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編號 | 6306 |
狀態 | NC094FJU00079009 |
助教查核 | |
索書號 | |
學校名稱 | 輔仁大學 |
系所名稱 | 日本語文學系 |
舊系所名稱 | |
學號 | 491246049 |
研究生(中) | 陳寧蕙 |
研究生(英) | Chen ning-hui |
論文名稱(中) | 夏目漱石作品『心』的研究-關於「家」 |
論文名稱(英) | A Study of Natsumesoseki's "Kokoro" : Focused on "Home" |
其他題名 | |
指導教授(中) | 橫路明夫 |
指導教授(英) | YOKOJI AKIO |
校內全文開放日期 | |
校外全文開放日期 | |
全文不開放理由 | |
電子全文送交國圖. | |
國圖全文開放日期. | |
檔案說明 | |
電子全文 | |
學位類別 | 碩士 |
畢業學年度 | 94 |
出版年 | |
語文別 | 日文 |
關鍵字(中) | 夏目漱石
心
家
故鄉
故鄉喪失
金錢問題
繼承
性別 |
關鍵字(英) | NATSUMESOSEKI
Financial problem
Sex issue
Family
Home
Hometown
KOKORO
|
摘要(中) |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夏目漱石作品『心』自報紙小說連載的時期起就受到許多讀者的喜愛。由於報紙連載小說必要的條件是每天要能夠引起讀者閱讀的欲望,或許是因為這個理由,『心』這部小說被指出具有某些推理小說的特徵。也就是小說的「真相」=「先生」的自殺理由(秘密)於作品的最後才向讀者說明──一般推理小說會採取的寫作形式。讀者讀到關於「先生」和「K」因為「小姐」(靜)所產生的糾葛,「先生」展現出來無名的「寂寞感」,加上所謂「明治精神」喪失,招致「先生」的死,這幾個要素都具有推理小說的特質。
自大正三年九月發行『心』的單行本以來,這部作品被更多的讀者反覆閱讀、消費之下,透過這種閱讀行為,『心』原本被隱藏在深層的構造便逐漸顯現出來。簡而言之「私」這個人物的存在漸漸受到重視,而將焦點放在『心』這份「手記」的作者「私」身上,可以發現以往只注重「下 先生和遺書」或「上 先生與私」的閱讀方式有所疏漏,閱讀作品時會比以往更重視以「私」的故鄉和「家」為主的「中 雙親與私」這個部分。 與以「先生」為中心的「上」、「下」不同,「中 私與雙親」的內容主要描述「私」這個人物的雙親和故鄉的情景。「私」大學畢業後回到家鄉,「家」中成員有「父」「母」、赴任九州的「兄」和已經出嫁的「妹」等人。「私」的父親患有嚴重的腎臟病,並且已有死的覺悟,他和「私」的母親對於「私」順利自大學畢業感到非常的欣慰,也十分期待「私」未來能夠出人頭地。但是「私」卻對於雙親這種「鄉下人」的「迂腐」觀念感到厭惡。結果父親本來計畫為「私」舉辦的大學畢業慶祝宴會由於天皇重病的消息而停辦,最後更傳來天皇駕崩的消息。日益衰弱的父親在「私」打算再度前往東京之前陷入了病危之中,接到「先生」遺書的「私」拋下了父親趕赴東京。
如上所述,在「中 雙親與私」之中,暫時與「先生」的問題作出區隔,主要把焦點放在「私」的「家」上。因此我們可以說「中 雙親與私」這個部分的主題是關於「私」故鄉的「家」、與雙親的關係等等。究竟故鄉和「家」對「私」而言是什麼樣的存在?我們在探討『心』這部手記架構上重要角色──作者「私」這人物之時,如何解讀「中」這個部分成為不可遺漏的條件。 對照「中」這個部分所描寫的「家」(故鄉)的問題,我們可以發現看似與「家」這個主題無關的「上 先生與私」及「下 先生與遺書」之中也同樣有著「家」的形象。當然,這裡所指的並非如「私」的「家」一樣由於血緣關係而形成,「上」之中由「先生」「太太」「私」三人組成「家」,「下」之中由「先生」「K」「太太」(靜的母親)「小姐」(靜)組成「家」。本論之中主要探討的就是這兩個「變異的『家』」,並將「中」的「家」裡的問題放在「上」和「下」的「家」中作考察。 本論認為「私」的「家」和上述兩個變異的「家」本身是「看似各自獨立卻又有密不可分關係 」的存在。而各個「家」的成員間的「家人關係」(或所謂的「擬似的家人關係」)是『心』這部作品的一個重要的論題,但至今的研究論文之中,鮮少有同時將三個「家」抽出來探討的研究。因此本論將重新定位「家」在本作品中的位置,並以「家」的物語來解讀『心』,提供作品論的新嘗試。
二、研究方法與各章節構成
