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 辭典
《天主教英漢袖珍辭典》,狄剛等編輯,台北縣:恆毅月刊,2001。
《宗教學辭典》,任?愈主編,上海:上海辭書,1997。
《拉丁漢文辭典》,吳金瑞編,台中市:光啟,1999。
《神學詞語彙編》,輔大神學編譯會,台北市:光啟,2005。
《神學辭典》,輔大神學編譯會,台北市:光啟,1996。
《聖經辭典》,思高聖經學會編著,香港:思高聖經學會,2004。
《種子新約神學辭典》卷一,白高倫(Colin Brown)主編,楊牧谷編譯,香港:種籽,1983。
中文
Farrell, Gerald J., M.M. 和Kosicki, George W., C.S.B.合著,鄭德泮譯,《聖母在新五旬節中的角色》,台南市:聞道,1988。
Hendrickx, Herman著,明鏡、楊月琴合譯,《對觀福音耶穌童年史》,台北市:天主教文物社,1983。
Schillebeeckx, Edward著,香港公教真理學會譯,《瑪利亞救贖之母》,香港:真理學會,1983。
中國主教團秘書處編譯,〈教會憲章〉(Lumen Gentium, LG),《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文獻》,台北市:天主教教務協進會,1975。
方濟?沙維?杜韋(Francois-Xavier Durrwell)著,張依譯,《瑪利亞──聖神和教會的畫像》,台北市:上智,1996。
王敬弘,〈路加福音中的聖神與聖母〉,《從現代女性看聖母》,台北市:光啟,2003。
司徒麥勒(Carroll Stuhlmueller)著,呂芬蓉譯,《路加福音》,台中市:光啟,1974。
布?斯?E???(Bruce E. Dana)著,紫?譯,《圣母?利?的故事》,西安:?西?范大學,2004。
甘蘭(F. Cayre)著,吳應楓譯,《教父學大綱》卷一,台北市:光啟,1990。
朱修德著,《現代教會有關聖母敬禮的訓導》,聖母學研討會,台北縣新莊市:輔仁大學,1988。
艾倫?史文森牧師(Allen J. Swanson),《從基督徒立場看敬禮瑪利亞》,聖母研討會,1988。
何恭上著,《聖母瑪利亞》,台北市:藝術圖書,2000。
何麗霞,〈女性主義與女性神學〉,《女性神學與靈修》,台北市:光啟,2003。
杜乃德(Donald Senior C. P.)著,黃國華譯,《聖母在新約中的形象》,香港:思高聖經協會,1988。
宗座家庭諮議委員會(Pontifical Council for the Family)編,白玉龍譯,《人類性的真理與真諦》,台北:天主教台灣主教團社會發展暨家庭委員會,2000。
岳雲峰著,《敬禮聖母的歷史發展》,聖母學研討會,台北縣新莊市:輔仁大學,1988。
保祿六世(Paul VI)著,劉鴻蔭譯,《敬禮聖母勸諭》,台北市,1976。
保羅里格爾(Paul Ricoeur)著,《惡的象徵》,翁紹軍譯,台北市:桂冠,1992。
施安堂譯,《希臘拉丁教父神學選集》,台北市,1972。
段特?龍傑內克(Dwight Longenecker)、大衛?葛斯塔森(David Gustafson)合著,張令?譯,《耶穌的母親瑪利亞:揭開基督宗教最難解的謎團》,台北市:啟示,2004。
胡國禎主編,《女性神學與靈修》,台北市:光啟,2003。
胡國禎主編,《從現代女性看聖母》,台北市:光啟,2003。
若望保祿二世(John Paul II)著,《論救主之母》通諭,台北市:中國主教團秘書處,1987。
若望保祿二世(John Paul II)著,中國主教團秘書處編譯,《第三個千年之將臨之際宗座文告》,台北市:天主教教務協進會,1995。
若望保祿二世牧函,中國主教團秘書處編譯,《聖母年論「婦女的尊嚴與聖召」》,台北市:天主教教務協進會,1988。
韋捷著,周鳳芝譯,《聖地風俗習慣》,香港:天道書樓,1997。
剛恆毅著,《維護宗教藝術》,台北市:主徒會,1977,9頁。
原著不詳,陳金婉譯,《猶太人的父母──如何教養孩子》,台北市:文笙,1997。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高宜揚著,《李克爾的解釋學》,台北市:遠流,1990。
高慧琳,〈聖母瑪利亞:聖神的畫像〉,《從現代女性看聖母》,台北市:光啟,2003。
張春申著,《耶穌的母親》,台北市:光啟,1986。
張春申著,《耶穌基督與聖母瑪利亞》,台中市:光啟,1980。
張春申著,《聖神的寬、廣、高、深》,台北市:光啟,1996。
張春申著述,李柔靜編寫,《救主耶穌的母親──聖母論》,台北市:光啟,2002。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宗座牧函,台灣主教團秘書處編譯,《童貞瑪利亞玫瑰經》,台北市:天主教教務協進會,2003。
