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仁大學
學術資源網

記錄編號6285
狀態NC094FJU00071007
助教查核
索書號
學校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心理學系
舊系所名稱
學號492396097
研究生(中)李雅琪
研究生(英)Ya-Chi Lee
論文名稱(中)一位多重障礙兒母親的生命處境:自我敘說探究
論文名稱(英)A life situation of a mother who has a child with multiple disability:a self-narrative inquiry
其他題名
指導教授(中)丁興祥
指導教授(英)Shing-Shiang Ting
校內全文開放日期
校外全文開放日期
全文不開放理由
電子全文送交國圖.
國圖全文開放日期.
檔案說明
電子全文
學位類別碩士
畢業學年度94
出版年
語文別中文
關鍵字(中)多重障礙兒 生命處境 自我敘說
關鍵字(英)multiple disability child life situation self-narrative
摘要(中)本研究主要研究目的,在於提供多重障礙兒母親-國媽,經驗分享、創造女人發聲空間,藉以突顯一向為男流社會所漠視或邊緣化的女性真相。 本研究以質性方法進行,以自我敘說取向對國媽生命處境加以探究,研究者在資料收集上主要以訪談法為主,以國媽修行心得手稿資料為輔,以此重建與分析其生命處境。第三章「國媽的生命脈絡」,敘說其背景;第四章「自我敘說變化」說明訪談後種種變化;第五章「重返故事的意義」,著重在特定社會結構下的女性生命處境;第六章則討論本研究之研究價值.限制與建議。
摘要(英)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provide Gwo-mom , a mother who has a child with multiple disability , a space to share her experiences and create woman's voice . Where upon to manifest the feminine truth that always ignored or marginalized by the male class society. This study employs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as the methodology , and uses self-narrative approach to inquire Gwo-mom’s life situation. The data are mainly from nonstructural interview and adjuvantly from Gwo-mom’s handwritings of religion impressions, as a result to reconstruct and analyze the life situation. In the third chapter《Gwo-mom’s life context》, we use first person penmanship to tell her background, pigpen live, marriage live and evolve from work ,let readers grasp her context. In the fourth chapter《The changes of self-narrative》, at the very start , we use first person penmanship to tell her changes after interview. In the end , we analyze her changing progress of self and emotion , and share her joy of self- growth from shifting and reframing by self-narrative to seek a new position which reveal her subjectivity. In the fifth chapter 《Going back the meanings of the story》, we emphasize women’s life situation which is under the specific social structure , and use Feminism viewpoint to deconstruct the distortions and the straits which are brought by mainstream social value. From these important life experiences:the treats from husband relatives, sisters-in-law conflict, the suffering for pray a son and the pious religion ,we can comprehend the life situation of a mother who has a child with multiple disability . Inspect the feminine war, the procreation person blame, the caregivers feminization, the poorization of the time and economics are connected with patriarchy culture. In the sixth chapter , we discuss the value and limiting of the study, and appear the reflexivity from researcher who is a special educational teacher. At last , we offer the further suggestion of the study and the administration organizations.