本論以「私」這個人物為中心,並以「中 雙親與私」為出發點分析『心』這部作品中──故鄉喪失者的「家」這個主題。研究方法是一方面參考先行研究的論文,沿著文本做主要的分析。而「中」這部分的文本分析是以「家」為起點,與「上」和「下」中變異的兩個「家」做比較對照,描繪出作者夏目漱石筆下的「家」的形象。目的是要與至今大多強調「伊底帕斯情結」式的解讀 做出區隔,把焦點放在「家」的組成、以及成員中相互的關係。
在序之中,第一節先提出本論文的研究動機和目的,第二節的先行研究則是透過俯瞰研究史的方式,指出近年來以「上」和「下」為中心的近年的研究傾向,並簡述主要的研究論文概要。一方面闡明「中」部分的重要性,並論述將『心』這部作品以「家的物語」來解讀的可能性和意義。
第一章中,首先敘述『心』由新聞連載到單行本出版的過程,以及作品的性質。並討論隱藏在作品多層次構造中「私」扮演的角色和重要性。並且以夏目漱石後期三部作中的敬太郎、二郎和「私」這三人的系譜作分析,再次討論在後期三部作的最後一個作品『心』之中「私」的地位。以「中 雙親與私」的主要主題「家」延伸到「上」與「下」兩部分,找出藏在其中變異的兩個「家」,提出本作品的另一個主題「家」。
在第二章中,先勾勒出在「中 雙親和私」中「私」這人物的具體樣貌及與生家的關係,論述作為「故鄉」的「家」。再討論「私」背離家鄉尋求另外的立身之地的理由和過程。
第三章主要以「上 先生與私」為考察對象,探討對於「先生」和「K」而言「家」和「故鄉」所代表的意義,並且分析他們兩人的故鄉喪失。
第四章接續第三章,討論離開故鄉來到新的地方,尋求令一個新的「故鄉」和「家」的「先生」和「K」,描繪出他們尚未參與之前「太太」和「小姐」(靜)兩人的母女家庭原先的形象。並且分析在兩人入住之後所形成的變異的「家人關係」是否間接或直接造成這個「家」的崩壞。
第五章中,以「先生」和靜(後來成為「私」手記中的「太太」)兩人沒有孩子的家庭以及他們的夫妻關係為主要的考察對象,論述「私」加入後形成了變異的「家人關係」。最後討論「先生」的自殺理由。
在最終章節裡,將作品裡出現的五個「家」作一次總整理,進一步探討「家」的繼承者和繼承的形式,並分析「家」中的女性(尤其是靜)扮演的角色和定位。並敘述本論文今後可以發展的研究課題和展望。
三、本論摘要
(一) 第一章 『心』的隱藏構造
報紙連載小說『心』於大正三年四月二十日到八月十一日以「心 先生的遺書」此一標題同時連載於東京和大阪兩地的『朝日新聞』。而連載當時身為『朝日新聞』連載小說負責人的夏目漱石在撰寫『心』這部作品的期間,原先承諾要接續連載『心』下一個作品的志賀直哉突然婉拒寫作 ,為了防止報紙連載小說欄位的空窗期,夏目漱石一面尋找並徵詢一些新進作家的接手意願,一面將原先沒有計畫繼續連載的「心 先生的遺書」盡量地延長。由於在成立時有前述的意外過程,可以說單行本『心』是一部超乎作者原先預想而增殖的新長篇作品 。後期三部作『彼岸過迄』以及定位於它的延伸線上的『行人』、『心』在結構上有幾個類似的特色。第一是「書信」這個元素,其次是第一人稱敘述者在讀完「書信」後便直接於作品中退場。在『心』這部作品中,「上」「中」「下」三個部分以「下」的份量最多,在「下」之中,原本的敘述者「私」被「先生」所取代,敘述對於自己過去的告白。因此『心』的文本中有兩個看似同等地位的兩個故事,事實上兩個都是由「私」整理後的「手記」。「手記」作者「私」帶著「先生」的遺書趕赴東京後,直到撰寫「手記」的時點中間的過程隻字不提,而以「先生」的遺書作為「手記」的結尾,這種架構也是「私」的安排。在「手記」中,可以看到許多「私」對過去自己的批判意識,可以解讀為對於自已和「先生」告白的相似性,以及背叛故鄉的「家」的痛苦體驗使得「年少無知」已經成長為撰寫「手記」當時的成熟的「私」。
(二) 第二章 撰寫手記的「私」
第一人稱敘述者「私」是在明治天皇駕崩稍前一些於大學的鄉下青年 ,年紀大約二十歲前後時,在鎌倉海邊與「先生」結識,成為經常出入「先生」家的一份子。按照「先生」的遺書來推算,「先生」當時大約三十三到三十四歲。這位比自己大了十歲以上的長者,與「私」同樣出身於東京大學的文科,獲得了「私」的敬愛。經常與「先生」討論問題。相對於此,家鄉的父親對於自己順利於大學畢業過於欣喜的態度,「私」則顯得不以為然。「私」的父親展現出傳統日本父親的形象。但對於年輕的「私」而言,家鄉和父親帶著迂腐之氣,待了一段時間之後心中仍會產生莫名的欠缺和不滿足感。「私」故鄉的「家」的崩壞本身最主要的原因是父親的過世後沒有人繼承「家」。但是另一方面分析「私」的離家原因,可以分為推力和拉力。受過高等教育的「私」獲得了新的知識,若想要利用這些學問知識來立身,必須要到都會尋求機會。