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編號 | 6373 |
狀態 | NC094FJU00183003 |
助教查核 | |
索書號 | |
學校名稱 | 輔仁大學 |
系所名稱 | 宗教學系 |
舊系所名稱 | |
學號 | 492905068 |
研究生(中) | 郭文奇 |
研究生(英) | Wen-Ji Guo |
論文名稱(中) | 臺灣國民小學宗教知識教育之析評─以現行國小教材為例 |
論文名稱(英) | Analysis and Criticism on Taiwan's Elementary School Religious Knowledge Education:Examples from the Present Elementary School Teaching Materials |
其他題名 | |
指導教授(中) | 莊宏誼 |
指導教授(英) | |
校內全文開放日期 | 不公開 |
校外全文開放日期 | 不公開 |
全文不開放理由 | |
電子全文送交國圖. | 同意 |
國圖全文開放日期. | 2006.02.07 |
檔案說明 | 電子全文 |
電子全文 | 01 |
學位類別 | 碩士 |
畢業學年度 | 94 |
出版年 | |
語文別 | 中文 |
關鍵字(中) | 宗教知識教育、宗教性學習教材、九年一貫課程 |
關鍵字(英) | religious knowledge education, religious teaching materials, grade 1-9 curriculum |
摘要(中) | 本研究主要是藉著分析現行國小宗教性學習教材,探討國小階段對於宗教知識教育的實施狀況是如何,並從教育基本法的法規條文與九年一貫課程新制理念來分析,評論現行國小學習教材中的宗教知識等相關問題。
首先,透過國小康軒版的宗教性學習教材分析後瞭解:康軒版宗教性學習教材的置入點,偏重社會科與藝術與人文科,重視生活性宗教知識的教導;以達成認知與情意的教育目標為導向,主題集中在原住民祭典、媽祖信仰、廟會活動上的介紹與說明,相同主題的宗教性學習教材,重疊性很高;並未察覺有特定為某一個宗教,做陳述的現象。
其次,從國小南一版的宗教性學習教材分析後瞭解:南一版宗教性學習教材的安插點,偏重在社會科與藝術與人文科,藉由認識不同族群文化、民俗活動的方式,將生活性宗教知識置入教材內容;主題集中在習俗節慶、原住民祭典、廟會活動上的介紹與說明,強調「文化學習和國際瞭解」基本能力的重要;相同主題的宗教性學習教材,重覆性很高,以原住民慶典活動的題材為例,在社會、藝術與人文等學科,都曾出現多次;並未察覺有特定為某一個宗教或團體,做陳述或宣導的現象。
除了宗教性學習教材分析外,本研究針對教材分析的結果,設計了一份問卷調查表,做一普遍性的意見、看法徵詢。探討教育行政人員、學校老師及學生家長看待宗教性學習教材的態度是如何及宗教知識教育在國小的定位等相關的問題,以做為本研究提出結論的參考。
經過上述程序的分析與評論之後,本研究獲致以下結論:
一、學校應該增加提供給學生學習宗教知識教育的機會,讓學生在真實社會生活中,擴充對宗教知識的認知能力。
二、教育單位應該積極正視宗教知識存在的重要性,避免將各種宗教活動或現象,置入一般民俗文化活動之內,以掩飾宗教上的色彩,讓學生體認宗教活動確實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真正事實。
三、在九年一貫課程的理念下,學校教育更可善用社會領域、藝術與人文領域,將宗教知識融入相關的課程,更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
四、縣市教育局應協助各校發展區域性的宗教性學習教材,設計與融入到學校本位課程裡,鼓勵學生參與、欣賞當地的宗教活動盛事。
|
摘要(英) | ABSTRACT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are to analyze the present elementary school religious teaching materials, explore the actuality condition of carrying out religious knowledge education in the present elementary school, and from educational fundamental laws and grade 1-9 curriculum to analyze, commenting that the present elementary school religious teaching materials of the religious knowledge for the related problems.