論文目次第一章 緒論……………………………………………1 第二章 研究方法 …………………………………4 第三章 國媽的生命脈絡 ……………………………14 第四章.自我敘說變化…………………………………45 第五章 重返故事的意義………………………………84 第六章 綜合討論 ……………………………………134
參考文獻壹.中文部分 丁仁傑(2005):<論去地域化社會情境中的民間信仰變遷:以會靈山現象背後私人宮壇所扮演的角色為焦點>。刊於《台灣宗教論述專集之六:神壇與台灣宗教》,內政部主編。臺北:內政部。 丁興祥(2001):<心理傳記學的開展與運用:典範與方法>。《眾聲喧嘩-「質性研究法理論與實務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國立政治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 丁興祥、賴誠斌(2005a):<自我書寫與生命創化:以蘆荻社大學員番薯的故事為例>。《應用心理研究》,25,73-114。 丁興祥、賴誠斌、郭家佑(2005b) :<啟智班教師的生命敘說與行動:凝視生命後的力氣>。《教育研究月刊》,130,67-81。 王天苗(1994) :<心智發展障礙兒童家庭狀況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0,119-141。 王如玄(2002):<家庭主婦不是米蟲>。自由電子新聞網,中華民國91年5月9日星期四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2/new/may/9/today-o1.htm 王淑英、賴幸媛(1997)。<台灣的扥育困境與國家的角色>。見劉毓秀編,《女性、國家、照顧工作》。臺北:女書文化。 王雅各(1999):<婦女解放運動和二十世紀的性別現象>。見王雅各編,《性屬關係(上)性別與社會、建構》。臺北市:心理。 孔祥明(1999):<婆媳過招為哪樁?婆婆、媳婦與兒子(丈夫)三角關係的探討>。《應用心理研究》,4,57-96。 尹麗芳(2001):《一位發展遲緩兒童在融合教育情境中學校與家庭所面臨的挑戰與因應策略》。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 江文瑜(1996a):<口述史法>。見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理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 江文瑜(1996b):《有言有語》。臺北:女書文化。 危芷芬(2000):《華人的關係類型與人際義務》。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向智尊者著,香光書香編譯組譯(2001):<向智尊者作品選集(上)捨斷今生與來世>,《香光莊嚴季刊》,66期。 李亦園(2003):《說文化,談宗教—人類學的觀點》。臺北:國立台灣大學。 李美玲(1997):<婦女的經濟地位與年金制度>,載於1997第二屆全國婦女國是會議《從就歷史走來,女人創造新世紀》 李美枝(1993):<從有關公平判斷的結果看中國人之人己關係的界線>,《本土心理學研究》,1,267-300。 李桂松(2004):《跨海建構的父權文化:宜蘭地區東南亞外籍媳婦於家庭中的權力關係》。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妙紅(2003):《戰後臺灣婦女的社會地位(1970-2000) 》。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貞德(2005):《公主之死:妳所不知道的中國法律史》。臺北:三民。 李敏龍、楊國樞(2000):<中國人的忍:概念分析與實證研究>。《本土心理學研究》,10,3-68。 呂一中(2001):<「會靈山」運動興起及其對民間宗教之影響>。《台灣宗教協會通訊第7期。 呂明穎(2000):《台灣風土系列-動物的故事》。臺北:聯經。 吳芝儀(2005):<敘事研究的方法論探討>。見齊力、林本炫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呂寶靜(1999):<性別與家庭照顧:一個女性主義的觀點>。見王雅各編,《性屬關係(上)性別與社會、建構》。臺北:心理。 吳慈恩(1997):<由婦女之照顧者角色、經濟需求及工作權談婦女之福利政策規劃>,載於1997台灣高雄第二屆全國婦女國是會議《從舊歷史走來,女人創造新世紀》 利慶松(1992):《自閉症患者母親之身心壓力、生活適應與服務需求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德慧(1990):<中國人心底的故事>,見張老師月刊編輯部編,《中國女人的生涯觀-安家與攘外》。臺北:張老師。 余?慧(1991):《中國人的寬心之道》,臺北:張老師。 余?慧(1992):《中國人的生命轉化》,臺北:張老師。 余?慧(1993):<詮釋中國人的悲怨>,《本土心理學研究》,1,301-329。 余?慧(2000):<父母眼中的離合處境>。《應用心理研究》,6,173-211。 周月清(1997):<殘障照顧與女性公民身分>。見劉毓秀編,《女性、國家、照顧工作》。臺北:女書文化。 周月清(1998)。《身心障礙者福利與家庭社會工作—理論、實務與研究》。臺北: 五南。 林安梧(1996):《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臺北:明文書局。 林忠正(1996):<台灣近百年的展業發展-以紡織業為例>。見張炎憲等編,《台灣近百年史論文集》。臺北:吳三連基金會。 林媼彩(1994):《臺北市智障青少年母親壓力、身心症狀與資源之探討》。國立臺灣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麗玲(1988):《智障者母親社會支持與心理調適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研究所社工組碩士論文。 胡幼慧(1995):《三代同堂:迷思與陷阱》。臺北:巨流。 胡幼慧(1996) :<男主外,女主內?婦女與工作>。刊於婦女研究十年-《婦女人權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 紀琇雯(2005):《女性專欄作家在台灣的興起:以薇薇夫人為主軸(1964-1987) 》。 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興華(2004):《台灣的養殖漁業》。臺北:遠足文化。 徐美蓮(2003):《永不停止的拔河~一個自閉兒母親形塑生命調適歷程之故事敘說》。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夏瑞澤(2003):《外地媳婦在一個太魯閣(Truku)社區的生活調適》。