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編號 | 6383 |
狀態 | NC094FJU00183014 |
助教查核 | |
索書號 | |
學校名稱 | 輔仁大學 |
系所名稱 | 宗教學系 |
舊系所名稱 | |
學號 | 489906099 |
研究生(中) | 吳衍慶 |
研究生(英) | wuyanching |
論文名稱(中) | 鍾離權的內丹〜以《鍾呂傳道集》和《靈寶畢法》為例 |
論文名稱(英) | Zhongli Quan Internal Alchemy in“Zhong-Lü Chuandao Ji ”and“Lingbao Bifa ” |
其他題名 | |
指導教授(中) | 莊宏誼 |
指導教授(英) | |
校內全文開放日期 | 不公開 |
校外全文開放日期 | 不公開 |
全文不開放理由 | |
電子全文送交國圖. | 同意 |
國圖全文開放日期. | 2007.09.01 |
檔案說明 | 電子全文 |
電子全文 | 01 |
學位類別 | 碩士 |
畢業學年度 | 94 |
出版年 | |
語文別 | 中文 |
關鍵字(中) | 鍾離權
鍾呂傳道集
靈寶畢法 |
關鍵字(英) | Zhongli Quan
|
摘要(中) | 本論文以鍾離權為研究對像,針對《鍾呂傳道集》與《靈寶畢法》的內容,探討鍾離權的內丹思想。試著瞭解鍾離權所關注的是什麼?他如何看待生命?如何看待身體?以及所追求的境界為何?因此本文從鍾離權的人觀與仙觀的角度探討其內丹思想。
在人觀方面,鍾離權認為「人之生也,形與神為表?。神者形之主,形者神之舍。」以形體為心神的房子,好的房子可以住久一點,但是若房子的材質不好,仍會朽壞。因此若想長生不死,必須使形體常保持完美的狀態。而鍾離權認為人之所以無法長生不死,主要原因在於「堂堂六尺之軀皆屬陰也,所有一點元陽而已。」當元陽一散,人便死亡。因此若欲長生不死,需使這一點元陽之氣壯大,來鍊化屬於陰質的形體。到了陰盡陽純之後便能身外有身,邁入神仙的階段。其過程須鍊形化氣,鍊氣化神,鍊神還虛,以歸大道。
鍾離權在描述了人的生成狀態時,強調了元陽之氣的重要性,而成仙更須要靠此元陽之氣。因此在類比人體與大宇宙,有意將元陽之氣生成人體類比成道之化生萬物。因此在仙觀方面,便是一個個步驟,探討如何去轉化元陽之氣,鍊化有形的形體,使身體呈現完美的狀態。
其具體功法首先讓氣液相生,使後天之氣液充足,不耗損元陽之氣,進而將後天氣液轉化為先天氣液,待真氣充足之後,便開始鍊化臟腑,運行週身,不斷的轉化形體,經過鍊形化氣,鍊氣化神,最後使陽神出現,這過程是鍾離權所提出的內丹概念,其具體功法同時需配合大宇宙的時間點來進行。而抽鉛添汞的火候控制,如同一年中四時的變化,將人體模擬成天地間的狀態,則身體便能與日月並存。
功法的第一階段為氣液相生,使後天之氣液充足,其重點在生氣、養氣、聚氣。而「匹配陰陽」、「聚散水火」的功法正是為了固本培源,來處理後天之虧損。故「聚散水火」的功法,仍與「匹配陰陽」的功法同時運作,又稱為「三元用事」。
待後天之氣液足後,便可以進入,第二階段「龍虎交媾」和「燒煉丹藥」。以「龍虎交媾」為「採藥」,「燒煉丹藥」為「勒陽關」,將後天氣液轉化為先天氣液,使元陽不失,健康多壽,此時為人仙境界。
當「龍虎交媾」與「燒煉丹藥」使真氣充足之後,便可進入「肘後飛金晶」功法,使真氣進入上丹田。在行「龍虎交媾」、「燒煉丹藥」與「肘後飛金晶」時,又稱為「三元用法」。從這裡我們可以明顯的發現,「三元用事」與「三元用法」的模式相似,主要差別在運行「先天氣」和「後天氣」而已。如「三元用事」的震卦生氣可比「三元用法」的離卦採藥,「三元用事」的乾卦聚氣可比「三元用法」的乾卦「勒陽關」,「三元用事」的艮卦養氣可比「三元用法」的坎卦「肘後飛金晶」。
再來觀察「玉液還丹」的功法,其中包含「咽法鍊形」、「勒陽關」和「肘後飛金晶」。若與之前的「三元用法」相比,不同的是以「咽法鍊形」來取代的離卦「採藥」。「三元用法」主要是使先天真氣充足,而「玉液還丹」則是在以先天真氣來鍊養五臟。
到了「金液還丹」的功法,其中包含「金液還丹、鍊形」、「勒陽關」和「肘後飛金晶」。而「金液還丹」與「玉液還丹」的差別,在於「玉液還丹」運行於五臟之間,而「金液還丹」以三丹田為主,一個是鍊養五臟一個是鍊養週身,而成為長生不死的地仙。
若從還丹路線來看,「三元用事」是運行於中丹田與下丹田之間,以五臟為主,然後進入「三元用法」運行於上丹田與下丹田之間,以週身為主。「玉液還丹」與「金液還丹」似乎也以相同的模式來運行,「玉液還丹」運行於中丹田與下丹田之間,先天真氣鍊養五臟為主,然後進入「金液還丹」運行於上丹田與下丹田之間,以鍊養週身為主,之後才能以真氣「焚身」。
