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仁大學
學術資源網

記錄編號6379
狀態NC094FJU00183010
助教查核
索書號
學校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宗教學系
舊系所名稱
學號493906186
研究生(中)黃富巧
研究生(英)Huang Fu Chiao
論文名稱(中)墨子與耶穌之愛的比較
論文名稱(英)A Comparative Study of Love of Mo Tzu and Jesus
其他題名
指導教授(中)莊慶信
指導教授(英)Juang Ching Shinn
校內全文開放日期不公開
校外全文開放日期不公開
全文不開放理由
電子全文送交國圖.同意
國圖全文開放日期.2006.07.26
檔案說明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01
學位類別碩士
畢業學年度94
出版年
語文別中文
關鍵字(中)墨子 墨子十論 耶穌 四部福音 愛
關鍵字(英)Mo Tzu Ten Theses of Mo Tzu Jesus the Four Gopsels Love
摘要(中)在多變而動盪的時代流動下,「愛」這個話題卻永不退流行。然而,「愛」到底是什麼呢?筆者認為愛是人類的天性,並且,愛在人類歷史長河裡扮演著最重要的角色,愛在生命的過程中肯定了它自身的完整性。不過,今日的人們開始對愛抱持著疑惑與不安,並且社會上亦出現了一些破裂和暴力的愛。那麼,對「愛」的探討與實踐,是筆者內在深處的聲音,亦是撰述本文的動機。因此,身為現代人、中國人以及基督徒的筆者,渴望從中國文化與基督信仰的會晤之中,探求愛的真諦與價值,為現今的人們與社會,重拾起那份對「愛」的真摯,進而思索基督信仰的中國化、中國文化的基督化的發展可能。 本文採用文獻分析法、歷史研究法、範疇整理法、詮釋研究法、對話辯證法、比較分析法等方法來進行研究,一共分為五章: 第一章 墨子與耶穌的時代背景及其思想源流,是採用文獻分析法與歷史研究法來切入,為顯出墨子與耶穌之愛的歷史背景與事件意義。 第二章 從《墨子》與《新約》合論墨子與耶穌的愛,是採用文獻分析法與範疇整理法來研究,為在墨子與耶穌的整體思想中呈現出兩人愛的藍圖,並以「墨子十論」與「四部福音」為主來論述墨子與耶穌的愛。 第三章 墨子與耶穌之愛的分析是採用文獻分析法、詮釋研究法來剖析墨子與耶穌的愛,主旨在透過兩人對愛的內涵與實踐來進行解釋、理解和批判,又以對話辯證法來研究互為主體來進行對話性的辯證,期盼從對話的主題上取得一致的平台,以作出自身的判斷-或是贊同,或是反對,因而通過他者更能認識、理解自己的主張。 第四章 墨子與耶穌之愛的比較是採用比較分析法來研究,並以通觀、局部、襯托、批評和融?比較,這五種方法來省思兩者之愛的異同,因此見到兩者那麼的相似且彼此相互呼應,不過兩者很大的相異之處,乃是二者具有不對等的距離:墨子是人,而耶穌基督則是人亦是神。 第五章 墨子與耶穌之愛的時代意義是採用文獻分析法與歷史研究法來研究,並從兩者之愛對今日的貢獻與和平的啟發來做探討。肯定墨子之愛持續在中國文化之中,並以加惠天下人的大愛,符應了全球倫理的宣言,而耶穌之愛則是實踐在追隨祂的基督徒的生命之中,特別是對生命的服務。墨子認為愛利人利己,能創造雙贏的局面,使世界和平有了可能,而耶穌則是以寬恕、釋放和治癒的愛情,開啟了世界和平的希望。 最後,本研究肯定墨子與耶穌為我們每一個人活出一條愛的道路,這條道路是真摰且是可能的,因為人與人之間具有可感性、互通性。並且讓我們認出愛具有整體、全部、仁義 、涵利的特質,愛超越時空,沒有界限,亦不需任何條件或是目的,因為愛的本質就是可愛的、美好的。所以,墨子放眼天下,耶穌成全生命,前者是充斥了兼愛的真摯,後者實踐了愛的真實與永恆,為我們帶出愛的價值與希望-永恆的可能、 大愛的可行,答覆了唯有愛能使生命緊緊結合的事實。
摘要(英)In turbulent days, the seemingly ancient topic “love” is always the new one. What is love? Love is the deep-rooted nature of human persons. Love has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and manifested its integrity in the process of life during human history. Nowadays, however, people begin to feel dubious and disquieted about love because love becomes to be so twisted that it results in disharmony and violence. Therefore, in order to respond today’s challenges, the researcher followed the inner voice to write this thesis researching the essence and practice of love. As a member of this generation, a Chinese and a Christian, the researcher wishes to rediscover the true meaning and value of love out of the encounter