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夏林清(2003):<導讀/在典範轉向中回觀實踐>,見Schon,D.A.編,夏林清等譯,《反映回觀-教育實踐的個案研究》(The Reflective Turn)。臺北:遠流。 特殊教育法規(民國 93 年 06 月 23 日 修正) 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Scripts/NewsDetail.asp?no=1H0080027 淨空法師講述:家庭主婦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行菩薩道。http://www.buddhanet.com.tw/aaaux/gem/happy.htm 陳東原(1997):《中國婦女生活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7 年5 月初版,1997 年4 月臺一版第11 次印刷 陳榮哲(2003):《台灣小百科-宗教館:福德正神-土地公》。臺北:稻田。 陳綠萍總召集(2005):《臺北市身心障礙教育白皮書第二版》。臺北:臺北市政府。 陳凱琳(2000):《影響發展遲緩幼兒家庭社會支持因素之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英熙(2002):特殊兒童家長的失落經驗。《特殊教育季刊》,82,16-22。 張珣(1989):《疾病與文化:臺灣民間醫療人類學研究論集》。臺北:稻鄉。 張珣(2006):<保安宮的醫療文化與服務>,《大道》,42,12-15。財團法人臺北保安宮發行。 許靖敏 (2002):《發展遲緩兒母職經驗與體制之探討:以女性主義觀點分析》。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畢恆達(1996) :<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見胡幼慧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 畢恆達(1999):<性別與空間>。見王雅各編,《性屬關係(下)性別與文化、再現》。臺北:心理。 莊永佳(1999):《台灣女性之母職實踐》。南華管理學院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彗君(2004):《婆媳衝突與調適心路歷程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耀嘉、楊國樞(1997):<角色規範的認知結構>。《本土心理學研究》,7,282-338。連韻文(2002):<親愛的母親,請勿自責>。身心障礙者服務資訊網電子報第9 期 取自http://disable.yam.com/share/parent/experience24.htm 黃玉苹(1999):《腦性麻痺患孩母親的壓力---因應方式與健康狀況相關性之探討》。國立臺灣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淑文(2001):《早期療育服務介入後對心智障礙兒童家庭的影響》。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心理。 曾端真(1998):《婚姻與家族治療》。臺北:天馬文化。 傅佩榮(1998):《宗教與人心安頓》。臺北:洪建全基金會。 楊國樞(2002):《華人心理學的本土化研究》。臺北:桂冠。 楊雅亭(2004):《我那家庭主婦的媽媽-敘說取向的探究》。輔大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麗娟(2002):《《入菩薩行》安忍思想之研究──以瞋的對治為中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葉至誠(2003):《當代社會問題》。臺北:揚智。 葉肅科(2000):《一樣的婚姻多樣的家庭》。臺北:學富。 經濟部水利暑第二河川局(2004):《認識我們的鄉土--桃園新竹海岸城鄉三百年》。臺北:財團法人台灣水利環境科技研究發展教育基金會。 趙莒玲(1998):《台灣開發故事-北部地區》。臺北:天衛文化。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編印(2005):《臺北市身心障礙教育工作手冊》。 蔡文輝(1998):《婚姻與家庭:家庭社會學》。臺北:五南。 蔡易霖(2003):《夾心餅乾-婆媳關係中男性的態度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沛婕(2001):《初為人媳角色轉換經驗之探討》。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相煇、吳勇猛(2001):《台灣民間信仰》。臺北:空大。 鄭洵華(1987):《智能不足兒母親壓力知覺與身心適應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研究所社工組碩士論文。 歐宇帥(2001):《臺北都會區年輕高學歷女性居住處境以及家的認同》。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仲冬(1999):<陰陽殊性、男女異行:性別差異的生物論述>。見王雅各編, 《性屬關係(上)性別與社會、建構》。臺北:心理。 劉素鳳(1998):《婚姻的真實面貌》。輔仁大學應用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惠琴(1999):<女性主義與心理學>。見王雅各編,《性屬關係(上)性別與社會、建構》。臺北:心理。 劉毓秀(1997):<前言:從父權國家到媽媽政府>。見劉毓秀編,《女性、國家、照顧工作》。臺北:女書文化。 賴奕志(1999):《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家庭福利需求滿意度、社會支持與親職壓力之相關性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誠斌(2004):《自我敘說探究與生命轉化-發生在蘆荻社大的學習故事》。輔大心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蕭蘋、游美惠、唐文慧、楊巧玲、李佳燕(2002) :<請祝我們母親節快樂>。載於中國時報2002年5月10日,36版。 戴寶村(1996):<當代的台灣-經濟與貿易篇>。見張勝彥等編,《台灣開發史》。臺北:空中大學。 韓德彥(2001):《華人文化下污名感受、生病行為與情緒對身體化傾向之影響》。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玲慧(2004):《身心障礙兒母親的生命經驗初探》。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貳.西文部份 John A.G. 