Firstly, understanding after the religious teaching materials analysis through the version of knsh: The religious teaching materials of the version of knsh place into the dot, over-emphasizing the social course and the art and the humanities course, valuing the guidance of the religious knowledge of life; Take reaching the goal of education of cognition and affection as leading, the topics concentrate on introduction and explanation in aborigine's sacrificial rites, the Goddess of the Sea faith, the temple festival activities, the religious teaching materials of the same topics, overlapping repeatedly; Didn't conscious of marking a statement for a certain religion.
Secondly, understanding after the religious teaching materials analysis through the version of nani: The religious teaching materials of the version of nani place into the dot, over-emphasizing the social course and the art and the humanities course, by knowing the different ethnicity culture, folk activities, placing the religious knowledge of the life to convert to the material contents; The topics concentrate on introduction and explanation in custom festivals, aborigine's sacrificial rites, the temple festival activities, accentuating the importance of the basic capability of "the cultural learning and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The religious teaching materials of the same topics, overlapping repeatedly, taking the topic of the aborigine celebration ceremony activities for example, at the courses, such as society, art and humanities...etc., all have ever appeared many times; Didn't becoming aware of marking a statement or announcement for a certain religion or group.
In addition to the religious teaching materials analysis, this study aims at the result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s analysis, designing a questionnaire, the opinions and viewpoints that consult widely. The attitudes that inquire into the personnel of th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s, school teachers and student's parents to treat the religious teaching materials are how and the position of religious knowledge education at elementary school for the related problems, which are to be used as the references that this study puts forward the conclusion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above-mentioned procedures and after commenting on, this study acquires to draw conclusions:
1. The school should increase to provide learning the chances of the religious knowledge education for students, letting the students enlarge to the cognition capability of the religious knowledge in true social activities.
2. The education units should face the existent importance of religious knowledge actively, avoiding various religious activities or phenomena placing into the generally folk cultural activities, to cover up the colors on the religion, letting the students realize the fact that the religious activities really related daily life vitally.
3. Under the principle of grade 1-9 curriculum, the school education even can know how to handle the social realm, art and the humanities realm, melting the religious knowledge into the related curriculum, even coming close the student's life experiences.