between Chinese culture and Christian faith, and to help the contemporaries to recover the confidence in love. Furthermore, the researcher also discusses in this thesis the possibility of the inculturation of Christianity and the Christianiz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The methods applied in this thesis are as follows: documental analysis, historical research, categorical establishment, hermeneutics, dialectic dialogue,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There are five chapters: In chapter one, the researcher adopts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l analysis and historical research to study the background of Mo Tzu and Jesus, as well as the source of their thought. Throughout such study, we could discover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meaning of Mo Tzu and Jesus’ thought. In chapter two, using Mo Tzu and the New Testament, the researcher adopts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l analysis and categorical establishment to study love in the context of Mo Tzu and Jesus’ whole thought. And then we narrow our horizon to Ten Theses of Mo Tzu and the Four Gospels to further study their vision about love. In chapter three, the researcher adopts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l analysis and hermeneutics to analyse, to interpret, to understand and to criticize the meaning and the practice of love of Mo Tzu and Jesus. The researcher also adopts the method of dialectic dialogue to further understand one’s assertion through another’s eyes based on the intersubjectivity. In chapter four, the researcher adopts the method of comparative analysis to speculate about love the common or different viewpoints of Mo Tzu and Jesus. Although they have some similar opinions, they are quite different in some aspects. Some of their outlooks on love have ontological differences because one is pure human while the other is both human and God. In chapter five, the researcher adopts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l analysis and historical research to show, based on the two positions, the meaning of love, and to investigate their contribution to and the enlightenment for this generation. Mo Tzu’s assertion about love has continuously influenced Chinese culture and it corresponds to the global ethics. However, Jesus’ teaching about love affects the whole life of Christians and their service for