因此,讓子女受良好的高等教育 原本是父親愛的表現,卻反而由於這個原因間接成為兒子離家的推力。這個情況於「私」和遠赴九州工作的兄長身上都顯現出來。在拉力方面,來自「先生」的消息可以說是讓「私」離家的最直接原因。「私」畢業返鄉後在家鄉居住的期間,寫了幾次信給「先生」,第一次寫信給「先生」道謝時意外的收到了回信。他開始期待收到「先生」的回應,卻幾乎沒有再收到來信。在等待的期間心情上有焦躁不安的感覺。直到乃木希典將軍殉死的新聞傳遍日本全國各地,「私」收到「先生」的電報表示想要與自己見一面。但這時正逢父親病重,「私」不得已只好發電報告知「先生」自己無法前往。這個部分的描述中可以看到「私」對於「先生」的期待和渴望。對於「私」而言,最後收到來自「先生」的遺書時心中強烈的震撼和不解將他拉離家鄉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
(三) 第三章 「先生」和「K」
在『心』這部作品中最廣為人所熟知的就是「先生」和他所寫下的書信,也就是「遺書」。他在信中告白關於自己的過去,並希望能將自己的經驗提供給「私」這位青年參考。「先生」的生家本是擁有相當龐大財富的資產家。雙親相繼去世後叔父一家的來到和叔父後來的惡劣行為造成了「先生」個性的巨變,產生對人的不信任。事實上叔父取得「先生」「家」財產的行為不能夠完全歸咎於人性的「貪婪」,一方面也必須考慮到叔父身為弟弟不如「先生」的父親能夠繼承家產 ,對於曾當過政治家的叔父而言,人生需要靠著奮鬥才能有所收穫,在各方面設法取得更優渥的條件是叔父在當時社會制度和背景下所學到的本能。「K」與「先生」的叔父相同,雖然生家並不富有,仍然無法獲得繼承的權利。「先生」和同鄉的「K」是從小到大的朋友。其父為世代傳承的真宗寺的住持。真宗寺的生長背景對於「K」有很大的影響,讓他不時地追求「精進」的生活。而中學時代進入醫生的「家」成為養子 ,在養家時他仍然展現出固執和倔強的性格。「先生」的離家有兩個因素:
1. 雙親相繼去世,家產由叔父接手管理
2. 發覺叔父夫妻希望透過自己與堂妹的婚姻取得財產
「K」離家的兩個因素:
1. 被送到養家當養子,接受養家經濟的援助到東京唸書
2. 違背養家安排的道路,同時被養家和生家斷絕關係
「先生」和「K」兩人的離家,除了與親人斷緣(「先生」雙親過世也可以看作是一種斷緣)之外都和金錢有極大的關係。「先生」在遺書裡敘述由於叔父的行為,使自己由年幼無知孩子般的天真,轉變為擁有猜疑雙眼的人。而「K」也在獨自過了一年半左右孤立無援的困境中,由於體力和精神上的疲累導致幾近精神衰弱,因此放下了高傲的身段接受「先生」這個好友的金錢援助。當時「K」心中或許天真的相信與「先生」雖然出身於完全不同的階層,但透過接受同樣的高等教育在身分上有平等的可能性 。卻沒有料想到在接受「先生」金錢的同時,他與「先生」在地位和權力關係上有了更大的差距。
(四) 第四章 寡婦的「家」──變異的「家」其一
「太太」乃是出身於「鳥取」的軍人的未亡人,本身生於東京市之谷。初次見到帶著變賣家產換得金錢上京的「先生」時,著眼在他戴著「大學制帽」,並且當下就接受了「先生」的入住。「太太」雖然身為女性卻有支撐著整個「家」的風範。而她對東京地理的熟悉更令「先生」折服敬佩。直到後來「先生」發覺「太太」有了與叔父類似的行為,想要讓自己與靜結婚取得更好的經濟環境。在「先生」眼中這位身為家長的「太太」才瞬間顯出其狡詐的面相。而未亡人「太太」的獨生女──靜,在「先生」尚未與她見面之前便對她有許多的猜測。但是一旦見面認識後,發覺她不過是極為「普通」又無知的平凡女孩。靜是即將自女子學校畢業的女性,根據「K」的形容也是認為她只是個懵懵懂懂就畢業的普通女子。但是關於靜的容貌方面,幾乎所有的相關描寫都是形容她的容貌相當美麗是超乎平凡女性的美人。這一點與後來靜成為「先生」妻子之後給予「私」的印象有相當大的出入 。「先生」在這個家中分租了「最好的房間」,這一點可以看出他擁有的經濟能力在此處也有發揮的空間,更可說是取代了原本無形的「家長」──「太太」死去的軍人丈夫 。年輕的「先生」和「K」在這裡體驗了戀愛。「先生」本來對於靜經常能夠自在的出入年輕男性的房間這一點有所警戒。認為她與「太太」一樣是個工於心計的「策略家」,想要與自己結婚取得財產。但是隨著相處時間漸長,一方面對於「太太」的反感日益增加,另一方面自己卻不知不覺對於靜產生了愛慕之情。這樣的矛盾讓「先生」有所猶豫而無法對靜告白。也埋下日後自己背叛「K」而造成悲劇的原因。最終沒有金錢力量支持的「K」,在這個「家」中也只能當作永遠的次男,無形中成為「先生」和靜(及「太太」)利用的棋子,也成為這個「家」中多餘的成員。在始終無法擁有屬於自己的立身場所而充滿絕望的情境逼退之下,或許就是「K」選擇自己結束生命的最大原因。
