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仁大學
學術資源網

記錄編號6384
狀態NC094FJU00183015
助教查核
索書號
學校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宗教學系
舊系所名稱
學號491906118
研究生(中)莊明政
研究生(英)JHUANG MING-JHENG
論文名稱(中)青年馬克思貨幣哲學研究
論文名稱(英)
其他題名
指導教授(中)洪鎌德
指導教授(英)
校內全文開放日期
校外全文開放日期
全文不開放理由
電子全文送交國圖.
國圖全文開放日期.
檔案說明
電子全文
學位類別碩士
畢業學年度94
出版年
語文別中文
關鍵字(中)馬克思、貨幣、神聖、萬能、交換媒介
關鍵字(英)
摘要(中)本研究指在勾勒與剔透出青年馬克思的著作中所可能展現的貨幣哲學意涵。本研究透過兩個問題視域:第一視域,主流的「計量經濟學」以及第二視域,「傳統的馬克思貨幣觀」來重新探索馬克思早期著作,企圖理解其時代脈絡與貨幣到所具有的哲學意涵。本研究詮釋的原則乃是要藉由社會學的想像做為導引,嘗試兼顧(一)掌握馬克思的「方法論」與(二)他所處的「時代脈絡」此二面向。至於具體的詮釋學方法則採取「神學詮釋學」的進路,以便對馬克思早期著作的貨幣哲學有更深入的領悟。本研究結論如下(一)貨幣的首要本質是萬能的。對馬克思來說,貨幣,因為它具有購買一切東西的特性,它具備佔有一切對象的性質,所以貨幣最普遍且最首要的特性是萬能的。不過筆者對此有不同的意見,那就是究竟馬克思的「萬能說」是事實還是想像?若是事實的話,則他枉顧人類經驗的全面性與根本性,而選擇以片面的觀察推論出貨幣哲學的某個側面;若是想像的話,則無異於將人的能力外化為貨幣,以這樣的貨幣來證成人的卑微。豈料這樣反而顛倒了馬克思自己的人性論,讓自己的哲學系統出現了矛盾點。(二)貨幣能交換任何相互矛盾的事物。既然貨幣能夠得到任何人們想要得到的事物,不論是相互敵對、相互矛盾的幾造之間,都可以獲得協調。筆者認為這樣的想法是馬克思深受浪漫主義的洗禮,而用文學的筆法所鋪成的哲學思想,企圖以美學的角度取代政治學的批判思維。(三)貨幣藉由政治統治著所有人。在馬克思看來,政治與貨幣勢力之間有著一定的矛盾,雖然在觀念上,政治凌駕於貨幣勢力之上,其實政治是貨幣的奴隸。(四)掌握貨幣即得到它的奴僕:全世界-資本家從人的生命和人性中奪去的一切,都可用貨幣補償給人。人自己不能辦到的一切,貨幣都能辦到,它能提供人衣食無缺、生活享受與政治權力。筆者認為這樣的貨幣哲學乃是繼承德國觀念論的擬人論思維,把對象(貨幣)當成自有一完整的生命,甚至有「生、老、病、死」的具體過程,亦有權力與慾望的需求。這樣一套擬人論的思維無視於人的「建構實在」的能力,卻把人的產物以及責任推得太遠了,以致於人不用也不能自我主宰似的。(五)類比為上帝的貨幣。意寓著人把貨幣視為具有魔力或法力無邊的上帝予以崇拜的觀念且認為金錢貨幣不僅萬能,而且是衡量一切善惡是非的價值標準。作為貨幣的金銀,本來也是一種商品,但在金銀成為貨幣後,就給人們一種假象,似乎貨幣成為人類勞動的直接化身,具有可以購買一切商品並決定商品生產者命運的神祕力量,於是產生了對貨幣的頂禮膜拜,視貨幣為無所不能的上帝。不過筆者認為馬克思的類比有它特殊時空的限制,因為很明顯的是,他所類比的上帝是一神論的上帝,卻無法讓各文化領域(如印度、華人地區)的人都能接受這樣的神觀,更何況是另一個類比極-貨幣-呢?(六)作為媒介角色的貨幣。貨幣的本質之一在於人的產品賴以互相補充的媒介者。既然人使這種媒介本身變成某種在人之外的、在人之上的本質所進行的活動,於是人把自己的願望、活動以及同他人的關係看作是一種不依賴於他和他人的力量。(七)作為轉化角色的貨幣。貨幣是作為價值的現實存在。因為進行交換活動的人不是作為人來互相對待,所以物本身就失去人的、個人的財產的意義。事實上,對任何東西都起作用的交換手段等價物-「貨幣」是庸俗的。因為只有獨特的才是高貴的。這樣,當千差萬別的物品都一樣能兌換成貨幣時,事物最特有的價值就受到了減損,因此,那些與眾不同的東西才能是「無價」的。對於人們來說,「什麼東西有價值」的問題越來越被「值多少錢」的問題所取代,所以才必須越來越恢復對事物與眾不同和別具一格的魅力的細膩感受,去感受所有的一切。(八)作為「弄假成真」的貨幣。當人們取得貨幣,或者使用貨幣的同時,以為可以伸張自己的意志,成為貨幣的主人,掌握自己的生命,追求自我的實現;不過弔詭的是馬克思認為,透過追求貨幣的過程,個人成為貨幣的奴隸。取得了貨幣,個人反而成為貨幣的「門神」,以為貨幣可以為個人帶來幸福的保證,豈料這不過是等價物的、媒介的累積。在使用貨幣的同時,日益減損個人獨特的個性,使得個人以為價格等於價值。
摘要(英)
論文目次目 錄 第 一 章 導 論 1 第一節 研究議題 1 第二節 問題提出 7 第三節 詮釋進路 18 第 二 章 論青年馬克思的貨幣思想構成 22 第一節 生活世界 22 第二節 方法論 31 第三節 貨幣思想溯源 36 第 三 章 論貨幣哲學 45 第一節 萬能的類比 45 第二節 真實的取代 53 第 四 章 結論 58 參考書目 62
參考文獻參考書目 一、馬克思著作部分 Marx, Karl 1963 Early Writings,(簡稱EW)T. B. Bottomore(ed.),London:Penguin. 1967 Writings of the Young Marx, L. D. Easton & K. H. Guddat(eds.), New York:Anchor. 1975 Collected Works(簡稱CW附卷頁數),Moscow:Progress Publishers. 1977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 Manuscripts of 1844, Progress Publishers˙Moscow. 1990 〈詹姆斯˙穆勒《政治經濟學原理》一書摘要〉收入於馬克思著,伊海宇譯《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台北:時報,初版,頁143-181。 