life. Mo Tzu argued that love benefits both the one who loves and the one who is loved, and love makes world peace possible. Jesus, however, builds up the hope of world peace by his forgiving, freeing and healing love. Finally, the researcher confirms that both Mo Tzu and Jesus showed us the way of love. This way is authentic and possible because human beings share the common human nature. Love’s attributes are integrity, benevolence and righteousness. Love always benefits both parties and transcends time and space. Love needs no conditions or purposes and has no boundary. The essence of love is charity and charm. Mo Tzu concerned the whole world with wholehearted love while Jesus fulfills human life with the practice of love and reveals the value, the feasibility and the eternity of love. Only love can unite all peoples.
論文目次目  次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i 導論……………………………………………………………………………… 1   一、文獻回顧……………………………………………………………… 1   二、研究範圍與重要性…………………………………………………… 4   三、研究方法……………………………………………………………… 4   四、問題的陳述…………………………………………………………… 6   五、論文架構與架構圖…………………………………………………… 6   六、名詞解釋……………………………………………………………… 8 第一章 墨子與耶穌的時代背景及其思想源流 ……………………………… 14  第一節 墨子與耶穌的時代背景 …………………………………………… 14  第二節 墨子與耶穌的思想源流 …………………………………………… 29 第二章 從《墨子》與《新約》合論墨子與耶穌之愛 ……………………… 49  第一節 從《墨子》看墨子之愛 …………………………………………… 49  第二節 從《新約》看耶穌之愛 …………………………………………… 63 第三章 墨子與耶穌之愛的分析 ……………………………………………… 79 第一節 墨子與耶穌之愛的內涵 …………………………………………… 83 第二節 墨子與耶穌之愛的實踐 …………………………………………… 89  第三節 從墨子與耶穌互為主體的角度來評估兩者之愛 ………………… 97  第四節 從佛洛姆與魯易斯的愛觀來剖析墨子與耶穌之愛……………… 107 第四章 墨子與耶穌之愛的比較……………………………………………… 114  第一節 墨子與耶穌的時代背景及其思想源流之通觀比較……………… 115  第二節 墨子與耶穌之愛的局部比較……………………………………… 119  第三節 墨子與耶穌之愛的融?比較……………………………………… 123  第四節 墨子與耶穌之愛的襯托比較 ……………………………………… 126  第五節 墨子與耶穌之愛的批評比較 ……………………………………… 134 第五章 墨子與耶穌之愛的時代意義………………………………………… 141  第一節 墨子之愛的時代意義……………………………………………… 141  第二節 耶穌之愛的時代意義 ……………………………………………… 156 結論……………………………………………………………………………… 175 參考書目………………………………………………………………………… 179 附錄……………………………………………………………………………… 190 表  目  次 表1:從質疑兼愛的問題探討耶穌成全的愛………………………………… 127 表2:從墨子的「三表法」看耶穌成全的愛………………………………… 128 表3:從「戰事鉤拒」、「功皆未至」談耶穌成全的愛……………………… 129 表4:從「真福八端」談墨子的兼愛………………………………………… 132 表5:從反對耶穌的問題探討墨子的兼愛…………………………………… 133 表6:從耶穌「成全的愛」談墨子的兼愛…………………………………… 134 表7:從魯易斯的愛觀看墨子與耶穌之愛…………………………………… 136 表8:以愛的五元素審視墨子與耶穌之愛…………………………………… 138 表9:從佛洛姆的愛觀看墨子與耶穌之愛…………………………………… 140