4. The Bureau of Education of the cities should help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ligious teaching materials of the local area in each school, designing and melting to go into 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encouraging the prosperous matter of the religious activities that the students participate and appreciate.
|
論文目次 |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誌 謝
圖表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問題的相關背景與性質
第三節 研究的內容與目的
第四節 名詞釋義、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第五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第二章 國小康軒版的宗教性學習教材
第一節 宗教性學習教材文字數量與百分數意義的分析6
第二節 宗教性學習教材內容分析 .
第三節 康軒版宗教性學習教材的省思
第三章 國小南一版的宗教性學習教材
第一節 宗教性學習教材文字數量與百分數意義的分析
第二節 宗教性學習教材內容分析
第三節 南一版宗教性學習教材的省思
第四章 國小一般教材的設計準則
第一節 教材選擇的規範
第二節 教材組織的原則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第二節 建議
參考書目
附錄一 問卷資料的分析與討論
第一向度 認識宗教在人生活中的重要性
第二向度 國民小學中現行的宗教性學習教材地位
第三向度 相關宗教性學習教材編入七大學習領域中的討論
第四向度 國民小學增置宗教教育科目的探討
附錄二 問卷調查表
|
參考文獻 | 參考書目
(一)書籍
丁仁傑,《社會脈絡中的助人行為:臺灣佛教慈濟功德》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9。
中央研究院編印,《臺灣媽祖信仰研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3。
內政部主編,《宗教簡介》臺北:臺霖圖書公司,2000。
內政部編印,《宗教論述專輯第一輯》臺北:內政部,2002。
內政部編印,《宗教論述專輯第四輯》臺北:內政部,2002。
內政部編印,《宗教論述專輯第五輯》臺北:內政部,2003。
尤雪娥,《基隆市國民小學鄉土學習手冊》基隆:基隆市政府教育局,1997。
方炳林,《教學原理》臺北:教育文物出版社有限公司,1992。
王見川,《臺灣媽祖廟閱覽》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王振寰、瞿海源編,《社會學與臺灣社會》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9。
王連生,《教育概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1。
王順民,《當代臺灣地區宗教類非營利組織的轉型與發展》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
王嵩山,《臺灣原住民史-鄒族史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0。
王新民,《那年我們祭拜祖靈》臺中:晨星出版社,1997。
古野清人著,葉婉奇譯,《臺灣原住民的祭儀生活》臺北:原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史托任(Fritz Stolz)著,根瑟?馬庫斯譯,《宗教學概論》臺北:國立編譯館,2001。
瓦鄧布葛(Jacques Waardenburg)著,根瑟?馬庫斯譯,《宗教學入門》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3。
田哲益,《賽夏族神話與傳說》臺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3。
皮亞傑(Jean Piaget)著,黃道譯,《心理學與認識論》臺北:結構群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
石光生,《南臺灣傀儡戲劇場藝術研究》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0。
石萬壽,《臺灣的媽祖信仰》臺北:臺原出版社,2000。
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董強譯,《世界宗教理念史第三卷》臺北: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
伊里亞德(Mircea Eliade)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
朱天順,《中國古代宗教初探》臺北:谷風出版社,1986。
朱秉欣主持,《教育機構增進宗教認知之可行性研究》臺北:教育部,1993。
江志正等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教師手冊》臺北:教育部,2003。
江武昌,《臺灣的傀儡戲》臺北:臺原出版社,1990。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編印,《文化傳播叢書第三冊》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7。
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編印,《宗教與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3。
佛洛伊德(S. Freud)著,楊庸一譯,《圖騰與禁忌》臺北:志文出版社,1994。
何福田,《生命教育論叢》臺北:心理出版社,2001。
克魯格(JS Kruger)等著,蔡百詮譯,《比較宗教》臺北:國立編譯館,2000。
呂大吉,《宗教學通論》臺北:博遠出版有限公司,1993。
宋光宇,《宗教與社會》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
宋兆麟,《巫與巫術》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