200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北京:人民出版社。(簡稱《全集》第二版附卷數頁數)。 二、中文部分 丁福寧 2002 〈柏拉圖的本體類比〉收入於《哲學與文化月刊》第341期(第二十九卷第十期),台北: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頁873-890。 王鏡玲 2000 〈神聖的顯現-重構艾良德宗教學方法論〉,台北: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朱貽庭 主編 2002 《倫理學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第一版第一刷。 沈清松 1997 〈評《建構實在論》〉,收入於《哲學雜誌》第22期,台北:業強出版社。 2002 《對比、外推與交談》,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李榮謙 2001 《貨幣銀行學》,台北:智勝圖書公司。 吳惠林 1998 〈問世間「錢」為何物?〉,收入於Jack Weatherford著,楊月蓀譯《金錢簡史》,台北:商周,頁IV-XI。 林安梧 1996 《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台北:明文書局。 林文媛 2001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綱要》之析評〉,台北: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鎮國 2002 〈苦難與救贖〉,收入於林正弘主編,《想一想哲學問題》,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林鴻信 1996 《教理史(下)》,台北:禮記出版社。 金耀基 1986 《海德堡語絲》,台北:聯經。 柳復起 2002 《經濟思想史概要》,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洪鎌德 1979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版本與特徵〉,收入於《中華雜誌》,195期。 1986 《傳統與反叛-青年馬克思思想的探索》,台北: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第一版。 1997a 《馬克思》,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997b 《馬克思社會學說之析評》,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9a 《從韋伯看馬克思》,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9b 《當代政治經濟學》,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0 《人的解放-21世紀馬克思學說新探》,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5 〈馬克思的經濟思維與其哲學詮釋〉收入於《輔仁大學哲學論集 第卅八期》,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頁181-202。 俞吾金 1988 《問題域外的問題》,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實踐詮釋學》,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夏丹陽 2004 《貨幣理論與貨幣政策研究》,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孫善豪 1996 〈一百塔勒〉,收入於《哲學雜誌16》,台北:業強出版社。 陸達誠 2002 〈向神聖接近-宗教哲學〉,收入於沈清松主編,《哲學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彩虹 2002 《漫話貨幣金融學》,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 陳文團 1994 〈尼采道德觀之虛無主義本質〉收入於《哲學雜誌》第10期,台北:業強,頁38-61。 陳榮華 2003 《海德格<存有與時間>闡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黃瑞祺 1994a 〈社會科學方法論〉,收入於葉啟政等編著《社會科學概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1994b 《馬克思論方法》,台北:巨流,第一版。 曾仰如 1974 《宗教哲學》,台中:光啟出版社。 傅佩榮 1998 《柏拉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項退結 編譯 1992 《西洋哲學辭典》,台北:華香園,增訂第二版。 楊世雄 2001 《馬克思的經濟哲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劉仲容 2002 〈希臘哲學〉,收入於武金正等編著《西洋哲學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趙敦華 1996 《中世紀哲學史》,台北:七略出版社。 