參考文獻一、專書 千葉茂樹著,吳國楨譯,《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德蕾莎修女傳》,台北:上智,1987。 大衛.歐思伯(David Augsburger)著,黃希敏譯,《寬恕與自由》,台北:更新傳道會,1979。 公元2000年大禧年歷史-神學委員會編輯,劉德松譯《耶穌基督-天父的聖言.世界的救主》,台北:上智,2001。 孔漢思(Hans K?ng)、庫雪爾(Karl-Josef Kuschel )編著,何麗霞譯,《全球倫理》,台北:雅歌,1996。 巴克萊(William Barclay)著,方大林、馬明初譯,《馬太福音注釋(上冊)》再版,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91。 文立光(Jean Vanier)著,島蕾譯,《破碎-走向圓滿的旅途》,台北:台灣天主教牧靈研究中心,1990。 方東美,《哲學三慧》,台北:三民,1973。 方授楚,《墨學源流》臺一版,台北:中華書局,1960。 王冬珍,《墨子思想》,台北:正中書局,1987。 王治心編著,《中國宗教思想史大綱》六版,台北:中華書局,1986。 王讚源,《墨子》,台北:東大,1996。 包衡(Richard Bauckham)著,廖惠堂譯,《政治中的聖經》,香港:基督出版社,2001。 司文德,《墨子之道德哲學》,台中:華明書局,1968年。 史向前、陸建華,《墨子外傳.墨子百問》,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史墨卿,《墨學探微》,台北:台灣學生,1976。 史墨卿,《墨學散論》,高雄:高雄復文,2002。 台大哲學系主編,《當代西方哲學與方法論》,台北:東大,1988。 瓦迪(Lucinda Vardey)編,高志仁等譯,《一條簡單的道路-德蕾莎修女的質樸之道》,台北:文緒文化,1996。 朱修德,《基督啟示的傳遞》,台北:光啟,2000。 江大惠編著,《基督徒與政治》,香港:崇基學院,1985。 佛洛姆(Erich Fromm)著,孟祥森譯,《愛的藝術》重排版,台北:志文,1990。 吳森,《比較哲學與文化》,台北:東大,1978。 吳進安,《孔子之仁與墨子兼愛比較研究》,台北:文史哲,1993。 吳經熊著,周傳馳譯,《超越東西方》,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吳經熊著,黃美基等譯,《內心樂園-愛的三部曲》,台北:上智,2003。 宋志明、李新會,《墨子》,香港:中華書局,2001。 李紹崑,《墨子:偉大的教育家》,台北:台灣商務,1989。 李紹崑,《墨子研究》,台北:現代學苑月刊社,1968。 李漁叔,《墨子今註今譯》二版,台北:台灣商務,1976。 李賢中,《墨學理論與方法》,台北:揚智文化,2003。 杜魯柏(Elton Trueblood)著,徐亞蘭、王小玲譯,《耶穌的幽默》,台北:橄欖基金會,2000。 沐濤、季惠群,《失落的文明.猶太王國》,香港:三聯書店,2001。 谷寒松,《天主論、上帝觀:天地人合一》,台北:光啟,2002。 周長耀,《孔墨思想之比較》再版,桃市:周長耀發行,1989。 周長耀,《墨子思想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1977。 周富美編撰,《救世的苦行者──墨子》再版,台北:時報文化,1984。 岡本光生著,黃碧君譯,《墨子思想圖解》,台北:商周出版,2005。 房志榮等著,《廿一世紀基督新畫像》,台北:光啟,2002。 林治平,《基督教與中國論集》,台北:宇宙光,1993。 法蘭士(R. T. France)著,沈允譯《丁道爾新約聖經註釋:馬太福音》,台北:校園,1996。 法蘭士(R. T. France)著,黃吳期馨譯,《認識主基督》,台北:校園,1990。 祁伯爾(B. K. Kuipet)著,李林靜芝譯,《歷史的軌跡─二千年教會史》,台北:校園,1986。 施炎平,《墨子的智慧(上冊)》,台北:智慧大學,2003。 約翰.佛斯德(John Foster),《教會發展史》,台北:人光,1984。 約翰.杜藍(John W. Drane)著,周如歡譯,《耶穌與四福音》,台北:校園,1980。 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四版,北京:商務印書館,1946。 若望保祿二世教宗(John Paul II)著,Matthew E. Bunson編,中國主教團秘書處、高志仁譯,《教宗的智慧》,台北:立緒,1996。 若望保祿二世教宗(John Paul II)著,若瑟.杜雷頗斯(Joseph Durepos)編,鍾岩、韓清平譯,《如何去愛》,台北:啟示,2004。 若望保祿二世教宗(John Paul II)著,Vittorio Messori編,楊成斌譯,《跨越希望的門檻》,台北:立緒,1995。 唐君毅,《哲學概論(上)》香港:孟氏教育基金會,1961。 孫中原,《墨者的智慧:墨子說粹》,北京:三聯書店,1995。 孫詒讓,《墨子閒詁》,台北:華正書局,1987。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十版,台北:台灣商務,1990。 馬特生著,謝受靈譯,《基督教倫理學》,台北:道聲,1995。 高慎(Gideon Goosen)、董聆聖(Margaret Tomlinson)合著,李秀薇譯,《福音初探》,台北:光啟,2002。 高衛華、郭化夷,《墨家智謀》,嘉市:千聿企業,2001。 張立夫,《基督教倫理與墨子之兼愛倫理比較研究》,台北:長青文化,1980。 張春申,《耶穌的名號》,台北:光啟,1990。 張春申,《耶穌基督與聖母瑪利亞》,台中:光啟,1978。 張春申,《耶穌智慧導師》,台北:光啟,2003。 