李子建、黃顯華,《課程:範式、取向和設計》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6。
李丹,《兒童發展》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1。
李亦園,《宗教與神話》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
李緒武,《社會科教材教法》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7。
李緒鑒,《禁忌與惰性》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5。
李豐楙,《東港東隆宮醮志-丁丑年九朝慶成謝恩水火祈安清醮》屏東:財團法人東港東隆宮,1998。
李豐楙,《雞籠中元祭祭典儀式專輯》基隆:明光堂書局,1991。
杜威(John Dewey)著,曾昭森譯,《我的教育信條》香港:香港進步教育出版社,1959。
阮昌銳,《中國民間宗教之研究》臺北:臺灣省立博物館出版部,1990。
阮昌銳,《歲時與神誕》臺北:臺灣省立博物館出版部,1991。
阮昌銳,《臺東麻老漏阿美族的社會與文化》臺北:臺灣省立博物館,1994。
周慶華,《新時代的宗教》臺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1999。
房志榮等著,《宗教與人生(上冊)》臺北:國立空中大學,1988。
房志榮等著,《輔大宗教系二OOO年-宗教交談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輔仁大學,2000。
林本炫,《宗教與社會變遷》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9。
林雨堂著,胡籫雲譯,《信仰之旅》臺北:財團法人道聲出版社,1993。
林美容,《人類學與臺灣》臺北:稻香出版社,1989。
林修澈,《臺灣原住民史-賽夏族史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0。
林富士,《孤魂與鬼雄的世界:北臺灣的厲鬼信仰》臺北:稻鄉出版社,1995。
林富士,《漢代的巫者》臺北:稻鄉出版社,1999。
林富士、傅飛嵐編,《遺跡崇拜與聖者崇拜》,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
林進財,《教學原理》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4。
邱明忠,《從樹頭公談到十字架》臺南:人光出版社,1994。
威爾伯(Ken Wilber)著,龔卓軍譯,《靈性復興-科學與宗教的整合道路》臺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
施密特(Alfred schmidt)著,沈力譯,《馬克斯的自然概念》臺北:結構群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
施翠峰,《臺灣原始宗教與神話》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0。
洪泉湖,《臺灣的多元文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5。
洪英聖,《臺灣風俗探源》臺中:臺灣省政府文化處,1992。
洪連成,《基隆市志卷二》基隆:基隆市政府,2003。
胡台麗,《文化展演與臺灣原住民》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
韋伯(Max Weber)著,康樂、簡惠美譯,《宗教社會學》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
夏普(Eric J Sharpe)著,呂大吉譯,《比較宗教學》臺北:桂冠圖書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
孫效智,《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寰宇圖書出版社,2000。
孫效智,《當宗教與道德相遇》臺北:臺灣書店,1999。
容格(C. G. Jung)著,黃奇銘譯,《尋求靈魂的現代人》臺北:志文出版社,1971。
徐南號,《教學原理》臺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1996。
徐福全,《臺灣民間祭祀禮儀》,新竹:臺灣省立新竹社會教育館,1996。
泰勒(Ralph W Tyler)著,黃炳煌譯,《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臺北:國立編譯館,1981。
浦忠成,《臺灣鄒族的風土神話》臺中:臺原出版社,1995。
真理大學編印,《宗教團體的經營與管理》臺北:真理大學宗教系,2003。
馬凌諾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著,朱岑樓譯,《巫術、科學與宗教》臺北:協志工業叢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9。
馬畢德(R. Marett)著,曾紹銘譯,《心理學與民俗學》臺北:結構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0。
高尚仁,《心理學新論》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
高師寧,《新興宗教初探》香港:道風書社,2001。
高雄師範大學編印,《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下的創新教學研討會》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2001。
高廣孚,《教學原理》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8。
涂爾幹(Emile Durkheim)著,芮傳明、趙學元譯,《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
涂爾幹(Emile Durkheim)著,許德衍譯,《社會學方法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
國立教育資料館編印,《教育資料集刊第二十五輯》臺北:國立教育資料館,2001。
國立教育資料館編印,《教育資料集刊第二十六輯》臺北:國立教育資料館,2001。
國立教育資料館編印,《現代教育論壇第八冊》臺北:國立教育資料館,2003。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主編,《開放與前瞻-新世紀中小學教育改革建議書》臺北:漢文書店,1995。
國立編譯館編印,《國民小學新課程教材論述專輯》臺北:國立編譯館,1997。
