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仁大學
學術資源網

記錄編號6294
狀態NC094FJU00071016
助教查核
索書號
學校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心理學系
舊系所名稱
學號492396279
研究生(中)趙士尊
研究生(英)CHAO SHIH-TSUN
論文名稱(中)當我這樣唱:生命故事觀點看張雨生音樂創作的心路歷程
論文名稱(英)
其他題名
指導教授(中)丁興祥 王思峰
指導教授(英)
校內全文開放日期不公開
校外全文開放日期不公開
全文不開放理由
電子全文送交國圖.同意
國圖全文開放日期.2006.08.15
檔案說明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01
學位類別碩士
畢業學年度94
出版年
語文別中文
關鍵字(中)敘說 敘說 生命故事 心理傳記 張雨生 流行音樂 偶像認同 文化工業 創造力
關鍵字(英)
摘要(中)摘 要 張雨生,1966年生,1989年政大外交系畢業,大三時因演唱〈我的未來不是夢〉而一夕成名,成為台灣紅極一時的偶像歌手,1991年退伍後力圖轉型創作,作品卻不受市場親睞,於是陷入要「市場接受」或是「創作理念」的矛盾間反覆掙扎,1997年終於才情乍現之際,卻因車禍而過世,得年31歲。九年的歌唱生涯中較知名的演唱歌曲有〈天天想你〉、〈沒有菸抽的日子〉、〈帶我去月球〉、〈大海〉、〈我期待〉、〈最愛的人傷我最深〉等。 本研究因研究者對張雨生的喜愛和認同而發想,是一本張雨生的心理傳記,以生命故事的研究取向,深度描寫了張雨生從偶像歌手走向創作音樂人的心路歷程,並融入系統論的觀點,以1980到1990年代流行音樂產業的現象為對照,探討張雨生音樂創作成果,而後,加入「對話自我」的概念,呈現了他在「市場接受」和「創作理念」間掙扎的來由,及其尋求化解的過程。 關鍵字: 敘說、生命故事、心理傳記、張雨生、流行音樂、偶像認同、文化工業、創造力
摘要(英)
論文目次目 錄 第一章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一節 本研究之於心理學 1 第二節 我的關切與張雨生的牽動 3 第三節 我對張雨生的記憶 5 第四節 小結──研究目的 8 第二章 研究方法與研究內容 第一節 研究典範與方法 11 第二節 研究素材與研究內容 14 第三章 張雨生的生命故事 故事一:初試啼聲 22 故事二:狂飆年代 33 BOX 3.1:台灣流行音樂史裡的張雨生 39 故事三:風起雲湧 42 故事四:我要去當兵 49 BOX 3.2:唱片業偶像認同的操弄 57 故事五:打開天空 59 故事六:浪潮下 67 BOX 3.3:台灣唱片業的國際化 73 故事七:戲說雨生 76 故事八:這是張雨生 83 故事九:創作之路 89 BOX 3.4:以系統觀點談張雨生的創作力 101 故事十:才情乍現 104 故事十一:人散曲不終 113 第四章 市場與理想之間:張雨生生命歷程大事及其多重自我分析 第一節 張雨生生命歷程大事 119 第二節 張雨生的多重自我分析 125 第五章 研究結論、研究有效性與研究反思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31 第二節 研究有效性與研究限制 132 第三節 寫在口試之後(一):我的立場之於本研究的呈現 135 第四節 寫在口試之後(二):從張雨生的世界走出來 137 參考資料 140 附錄一 張雨生已出版詞曲創作曲目總覽 151 附錄二 張雨生已出版演唱曲目總覽 153
參考文獻參考文獻 Hermas, H.M., Kempen, H.G., & Van Loon, R. J.(1992). The Dialogical Self---Beyond individualism and rationalism. American Psycologist,47(1),23-33. Mihaly Csikszentmihalyi(原著),李乙明、李淑貞譯(2005):〈以系統觀點談創造力研究〉。《Handbook of Creativity》,五南出版社。 Richard Caves(原著),仲曉玲、徐子超(譯)(2003):《文化創意產業──以契約達成藝術與商業的媒合》。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Theodor W. Adorno(原著),李紀舍(譯)(1996):〈文化工業再探〉。《中外文學》(台灣),25卷,2期,146-153 William McKinley Runyan(原著),丁興祥、張慈宜、賴誠斌等(譯)(2002):《生命史與心理傳記學──理論與方法的探索》。台北:遠流。 