張春申,《基督的啟示》(台北:光啟,1990),頁2~10。 張純一,《墨子集解》,台北:文史哲,1982。 張豈之主編,《中國歷史-先秦卷》,北京:高等教育,2001。 得維遜(F. Davidson)編,梁佳蘿等譯,《聖經新釋》,香港:證道出版社,1961。 梁工,《聖經時代的猶太社會與民俗》,北京:宗教文化,2002。 梁啟超,《墨子學案》二版,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 梅晨(J. Gresham Machen)著,呂榮輝、戴紹曾譯,《新約希臘文》四版,高雄:聖光神學院,1983。 莊新泉,《再次遇見耶穌》,台北:橄欖基金會.聖經資源中心,2002。 莊新泉,《遇見耶穌》,台北:橄欖基金會.聖經資源中心,2001。 許逖,《兼愛與博愛》,台北:新中國出版社,1969。 陳問梅,《墨學之省察》,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 陳潤棠,《新約背景》二版,台北:校園書房,1988。 陳錦文編著,《耶穌101比喻綜覽》,台北:陳錦文出版,1987。 麥可.潘納克(Michael Pennock)著,張淑華譯,《教會的故事》,台北:光啟,2002。 傅文輝編譯,《德雷莎修女》,台北:天主教華明書局,1985。 傅和德,《舊約背景》,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 傑克.邁爾斯(Jack Miles)著,周和君譯,《神的傳記》,台北:究竟,2002。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一)》,台北:三民,1981。 惠特(Ed Wheat)著,嚴彩琇譯,《夫妻之愛》十版,台北:大光,1988。 斯旦雷(David Michael Stanley, S. J.)著,曹定人譯,《瑪竇福音》,台中:光啟,1974。 舒大剛,《墨子的智慧》,台北:漢藝色研,1996。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台北:藍燈文化,1991。 馮成榮,《墨子生平及其教育學術之研究》,台北:馮同亮書坊,1997。 馮成榮,《墨子行教事蹟考》再版,台北:馮同亮書坊,1998。 馮作民編著,《龍的傳承-中國五千年》,台北:萬象圖書,1994。 馮禹,《天與人-中國歷史上的天人關係》,重慶:重慶出版社,1990。 黃錫木,《聖經鳥瞰》,香港:基道,2002。 黃懷秋,《看這個人》,台北:上智,2000。 黃?儀,《新約導論》,香港:香港公教真理學會出版,1996。 溫立光(Jean Vanier)著,納德/黃文媚譯,《方舟的心靈》,台北:上智,2004。 葉至誠、葉立誠,《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二版,台北:商鼎文化,2002。 詹德隆、張雪珠等,《第二依撒意亞》,台中:光啟,1973。 廖上信,《中文聖經註釋:馬太福音》,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86。 臺灣福音書房編,《二千年教會歷史巡禮》,台北:臺灣福音書房,2004。 趙中輝編著,《聖經鳥瞰》,台北:基督教改革宗翻譯社,1981。 齊墨曼(Heinrich Zimmermann)著,樂英祺譯,《耶穌基督.史實與宣道》,台中:光啟,1973。 劉文忠等譯注,《墨子譯注》,台北:建安出版社,1997。 德日進(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著,鄭聖沖譯,《愛的弧線》,台北:光啟,1974。 潘德榮,《詮釋學導論》,台北:五南,1999。 滕慕理(Merrill C. Tenney)著,陳偉明等譯,《新約綜覽》六版,香港:宣道,1987。 蔡尚思主編,《十家論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魯易斯(C. S. Lewis)著,梁安譯,《四種愛》,台北:立緒文化,1998。 穆宏志,《耶穌的生命智慧》,台北:啟示,2005。 穆宏志,《對觀福音導論-附宗徒大事錄》,台北:光啟,2003。 穆啟蒙(Jospph Motte, S. J.)編著,侯景文、陳百希譯,《天主教史(卷一)》四版,台北:光啟,1995。 穆啟蒙(Jospph Motte, S. J.)編著,侯景文、陳百希譯,《天主教史(卷二)》四版,台北:光啟,1989。 穆啟蒙(Jospph Motte, S. J.)編著,侯景文、陳百希譯,《天主教史(卷三)》五版,台北:光啟,1996。 穆啟蒙(Jospph Motte, S. J.)編著,侯景文、陳百希譯,《天主教史(卷四)》六版,台北:光啟,1996。 閻崇信,《墨子大取篇校釋》,台北:文史哲,1977。 薛保綸,《墨子的人生哲學》,台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76。 韓山城編譯,《貧窮、發展、自由》,台北:安道社會學社,1972。 韓承良編著,《新約時代歷史背景》,香港:思高聖經,1979。 韓承良編著,《聖經中的制度和習俗》,台北:思高聖經學會,1982。 羅光,《中國哲學思想史(先秦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2。 羅竹風主編,《宗教學概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91。 