國立編譯館編印,《臺灣原住民文化基本教材(上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98。
國立編譯館編印,《臺灣原住民文化基本教材(下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98。
婁子匡,《中國民俗歲時節日》,臺北:正中書局,1987。
張玉潢,《媽宮—一個臺灣傳統城鎮空間現代化變遷之研究》澎湖:澎湖縣立文化中心,1998。
張志剛,《宗教學是什麼》臺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2003。
張思全,《課程設計與教學法新論》臺北:復興書局,1968。
張添洲,《教材教法-發展與革新》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0。
張清濱,《學校教育改革-課程與教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1。
教材研究發展學會編印,《九年一貫學習領域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2001。
教育部編印,《國民小學課程標準》臺北:教育部,1993。
教育部編印,《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臺北:教育部,2001。
莊嘉慶,《宗教交談的基礎》臺北:雅歌出版社,1997。
陳正之,《臺灣歲時記:二十四節氣與常民文化》臺中:臺灣省政府文化處,1997。
陳伯璋,《新世紀課程改革的省思與挑戰》臺北:師大書苑公司,2001。
陳伯璋,《課程研究與教育革新》臺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1987。
陳伯璋、盧美貴編,《開放教育》臺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1991。
陳冠儒等編,《歐用生教授-教科書之旅》臺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2003。
陳照雄,《人文主義教育思想》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83。
陳運棟、張瑞恭,《賽夏史話-矮靈祭》桃園:華夏書坊,2000。
陳德光等編,《宗教神聖:現象與詮釋》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3。
麥可阿蓋爾(Michael Argyle)著,陸洛譯,《宗教社會心理學》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6。
單文經,《教學原理》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
單文經,《課程與教學》臺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2002。
斯皮羅(Melford Spiro)著,徐俊等譯,《文化與人性》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
曾錦坤,《中醫與養生》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
渡邊欣雄著,周星譯,《漢民族的民俗宗教》臺北:地景股份有限公司,2000。
湯姆?霍爾(Thomas R.Hoerr)著,陳佩正譯,《多元智慧融入教學與領導》臺北:遠流圖書出版社,2001。
費利浦(John Phillips)著,王文科譯,《皮亞傑理論初階》臺北:國立編譯館,1983。
黃丁盛,《臺灣的節慶》臺北:遠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
黃文博,《臺灣民間信仰與儀式》臺北:常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
黃光雄、楊龍立著,《課程設計:理念與實作》臺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2000。
黃宣衛,《易族觀、地域性差別與歷史:阿美族研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5。
黃美英,《千年媽祖湄洲到臺灣》臺北:人間出版社,1988。
黃紹倫,《中國宗教倫理與現代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公司,1992。
黃譯瑩,《統整課程系統》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3。
圓照寺生命教育編輯委員會,《生命教育手冊-小學篇》高雄:九華圖書社,2004。
慈濟大學編印,《東臺灣宗教與醫療論集》花蓮:慈濟大學,2003。
新竹師範學院編,《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第一輯》臺北:教育部,2000。
新竹師範學院編,《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第四輯》臺北:教育部,2000。
楊洲松,《後現代知識論與教育》臺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1991。
溫明麗、黃奕青,《國民小學道德與健康教材教法》臺北:師大書苑公司,1999。
瑞達(M.Rader)著,傅佩榮譯,《宗教哲學初探》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4。
董芳苑,《宗教與文化》臺南:人光出版社,1995。
董芳苑,《臺灣民間宗教信仰》臺北:長青文化,1975。
詹棟梁,《教育倫理學》臺北:明文書局,1996。
路易斯?杜普瑞(Louis Dupre)著,傅佩榮譯,《人的宗教向度》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9。
鄔昆如,《宗教與人生》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3。
廖春文,《九年一貫統整課程-理念與設計實例》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1。
臺中縣文化局編印,《大甲媽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臺中縣文化局,2004。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編印,《國教輔導叢書第二十輯》臺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1996。
臺灣省政府文化處編印,《兩岸民俗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臺灣省政府文化處,1999。
臺灣省政府民政廳編印,《民間信仰與社會研討會論文集》臺中:臺灣省民政廳,1982。