到了「大乘超凡入聖法」之後與「中乘長生不死法」不同的是,「中乘長生不死法」仍在鍊養五臟真氣運於週身鍊形,而「大乘超凡入聖法」則以五臟真氣出現聚於上丹田,又稱「五氣朝元」。再行「內觀」以「焚身」之法,使身體陰盡陽純,此時便以性功為主,準備下一階段的開始。當陽神出現之後,便須行「超脫」之法,使陽神能離開肉質凡身,出入自由,到此時才算完成鍾離權的內丹功法。
從以上的論述,我們可以瞭解到,此三乘法是如何的安排與進行,從陰多陽少的身體,採用以陰留陽,養陽鍊陰,將「金晶」(金精)逐步轉化為胎仙,一直到純陽的狀態。從這些過程來看,不外乎是將陰質凡胎中唯有一點元陽,透過功法的修鍊,以還丹鍊形的路線,逐步將陰質變化為陽氣,最後陰盡陽純。以「小乘安樂延年法」乃如父母交媾有孕,經「中乘長生不死法」如懷胎之十月,至「大乘超凡入聖法」時,則如新生命之誕生,來形容真身陽神的出現。
|
摘要(英) | |
論文目次 | 題目:鍾離權的內丹?
以《鍾呂傳道集》和《靈寶畢法》為例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研究文獻……………………………………………………………4
第三節、前人研究成果………………………………………………………6
第四節、研究方法………………………………………………………… 12
第貳章 鍾離權的生平與著作………………………………………………14
第一節、鍾離權的時代……………………………………………………14
第二節、鍾離權的生平記載………………………………………………25
第三節、鍾離權的著作……………………………………………………29
第參章 內丹思想中的人觀…………………………………………………36
第一節、人之生成…………………………………………………………39
第二節、腎中元陽…………………………………………………………44
第三節、人體五臟…………………………………………………………51
第四節、與天地之對應……………………………………………………56
第肆章 內丹思想中的仙觀…………………………………………………61
第一節、人仙………………………………………………………………63
1. 小乘安樂延年法•匹配陰陽………………………………………63
2. 小乘安樂延年法•聚散水火………………………………………65
3. 小乘安樂延年法•交媾龍虎………………………………………70
4. 小乘安樂延年法•燒煉丹藥………………………………………77
第二節、地仙………………………………………………………………80
1. 中乘長生不死法•肘後飛金晶……………………………………80
2. 中乘長生不死法•玉液還丹與金液還丹…………………………87
第三節、神仙………………………………………………………………99
1. 大乘超凡入聖法•朝元………………………………………… 100
2. 大乘超凡入聖法•內觀………………………………………… 108
3. 大乘超凡入聖法•超脫………………………………………… 112
第伍章 結論……………………………………………………………………115
參考文獻…………………………………………………………………………120
|
參考文獻 | 徵 引 書 目
壹、道教文獻
一、《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7景印。
《了明篇》,宋•毛日新編,洞真部、芥字號,第8冊。
《大丹直指》,元•丘處機,洞真部、稱字號,第7冊。
《三洞群仙錄》,宋•陳葆光編,正乙部、筵?設字號,第54冊。
《三極至命筌蹄》,宋•王慶升述,洞真部、芥字號,第8冊。
《上清黃庭內景玉經》,洞玄部、人字號,第10冊。
《上陽子金丹大要》,元•陳致虛撰,太玄部、睦?夫字號,第40冊。
《太上九要心印妙經》,唐•張果老述,洞真部、珠字號,第6冊。
《太上化道度世仙經》,洞神部、傷字號,第19冊。
《太上老君中經》,太清部,退字號,第46冊。
《太上老君元道真經註解》,洞神部、是字號,第28冊。
《太上老君內觀經》,洞神部、傷字號,第19冊。
《太上洞真凝神修行經訣》,洞真部、成字號,第4冊。
《太平經》,太平部、外?入字號,第41冊。
《太清中黃經》,洞神部、盡字號,第30冊
《太清服氣口訣》,洞神部、盡字號,第30冊。
《太清導引養生經》,洞神部、盡字號,第30冊。
《中和集》,元•李道純撰,洞真部、光字號,第7冊。
《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煉丹訣》,北宋,張伯端撰,洞真部、稱字號,第7冊。
《玉谿子丹經指要》,宋•李簡易撰,洞真部、稱字號,第7冊。
《西山群仙會真記》,唐•施肩吾撰,洞真部、夜字號,第7冊。
《坐忘論》,唐•司馬承禛撰,太玄部、去字號,第38冊。
《金丹四百字》,北宋•張伯端撰,太玄部、唱字號,第40冊。
《金蓮正宗仙源像傳》,元•劉志玄編,洞真部、致字號,第5冊。
《金蓮正宗記》,金•秦志安編,洞真部、致字號,第5冊。