梁工主編,《圣??代的?太社?与民俗》,北京:宗教文化,2001。
梁雅明著,《孺》,香港:思高聖經學會,1985。
麥肯娜(Megan McKenna)著,蔡時、張令熹譯,《瑪利亞──幽影中的恩寵》,台北市:光啟,1999。
斐古白(Rev. A. Biskupek)著,宋澹盎譯,《聖母禱文詳解》,香港:真理學會,1955。
黃懷秋,〈永遠的女神:從女性神學到女神學〉,《婦女與宗教:跨領域的視野》,台北市:里仁書局,2003。
黃懷秋,〈和女性神學家談「天」〉,《女性神學與靈修》,台北市:光啟,2003。
溫保祿編譯,《救主之母瑪利亞》,台中市:光啟,1969。
聖蒙福(St. Louis Maria de Montfort)著,待示村魯譯,《真誠孝愛聖母》,台南市:聞道,2001。
葉寶貴,〈聖母瑪利亞的千種面貌〉,《從現代女性看聖母》,台北市:光啟,2003。
鄒逸蘭等著,《回到生命的原點》,台北市:天主教教務協進會,1995。
瑪?、理查?(Mary Jo Meadow, Richard D. Kahoe)著,《宗教心理學—?人生活中的宗教》,四川:人民,1990。
劉賽眉著,《懿:聖母神學與基督徒生活》,香港:聖母軍督察區團,1983。
蔡愛美,〈瑪利亞與今日的女性〉,《從現代女性看聖母》,台北市:光啟,2003。
鄧繼強著,《聖母慶節及其神學》,台中市:聖化,1970。
黎志添著,《宗教研究與詮釋學:宗教學建立的思考》,香港:中文大學,2003。
穆宏志,〈新約中的聖母〉,《從現代女性看聖母》,台北市:光啟,2003。
羅蘭德富(Roland De Vaux)著,楊世雄譯,《古經之風俗及典章制度》,台中市:光啟,1981。
蘿特(Rosemary Radford Ruether)著,楊克勤、梁淑貞譯,《性別主義與言說上帝》,香港:道風書社,2004。
?文明著,《上帝与女性:?統基督教文化?野中的西方女性》,武?:武?大學,2003。
榮格學派
C. S. Hall和V. J. Nordby著,史德海、蔡春輝譯,《榮格心理學入門》,台北市:五洲,1988。
卡爾?榮格(Carl G. Jung)主編,龔卓軍譯,《人及其象徵》,台北縣:立緒,1999。
卡爾?榮格(Carl G. Jung)等著,黎惟東譯,《自我的探索:人類及其象徵》,台北市:桂冠,1991。
申荷永著,《心理分析入門》,台北市:心靈工坊,2004。
安東尼?史蒂芬斯(Anthony Stevens)著,薛絢譯,《夢:私我的神話》,台北縣:立緒,2000。
艾倫伯格(Henri F. Ellenberger)作,廖定烈、楊逸鳴譯,《發現無意識:動力精神醫學的歷史與演進》第三冊,台北市:遠流,2002。
艾瑞旭?諾伊曼(Erich Neumann)著,呂健忠譯,《丘比?與賽姬:女性心靈的發展》,台北縣:左岸文化,2004。
佛洛姆(Erich Fromm)著,欣瑜譯,《心理學與宗教》,台北市:有志,1971。
佛德芬(Frieda Fordham)、伊萬斯(Richard I. Evans)著,陳大中譯,《榮格心理學》,台北市:結構群,1990。
拉德米拉?莫阿卡寧(Radmila Moacanin)作,江亦麗、羅照輝譯,《榮格心理學與西藏佛教:心理分析曼荼羅》,台北市:商務,1994。
施春?著,《心?本体的探索:神秘的原型》,哈??:黑?江人民,2002。
約瑟夫•坎柏(Joseph Campbell)作,《神話的智慧:時空變遷中的神話》,台北縣:立緒,1996。
修茲(H. Stuart Hughes)撰,李豐斌譯,《意識與社會:1890年至1930年間歐洲社會思想的新取向》,台北市:聯經,1986。
埃利希?諾伊曼(Erich Neumann)著,李以洪譯,《大母神:原型分析》,北京:東方,1988。
容格著,葉頌壽譯,《未發現的自我》,台北市:晨鐘,1974。
容格著,蘇克譯,《尋求靈魂的現代人》,台北市:遠流,1990。
常若松作,《人類心靈的神話:榮格的分析心理學》,台北市:貓頭鷹,2000。
榮格(C. G. Jung) 著,劉國彬、楊德友合譯,《榮格自傳:回憶、夢、省思》,台北市:張老師,1997。
榮格著,楊儒賓譯,《東洋冥想的心理學:從易經到禪》,台北市:商鼎,1994。
盧德著,《榮格宗教心理學與聖三靈修》,台北市:光啟,2004。
戴維?方坦納(David Fontana)著,何盼盼譯,《象徵的名詞》,台北市:知書房,2003。
黛比?福特(Debbie Ford)著,黃漢耀譯,《黑暗,也是一種力量》,台北市:快意人生,2001。
論文
林慈淑撰,《心理學家容格其人及思想之初步研究》,輔大歷史碩士論文(未出版),1985。