著,成令方等譯(2001):《見樹又見林》(The Forest and the Trees : Sociology as Life, Practice and Promise)。臺北:群學。 Anderson,K&Jack ,D. C.(1991).Learning to Listen:Interview Techniques and analyses.In Gluck, S. B.&Patai D.Women’s Words:the feminist practice of oral histrry,N. Y.:Routledge Turnbull A. P. & Turnbull H. R.著,萬育維、王文娟合譯(2002):《身心障礙家庭:建構專業與家庭的信賴聯盟》(Families, Professionals, and Exceptionality: Collaborating for empowerment)。臺北:洪葉文化。 Augoustions, M. and Walker,I.(1996).Social cognition: An integrated introduction . London:Sage. Riessman,C. K.著,王勇智、鄧明宇合譯(2003):《敘說分析》(narrative analysis) 。臺北:五南。 Crossley , M. L.著,朱儀羚等譯(2004):《敘事心理與研究:自我、創傷與意義的建構》(Introducing narrative psychology:self ,traums ,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meaning.) 。嘉義:濤石文化。 Magezis J.著,何穎怡譯(2000):《女性研究自學讀本》(Teach Yourself Women's Studies)。臺北:女書文化。 Kuhn,T.(1962).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incoln , Y. S. &Guba E. G(1985).Naturalistic Inquiry.Newbury Park , CA:Sage. Lincoln , Y. S. &Guba E. G(2000).Paradigmatic Controversies , Contraditions , And Emerging Confluences.In Denzin, N. K. & Lincoln , Y. S(2nds),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Thousand Oaks, CA:Sage. Gergen, K, J.(1985).The social Constuctionist Movement in Modern Psychology.American Psychologist ,40, 266-275 Gergen, K. J. & Gergen, M. M. (1988).Narrative and the self as relationship.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21,17-56.American Press Inc.. Guba E. G(1990).The Paradigm Dialog. Newbury Park , CA:Sage Hatch, J. A & Wisniewski, R(1995).Life History and Narrative.London: The falmer Press Henwood,K. & Parker,I.(1994).Special issues:Qualitative social psychology.Journal of Community &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4,No.4 Marecek, J.(2003).Dancing through minefield:Toward a qualitative Stance in psychology.In Camic,P.M.,Rhodes,J.E. and Yardley,L.(Eds),Qualitative research in psychology :Expanding perspectives in methodology and design.Washinhton D.C: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Denzin,N. K.著,張君玫譯(1999):《解釋性互動論》(Interpretive Interaction)。臺北:弘智。 Polkinghorn, D. E (Hatch. J. M. & Wisniewski. R. (Ed.)). (1995) Narrative Configuration in Qualitative Analysis. Life History and Narrative, p5-23. Washington, D. C.: York: The Falmer Press. Polkinghorn, D. E(1988).Narrative Knowing and the Human Science.Albang,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Sarbin , T.R.(1986).Narrative psychology:The stories nature of human conduct.New York:Praeger. Stryker, S. (1977).Developments in ‘’Two Social Psychologies ‘’:Toward an Apprecian of Mutual Relevance.Sociometry ,Vol.40 , No.2, 145-160. Wiersma J.(1988).The Press Release:Symbolic Communication in Life History.In Mcadams, D. R. &Ochberg, R. L. Psychobiography and Life Narratives.C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 Patton,M. Q.著,吳芝儀、李奉儒合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臺北:桂冠。 Cole,M.等編,蔡敏玲、陳正乾譯(1997):《社會中的心智-高層次心理過程的發展》(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臺北:心理。
論文頁數156
附註
全文點閱次數
資料建置時間
轉檔日期
全文檔存取記錄
異動記錄M admin Y2008.M7.D3 23:18 61.59.16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