《周易參同契》,陰長生註,太玄部、映字號,第34冊。
《真一金丹訣》,宋•王常集,洞真部、珠字號,第6冊。
《海瓊傳道集》,宋•洪知常編,正乙部、弁字號,第55冊。
《修真十書.雜著指玄篇》,洞真部、珍字號,第7冊。
《修真十書.鍾呂傳道集》,唐•施肩吾述,洞真部、珍字號,第7冊。
《破迷正道歌》,唐•鍾離權撰,洞真部、芥字號,第8冊。
《純陽帝君神化妙通紀》,元?苗善時撰,洞真部、帝字號,第9冊。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唐•孫思邈撰,太平部、投?隱字號,第44冊?第45冊。
《秘傳正陽真人靈寶畢法》,鍾離權著,太清部、志字號,47冊。
《陳先生內丹訣》,五代•陳朴撰,太玄部、婦字號,第40冊。
《黃庭內景玉經註》,梁丘子註,洞玄部、推字號,第11冊
《黃帝內經素問補註釋文》,太玄部、慎?紫字號,第35冊。
《黃帝陰符經集解》,洞真部、閏字號,第4冊。
《雲阜山申仙翁傳》,洞玄部、虞字號,第11冊。
《雲笈七籤•元氣論》,宋•張君房編,太玄部、職字號,第37冊。
《雲笈七籤•服氣精義論》,宋•張君房編,太玄部、職字號,第37冊。
《雲笈七籤•老君西昇經》,宋•張君房編,太玄部、仕字號,第37冊。
《華陽陶隱居集》,明•傅霄編,太玄部、尊字號,第39冊
《道樞》,宋•曾慥集,太玄部、篤?美字號,第35冊。
《道樞•入藥鏡》,宋•曾慥集,太玄部、美字號,第35冊。
《道樞•百問篇》,宋•曾慥集,太玄部、篤字號,第35冊。
《道樞•肘後三成篇》,宋•曾慥集,太玄部、誠字號,第35冊。
《道樞•金丹泥金篇》,宋•曾慥集,太玄部、初字號,第35冊。
《道樞•呼吸篇》,宋•曾慥集,太玄部、初字號,第35冊。
《道樞•修真指玄篇》,宋•曾慥集,太玄部、初字號,第35冊。
《道樞•華陽篇》,宋•曾慥集,太玄部、篤字號,第35冊。
《道樞•傳道篇》,宋•曾慥集,太玄部、美字號,第35冊。
《道樞•靈寶篇》,宋•曾慥集,太玄部、美字號,第35冊。
《嵩山太?先生氣經》,洞神部、盡字號,第30冊。
《諸真內丹集要》,元•玄全子編,正乙部、鼓字號,第54冊。
《還丹肘後訣》,洞神部、斯字號,第32冊。
《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元•趙道一編,洞真部、淡字號,第8冊。
《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續編》,元•趙道一編,洞真部、羽字號,第8冊。
《續仙傳》,五代•沈汾撰,洞真部、海字號,第8冊。
《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十魔境化品》,洞真部、珠字號,第6冊。
二、《道藏輯要》,彭文勤等纂輯;賀龍驤校勘,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6。
《鍾呂傳道集》,收入《道藏輯要》,第12冊。
《靈寶畢法》,收入《道藏輯要》,第12冊。
二、《藏外道書》,成都:巴蜀書社,1992。
《鍾呂二仙傳》,收入《藏外道書》,第18冊。
《鍾呂二仙傳道集》,收入《藏外道書》,第6冊。
《靈寶畢法》,收入《藏外道書》,第6冊。
貳、傳統文獻
《山堂肆考》,彭大翼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77冊。
《少室山房筆叢》,胡應麟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86冊。
《《太平經》正讀》,俞理明著,成都:巴蜀書社,2001。
《文子疏義》,王利器撰,北京:中華書局,2000。
《方壺外史》,陸潛虛著,臺北:自由出版社,1970。
《丹鉛總錄》,楊慎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55冊。
《古今說海》,陸楫編,劉新生校譯,成都:巴蜀書社,1996。
《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神異典》,陳夢雷編,第233卷,神仙部。
《史記今釋》,楊家駱編著,臺北:正中書局,1971。
《老子校釋》,朱謙之撰,北京:中華書局,2000。
《夷堅志》,洪邁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47冊。
《宋史》,卷457,《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88冊。
《呂氏春秋今注今譯》,林品石註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
《佛祖統紀》,釋志磐著,《新修大正大藏經》,台北:白馬精舍印經會,1992,第49卷。
