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仁大學
學術資源網

記錄編號6382
狀態NC094FJU00183013
助教查核
索書號
學校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宗教學系
舊系所名稱
學號492905135
研究生(中)林秋梅
研究生(英)Lin, CHIU-ME LIN, CHIU-MEI
論文名稱(中)臺灣正一道派基隆廣遠壇傳度儀式研究
論文名稱(英)The Initiation Rites of Zhengyi Taoist sect at Keelung Guangyuan Temple in Taiwan
其他題名
指導教授(中)鄭素春
指導教授(英)
校內全文開放日期不公開
校外全文開放日期不公開
全文不開放理由
電子全文送交國圖.同意
國圖全文開放日期.2007.09.01
檔案說明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01
學位類別碩士
畢業學年度94
出版年
語文別中文
關鍵字(中)傳度儀式 正一派 林厝派
關鍵字(英)
摘要(中)本論文是以教內人長期的田野調查,探討在民間街坊中的基隆廣遠壇,其傳承情況的歷史面、生活面、信仰面,企圖對這種誠篤皈依的道教信仰作深沉的檢視,重新思考此一道壇因應時代而新創的傳度儀式在道教史上的定位。 本研究是以基隆廣遠壇在辛巳(2001)年所舉辦的師徒制集體傳度儀式為主要範疇。第一章首先定義道教的傳度儀式,除了運用荷蘭學者葛內普(Arnold Van Gennep,1873-1957)通過儀禮的理論,論證信徒通過傳度儀式後的身份轉變之外,並說明本文研討的對象基隆廣遠壇傳度儀式,其功能不同於古正一天師道的黃書過度儀、出家道的?家傳度儀、或是專業道士的授籙傳度儀式。 本文的研究以基隆廣遠壇為中心,因此第二章的研究焦點在於基隆廣遠壇的源起、傳承、流變和發展,由此理解臺灣正一道派基隆廣遠壇是以世代父子相傳制和師徒相授制為主要的傳承方式。介紹廣遠壇掌行的道、法二門道務的意涵,以「正一真道,三天正法」為主,三奶小法為輔。第三章闡述傳度儀式的發展和儀式前備辦的特質。第四章則詳細敘述本次傳度儀式的程序內容,舉要釋讀傳度儀式和傳度科範進行中呈現出來的宗教現象,其所賦予的神聖意義。第五章結論,說明本研究發現基隆廣遠壇隨著社會時代的變遷而跟著求新求變,雖然它一方面調整改變而與現代社會結合,但另一方面仍然堅韌地傳承古來某些「不變」的傳統,恪守早期正一派天師道對初入道者的傳度科戒規章儀範。經由本文的研究,但願可以重新建構基隆廣遠壇傳度儀式的實況,並重新思考本道壇在道教史上的定位。
摘要(英)
論文目次第一章 緒論 ……………………………………………… 1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8 二、前人研究成果回顧 ……………………………… 10 三、研究方法 ………………………………………… 13 四、研究大綱 ………………………………………… 14 第二章 基隆廣遠壇道脈傳承與職能 …………………… 16 第一節 道教正一派道壇的傳統 ……………………… 16 第二節 北部林厝派道士的系統 ……………………… 28 第三節 基隆廣遠壇的道務職能 ……………………… 43 第三章 傳度儀式的發展與備辦特質 …………………… 53 第一節 傳度儀式的歷史發展 ……………………… 54 第二節 傳度儀式前備辦的特質 …………………… 60 第四章 傳度儀式的程序與科範的內容 ………………… 96 第一節 傳度儀式的程序 ……………………………… 96 第二節 演科道士的職務 ……………………………… 109 第三節 傳度科範的內容 …………………………… 112 第五章 結論 …………………………………………… 129 參考書目 …………………………………………………… 135