臺灣省教師研習會編印,《九年一貫課程教與學》臺北: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2000。
豪爾?迦納(Howard Gardner)著,李心瑩譯,《再建多元智慧》臺北:遠流圖書出版社,2000。
輔大宗教學系,《宗教教育-理論、現況與前瞻》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1。
輔仁大學編印,《宗教教育與中國社會之發展討論會文集》臺北:輔仁大學,1999。
輔仁大學編印,《影響輔大學生宗教信仰的社會因素分析》臺北:輔仁大學,2000。
劉仲容,《宗教哲學》,臺北:國立空中大學,1996。
劉枝萬,《臺灣民間信仰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5。
劉真,《探索教育》臺北:臺灣書店,2000。
劉還月,《臺灣人的祀神與祭禮》臺北:常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
歐用生,《國民小學社會科教學研究》臺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1989。
歐用生,《課程與教學革新》臺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1996。
歐用生、陳伯璋,《課程與教學饗宴》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3。
蔡信發,《說文部首類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02。
蔡相輝,《臺灣的祠祀與宗教》臺北:臺原出版社,1993。
蔡瑞霖,《宗教哲學與生死學》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9。
鄭志民,《中國社會與宗教》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
鄭志明,《宗教與非營利事業》嘉義:南華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2000。
鄭志明,《華人宗教的文化意識第一卷》臺北:中華大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
鄭志明,《當代宗教與社會文化:第一屆當代宗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9。
鄭志明,《跨世紀宗教與心靈改革》嘉義:南華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2000。
鄭志明,《臺灣的宗教與秘密教派》臺北:臺原出版社,1997。
鄭志明,《臺灣新興宗教現象—傳統信仰篇》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9。
鄭博真,《課程與教學革新》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1。
黎志添,《宗教研究與詮釋學:宗教學建立的思考》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3。
蕭登福,《道教與佛教》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
謝宗榮,《臺灣的信仰文化與裝飾藝術》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
謝宗榮,《臺灣傳統宗教文化》臺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3。
鍾福山,《宗教輔導論述專輯第一輯-社會服務篇》臺北:內政部,1994。
瞿海源,《宗教教育之國際比較及政策研究》臺北:教育部,1995。
瞿海源,《臺灣宗教變遷的社會政治分析》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7。
簡鴻模,《Alang Tongan(眉溪)口述歷史與文化》臺北:輔仁大學出版社,2003。
(二)期刊
王浩博,〈九年一貫生活課程各版本教材的編輯群與教學活動分析〉 《研習資訊》19卷2期,(2001.04),頁31-35。
王煥琛,〈宗教教育問題之研討〉 《臺灣教育》557期,(1997.05),頁2-11。
何佳瑞,〈世界宗教博物館的教育使命〉 《北縣文化》78期,(2003.09),頁45-53。
吳忠宏、呂淑芬,〈鄉土教育融入學習領域之主題統整教學設計〉 《國教輔導》44卷2期,(2004),頁44-49。
吳明清,〈教育開放與開放教育-教育革新的省思與對策〉 《教育資料與研究》1期,(1994.11),頁9-15。
宋興洲,〈論文明衝突與宗教對話〉 《宗教哲學》31期,(2004.11),頁
56-68。
李世偉,〈戰後臺灣民間宗教研究的回顧與評介〉 《臺灣宗教研究通訊》5期,(2003),頁10-38。
李秀娥,〈清乾隆帝敕建天后宮的信仰與活動〉 《彰化文獻》4期,(2002),頁190-220。
李新民,〈統整課程簡介〉 《教育研究》7期,(1999),頁83-99。
李豐楙,〈嚴肅與遊戲:從蜡祭到迎王祭的非常觀察〉 《中研院民族所集刊》88期,(2000),頁135-172。
周愫嫻,〈臺灣教育改革的巴洛克現象:論教育改革對國小教育與國小社會科的影響〉 《國民教育》40卷6期,(2000),頁21-33。
林月琴,〈從宗教與教育的關係論宗教的教育價值〉 《社會科學學報》2期,(1994.03),頁93-106。
林生傳,〈臺灣教育改革的新趨勢:探索與評析〉 《教育研究》7期,(1999),頁1-17。
施宜煌,〈九年一貫課程社會領域不可忽視的一環:宗教教育〉 《國教輔導》40卷4期,(2001),頁38-44。
施承宏,〈從心做起-談小學實施宗教教育的途徑〉 《師友》361期,(1997),頁23-24。
柯志恩,〈由後設認知技能實踐觀點看教師課程統整知能的發展〉 《教育資料與研究》59期,(2004.07),頁85-91。
洪文瓊,〈小學國語科教材分析深層探究〉 《國教之聲》31卷1期,(1997),頁12-21。
范信賢,〈文本:後現代思潮下對教材概念的省思〉 《國教學報》13期,(2001.11),頁169-181。
張子江,〈淺談基督教教育〉 《基礎教育學報》8卷1期,(1998),頁148-150。
張之滄,〈論藝術的道德屬性〉 《哲學雜誌》30期,(1999),頁136-149。
張奉箴,〈宗教教育意義簡介〉 《臺灣教育》557期,(1997),頁12-13。
張昀浚,〈臺灣民間的聚落與寺廟風水傳說的類型和內容探討〉 《臺灣民俗藝術彙刊》1期,(2004),頁23-44。
張振成,〈創新藝術與人文課程領域的教學策略〉 《教育資料與研究》53期,(2003.07),頁97-101。
張培新,〈臺灣的宗教發展與教育-多元文化的觀點〉 《臺灣人文》7期,(2002.12),頁245-263。
張慶勳、陳世聰,〈小班教學精神與統整課程的理念與融合〉 《教育研究》8期,(2000),頁111-123。