黎志添 2003 《宗教研究與詮釋學:宗教學建立的思考》,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羅光 1982 《中西宗教哲學比較研究》,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葉啟政 2000 《進出「結構-行動」的困境》,台北:三民,第一版。 蔡美麗 2003 《黑格爾》,台北:左岸文化,第一版。 蔣年豐 1987 〈馬克思的神學解釋學〉,台北:鵝湖月刊社,第十二卷,第七期。 關永中 1991 《郎尼根的認知理論《洞察》卷一釋義》,台北:哲學與文化月刊社。 三、中譯外文部分 Armstrong, Karen(蔡昌雄譯、沈清松 校訂) 1999 《神的歷史》(A History of God)台北:立緒。 Bloom, William(劉秋枝譯) 1998 《從心致富》,台北:金錢。 Bowker, John(劉良淑、蘇茜譯) 2000 《聖經的世界》,台北:貓頭鷹。 Bochenski(王弘五譯) 1992 《哲學講話》,台北:鵝湖,第十版。 Copleston, Frederick 1986 《西洋哲學史 卷一:希臘與羅馬》,傅佩榮譯,台北:黎明。 1993 《西洋哲學史(六)》,陳潔明、關子尹譯,台北:黎明。 Baumgartner, Hans Michael(李明輝譯) 1989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導讀》,台北:聯經。 Feuerbach(榮震華譯) 1997 《基督教的本質》,北京:商務。 Giddens, Anthony(簡惠美譯) 2000 《資本主義與現代社會理論》,台北:遠流。 Hick, John(錢永祥譯) 1972 《宗教哲學》,台北:三民。 Heidegger, Martin(王慶節、陳嘉映譯) 1990 《存在與時間》,臺北:桂冠。 Jaspers, Karl(傅佩榮譯) 1985 《四大聖哲》,台北:業強。 Kant, Immanuel(鄧曉芒譯) 2004 《純粹理性批判》,台北:聯經。 Palmer, Richard E.(嚴平譯) 1992《詮釋學》台北:桂冠。 Rader, M.(傅佩榮譯) 1984 《宗教哲學初探》,台北:黎明。 Popper, Karl(蔡坤鴻譯) 1989 《臆測與駁斥(下)》,台北:幼獅。 Ritzer, George(馬康莊、陳信木譯) 2000 《社會學理論》,台北:巨流。 Stance, W. T. (楊儒賓譯) 1998《冥契主義與哲學》,台北:正中。 Simmel, Georg(顧仁明 譯) 2001《金錢、性別、現代生活風格》台北:聯經。 Viviana, A. Zelizer(陳難能譯) 2004 《金錢的社會意義》,台北:正中。 Weatherford, Jack(楊月蓀譯) 1998 《金錢簡史》,台北:商周。 《聖經˙創世紀》,香港聖經公會:現代中文譯本。 四、外文部分 Avineri, Shlomo 1968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Thought of Karl Marx,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upr?, Louis 1966 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of Marxism, New York:Harcourt, Brace&World, Inc. 1972 The Other Dimension, New York:Doubleday&Company, Inc. 1983 Marx’s Social Critique of Culture, New Haven:Yale Univerity Press. Hardt, Michael&Negri, Antonio 2000 Empire, Cambir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clellan, David 1969 The Young Hegelians and Karl Marx, New York:Frederick A. Praeger, Inc., Publishers. Mills, C. Wright 1959 The Sociolegical Imagination,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tto, Rudolf 1958 The Idea of the Holy, trans. John W. Harvey,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inger, Peter 1980 Marx,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tromberg, Roland N. 1975 An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Modern Europe,New Jersey:Prentice-Hall, Inc. Schumpeter, Joseph A. 1962 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 New Yok:Harper & Row, Publishers. Tucker, C. Robert 1972 Philosophy and Myth in Karl Marx, London:Cambridge Press. Taylor, Charles 1979 Hegel and Modern Society,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論文頁數70
附註
全文點閱次數
資料建置時間
轉檔日期
全文檔存取記錄
異動記錄M admin Y2008.M7.D3 23:18 61.59.16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