參考文獻參考書目 一、《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景印。 《上清十一大曜燈儀》,洞真部,威儀類,為字號,第5冊。 《上清靈寶大法》,南宋?金允中編,正乙部,鬱-靈字號,第53冊。 《上清黃書過度儀》,正乙部,階字號,第55冊。 《上清九丹上化胎精中記經》,正乙部,既字號,第57冊。 《三洞眾戒文》,唐?張萬福撰,洞真部,戒律類,雨字號,第5冊。 《三洞修道儀》,北宋?孫夷中編撰,正乙部,楹字號,第54冊。 《三十代天師虛靖真君語錄》,明?張宇初編,正乙部,席字號,第54冊。 《太上洞玄靈寶無量度人上品經法》,洞真部,玉訣類,秋字號,第3冊。 《太上九真妙戒金籙度命九幽拔罪妙經》,洞真部,戒律類,雨字號,第5冊。 《太上黃籙齋儀》,洞玄部,威儀類,賓-鳴字號,第15冊。 《太上洞玄靈寶受度儀》,洞玄部,威儀類,化字號,第16冊。 《太上玄靈斗姆大聖元君本命延生心經》,洞神部,本文類,傷字號,第19冊。 《太上玄靈北斗本命延生真經》,洞神部,本文類,傷字號,第19冊。 《太上玄靈北斗本命長生妙經》,洞神部,本文類,傷字號,第19冊。 《太上說南斗六司延壽度人妙經》,漢?王長、趙昇撰,洞神部,本文類,傷字號,第19冊。 《太上說東斗主算護命妙經》,洞神部,本文類,傷字號,第19冊。 《太上說西斗記名護身妙經》,洞神部,本文類,傷字號,第19冊。 《太上說中斗大魁保命妙經》,洞神部,本文類,傷字號,第19冊 《太上老君戒經》,洞神部,戒律類,力字號,第30冊。 《太上經戒》,洞神部,戒律類,力字號,第30冊。 《太平經》,太平部,外字號,第41冊。 《太上三五正一盟威籙》,正乙部,逐字號,第48冊。 《太上正一盟威法籙》,正乙部,逐字號,第48冊。 《太上?家傳度儀》,北宋?賈善翔,正乙部,楹字號,第54冊。 《太上洞玄靈寶三洞經戒法籙擇日曆》,唐?張萬福,正乙部,肆字號,第54冊。 《太上洞神行道受度儀》,正乙部,笙字號,第55冊。 《太上洞神三皇傳授儀》,正乙部,笙字號,第55冊。 《太上洞玄靈寶二部傳授儀》,正乙部,階字號,第55冊。 《太上元始天尊說北帝伏魔神咒妙經》,正乙部,聚字號,第57冊。 《五篇靈文》,補遺,方法類,第9冊。 《玄都律文》,洞真部,戒律類,雨字號,第5冊。 《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洞神部,戒律類,力字號,第30冊。 《正一威儀經》,洞神部,威儀類,忠字號,第30冊 《正一法文太上外籙儀》,正乙部,肆字號,第54冊。 《正一修真略儀》,正乙部,肆字號,第54冊。 《正一天師告趙昇口訣》,正乙部,吹字號,第55冊。 《老君音誦戒經》,洞神部,戒律類,力子號,第30冊。 《赤松子章曆》,洞玄部,表奏類,豈字號,第18冊。 《金籙齋啟壇儀》,洞玄部,威儀類,體字號,第15冊。 《金籙大齋補職說戒儀》,洞玄部,威儀類,體字號,第15冊。 《受籙次第法信儀》,正乙部,肆字號,第54冊。 《易數?隱圖》,北宋?劉牧撰,洞真部,靈圖類,雲字號,第4冊。 《抱朴子內篇》,晉?葛洪,太清部,守字號,第47冊。 《茅山志》,元?劉大彬編,洞真部,龍-火字號,第9冊。 《洞玄靈寶三師記》,洞玄部,譜籙類,有字號,第11冊。 《洞玄靈寶三師名諱形狀居觀方所文》,洞玄部,譜籙類,有字號,第11冊。 《洞玄靈寶齋說光燭戒罰燈祝願儀》,洞玄部,威儀類,化字號,第16冊。 《洞玄靈寶昇玄步虛章序疏》,洞玄部,讚頌類,養字號,第18冊。 《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太平部,儀字號,第41冊。 《洞真黃書》,正乙部,廣字號,第56冊。 《洞真太上八道命籍經》,正乙部,通字號,第56冊。 《要修科儀戒律鈔》,唐?朱法滿編撰,洞玄部,戒律類,唐-弔字號,第11冊。 《真誥》,晉?陶弘景,太玄部,安字號,第35冊。 《唐玄宗御製道德真經疏》,唐?李隆基撰,洞神部,玉訣類,才字號,第19冊。 《峴泉集》,明?張宇初,正乙部,疑字號,第55冊。 《黃帝內經素問》,唐?王冰編注、北宋?林億等校正,太玄部,慎字號,第35 冊。 《陸先生道門科略》,南朝劉宋?陸修靜撰,太平部,儀字號,第41冊。 《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南宋?留用光傳授、莊叔輿編次,洞玄部,威儀類, 鳳-食字號,第15-16冊。 