(五) 第五章 沒有孩子的「家」──變異的「家」其二
「K」死後不久,「家」中的勝利者──「先生」便與靜結婚,順理成章的成為真正的家長。但是他和靜的婚姻生活中始終有著揮之不去的暗影籠罩。「先生」並將始終無法擁有孩子這點歸咎於是一種上天的懲罰。暗示著自己背叛了最好朋友這個罪不被原諒。自新婚開始,「先生」就經常到「K」的墳墓所在地去。無論是否被罪惡感所驅使,他認為「K」所帶來的陰影如影隨行的跟著他和靜夫妻兩人。但是靜卻不能理解。因此「先生」與自己的妻子靜兩人有了隔閡。也暗示著兩人一直無子嗣的真正原因 。直到「私」的出現,為這個「家」帶來新的活力。始終以猜疑的眼神看著世間的「先生」接觸了「私」的率直和熱情後,逐漸敞開了自己的內心。但是年輕的「私」敏銳的觀察到「先生」的陰影,透過靜的少許說明,更想進一步了解背後的真相。這種好奇心間接的造成了整個「家」的崩解。「先生」覺悟到自己背負的秘密有了暴露的一天,他向「私」說明並約好自己一定會將過去所有的事情都告訴「私」。「先生」的告白和自殺成為這個「家」崩解最直接的原因。
四、結語
(一)『心』作品中的五個「家」
經過上述的考察與分析,由最後的結論來看,在『心』之中一共描述了五個「家」(包括象徵性的變異的「家」)。根據作品中的登場順序可排列如下。
1「先生」和靜的「家」
2「私」故鄉的「家」
3「先生」故鄉的「家」
4「K」故鄉的「家」
5「太太」和靜的「家」
而按照故事中時間的順序而言,在「先生」的「遺書」中,也就是作品『心』的「下」之中出現的345的「家」先出現。3和4是「先生」和「K」的生家,而5原本是「太太」和靜母女兩人的「家」,但在「先生」和「K」進入寄宿之後便形成了另一個變則的「家」。3的「先生」的生家擁有可觀的財富,屬於資產家的「家」,這個「家」的成員本來有雙親和獨子也就是「先生」這三人,但雙親相繼因傷寒去世。「先生」的叔父一家人因此進入這個只剩下「先生」一個人的「家」,並管理其財產。後來由於叔父未經告知私用金錢的情況被發現,「先生」處分了剩餘的家產,造成這個「家」的崩壞。
4「K」的生家,相對於資產家3「先生」的「家」,是真宗寺住持的「家」,在經濟上不如3的「家」如此富裕。且「K」之上還有一位兄長,因此「K」並無繼承「家」的權利。身為次男的「K」,一方面由於就學費用等經濟上的問題,從中學時代起便被送到養家當養子。但是「K」違背了養家的期望,拒絕進入醫科就讀,被養家解除收養關係,和生家也斷絕了關係。「K」同時與兩個「家」都絕緣。 得知叔父私用家產的意圖後,「先生」當下便處分了生家的剩餘產業,並且離開家鄉。之後,「先生」在東京與同時被生家和養家斷絕親緣的「K」進入5下宿的「家」中開始共同生活。5的「家」本來是「太太」和獨生女靜的「家」。「太太」的亡夫生前從事軍職,遠本夫妻和獨生女靜三個人住在有馬廄的寬闊宅邸中生活。但在丈夫死後這個「家」失去了經濟的來源,因此「太太」將原來的豪宅變賣,與靜兩人搬到位於傳通院附近的「家」相依為命。並且分租房間給學生,仰賴所得的金錢維持母女兩人的生計。
由上述的情節可知,345的「家」之所以會發生巨變,都是由於經濟上的因素造成。在3「先生」的生家中,已故雙親擁有可觀的資產,招來了叔父的邪念甚至想藉由將自己女兒嫁給「先生」的方式取得所有財產,使這個「家」崩解。而相對於此,4和5的「家」則分別由於經濟上的理由,使身為次男的「K」失去「家」,也使得將房間分租給「先生」和「K」的母女家庭之中發生了可怕的慘劇。我們可以說,這三個「家」裡所發生的悲劇中,皆有金錢問題的影響存在。若順著『心』故事的時間軸發展順序,12的「家」形成時間應是在345後的故事世界之後。
1是在「K」自殺後成立的「家」,也是「先生」和靜以及「太太」共同居住的「家」。在「太太」因病去世後,成為只有「先生」和靜夫妻兩人沒有小孩的「家」。在「私」加入之後,三個人形成了一種近似家人關係的新關係。也就是和5的「家」一樣成為一個變異的「家」,而在沒有小孩這一點上,也正巧與「K」的養家擁有相近的條件。「K」的養家因為沒有可以繼承的孩子而與「K」結成類似契約的親子關係,欲藉此解決家業繼承的問題。不料,「K」違背養家安排的生涯規劃(成為醫生繼承家業),讓這樣的親子關係消失。而同樣沒有孩子的1的「家」中,「私」的加入彷彿使得「先生」在思想上有了繼承的後繼人選,但是生於新時代的「私」卻無法徹底繼承「先生」所堅持的「明治精神」。