《抱朴子內篇校釋》,王明著,北京:中華書局,1996,第二版。
《事實類苑》,江少虞著,《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74冊。
《陔餘叢考》,趙翼撰,《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第1152冊。
《南岳慧思禪師立誓願文》,陳慧思撰,《新修大正大藏經》,台北:白馬精舍印經會,1992,第46卷。
《宣和畫譜》,《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13冊。
《訂偽雜錄》,胡鳴玉撰,《叢書集成新編》,第13冊。
《荀子集解》,王先謙撰,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88。
《唐才子傳》,辛文房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51冊。
《唐詩紀事》,計敏夫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79冊。
《莊子集釋》,郭慶藩撰,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61。
《淮南子集釋》,何寧撰,北京:中華書局,1998。
《詞品》,楊慎著,《叢書集成新編》,第81冊。
《新編淮南子》,陳麗桂校注,臺北:國立編譯館,2002。
《新譯周易參同契》,劉國樑注譯,臺北:三民書局,1999。
《新譯道門觀心經》,王卡注譯,臺北:三民書局,1998。
《管子今註今譯》,李勉註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
《萬首唐人絕句》,洪邁著,《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49冊。
《說郛》,陶宗儀編,《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77冊。
《舊唐書》,卷137,《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70冊。
《醫古文》,段逸山主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難經集注》,王九思等撰,北京:中華書局,1991。
《羅浮山志匯編》,《續修四庫全書》,第725冊。
《鑄鼎餘聞》,姚福均編,臺北:臺灣書局,1989。
《巖下放言》,葉夢得著,《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36冊。
參、專著
王洪圖主編,《內經》,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
戈國龍著,《道教內丹學溯源》,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
井上惠理校閱,本間詳白著,吳家鏡譯,《難經之研究》,臺南:正言出版社,1975。
任繼愈主編,《中國道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任繼愈主編,《道藏提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吉元昭治著,楊宇譯,《道教與不老長壽醫學》,成都:成都出版社,1992。
李大華撰,〈隋唐時期的道教內丹學〉,《道家文化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94,第五輯。
李鎡堯主編,《人之初 ?? 宮內二百八十天 》,臺北:健康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
沈志剛注譯,《鍾呂傳道集注譯、靈寶畢法注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林富士、傅飛嵐主編,《遺跡崇拜與聖者崇拜》,臺北:允晨文化,1999。
胡孚琛、呂錫琛著,《道學通論:道家、道教、仙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
郝勤著,《龍虎丹道》,臺北︰大展出版社,2000。
袁康就著,《鍾呂內丹道德觀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
徐兆仁著,《道教與超越》,北京:中國華僑出版公司,1991。
徐兆仁編,《涵虛秘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
