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仁大學
學術資源網

記錄編號6378
狀態NC094FJU00183008
助教查核
索書號
學校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宗教學系
舊系所名稱
學號491906015
研究生(中)陳省身
研究生(英)Singshen Chen
論文名稱(中)台灣當代佛教瑜伽燄口施食法會研究
論文名稱(英)A Study on the Taiwanese contemporary buddhist yoga ulka-mukha bestow food assembly A Study on the Taiwanese contemporary buddhist yoga ulka-mukha bestow food assembly A Study on the Taiwanese contemporary buddhist yoga ulka-mukha bestow food assembly
其他題名
指導教授(中)吳永猛教授
指導教授(英)
校內全文開放日期
校外全文開放日期
全文不開放理由
電子全文送交國圖.
國圖全文開放日期.
檔案說明
電子全文
學位類別碩士
畢業學年度94
出版年
語文別中文
關鍵字(中)瑜伽燄口施食 三密相應 江浙佛教 本土佛教 演法
關鍵字(英)
摘要(中)摘要 燄口施食法會,主要是通過主法的金剛上師,經由身結手印,口誦真言,意持觀想,以?到身、口、意三密相應,即身變化為本尊聖觀音,進而能為鬼道眾生,變現甘露法食,講經說法,期能使鬼道眾生超生佛國淨土。 燄口施食儀式在明清時,隨著移民傳入台灣;並隨著時空變化有著不同的傳承進入台灣,可以用第二次世界大戰為分期點,在在第二世界戰前雖然可分為明清和日治時期,但在戰前燄口傳承是以閩南傳承的本土佛教傳承為主,包括來自福建閩南鼓山湧泉寺和泉州開元寺以及福州雪峰崇聖寺傳承的版本。唱誦腔調則用鼓山腔或福州腔。 戰後由於國民政府來台,江浙系統的燄口傳承便一起引入了台灣並深刻影響到台灣本土佛教燄口演法的發展及變化。戰後民國三十八年,江浙和蘇北法師來到台灣,則引進常州天寧寺和南京寶華山的版本和唱誦。而這些以中國佛教會為主的法師,透過戰後在台復會的中國佛會傳戒等方式,深深影響到台灣本土佛教的燄口演法以及唱誦。在解嚴前為透過中國佛教會強勢主導台灣的燄口唱誦和演法,其影響力直到解嚴後,使本土佛教燄口演法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和改變。時至今日在台灣中生代以及新生代的燄口施食法師便形成融會閩南以及蘇北特色的燄口演法唱誦現象。透過演法的比較便可以體會「千家燄口百家經懺」這句話的意涵。 台灣燄口施食法會可以說是相當普遍,不管是大型法會的圓滿日普施和民間喪葬功德超度佛事,亦或地方宮廟祈安禮斗建醮圓醮,都能看到燄口儀式的展演。燄口施食的性質又可分消災的「陽燄口」和超度的「陰燄口」,因此為活人做生日可以放燄口︰為死人做超薦亦可放燄口。齋主依財力可以請法師為自己一家放燄口謂之「獨姓燄口」;亦能參加寺院道場大眾法會,謂之「眾姓燄口」。由此可知燄口施食法會,在台灣可以說是最流行的法會,會如此普遍流傳,是由於其儀文演法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其超度的範圍遍及水陸一切男女有情眾生,充分顯現觀音菩薩悲心處處現的大乘佛教精神。法會中也展現出融會漢文化的儀式內涵;不管是調合餓鬼和孤魂的觀念或是將五佛和五方五行作搭配;亦或將佛道二教的地獄思想進行融會;都可以看出來燄口法會是佛教中土化儀式的重要代表作品。透過密乘的經論教理對燄口施食法會進行法義的分析,可以看出燄口演法的次第可以分成︰包括結界、皈依、發心、獻供的前行,及入定修觀生起觀音本尊,行破獄、施食、除障的正行,及最後功德回向的結行修法次第。 金剛上師透過本身的地水火風空識六大的無礙調和及任運四大曼茶羅,和身口意三意相應便能行法。燄口演法中也包括了觀音諸尊修持法要。 目前台灣燄口施食法會主要透過一群精通各式經懺法儀的瑜伽教僧來進行,教界也透過這些經懺法會的經營,興建各種志業。寺院道場的各式經懺法會,是度化眾生的方便法門,亦是順應世俗世間的弘法要件。院道場透過興辦各式的法會,一方面可以支付道場沉重的經濟負擔;另一方若是要進行道場建設也可透過法會募集資金。佛寺道場則透過經懺仲介公司找經懺僧們來進行各項的經懺法會。 在佛事中議定價錢等,將使神聖的音聲佛事,成為交易的商業行為,這就失去宗教生死關懷的普世價值。