 第三章 行動中與知識的參看與對話 1、 資本主義、分工與異化………………………………………………45 2、 對精神醫療的看法………………………………………………….47 3、 關於命名 瘋狂是什麼?……………………………………………51 4、 選擇有機栽培的理由…………………………………………………53 5、 我們在做的事 批判 反思 對話…………………………………….55 第四章 行動小組的改變歷程與行動者自身的變化 1、 團體發展過程…………………………………………………………58 2、 行動者自身的變化……………………………………………………66 第五章 結語 ……………………………………………………71
參考文獻參考文獻: Chris Argyris, Robert Putnam,and Dianan McLain Smith,夏林清 (譯 ) (2000):《行動科學》。台北:遠流。 Altichter, Posch and Somekh,夏林清 (譯 ) (2000):《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 》。台北:遠流。 Lester C. Thurow,李華夏 (譯 ) (1998):《資本主義的未來》。台北:立緒。 傅科(Michel Foucault),劉北成 (譯 ) (1992):《瘋癲與文明》。台北:桂冠圖書。 胡慧幼 (2001):《新醫療社會學—批判與另類的視角》。台北:心理出版。 約克.提盟,吳妙善 (譯 ) (1992):《社會福利市場經濟解讀》。台北:月旦出版。 羅伊. 波特,巫毓荃(譯 ) (2004):《瘋狂簡史》。台北:左岸。 Francis Wheen,洪儀真 何明修 (譯 ) (2001):《資本主義的先知》。台北:時報。 Paulo Freire,方永泉 (譯 ) (2003):《受壓迫者教育學》。台北:巨流。 邱貴芬 (2002):《文學影像與歷史—從作家紀錄片談新世紀史學方法研究空間的開展》。台北:中外文學 第31卷第6期 頁186-209。 李察?詹納( Richard M. Zaner ),蔡錚雲、龔卓軍 (譯)(2004):《醫院裡的危機時刻醫療與倫理的對話》。台北:心靈工坊。 傅科(Michel Foucault),劉北成 (譯 ) (1992):《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台北:桂冠圖書。 傅科(Michel Foucault),錢翰 (譯 ) (1974-1975/1995):《 不正常的人--法蘭西學院演講系列》。上海:人民出版社。 蔡錚雲 (2000):《另類哲學:現代社會的後現代文化》。台北:台灣書店。 邱貴芬 (2003):《後殖民及其外》。台北:麥田出版。 畢普塞維克 (Edo Pivcevic ),廖仁義(譯)(1970/1986):《胡塞爾與現象學》。台北:桂冠圖書。 汪文聖 (2001):《現象學與科學哲學》。台北:五南。 蔡錚雲 (2001):《從現象學到後現代》。台北:五南。 里克爾 (Paul Ricoeur ),林宏濤(譯) (1969/1995):《詮釋的衝突》。台北:桂冠圖書。 陳俊輝 (1989) :《邁向詮釋學論爭的途徑—從祁克果到黎柯爾》。台北:唐山。 余德慧 (1998) :《詮釋現象心理學》。台北:心靈工坊。 潘德榮 (1999) :《詮釋學導論》。台北:五南。 沈清松 (2000) :《呂格爾》。台北:東大圖書。 柯志明 (1997) :《談惡—呂格爾惡的象徵簡釋 》。台北:台灣書店。 高宣揚 (1990) :《李克爾的解釋學》。台北:遠流。 高宣揚 (2003) :《當代法國思想五十年》。台北:五南。 陳光興 (2002):《文化研究在台灣》。台北:麥田出版。 布魯納 ( Jerome Bruner ),宋文里 (譯) (1996/2001):《教育的文化--文化心理學》。台北:遠流。 黃瑞琪(1996):《批判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 克利弗德?紀爾茲 (Clifford Geertz ),楊德睿(譯) (1983/2002):《地方知識 》。台北:麥田出版。 喬治?馬庫斯,麥可?費雪(George E. Marcus &Michael M. Fischer),林徐達(譯) (1986/2004):《文化批判人類學》。台北:桂冠圖書。 威廉(William McKinley Runyan),丁興祥、張慈宜、賴誠斌 (譯) (1982/2002):《生命史與心理傳記學》。台北:遠流。 傅偉勳 (1990):《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台北:東大圖書。 林安梧 (2003):《人文方法論:詮釋的存有學探源》。台北:讀冊文化。 景海峰 (1991):《熊十力》。台北:東大圖書。 沈清松 (2001):《跨世紀的中國哲學》。台北:五南。 胡慧幼主編(1996) 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Goffman, E, (1959),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New York;Doubleday and Company,Inc.
論文頁數75
附註
全文點閱次數
資料建置時間
轉檔日期
全文檔存取記錄
異動記錄M admin Y2008.M7.D3 23:18 61.59.16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