羅國輝編著,《因這信德》,香港:香港教區禮儀委員會,2005。 譚宇權,《墨子思想評論》,台北:文津,1991。 譚家健,《墨子研究》,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1995。 嚴靈?,《墨子簡編》二版,台北:台灣商務,1995。 二、期刊 丁宗裕,〈墨學探微〉《中華文化復興月刊》22卷5期(1989年5月),頁35~38。 王冬珍,〈墨子生平事蹟探研〉《師大學報》24期(1979年6月),頁113~132。 王冬珍,〈墨子思想源流與時代背景〉《國文學報》8期(1979年6月),頁7~11。 任建華,〈墨子兼愛思想淺探〉《中國國學》15期(1987年9月),頁229~232。 江暢,〈墨子的兼愛理想與世界和諧的構建〉,《「墨學現代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東吳大學哲學系、雲林科技大學人文科學學院主辦(2005.08.22-24),頁1~5。 吳進安,〈墨子政治哲學的政道與治術〉《哲學與文化》26卷11期(1999年11月),頁1010~1028。 李紹崑,〈「大馬克思」──「小基督」──墨子-評梁啟超墨子學案〉《恆毅月刊》2卷6期(1953年1月),頁29~31。 李賢中,〈墨學的理想與實現〉,《「墨學現代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東吳大學哲學系、雲林科技大學人文科學學院主辦(2005.08.22-24),頁1~9。 谷寒松,〈耶穌的絕對要求〉《神學論集》36期(1978年7月),頁197~214。 谷寒松、趙英珠,〈開展宗教交談的教宗-追憶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神學論集》144期(2005夏),頁183~201。 周克勤,〈博愛與愛無差等〉《恆毅月刊》19卷3期(1969年10月),頁21~22;19卷4期((1969年11月),頁18~23;19卷5期(1969年12月),頁26~27;19卷6期(1970年1月),頁21~22;19卷7期(1970年2月),頁21~22;19卷8期(1970年3月),頁21~22;19卷9期(1970年4月),頁19~20;19卷10期(1970年5月),頁22~24;19卷11期(1970年6月),頁24、38。 武金正,〈宗教現象學-基礎性之探討〉《哲學與文化》28卷6期(2001年6月),頁481~504。 洪鎌德,〈知識社會學近期演展的動態〉《哲學與文化》25卷10期(1998年10月),頁890~902。 高陽孫氏,〈墨子兼愛與耶穌博愛思想之比較〉《商業職業教育》2卷4期(1982年12月),頁3~5。 張奉箴,〈墨子生平及學說要略〉《輔仁學誌》22期(1993年6月),頁49~75。 張知寒,〈再談墨子里籍應在今之滕州〉《文史哲》203期(1991年3月),頁92~97。 張知寒,〈略述我所考定的墨子里籍〉《中國國學》25期(1997年10月),頁45~48。 張金鑑,〈墨子的人格表現與政治思想(一)〉《中原文獻》16卷11期(1984年11月),頁4~8。 張春申,〈《瑪竇福音》中的智慧導師〉《神學論集》134期(2002冬),頁502~513。 張瑜,〈墨子兼愛之我見〉《東方雜誌》19卷8期(1986年2月),頁13~18。 梁子涵,〈儒墨二家論愛與公教論愛的異同〉《恆毅月刊》8卷4期(1958年11月),頁16、29~34。 梅貽寶,〈墨子學述(上)〉《中國文化月刊》120期(1989年10月),頁4~18 梅貽寶,〈墨子學述(中)〉《中國文化月刊》121期(1989年11月),頁4~17。 許逖,〈兼愛思想之流變與影響〉《出版月刊》20期(1967年1月),頁49~52。 許逖,〈論墨子兼愛與聖經博愛對人類文化的精神價值〉《出版月刊》25期(1967年6月),頁35~42。 陳文團,〈吳經熊的比較方法〉《哲學與文化》27卷7期(2000年7月),頁625~633。 陳維德,〈墨子思想對後世之影響〉《孔孟月刊》20卷6期(1982年2月),頁19~23。 陳蕙娟,〈從創造的詮釋學論兼愛〉《哲學與文化》26卷11期(1999年11月),頁1072~1080。 陸曉光,〈墨子非儒不非「詩」解〉《孔孟月刊》29卷3期( 1987年9月),頁32~35。 傅佩榮,〈中國思想與基督宗教〉《神學論集》32期(1977年7月),頁179~219。 湯智君,〈墨子的施教與影響析論〉《東海中文學報》16 期(2004年7月),頁25~53。 黃懷秋,〈智者耶穌的智慧話語〉,《「宗教智慧與智者」學術研討會》,內政部、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合辦(2005.11.4-5),頁1~14。 楊日出,〈墨子的生活哲學〉《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6卷6期( 1983年6月),頁20~25。 董光濤,〈墨子的法古思想〉《花蓮師專學報》4期(1972年6月),頁117~145。 趙保佑,〈“兼愛”:構建和諧社會的道德基礎〉,《「墨學現代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東吳大學哲學系、雲林科技大學人文科學學院主辦(2005.08.22-24),頁1~9。 劉文清,〈墨家兼愛思想之嬗變-從「兼」字涵義談起〉,《「墨學現代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東吳大學哲學系、雲林科技大學人文科學學院主辦(2005.08.22-24),頁1~16。 