黃懷秋,〈女性靈修的特質:以基督宗教和後基督宗教為研究方向〉,台北縣:輔仁大學宗教系「宗教靈修傳統研討會」(未出版),2002。
楊素娥撰,《榮格分析心理學派之神話觀》,輔大宗教碩士論文(未出版),1998。
期刊
朱修德〈現代教會有關聖母敬禮的訓導〉《神學論集》78期(1988),521~539頁。
李茂能〈從佛洛伊德看榮格〉《教師之友》廿八卷一期(1987),31~35頁。
房志榮〈以色列的生命力〉《神學論集》140期(2004),204~220頁。
高詠慈〈聖母遊行的神學反省〉《神學論集》95期(1993),17~28頁。
張春申〈聖母信理的神學解釋〉《神學論集》143期(2005),101~113頁。
張春申〈聖母瑪利亞:「共救贖」、轉求與典型〉《神學論集》75期(1988),75-93頁。
張春申〈聖母論在梵二之後的動向〉《神學論集》122期(1999),471~478頁。
莫尼加?郝爾威(Monica K. Hellwig)〈重新看聖母瑪利亞〉《神學論集》107期(1996),81~87頁。
陳文珊〈耶穌如何是基督?〉《玉山神學院學報》第十期(2003.6),93~116頁。
黃懷秋〈瑪利亞:基督徒的模範〉《神學論集》95期(1993),47~58頁。
劉賽眉〈瑪利亞──教會的典型與母親〉《神思》13期,1992,10~18頁。
錢玲珠〈聖像與信仰〉《神思:信仰與藝術》60期(2004),24~40頁。
英文
Belan, Kyra, Madonna from Medieval to Modern, New York: Parkstone Press, 2001
Boff, Leonardo, The Maternal Face of God : The Feminine and Its Religious Expressions, Trans. by Robert R. Barr and John W. Diercksmeier, San Francisco: Harper & Row, 1987
Fiorenza, Elizabeth Sch?ssler, Jesus, Miriam’s Child. Sophia’s Prophet, London: SCM Press, 1944
Greeley, Andrew M., The Mary Myth : On the Femininity of God, New York: Seabury press, 1977
Healy, Margaret I., Mary, Seat of Wisdom, Reflection of the Feminine of God, Mary According to Women, Editor Carol Frances Jegen, Kansas City : Sheed & Ward : Leaven Press, 1985, pp.33~50
Jacobi, Jolande, The Psychology of C. G. Jung: an introduction with illustration,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8
Johnson, Elizabeth A., Mary and the female face of God, Theological Studies 50(1989), Milwaukee, WI: Theological Studies, Inc., pp.500~526
--The Symbolic Character of Theological Statements about Mary, Journal of Ecumenical Studies, 22:2(Spring, 1985),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p. 312~336
Jung, Carl Gustav, Ed. By Patricia Berry . The 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the Mother Archetype, Fathers and Mothers, (Dallas, Texas: Spring Publications, 1990)
--The Archetypes and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 The Collected Works of C. G. Jung, Vol. 9, Part I, 1986
--Psychology and Religio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0.