郭秀緞,〈角色扮演法在國小綜合活動領域之運用〉 《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5卷1期,(2004.06),頁189-207。
陳立國,〈環境教育融入學校本位課程發展〉 《教與愛》78期,(2004.12),頁19-25。
陳忠本,〈談宗教功能與學校宗教教育之實施〉 《教師之友》38卷4期,(1997),頁4-7。
陳埩淑,〈課程與教學的關係在教室層面上的探究〉 《教育研究》8期,(2000),頁125-134。
陳萩卿,〈國小學生批判思考傾向與其偏好的教學取向及學習方式間的關係研究〉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7卷1期,(2004),頁251-270。
喬健,〈多元族群、多元文化與文化諮詢〉 《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9期,(2000),頁87-90。
黃玲玉,〈臺灣的歌舞小戲〉 《國民教育》41卷3期,(2001),頁41-53。
黃茂在、范信賢,〈課程改革中教師關心什麼-教師敘說的研究〉 《國教學報》15期,(2003.9),頁149-174。
黃隆民,〈從宗教信仰與理性自律的關係到學校實施宗教教育的可行性之探討〉 《臺中師院學報》10期,(1996),頁43-61。
楊子恆,〈社會科課程的轉變與發展:論鄉土教育與社區資源的結合〉 《國民教育》44卷6期,(2004),頁48-55。
楊國賜,〈宗教與成人教育〉 《成人教育》17期,(1994.01),頁2-6。
劉雅?,〈港都做環保,越夜越美麗〉 《慈濟月刊》434期,(2003.01),頁62-67。
潘佳雲、張家園,〈我國國民小學實施宗教教育可行性之探討〉 《臺南師院學生學刊》21期,(2000),頁77-97。
蔡明昌,〈生命教育、生死教育、與死亡教育-發展背景與課程比對之探討〉 《教育研究資訊》10卷3期,(2002.06),頁1-14。
鄭志明,〈臺灣宗教教育的問題商議〉 《宗教哲學》3卷2期,(1997),頁163-173。
賴秀智,〈我國多元文化教育之現況探討〉 《課程與教學》1卷2期,(1998),頁95-117。
釋德凡,〈證嚴上人衲屢足跡〉 《慈濟月刊》459期,(2005.02),頁125-129。
釋德汎,〈守住愛的本分〉 《慈濟月刊》434期,(2003.01),頁86-87。
(三)工具書
王保進,《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臺北:心理出版社,1999。
邱皓政,《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0。
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
黃光國,《SPSS與統計原理剖析》臺北:松崗電腦圖書資料股份有限公司,2000。
(四)博碩士論文
李永真,「青少年宗教教育-蒙特梭利教育觀的探索與補充」,臺北:輔仁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林銘光,「國小宗教性課程設計與發展現況之研究-以臺北縣市佛教教育為例」,臺北: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陳建榮,「宗教題材編入九年一貫課程適切性之研究」,臺中: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陳緯華,「雞籠中元祭:儀式、文化與記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黃隆民,「我國中小學實施宗教教育可行性之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
黃鎮國,「宗教醫療術儀初探-以《千金翼方?禁經》之禁術為例」,臺北:輔仁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楊青,「天主教輔仁大學宗教使命之實證研究-以服務學習課程為例」,臺北:輔仁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賴鈺麒,「國民小學一年級生活教科書之內容分析」,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五)西文書
Elkind,David, Child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A Piagetian Perspective,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1976.
Faircloth, Victoria C., Beyond Separate Subjects: Integrative Learning at The Middle Level, Norwood:Christopher-Gordon Publishers,1995.
Gotz , Ignacio L.“Religious Education,”Spirituality and the Body Vol.96, no.1,(Winter 2001):2-19.
Grimitt, Religious Education and Human Development,Essex:McCrimmons,1987.
Harden, Ronald M.〝Standards and Medical Education,〞Medical Teacher Vol.25,no.4,(Winter 2003):349-453.
Hlebowitsh, Peter S., Designing the school curriculum, Boston:Krista Groshong,2005.
Margolis, E, The Hidden Curriculum in Higher Educ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2001.
Marsh, C. D., Hanmay, L. & Mccutcheon. G., Reconceptualizing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New York:Falmer,1990.
Martin, Giselle, Becoming a Better Teacher:Eight Innovations That Work, Alexandri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2000.
|
論文頁數 | 227 |
附註 | |
全文點閱次數 | |
資料建置時間 | |
轉檔日期 | |
全文檔存取記錄 | |
異動記錄 | M admin Y2008.M7.D3 23:18 61.59.161.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