《無上祕要》,太平部,叔-孔字號,第42冊。 《雲笈七籤》,北宋?張君房編集,太玄部,學-棠字號,第37-38冊。 《道門經法相承秩序》,太平部,諸字號,第41冊。 《道教義樞》,唐?孟安排,太平部,諸字號,第41冊。 《道典論》,太平部,姑字號,第42冊。 《道法會元》,元?李進純註,正乙部,移-盤字號,第48-51 《道門科範大全集》,南宋?仲勵編修,正乙部,舍-甲字號,第53冊。 《道門定制》,南宋?呂元素編,正乙部,丙字號,第53冊。 《道門通教必用集》,南宋?呂元素編修,正乙部,帳字號,第54冊。 《道門十規》,明?張宇初撰,正乙部,楹字號,第54冊。 《道書援神契》,正乙部,楹字號,第54冊。 《傳授經戒儀注訣》,正乙部,楹字號,第54冊。 《漢天師世家》,明?張正常,續道藏,壁字號,第58冊。 《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元?趙道一編,洞真部,記傳類,河字號,第8冊。 《醮三洞真文五法正一盟威籙立成儀》,正乙部,逐字號,第48冊。 《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洞真部,方法類,水字號,第6冊。 《靈寶玉鑑》,洞玄部,方法類,及字號,第17冊。 二、古代文獻 《上清靈寶濟度大成金書》明.周思得,收入《藏外道書》第16-17冊,中國四 川:巴蜀書社,1992。 《三國志》,晉?陳壽撰,臺北:鼎文書局,1976。 《元史》明?宋濂等編,臺北:鼎文書局,1990。 《史記》,漢?司馬遷,臺北:鼎文書局,1987。 《抱朴子》,晉?葛弘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後漢書》,劉宋?范曄撰,臺北:鼎文書局,1977。 《華陽國志》,晉?常璩撰,臺北:世界書局,1962。 《隋書》,唐?魏徵等撰,臺北:鼎文書局,1975。 《廣成儀制》,清.四川青城山雲峰羽客陳仲遠校輯,收入《藏外道書》第14冊, 中國四川:巴蜀書社,1992。 《道教清微派傳度天壇玉格品式》,收入《道藏》之《道法會元續編》,逸群圖書 有限公司印行。 《魏書》,北齊?魏收撰,臺北:鼎文書局,1983。 《龍虎山志》,元?元明善編,明?周召續編,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3。 三、田野調查資料 基隆廣遠壇和三峽廣遠壇的手抄科儀範本: 《太上正一傳度玄科》 《太上正一北斗玄科》 《太上正一獻供科儀》 《靈寶正一啟請玄科》 《靈寶正一延壽祝燈玄科》 《靈寶正一早朝玄科》 《靈寶正一午朝玄科》 《靈寶正一晚朝玄科》 《靈寶正一宿朝玄科》 法場祭煞用之手抄藏本 四、專書 大淵忍爾,《中國人の宗教儀禮(佛教、道教、民間信仰)》,日本:福武書店,1983。 王仲孚編,《沙鹿鎮志》,臺中縣:沙鹿鎮公所,1994。 王秋桂,《中國傳統科儀本彙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6。 王志遠主編,《宗教文化叢書》,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7。 王昌,《天主教的教義檢討》,臺中:光啟出版社,1963。 田中文雄,《道教の教團和儀禮》第二卷,日本:雄山閣出版,2000。 安居香山、中村章八編《重修緯書集成》,東京:明德出版社,1985。 吉岡義豐,《道教の實態》,日本:五月書房,1990。 池鳳桐,《基督信仰探源》,臺北:恆毅月刊社,1989。 任繼愈,《中國道教史》,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 任繼愈,《道藏提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呂錘寬,《臺灣的道教與音樂》,臺北:學藝出版社,1994。 呂大吉,《宗教學通論》,臺北:博遠出版社,1993。 呂芳煙主修,《中和市志》,臺北縣:中和市公所,1998。 李繕修編著,《新編慕道者指南》,臺北:方濟出版社,1996。 