由上述兩個例子我們或許可以說,『心』是一個描述過去繼承制度破綻的故事。「私」的生家2之中,雖然有雙親和具有血緣關係的兄妹三人(也就是「私」、兄、妹)等,共五人。但是實際上「私」在東京就學,兄在九州工作,而妹也嫁到很遠的地方,因此在「家」中的只有「私」的年邁雙親兩人而已。這個位於鄉下地方的「家」中也擁有相當程度的財產,但是無論「私」或是兄都毫無繼承「家」的意願。雖然文本中未加描述,但這個2的「家」恐怕最後也難逃瓦解的命運。2的「家」與34的「家」不同的是,其瓦解並非由於金錢問題所導致。取而代之的問題是鄉下青年(「私」)嚮往都會生活的時代性問題。2的「家」也同樣可以視為描述繼承制度破綻的一個例子。
(二)由金錢問題和繼承問題來探討作品中三個男性
如前面所述,金錢問題和繼承問題在『心』這部作品中站了相當重要的地位。接下來針對作品中登場的三位主要的男性人物──「先生」、「K」、「私」本身的金錢問題和他們所屬的「家」中面臨的繼承問題,作進一步的探討。以下針對三人有較批判性的論點。
1.「K」
身為真宗寺次男的「K」由於生母早逝,自幼年時開始便是由繼母所養育長大。雖然作品中未明確地描述這方面的問題,我們仍可以推論這種背景所代表出來與血親之間稀薄的關係,對於「K」的整個人生和後來的發展不可不說是有相當大的影響。而「K」後來因為經濟上的理由被送到養家當養子,也培養出他超乎常人的獨立性格,同時,這個事件帶給他在精神層面上的傷害更是不難想像。 由於「K」的獨立和叛逆性格使他總是秉持克己求道的人生觀,而他違背養家的行為可以看作是他想要被逐出養家回到生家的一種表現。「K」的性格中,一方面拒絕人們,另一方面卻尋求人們給自己歸屬的矛盾部分,最終使得他對於靜的愛慕之情導向自殺的悲劇結果。在作品中心中最渴求愛的人物正是「K」。 在生家時,他已經明白覺悟了自己沒有繼承權的事實,在養家又決心要走向自己選擇的道路因而被切斷經濟來源的「K」,在遭遇現實問題而經濟窮困之際,接受了「先生」友情的招喚,在「先生」代為支付費用的情況下,與「先生」一起住進了「太太」和靜分租出來的房子裡開始共同生活。這一段可以看出「K」對「先生」表現出的依賴性以及他對「先生」友情的信任。在寄宿的日子裡,「K」逐漸對於他人卸下心防,短暫地夢想成為「家長」,也因此當他被「先生」背叛之後夢的破碎令他自己結束自己的生命。「K」的悲劇或許來自於他無法絕對地、徹底地阻絕自己對於金錢和繼承的渴望。
2.「先生」
與「K」成為對照的「先生」,在金錢上沒有後顧之憂,且從小備受寵愛地長大。因此他並不如「K」一般擁有早熟的性格。雙親過世後,「先生」對於金錢仍然沒有什麼太大的概念和關注,但是在經歷了叔父的私心背叛後,造成「先生」對金錢的恐懼,也深刻地明白了金錢的力量。其反效果則是讓「先生」對金錢開始有異於常人的敏感性。
「先生」入住「太太」與靜的家中時,也是由於金錢的力量讓他得到母女兩人親切溫暖的對待。對於失去一家經濟支柱的母女兩人而言,「先生」不僅品行良好,並且擁有自己可以自由使用的金錢,是最佳的房客人選。但即便僅僅是如此,母女兩人已經招來「先生」不信任及懷疑的眼光。雖說與靜結婚,順勢成為一家之主這件事對於「先生」而言並沒有什麼不好,但若是掉入母女兩人安排的計畫(陷阱),則是「先生」自尊無法允許的。 在這種局勢下,「K」加入了這個「家」。如同本論中所述,「先生」、「K」、靜的三角關係,對「K」而言必然象徵著爭奪家長地位的戰爭。就結果而言,是「先生」獲得勝利攀上了家長的地位,但另一方面,「先生」沒預料到自己會在無形之中繼承了「K」的一些部分。也就是對人(包括自己)徹底的不信任。 因此,即使「先生」已經獲得「家長」的地位,仍無法隨心所欲的行使自己的權力。眼看憑藉著他自己一個人的力量(或說是和靜兩個人的力量)無法淨化來自「K」地詛咒(「先生」所繼承的對人的不信任),這時「私」出現了。 究竟對於「先生」而言,「私」扮演著什麼樣的腳色?「私」的到來,繼承了「K」留在「先生」身上的詛咒,並在新的時代中將之淨化。
3.「私」
無論是「先生」還是生家,都需要「私」這個腳色來繼承,因而相互拉扯。「先生」這方面而言,「私」自己主動希望成為他的繼承者﹔且由最後的結果來看,「先生」本身也希望由「私」來繼承自己。在「先生」與生家之中不得不產生徬徨的「私」,最後選擇了繼承「先生」甚至拋下了臨終的父親,使「私」背負著無法抹滅的罪惡感和遺憾。這也是「私」最後著手寫下手記的動機。「私」撰寫手記,與「先生」給他的信具有相同意義──兩人都希望能藉由「寫作」這樣的行為來淨化自己的過去(罪惡)。但對「私」而言,拋下病危的父親選擇坐上往東京的火車,是當時不得不作出的選擇。但是在幾年後,「私」對於自己看了「先生」「遺書」的前幾行後,衝動地趕赴東京的行為有所反省,自然感到後悔。由於自身選擇的行動,使自己無意中繼承了「先生」和「K」兩人的故鄉喪失這種「負面」的遺產。這成為「私」寫下『心』這份手記的主要動機。
