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編號 | 6284 |
狀態 | NC094FJU00071006 |
助教查核 | |
索書號 | |
學校名稱 | 輔仁大學 |
系所名稱 | 心理學系 |
舊系所名稱 | |
學號 | 487356020 |
研究生(中) | 徐雅雯 |
研究生(英) | Hsu Ya Wen |
論文名稱(中) | 逆旅-透故繞尋回自我的女性故事 |
論文名稱(英) | Reverse Journey:A female story of reclaiming self via detour |
其他題名 | |
指導教授(中) | 丁興祥 |
指導教授(英) | Ding Xing Xiang |
校內全文開放日期 | |
校外全文開放日期 | |
全文不開放理由 | |
電子全文送交國圖. | |
國圖全文開放日期. | |
檔案說明 | |
電子全文 | |
學位類別 | 碩士 |
畢業學年度 | 94 |
出版年 | |
語文別 | 中文 |
關鍵字(中) | 自我
女性
繞
糾纏 |
關鍵字(英) |
|
摘要(中) | 這是一篇自我探究的論文,本論文以生命敘說的方式研究自我的生命經驗。在研究自我的歷程中,我著重在自己存在的經驗上,關注經驗內容的詮釋與理解,也關注生命經驗的歷程與變化。因此研究的書寫放在「自我」這個面向,將「自我」當成一個故事,從而理解我是如何建構一個過去的,關於自我的故事,以及如何詮釋這個關於我的故事的意義,好讓生命中的此刻得以接續過去,統整成一體。
這篇論文是從研究者逝去的第一段戀情出發,久而不散的失落終化成憤怒,朝向醫病關係探究尋求情緒的出路,卻因研究所學習生涯上能力的「癱」與尋求、證明自我敘說生命故事能力的認同,和醫師權力關係始終無法對等,無法深入醫師個人生命經驗,而被「困」在醫病關係的探究中長達四年,直至個人內在經驗被喚起,研究才從他人的探究轉向自我生命的探究。在回觀的旅程,看見「撐」、「攀」與「繞」形構出自己成長的生命樣態。
本論文書寫的歷程與方式,也呈現出自己「繞」的生命樣態,這樣的纏繞和攀爬是為了獲得自己與他人的認同。這樣的生命樣態未被書寫前,屢屢讓研究者受苦於無力、無能與自貶的情緒,在書寫中得以發現這樣的生命樣態讓自己苦,但也是讓自己不斷地前進和成長的動力。
|
摘要(英) | |
論文目次 | 目錄
第一章 自梳/緒論 1
壹、序曲-失落的愛情 4
參、終章-轉向自我研究 9
第二節 研究目的:尋找自我生命的出路 10
第二章 研究方法 11
第一節 研究方法的選擇 11
壹、敘說(narrative) 11
貳、生命史法 12
參、個人經驗法(personal experience methods) 12
肆、自傳民族誌(autoethnography) 12
第二節 實際研究操作:訴說、理解與呈現 13
壹、我如何進入敘說(資料收集) 13
貳、如何閱讀及詮釋「敘事研究」資料 14
參、資料如何呈現 15
肆、支持的力量與資源-質性實作小組 16
伍、小結 17
第三章 生命的變奏:美人魚的聲音和雙腳 19
第一節 研究所的學習-癱 19
第二節 人魚公主的戀情 28
第三節 蚍蜉撼大樹:醫生 / 病人 / 我 50
一、醫病關係探究的起因 50
二、研究擱淺 56
第四節 驀然回首:看見自我 66
第四章 我-天鵝的背脊 75
第一節 跌落的印記 75
第二節 國小:我是恰女生 76
第三節 國中:天鵝的背脊 84
第四節 專科:男魂女體 94
第五節 護理工作:閹割與馴化 105
第六節 大學:攀爬、抓取 111
第五章 返家的開始 114
第一節 「下港人」的真感情 114
第二節 我們撐起一片天 116
第六章 結論:醒與省 132
第一節 「自我」轉化與覺解的歷程 132
第二節 我對論文的回應(我在哪?我欲向何方) 132
一、我如何看待戀愛對我的意義?二次失戀有何不同處? 132
二、我要一個什麼樣的親密關係 134
|
參考文獻 | 一、中文部分
丁興祥(2001)。心理傳記學的開展與應用:典範與方法 。應用心理研究,12,頁77-106。
王勇智(2000)。力與無力的掙扎和轉變-一個青年男性的自我敘說之建構。輔仁大學應用心理所,碩士論文。
李振弘(2002)。沙程--一個男同志的主體實踐與小說創作。輔仁大學心理所,碩士論文。
余德慧(2001)。詮釋現象心理學。台北:心靈工坊。
余德慧(2002)。追索敘說自我的主體。應用心理研究,16,頁214-217。
余德慧、李宗燁(2003)。生命史學。台北:心靈工坊。
何粵東(2005)。敘說研究方法論初探。應用心理研究,25,頁55-72。
李應觀(2003)。雲林地區有無犯罪少年之隔代教養與衝突之比較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仁廷(2001)。「尋」與「逃」--一個失聲男性對「情」與「力」的辯證。輔仁大學應用心理所,碩士論文。
林杏足 (2002)。敘事諮商簡介-基本概念與諮商過程。輔導通訊,70,頁32-38。
林美珠(2000)。敘事研究:從生命故事出發。輔導季刊,36,4,頁27-34。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出版社。
胡紹嘉(2002)。書寫與行動-九○年代後期,女性私我敘事的態度轉折及其意義。國立政治大學新聞所,博士論文。
洪雅琴、陳祥美(2001)。後現代主義敘事治療概論。諮商與輔導,181-183,頁2-7、20-25、21-25。
翁開誠(2002)。覺解我的治療理論與實踐:通過故事來成人之美。應用心理研究,16,頁23-69。
翁開誠(1995)。同理心開展的再出發-成人之美的藝術。輔仁學誌。
許育光(2000)。敘說研究的初步探討--從故事性思考和互為主體的觀點出發。輔導季刊,36,4,17-26。
張翠芬(2001)。一個青年女性自我之建構與轉化—自傳式民族誌取向。輔仁大學心理所,碩士論文。
黃愛蓮(2004)。奐、喚、換、瘓、渙、煥-一位國小女姓教師的自主與衝突。新竹師範學院在職進修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秀菁(2000)。打開愛情的玻璃罩-三十敢立的女子。輔仁大學心理所,碩士論文。
蔡明娟(2001)。鬆綁之旅--一個中產階級女性透過愛情邁向做自己的歷程。輔仁大學心理所,碩士論文。