李奠然編,《皈依自述》,臺北新莊:輔仁大學,1959初版,1983再版。 李美華等譯,Earl Babbie著,《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臺北:時英出版社,1998。 李豐楙總編,《雞籠慶讚中元-己卯年林姓主普紀念專輯》,基隆市林姓宗親會,2000。 李玄正,《正一道教丹心宗壇》,臺灣基隆,2001。 吳永猛,謝聰輝合著,《臺灣民間信仰儀式》,臺北:國立空中大學,2005。 周西波,《杜光庭道教儀範之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3。 胡孚琛,《中華道教大辭典》(臺灣版),北縣三峽:中國社會科學,2000。 姜逸華注釋,黃俊郎校閱,《新譯禮記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97。 高俊一,《現象學宗師?胡塞爾(Edmund.Husserl)》,臺北:允晨文化,1982。 卿希泰?詹石窗主編,《道教文化新典》,臺北:中華道統出版社,1996。 陳國符,《道藏源流考》,臺北:古亭書屋,1975。 陳蓮笙?張繼禹整編,《道教正一授籙傳度經教典》,中國道教協會,1995。 莊燿嘉譯,《人本心理學之父?馬斯洛(A.Maslow)》,臺北:允晨文化,1982。 莊宏誼,《明代道教正一派》,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 張金濤,《中國龍虎山天師道》,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4。 張運華,《中國傳統佛教儀軌》,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 張源先,《歷代張天師傳》,南投:嗣漢天師府,1977。 張澤洪,《道教神仙信仰與祭祀儀式》,臺北:文津出版社,2003。 張繼禹,《天師道史略》,北京:華文出版社,1990。 閔智亭,《道教儀範》,(臺版)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5。 曾仰如,《宗教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湯一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 楊碧川?石文傑《遠流活用歷史手冊》,臺北:遠流出版社。 道教總廟三清宮管理委員會,《我們對道教應有的認識》,1999年發行。 趙家焯,《道學重溫》,臺北新店:道學雜誌社,1970年。 廖仁義譯,《胡塞爾與現象學》,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二版。 劉枝萬,《臺北市松山祈安建醮祭典》,臺灣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67。 《臺灣民間信仰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3。 劉精誠,《中國道教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 鄭素春,《道教信仰、神仙與儀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2。 蘇海涵,《莊林續道藏》,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 黨聖元?李繼凱著,《中國古代道士生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 顧寶田?張忠利注譯,《新譯老子想爾注》,臺北:三民書局,1997。 作者不詳,《佛門必備課誦本》,臺北:佛教出版社,1984年重訂。 五、學位論文 李豐楙博士論文,「魏晉南北朝文士與道教之關係」,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1974。 