(三)「家」中的女性
『心』這部作品中,尚存有許多未解的謎題。而其中不得不加以討論的問題就是:靜在「先生」死後究竟會過著怎樣的人生? 在『心』之中登場的大多數女性,基本上都是為了男性所生,並受到男性保護的存在。例如「私」的妹妹,一但出嫁之後就無法輕易的回到自己的娘家。甚至父親病危時,也因為正在懷孕中而由她的丈夫代替她來探望父親。「私」的母親也無法支撐「家」的存續,只能算是依附著父親的存在。因此,「私」和兄必然需要有一方在父親過世後負責照顧母親。另一個例子是「先生」的堂妹(父親弟弟的女兒)被用來當作男性(叔父)換取經濟資產的工具。這幾個例子都可以看出作品中女性從屬於男性的地位。結婚前的靜也一樣,女性被教育成將來與經濟條件優渥的男性結婚,成為「家」中的女性,以輔助支持家長(男性)為人生目的。
但是靜的母親──也就是軍人未亡人身分的「太太」,跳脫了女性總是被保護的框架,成為女兒(靜)和自己兩人的「家」的家長。「太太」在丈夫死後,變賣「宅邸」帶著女兒靜移住到現在的房子,並將多餘房間分租出去,成為維持母女兩人生活的主要的經濟來源。「太太」的積極令「先生」起疑心,但同時也展現了她身為家長考慮女兒未來的行動。 接著,「太太」的下個世代女性──靜又是如何呢?在「先生」去世之前,靜依序受到身為軍人的父親、未亡人的母親和「先生」的保護,為附屬的腳色定位。但如同本論中曾經提及,靜生於新的時代。透過明治民法的修訂,在「先生」死後靜可能可以繼承絕大部分的財產,因此即便由法律角度上來看,她也充分擁有獨立生活的經濟條件 。從這一點來探討,靜可以說是繼承了「太太」的「自立」這份遺產。「先生」和「私」的父親,了解到明治天皇的駕崩代表了明治這個屬於自己的年代的結束,且與自己的死相重疊。但是對於「先生」死後成為未亡人的靜而言,在國家這個「家」中扮演「家長」地位的明治天皇的死,或許可看成是讓她擁有自立機會的新時代的開端。閱讀『心』這部多重環形構造的經典作品時,仍可以發現各種不同的面相和角度。筆者尤其認為在本論以「家」這個主題分析之後引導出來男女性別上的差異和定位問題有進一步討論的空間,希望今後能帶入其他夏目漱石的相關作品,在更寬闊的視野之下深入討論這個問題。
|
摘要(英) | The main focus of this thesis is the character WATAKUSHI in NATSUMESOSEKI’s masterpiece “KOKORO” This thesis is based on the second part of the book named “CHYU” which describes WATAKUSHI’s interaction with his parents, and the major purpose is to discuss the “home” theme in this masterpiece. Literature review reveals that related studies of “KOKORO” in recent years were focused on the first and third part of the work. The author of this thesis looked into the publication, background and the nature of the content to inspect the position and importance of WATAKUSHI under the multi-layers of the masterpiece. At the same time, the author made the symbolized “home” image in the work the center of this study.The second part of the work describ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私 and his family. The readers can conceive the concept which “hometown” equals “home” in the masterpiece. In addition, the reason that SENSEI and K’s leaving home (leaving their hometown behind) in