鄧明宇(2000)。獻身與沉淪:一個男性的自我生成與發展。輔仁大學應用心理所,碩士論文。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潘慧玲(2003)。社會科學研究典範的流變。教育研究資訊,11,1,頁115-143。
顧瑜君(2002)。生命史研究運用在教育研究的價值:對<窺、潰、饋:我與生命史研究相遇的心靈起伏>一文的回應。應用心理研究,13,頁7-16。
二、西文部份
Bruner, J. (1986). Actual minds, possible work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runer, J. (1990). Acts of meaning.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runer, J. (1992). Narrative construction reality. In H.Beilin & P. Pufall (Eds.), Prospects and possibilities. Hillsdale, NJ: LEA.
Crossley, M. L.(2000).Introducing narrative psychology.朱儀羚、吳芝儀譯(2004)。敘事心理與研究:自我、創傷與意義的建構。嘉義:濤石文化。
Dan P.M. & Richard L.O. (1988). Psychobiography and life Narratives. Duck University Press.
Ellis C. & Bochner A.P. (2000). Autoethnography, personal, narrative, reflexivity. In Dezin, N.K. & Lincoln, Y.S. (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housand Oaks, CA: Sage.
Elms, A.C. (1975). The crisis of confidence in social psychology. American Psychologist, 30, p. 967-976.
Hatch, J.A. & Wisniewski, R. (1995). Life history and narrative: question, issues, and exemplary works. In J.A. Hatch & R. Wisniewski (Eds.). Life history and narrative.
Lawrence S. Wrightsman (1994). Adult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and Professional Publisher. Thousand Oaks: London, New Delhi.
McAdams, D.P. (1990). Biography, narrative, and lives: An introduction. Boston University Press.
Murray, H.A. (1938). Explorations in personal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olkinghorne, D.E. (1988). Narrative knowing and the human sciences.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Polkinghorne, D.E. (1995). Narrative Configuration in qualitative analysis. In J.A. Hatch and R. Wisniewski (Eds.). Life history and narrative.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Riessman, C. K.(1993).Narrative analysis. Newsburry Park. CA: Sage.王勇智、鄧明宇譯(2003)。敘說分析。台北:五南。
Robert A.Z., Robert A.E., A.I. Rabin & Susan Frank (1990). Studying persons and lives. New York: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Runyan, W.M. (1990). Individual lives and the structure of personality psychology. In Rabin, A.I.zucker, R.A. & Frank, S. (Eds.), Studying person and lives.
Runyan, W. M.(1982). Life histories and psychobiography.丁興祥、張慈宜、賴誠斌等譯(2002)。生命史與心理傳記學—理論與方法的探索。台北:遠流。
Sarbin (1986). Narrative Psychology: The stories nature of human conduct. NY: Prager.
Yalom, I. D.(2002).The gift of therapy : An open letter to a new generation of therapists and their patients.易之新譯(2002)。生命的禮物:給心理治療師的85則備忘錄。台北:心靈工坊。
|
論文頁數 | 136 |
附註 | |
全文點閱次數 | |
資料建置時間 | |
轉檔日期 | |
全文檔存取記錄 | |
異動記錄 | M admin Y2008.M7.D3 23:18 61.59.161.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