方巧如(1996):〈民國七十年代台灣的國語搖滾樂團所建構的夢想世界及其限制〉。《中外文學》(台灣),25卷,2期,82-108。 石文典、陸劍清、宋繼文、陳菲(2002):《市場營銷心理學》。台北:揚智。 朱龍祥、陸洛(2000):〈流行歌曲歌迷偶像崇拜的心態與行為初探〉。《應用心理研究》(台灣),8期,171-208。 何粵東(2005):〈敘說研究方法論初探〉。《應用心理研究》(台灣),25期,55-72。 吳芝儀(2005):〈敘事研究的方法論探討〉。《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二版,145-188,嘉義:南華社教所。 呂亮震(2000):《少年頭家創業的初期歷程─生命故事觀點─》。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岳奇(2002):〈唱片業的核心競爭力與E化轉型〉。《民國九十一年出版年鑑》,163-170,台北:新聞局。 李逸歆(2000):《台灣流行音樂行銷策略之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清松(2000):《呂格爾》。台北:東大。 林怡伶(1996):〈複製或原真?主流與非主流流行音樂之事實與迷思〉。《中外文學》(台灣),25卷,2期,10-31。 邱惟真、丁興祥(1999):〈朱光潛多重自我的對話與轉化:一種敘說建構取向〉。《應用心理研究》(台灣),2期,211-249。 施韻茹(2004):〈華文音樂中心是幻想還是理想?論台灣流行音樂產業的競爭優勢〉。《傳播與管理研究》,4卷,1期,113-138。 洪瑞斌(2005):《尋覓噤聲的畫眉:對「男性失業者」的理解與重構》。輔仁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徐玫玲(199-):〈流行歌曲在台灣──發展、反思和與社會變遷的交錯〉。《輔仁學誌?人文藝術之部》,28期。 翁嘉銘(1996):《迷迷之音──蛻變中的台灣流行歌曲》。台北:萬象圖書。 高國揚(2005):《外派大陸人員配偶之自我成長》。輔仁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育章(1996):〈望花補夜:台灣地下音樂發展的歷史脈絡〉。《中外文學》(台灣),25卷,2期,109-129。 張容瑛(2001):《台灣流行音樂產業網絡、創作系統與空間》。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培仁(2002):〈從電子媒體看台灣音樂文化與發展〉。《民國九十一年出版年鑑》,180-184,台北:新聞局。 張廣智、周兵(2001):《心理史學》。台北:揚智。 郭威君(2002):《台灣流行音樂唱片產業的未來在何方?》。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樂融(2002):〈華語流行音樂之都之優勢與挑戰〉。《民國九十一年出版年鑑》,144-146,台北:新聞局。 曾慧佳(1998):《從流行歌曲看台灣社會》。台北:桂冠圖書 黃俊英(2000):《行銷管理──策略性的觀點》。台北:華泰 楊忠衡(1997):〈不要指望音樂界,指望劇界吧〉。《音樂時代》,34期。出處:出處:《搖滾音樂劇:吻我吧娜娜──張雨生音樂劇創作紀錄》歌詞本,豐華唱片。 楊國傑(2002):〈音樂產業之行銷通路與未來發展〉。《民國九十一年出版年鑑》,130-135,台北:新聞局。 詹珮甄(2006):《「周杰倫」現象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鄒川雄(2005):〈生活世界與默會知識:詮釋學觀點的質性研究〉。《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二版,21-57,嘉義:南華社教所。 廖炳惠(2000):〈台灣流行文化批判〉。《當代》,149期,76-95 齊力(2005):〈質性研究方法概論〉。《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二版,1-20,嘉義:南華社教所。 鄧明宇(2005):〈從沉淪走向能動:一個諮商實務工作者的自我敘說到社會實踐〉。《應用心理研究》(台灣),25期,115-142。 蕭富峰(2001):《行銷聖經》。台北:商周 簡瑞榮(2002):〈從精緻藝術到流行文化〉。《人文藝術學報》,創刊號,413-434,嘉義大學人文藝術學院。
論文頁數
附註
全文點閱次數0000006
資料建置時間
轉檔日期
全文檔存取記錄
異動記錄M admin Y2008.M7.D3 23:18 61.59.16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