出家人學習經懺是本分之事,而運用經懺來弘法利生,更是天經地義的事。但出家人如把應赴經懺當為日常行事,在金錢堆中打滾,則會日久失去道心。因此主持燄口施食等經懺法事的瑜伽教僧,應提昇自己的修行層次,使佛事儀軌成為弘法利生,自利自人的菩薩志業。透過宗教儀式內涵理論,探究燄口儀式的功能意涵,便可體會到一場燄口施食法會的靈驗與否,儀式法者金剛上師,具有關鍵性要素。一場法會的成功,便可使參與信眾與孤魂亡靈獲得生命安頓和靈性提昇;加深宗教體驗修為,這是宗教儀式最大的功用。而燄口儀式的展現功能,就是體現聖觀音普濟群生的本懷,即千處祈求千處現,苦海常作渡人舟。一場如法相應的法會,便可使參與者的身心靈與法相會達到真善美的佛國聖境,當下即是觀音菩薩的普陀洛伽淨土。
摘要(英)
論文目次目錄 摘要 1 目錄 3 第一章 緒論 4 第一節 研究動機和目的 4 第二節 文獻回顧 6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理論 17 第四節 研究範圍及全文架構 21 第二章 台灣當代瑜伽燄口施食法會現況 23 第一節 燄口儀式傳入台灣的時空演變 23 第二節 演法傳承代表人物 38 第三節 燄口舉行的類別場域 57 第三章 燄口施食的儀式分析 72 第一節 儀式結構分析 72 第二節 諸家演法之比較 92 第三節 燄口施食法義分析 111 第四章 法會的文化意義之探討 147 第一節 融合漢文化的儀式內涵 147 第二節 法會的功能意涵 160 第三節 法會經營及其省思 175 第五章 結論 191 附錄一 田野紀錄表 197 附錄二 訪談紀錄表 204 參考文獻 208
參考文獻參考文獻 ﹙一﹚ 地方誌書 ﹙1﹚ 陳光達編的《台灣縣志》,清康熙五十九年。 ﹙2﹚ 《重修福建臺灣府志》,清乾隆六年。 ﹙3﹚ 王必昌的《重修臺灣縣志》,清乾隆十七。 ﹙4﹚ 王瑛曾的《重修鳳山縣志》,清乾隆29年。 ﹙二﹚ 道藏 ﹙1﹚ 《洞真太上紫度炎光神元變經》,《正統道藏.正乙部.廣字號》,台北市:新文豐出版社,民國77年。 ﹙三﹚ 藏經原典 ﹙1﹚ 元魏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正法念處經?卷16》,《大正藏》冊17,台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75年。 ﹙2﹚ 唐 不空譯,《佛說施餓鬼甘露味大陀羅尼經》。《大正藏》冊 21,台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75年。 ﹙3﹚ 唐 不空譯,《佛說甘露經陀羅尼咒》,《大正藏》冊21台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75年。 ﹙4﹚ 唐 不空譯,《施諸餓鬼飲食及水法》,《大正藏》冊21 ﹙5﹚ 唐 不空譯,《佛說救拔燄口餓鬼陀羅尼經》,《大正藏》冊21,台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75年。 ﹙6﹚ 唐 不空譯,《瑜伽集要燄口施食起教阿難陀緣由》,《大正藏》冊21,台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75年。 ﹙7﹚ 不空譯,《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論》, 《大正藏》冊32,台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75年。 ﹙8﹚ 唐 不空譯,《阿唎多羅陀羅尼阿嚕力經》,《大正新修大藏經 》冊20,台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75年。 ﹙9﹚ 唐 不空譯《七俱胝佛母所說准提陀羅尼經》,《大正藏經》冊20,台北市:新文豐出版社,民國72年1月。 ﹙10﹚ 唐 不空譯《攝無礙大悲心大陀羅尼經計一法中出無量義南方滿願補陀落海會五部諸尊等弘誓力方位及威儀形色執持三摩耶?幟曼荼羅儀軌》,《大正藏 》冊20,台北市:新文豐出版社,民國72年1月。 ﹙11﹚ 唐 善無畏共沙門一行譯,《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 (卷1)》,《大正藏》冊18,台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75年。 ﹙12﹚ 唐 善無畏譯《七俱胝獨部法》,《大正藏》冊20,台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75年。 ﹙13﹚ 唐 伽梵達摩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大正藏》冊20,台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75年。 ﹙14﹚ 唐 不空譯《無量壽如來觀行供養儀軌》,《大正新修大藏經》冊19,台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75年。 ﹙15﹚ 唐 天息災譯《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卷3》,《大正藏 》冊20,台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75年。 ﹙16﹚ 唐玄奘譯,《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31》,《大正藏》冊29,台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75年 ﹙17﹚ 唐 阿謨伽三藏撰,《焰羅王供行法次第?卷1》,《大正新修大藏經 二十一冊》,台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75年。 ﹙18﹚ 唐 成都麻大聖慈恩寺沙門 藏川 述,《佛說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卍新纂續藏經》冊1,台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75年。 ﹙19﹚ 宋 施護譯,《佛說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三昧大教王經?調伏一切世間大曼拏羅廣大儀軌分第十五〉》,《大正藏》冊18,台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75年。 ﹙20﹚ 宋 法賢 譯,《佛說瑜伽大教王經?卷1》,《大正藏》冊18,台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75年)。 ﹙21﹚ 道 集《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大正大藏》冊46,台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75年。 ﹙四﹚ 施食相關科儀書 ﹙1﹚ 明 蓮池大師補註,優婆塞演濟重編,《瑜伽燄口施食要集詳註》,台北市:佛教出版社,1982年。 ﹙2﹚ 《瑜伽燄口施食要集詳》,台中市:瑞成出版社,1982年。 ﹙3﹚ 福聚法師《瑜伽燄口施食觀註儀》,南京:天寧寺,清道光十八年。 ﹙4﹚ 不動法師《瑜伽施食集要儀範》,北京:廣濟寺,清道光十八年。 ﹙5﹚ 福聚法師《瑜伽燄口觀想指南》,南京:天寧寺,清道光十八年。 ﹙6﹚ 盛萱法師《佛事觀門》,福州:湧泉寺,清光緒十四年。 ﹙7﹚ 高雄元亨寺會清法師提供之演法秘藉。 ﹙8﹚ 釋真常集,釋智雄重編《大甘露門施食要集》,台中市:國際佛教文化出版,1964年。 ﹙9﹚ 陳文富,《佛門必備課誦本》,台北市:佛教出版社,1982年。 ﹙五﹚ 密乘經論法本 ﹙1﹚ 大元帝師 發思巴 述 持咒沙門 莎南屹囉 譯《如來頂髻尊勝佛母現證儀》台北市:故宮博物院,西元2000年。 ﹙2﹚ 大元帝師 發思巴 《大乘要道密集》台北市:自由出版社,民國九十二年。 ﹙3﹚ 第一世工珠 (蔣貢康楚) 仁波切,《水食子》,台北市:大藏出版社,民國93年。 ﹙4﹚ 不空譯,《金剛頂一字頂輪王瑜伽一切時處念誦成佛儀軌》,台北市:新文豐出版社,民國63年12月。 ﹙5﹚ 中國藏語系高級華學院研究室及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編《藏密真言寶典》,北京市:宗教文化出版社,西元2001年。 ﹙6﹚ 王宏願著,《密宗綱要》,台北市:天華出版公司,民國70年10月。 ﹙7﹚ 竹巴噶舉佛學會 譯 《竹巴噶舉二十八本尊?喀薩巴尼觀音修持儀軌》,台北市:竹巴噶舉佛學會,民國95年4月。 ﹙8﹚ 清 續法集,《楞嚴咒疏》,台北市:大乘講堂,民國81年1月。 ﹙9﹚ 林光明編,《新編大藏全咒》,台北市:嘉豐出版社,2001年。 ﹙10﹚ 東主才讓著,《藏傳佛教密咒總集》,台北市:大千出版社,民國92年。 ﹙11﹚ 則一編,《中國藏密寶典》冊4,北京市:民族出版社,西元2000年。 ﹙12﹚ 阿闍黎密林著述,《密教通關》,台北:大千出版社,2005年。 ﹙13﹚ 楊堅噶威洛覺,袞謙貝尼瑪著,法護譯《生起次第釋 論集三身集論及儀軌通則口訣總集合訂本》,台北市:大藏出版社,西元2002年12月。 ﹙14﹚ 敦都仁波切著,《喜悅 生圓次第綱要 雙身法》,台北市:中華敦都佛學會,民國92年12月。 ﹙15﹚ 敦都仁波切著,《密咒寶典》,台北市:中華敦都佛學會,民國94年12月。 ﹙16﹚ 金剛空海 撰,《解深密經註 弘法大師雜著八種》,台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86年。 ﹙17﹚ 談鍚永著,《密宗名相》,台北市:全佛文化事業有限 公司,民國91年12月。 ﹙18﹚ 普力宏上師 著,《中國密宗概要》,台北市:大乘講堂,西元2000年1月。 ﹙六﹚ 專書 ﹙1﹚ 于凌波,《民國高僧傳續編》,台北市:照明出版社,二零零零年八月。 ﹙2﹚ 于凌波,《中國近代佛門人物誌第四集》,台北市:慧炬出版社,民國87年6月。 ﹙3﹚ 太虛大師,《太虛大師全書精19?文叢2》。 ﹙4﹚ 唐百丈禪師著,清儀潤述,《百丈叢林清規證義》,香港:香港佛經流通處,民國72年1月。 ﹙5﹚ 伊利亞德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台北:桂冠出版社,2000年。 ﹙6﹚ 宋錦秀,〈第一章.導論〉,《傀儡、除煞與象徵》,台北市:稻鄉出版社,民國83年12月。 ﹙7﹚ 吳永猛,《台灣民間信仰儀式》,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 ﹙8﹚ 印順導師著,《華語集第四冊》,竹北市:正聞出版社,民國72年1月。 ﹙9﹚ 黃懺華 著,《佛教各宗大綱》,台北市:天華出版公司,民國69年8月。 ﹙10﹚ 虛雲老和尚《虛雲和尚法匯?規約》,台北市:修元禪院,1997年。 ﹙11﹚ 禪慧法師編撰,《覺力禪師年譜?台灣佛教史傳》,台北市:台北市三慧講堂,一九八一年十月。 ﹙12﹚ 陳木子,《曹洞宗東和禪寺》,台北市:財團法人台北市東和禪寺,2004年6月。 ﹙13﹚ 釋默如,《默如叢書第五冊?雜著》,台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5月。 ﹙14﹚ 靈鷲山文化編著,《時間與空間的旅行—天地冥陽水陸普度大齋勝會》,台北市:靈鷲山般若文教基金會附設出版社,2001年8月。 ﹙15﹚ 圓通學舍編《唱誦利人天》,台北縣永和市:圓通學舍,民國八十四年九月。 ﹙16﹚ 蓮池大師著,《竹窗隨筆?竹窗三筆》,﹙台北市:佛陀教育基金會出版,2003年 。 ﹙七﹚ 期?論文 ﹙1﹚ 江燦騰,〈大崗山法脈傳承史﹙續﹚?3高雄縣田寮鄉日月禪寺與圓宗法師系統〉,《慈恩雜誌?161期雙月刊》,高雄市:宏法寺,二00一年十月。 ﹙2﹚ 李豐楙,〈台灣民間禮俗中的生死關懷〉,《哲學雜誌》第8期,台北市:哲學雜誌社,1994年4月。 ﹙3﹚ 周熟迦,〈燄口〉,中國佛教協會主編《中國佛教?第二輯》,上海市:東方出版中心,1982年 。 ﹙4﹚ 圓融,〈會泉大師弘法台灣憶往〉,《會泉大師廿週年紀念刊》,﹙新加坡:南洋佛學書局,西元一九九六年。﹚,頁152。 ﹙5﹚ 廣範,〈悟一法師生平簡介〉,《香港佛教524期》,香港:香港佛教聯合會,西元200四年一月。 ﹙6﹚ 郭玉茹,〈淺論瑜伽燄口——從台灣佛光山寺瑜伽燄口法會談起〉,《2000年佛學研究論文集?佛教音樂2》台北: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 。 ﹙7﹚ 弘道法師,〈釋守成老和尚略傳〉,《法音集﹙一﹚?佛教典故》,桃園市:佛緣講堂,西元二零零一年八月。 ﹙8﹚ 何麗華著,〈第四章 燄口音樂分析〉,《佛教燄口儀式與音樂之研究—以戒德長老為主要研究對象》,台南市: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民國89年6月。 ﹙八﹚ 日文專書 ﹙1﹚ 大淵忍爾和鎌田茂雄等人所編《中國人的宗教禮儀》,東京:福武書店,1983。
論文頁數215
附註
全文點閱次數
資料建置時間
轉檔日期
全文檔存取記錄
異動記錄M admin Y2008.M7.D3 23:18 61.59.16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