the second part of the work is financial problem. The ideal image of “home” for each of them was derived from analyzing their reasons of leaving.During SENSEI and K’s inhabitation, the feminine family originally formed by the daughter SHIZU and the mother OKUSAN has transformed into a mutation home which has no ties of blood. In this thesis, their unique relationship and the last straw which leads to collapse were discussed. After the death of K and OKUSAN, SENSEI and SHIZU formed a family with only a couple. Their relationship also changed after WATAKUSHI lived with them. The second mutation home in this study is the one which is constituted by three people, WATAKUSHI, SENSEI and SHIZU. The inheritance problem in each family in NATSUMESOSEKI’s masterpiece “KOKORO” are traditionally from father to son. However, the fifth mutation home seems to imply that the female character SHIZU is the inheritance. In the work “KOKORO”, what is the role of female characters in the home? The study of sex issue would be a good topic in future research. |
論文目次 | 序------------------------------------------------------1
第一節 研究の動機と目的-----------------------------------1
第二節 先行研究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と各章の構成-------------------------------6
第一章 『こゝろ』の?れた構造
第一節 ?行本『こゝろ』の成立------------------------------8
第二節 「私」の系譜---------------------------------------12
第三節 『こゝろ』を?み直す--------------------------------16
第二章 手記を書いた「私」
第一節 書生時代の「私」------------------------------------21
第二節 ?親と「私」??田?家の風景---------------------------24
第三節 「私」の故?喪失------------------------------------29
第三章 「先生」と「K」
第一節 「先生」の生家=「資?家」----------------------------36
第二節 Kの「生家」=「真宗寺」------------------------------40
第三節 まとめ---------------------------------------------45
第四章 寡婦の「家」??則的な「家」その一
第一節 男主人の不在?女の「家」-------------------------------51
第二節 新しい「家族?係」------------------------------------57
第三節 「家」の葛藤-----------------------------------------63
第五章 子供のいない「家」??則的な「家」その二