張廣保撰,《唐宋內丹道教》,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
楊大華著,《生命生存與境界超越》,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
楊立華著,《匿名的拼接?內丹觀念下道教長生技術的開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
趙杏根著,《八仙故事源流考》,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
趙避塵著,《性命法訣明指》,臺北:真善美出版社印行,1963。
蔡璧名著,《身體與自然:以《黃帝內經素問》為中心論古代思想傳統中的身體觀》,臺北:臺大文學院,1997。
盧蕙馨、陳德光、林長寬主編,《宗教神聖:現象與詮釋》,臺北:五南出版社,2003。
盧國龍著,《道教哲學》,北京:華夏出版社,1997。
肆、期刊論文
王漢民,〈八仙戲曲作品考述〉,《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998,12月,32期,頁185?203。
胡孚琛撰,〈鍾呂丹派基本特徵與科學價值〉,《性與命》,1987,7月,6期,頁49?68。
胡孚琛撰,〈鍾呂所傳內丹學的特徵及其學術意義〉,《道韻》(臺北:中華大道文化出版社,1997),第一集,頁180?196。
孔令宏撰,〈張伯端對鍾呂內丹思想的繼承與發展〉,《道韻》(臺北:中華大道文化出版社,1997),第一集,頁197?216。
李遠國撰,〈鍾離權生平事蹟略考〉,《道韻》(臺北:中華大道文化出版社,1997),第一集,頁2?27。
李遠國撰,〈鍾離權丹法思想初探〉,《宗教哲學》,第三卷,第四期,1997年,10月,頁104?118。
李豐楙,〈丹道與濟渡:道教修行的實踐〉,《宗教哲學》,第六卷,第二期,2000年,6月,頁123?135。
林呈彥,〈可愛的八仙系列:細說藍采和、李鐵拐(上)〉,《文物雜誌》,1993,7月,11期,108?115頁。〈可愛的八仙系列:細說曹國舅、呂洞賓、鍾離權(中)〉,《文物雜誌》,1993,8月,12期,108?114頁。〈可愛的八仙系列:細說張果老、何仙姑、韓湘子(下)〉,《文物雜誌》,1993,9月,13期,93?103頁。
郭武撰,〈鍾離權生平思想及影響淺探〉,《道韻》(臺北:中華大道文化出版社,1997),第一集,頁28?76。
袁康就撰,〈《道德經》負陰抱陽與《靈寶畢法》氣液升降論〉,《宗教學研究》,1998年,第三期,頁94?98。。
袁康就撰,〈老子的「生而不有」與鍾呂丹道的神仙境界〉,《宗教學研究》,1998年,第四期,頁106?110。
袁康就撰,〈老子「歸根復命」觀對《靈寶畢法》的啟示〉,《宗教學研究》,2000年,第一期,頁15?20。
莊宏誼撰,〈鍾、呂的仙道思想初探:以「小乘安樂延年法」為主的討論〉,《輔仁宗教研究》,第五期,頁229?250。
莊宏誼撰,〈道教靈修築基:靜坐原理與方法〉,《輔仁宗教研究》,第六期,頁135?136。
張維用撰,〈八仙過海?關於八仙〉,《國文天地》,1982年,6月,85期,頁54~58。
張俐雯撰,〈八仙人物淵源考述〉,《高雄工學院學報》,1994年,1期,頁197?216。
蒲江清撰,〈八仙考〉,《清華學報》,1935年,1月,第11卷,第一期,頁89?136。
鄭燦山撰,〈唐代內丹其思想型態及意義?以鍾呂《靈寶畢法》為討論核心〉,發表於2006年5月7日「2006年道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
劉邦鎮撰,〈台灣文學的八仙過海〉,《台灣文藝》,1996年,6月,155期,5~14頁。
蕭進銘撰,〈反身探求宇宙、生命的形上本源?道教內丹派冥契主義認識論出探〉,收入盧蕙馨、陳德光、林長寬 主編,《宗教神聖:現象與詮釋》,台北:五南出版社,2003,頁399?439。
伍、學位論文
溫佩如撰,「唐代道士司馬承禎《服氣精義論》之研究」,天主教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賴錫三撰,「道教內丹的先天學與後天學之發展和結構--精氣神虛系統下的道論」,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所博士論文,2001。
|
論文頁數 | 127 |
附註 | |
全文點閱次數 | |
資料建置時間 | |
轉檔日期 | |
全文檔存取記錄 | |
異動記錄 | M admin Y2008.M7.D3 23:18 61.59.161.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