謝聰輝博士論文,「修真與降真----六朝道教上清經派仙傳研究」,臺北:師範大學,1999.05。 六、期刊論文 王天麟,〈奠安與出煞:安龍科儀初探〉,臺北:《民俗曲藝》第94/95期,1995.05,頁141-163。 仲良,〈道牒五花八門-花錢買來的籙,有法力嗎?〉,《道教月刊》,臺北:樓觀台文化事業,2006,1月號,頁6-7。 李豐楙,〈煞與出煞——一個宇宙觀的破壞與重建〉,《民俗系列講座》,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93,頁257-336。 〈六朝道教的度救觀-真君、種民與度世〉,《東方宗教研究》新5期,臺北: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中心,1996,頁138-160。 〈臺灣中部紅頭司與客屬聚落的醮儀行事〉《臺灣文獻》卷四十九第4期,1998.12,頁183-206。 〈臺灣道教抄本史料及其運用〉,《中國現代史專題研究報告?第二十一輯-臺灣史料的收集與運用討論會論文集》,臺北新店:國史館,2000,頁361-398。 〈鹿港施姓道壇與泉籍聚落〉《臺灣文獻》卷五十二第2期,2001.06,頁11-16。 〈制度與擴散:戰後臺灣火居道教的兩個宗教面向〉,《臺灣宗教研究通訊》第2卷1期,2002.12,頁109-144。 余光弘,〈A.van Gennep生命儀禮理論的重新評價〉,《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60期,1985,頁229-257。 林富士,〈臺灣地區的「道教研究」概述(1945-1995)〉,《臺灣宗教研究通訊》第5期,臺灣宗教學會,2000,頁34-74。 勞格文,〈臺灣北部正一派道士譜系〉,臺北:《民俗曲藝》第103期,1996.09,頁31-48。 〈臺灣北部正一派道士譜系(續篇)〉,臺北:《民俗曲藝》第114期,1998.07,頁83-98。 謝聰輝,〈天師道「黃赤」教化的淵源與發展〉,《宗教與心靈改革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高雄道德院,1997,頁328-329。 〈雜學博通的「六合」專訪李豐楙教授談學習與創作〉,《聯合報》(臺北),1997年12月29日,聯合副刊第41頁。或收錄於《閱讀之旅》下卷,臺北:聯副文叢,1998.05,頁242-253。 〈度己與度人:訪道教園丁李豐楙教授〉,《臺灣宗教學會通訊》第六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2000.09,頁116-127。 〈臺灣民俗信仰中的歲時節慶與生命禮儀〉,收綠於《真理大學宗教系臺灣民間信仰基本教材》,2002,頁90-105。 〈台灣正一道壇獻供儀式與內涵析論〉,臺北:師大《國文學報》第35期,2004.06,頁95-132。 〈四隅方位:漢代式盤與道教科儀的運用析論〉《第二屆儒道國際學術研討會-兩漢論文集》,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文學系,2005.08,頁645-676。 謝宗榮,〈臺灣的醮典藝術〉,臺北:保安宮《大道季刊》第31期,2003.04。 Arnold Van Gennep,Les rites de passage,(1908,Paris:Editions A.et J.Picard,1981)。 七、研究報告 王秋桂、李豐楙,「中國祭祀儀式與儀式戲劇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所,1997。 李豐楙,「道教(家)與民間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6,頁250-251。 謝聰輝,「臺灣道教齋儀音樂資料採錄暨數位化詮釋典藏計劃」,文建會。
論文頁數143
附註
全文點閱次數
資料建置時間
轉檔日期
全文檔存取記錄
異動記錄M admin Y2008.M7.D3 23:18 61.59.16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