第一節 子供を持たない夫婦------------------------------------70
第二節 先生と「私」-----------------------------------------76
第三節 「先生」の死をめぐって---------------------------------83
跋----------------------------------------------------------90
付?一------------------------------------------------------95
付?二------------------------------------------------------96
?考文?-----------------------------------------------------97
|
參考文獻 | ?行本
1.三好行雄『?外と漱石?明治のエ?トス』(力富書房 1983年5月)
2.山田輝?『夏目漱石の文?』(?楓社 1984年1月)
3.小森陽一他編『?力討論 漱石の「こゝろ」』(翰林書房 1994年1月)
4.小森陽一『漱石を?みなおす』(ちくま新書 1995年6月)
5.水川隆夫『夏目漱石「こゝろ」を?みなおす』(平凡社 2005年8月)
6.木村澄子/山影冬?『夫婦で語る「こゝろ」の謎?漱石異?』(彩流社 2006年1月)
7.平川祐弘/鶴田欣也編『漱石の「こゝろ」?どう?むか、どう?まれてきたか?』(新曜社 1994年4月)
8.平野?九編『近代文?研究の可能性?若き研究者とともに?』(竹林館 2005年8月)
9.玉井敬之/藤井淑禎編『漱石作品論集成 第十? 「こゝろ」』(?楓社 1991年4月)
10.玉井敬之『夏目漱石論』(?楓社 1976年10月)
11.石原千秋『夏目漱石?反?するテクスト?』(有精堂 1990年4月)
12.石原千秋『「こころ」?大人になれなかった先生?』(みすず書房 2005年7月)
13.石崎等編『夏目漱石?作家とその時代』(有精堂 1988年11月)
14.西川祐子『近代?家と家族モデル』(吉川弘文館 2000年10月)
15.柄谷行人『?補版 漱石論集成』(平凡社 2001年8月)
16.秋山公男『漱石文?論考?後期作品の方法と構造?』(?楓社 1987年11月)
17.飯田祐子『彼らの物語』(名古屋大?出版? 1998年8月)
18.?熊雄治編『夏目漱石「こゝろ」作品論集』(クレス出版 2001年4月)
?誌?紀要?その他
1.十川信介「食卓の風景?明治四十年代?」(『文?』第2?1? 岩波書店 1991年1月)
2.小谷野敦「夏目漱石におけるファミリ??ロマンス」(『批評空間』第4? 福武書店 1992年1月)
3.大和田英子「家父長の死?夏目漱石『こゝろ』の謎をめぐって?」(『行政社?論集』第6?2? 福島大?行政社??? 1993年6月)
4.石原千秋「血統の神話」(『文?』第2?1? 岩波書店 1991年1月)
5.石原千秋「高等教育の中の男たち?『こゝろ』論」(『日本文?』第41?11? 日本文?協? 1992年11月)
6.石原千秋/小森陽一編『漱石研究 第6? 特集:こゝろ』(翰林書房 1996年5月)
7.石原千秋/小森陽一編『漱石研究 第9? 特集:漱石と家族』(翰林書房 1997年11月)
8.?敬「『こゝろ』再考?<親子?係>を中心にして?」(『文?研究論集』第12? 筑波大?比較?理論文?? 1995年3月)
9.佐藤泉「『こゝろ』に至るまで六?位の一人??須永の談話から先生の手紙まで」(『日本の文? 第十集』 有精堂 1991年12月)
10.朴裕河「『こゝろ』の悲劇?「先生」や「K」はなぜ死んだか?」(『日本文?』第42?9? 日本文?協? 1993年9月)
11.長島裕子「住み生活から見た『こゝろ』」(『?文? 解?と教材の研究』第29?16? ??社 1991年2月)
12.前田角藏「宙に浮くK像への批評?『こゝろ』論ノ?ト」(『日本文?』第41?5? 日本文?協? 1993年5月)
13.橋川俊樹「子供のいる風景?漱石の憧憬?」(『一冊の講座 夏目漱石』 有精堂 1982年2月)
|
論文頁數 | 101 |
附註 | |
全文點閱次數 | |
資料建置時間 | |
轉檔日期 | |
全文檔存取記錄 | |
異動記錄 | M admin Y2008.M7.D3 23:18 61.59.161.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