--Two Essays On Analytical Psychology, trans. R. F. C. Hull, 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7
Neumann, Erich, Tr. Raplh Manheim, The Great Mother: an Analysis of the Archetype, 2nd ed, 1955,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p, 1963
Richo, David, Mary within:a Jungian contemplation of her title and powers, New York: Crossroad Publishing Company, 2003
Tillich, Paul, Dynamics of Faith, New York: Harper & Row Press, 1957
網站
“Catholic Encyclopedia”
http://www.newadvent.org/cathen/09287a.htm (July, 2005)
“Dayton University”
http://www.udayton.edu/mary/meditations/neweve.html (May, 2006)
“Im?genes”
http://www.encuentra.com/includes/aplicacion.php?IdApp=clipart&filtro=Autor=77&IdSec=292&IdAppClr=clipartautores&SubClass=Simone%20Martini (May, 2006)
“Mus?e national du moyen age” http://www.musee-moyenage.fr/pages/page_id18623_u1l2.htm (May, 2006)
“Thais”
http://www.thais.it/scultura/sch00083.htm (May, 2006)
“The New Alchemy Website” http://web.ukonline.co.uk/phil.williams/Uroboros.htm(May, 2006)
「天主教資訊小集」
http://www.cathlinks.org/advent.htm (May, 2006)
「西洋名畫欣賞」
http://vr.theatre.ntu.edu.tw/artsfile/ (May, 2006)
「西班牙馬德里普多拉博物館」
http://museoprado.mcu.es/i73.htm (May, 2006)
「希伯來神話資料」
http://blog.verycd.com/dlm/cmd=showentry&eid=2464 (May, 2006)
「每月icon」
http://theology.org.hk/icon/icon_guide.asp (May, 2006)
「泰特Tate美術館」 http://www.tate.org.uk/servlet/ViewWork?cgroupid=999999961&workid=12768 (May, 2006)
「無原罪特恩」
http://www.hkccl.org.hk/dc_doc/mary5.doc (May, 2006)
「義大利.佛羅倫斯.烏菲茲美術館 精選典藏品賞析」http://www.books.com.tw/activity/2004_finearts/pic_a_02.html (May, 2006)
「聖母升天在天主教教友培育中的角色和地位」http://www.dolf.org.hk/hotline/faith/43719.htm (May, 2006)
「聖母的雙親聖雅敬和聖安納」http://www.catholic.org.tw/cathlife/2003/2520/15.htm (May, 2006)
「聖母顯現」
http://newhamg.myweb.hinet.net/10/page10.htm (July, 2005)
「達文西與神聖女性信仰」http://www.rotary2000.org/PDG/PDG_Home/12-Rotary_Family/Reader/27/01-10.htm (May, 2006)
「雕刻藝廊(Sculpture Gallery)」http://www.sculpturegallery.com/sculpture/pieta_monument_size.html (May, 2006)
「????」
http://www.apoints.com/literature/mhxs/200306/930.html (May, 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