蔡明田,〈析論墨子的非攻思想〉《東方雜誌》復刊18卷1期(1984年7月),頁23~29。 魏思齊,〈吳雷川論中國與基督教相遇-評馬雷凱的《視野融合:墨子與耶穌》〉《神學論集》144期(2005夏),頁310~317。 三、未出版之論文 吳克倫,《墨子兼愛與耶穌博愛之比較》,台北:輔大哲研所碩士論文,1994年7月。 李克達,《墨子與耶穌思想比較》,台北:政大中研所碩士論文,1996年6月。 林有土,《墨子宗教與政治思想之研究》,台北:文大哲研所碩士論文,1967年6月。 崔周浩,《墨子宗教思想之研究》,台北:輔大哲研所碩士論文,1986年6月。 金栽成,《墨子救世精神之研究-墨子之理想社會實現原則》,台北:台大哲研所碩士論文,1991年6月。 胡淑琴,《瑪竇福音中的耶穌-智慧導師》,台北:輔大神學院碩士論文,2005年3月。 羅月珍,《《墨子.兼愛》倫理思想研究》,台北:文大哲研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湯娟宜,《墨子的宗教思想研究》,台北:東吳大學哲研所碩士論文,2005年11月。 四、外文書目 Country Beautiful Eds., Love in the Words and Life of Jesus, Wisconsin: Country Beautiful Corporation Waukesha, 1973. Crawley-Boevey, Rev. Mateo SS. CC., Jesus the King of Love, Boston: Angel Guardian Press, 1993. Hanson, K. C. and Oakman, Douglas E., Palestine in the Time of Jesus, Minneapolis: Fortress press, 1998. Jeremias, Joachim, trans. F. H. and C. H. Cave, Jerusalem in the Time of Jesus, Great Britain :SCM Press Ltd, 1969. Kealy, Sean P. C. S. SP., Jesus and Politics, Minnesota: The Liturgical Press, 1990. Neusner, Jacob, A Rabbi Talks with Jesus, Revised Edition, London: Mc GillL- Queen’s University Press, 2000. Templeton, Sir John, Agape Love-A Tradition Found in Eight World Religions, Philadelphia & London: Templeton Foundation Press, 1999. Stegemann, Ekkehard W. and stegemann, Wolfgang, trans. O. C. Dean, Jr., The Jesus Movement, Edinburgh: T&T Clark, 1999. Stephen, Westerholm, Jesus and Scribal Authority, Lund: CWK Gleerup, 1978. Tyrrell, Bernard J., Christointegration-The Transforming Love of Jesus Christ, Mahwah: Paulist Press, 1989. Vermes, Geza, The Religion of Jesus the Jew, Minneapolis: Fortress Press, 1993. Zeitlin, Irving M., Jesus and Judaism of His Time, USA: Alan Sutton Publishing Limited, 1988. 五、 網站資料 中華人網站,《中華帝國興亡史網頁》(http://www.greatchinese.com),2005年10月7日摘錄。 稷下電子報網站,《墨子主題參考資料網頁》(http://home.kimo.com.tw/china_paper/ A005.htm),2005年12月7日摘錄。 山東大學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網站,裴傳永《“大同小康”之論非關孔子辨》(http://zhouyi.sdu.edu.cn/newsxitong/rujia/2005930140727.htm),2006年3月21日摘錄。 財團法人天主教善牧社會福利基金會網站,《善牧理念網頁》(http://www. goodshepherd.org.tw/chinese/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55&Itemid=4),2006年3月31日摘錄。 天主教線上 網站,《若望保祿二世的一生》(http://www.ccccn.org/Article/News/Papa/ 200604/20060402081722.html),2006年4月10日摘錄。
論文頁數192
附註
全文點閱次數
資料建置時間
轉檔日期
全文檔存取記錄
異動記錄M admin Y2008.M7.D3 23:18 61.59.16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