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仁大學
學術資源網

記錄編號6385
狀態NC094FJU00183016
助教查核
索書號
學校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宗教學系
舊系所名稱
學號491906182
研究生(中)梅氏金莊
研究生(英)MAI THI KIM TRANG
論文名稱(中)神原神秘主義 ——艾克哈大師的靈修初探——
論文名稱(英)MYSTICISM OF THE GODHEAD __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Meister Eckhart’s Spirituality__
其他題名
指導教授(中)陳德光
指導教授(英)
校內全文開放日期不公開
校外全文開放日期不公開
全文不開放理由
電子全文送交國圖.同意
國圖全文開放日期.2006.09.12
檔案說明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01
學位類別碩士
畢業學年度94
出版年
語文別中文
關鍵字(中)神原 艾克哈 捨空 脫塵 靈智火花 十牛圖 靈修 根基 身心靈
關鍵字(英)Godhead Ground Meister Eckhart Spirituality Mysticism Detachment Releasement Breakthrough spark of soul
摘要(中)本論文的主要內容分成四章:第一章介紹艾克哈;第二章,探討艾克哈思想中所提示其靈修歷程的六個時份:「神原」(Godhead)、神(God)、宇宙(Universe)、人(Man)、子位(Sonship)、根基(Ground)」;第三章,探討艾克哈創造靈修的四條路經:肯定之路(Via positiva)、否定之路(Via negativa)、創造之路(Via creativa)以及轉化之路(Via transformatica),也就是探討艾克哈所用的辯證法來表達「萬有在神內」、「神在萬有外」、「聖子生心中」以及「慈悲與正義」四種不同的境界。 第四章則是艾克哈思想的後論與對話。首先,將艾克哈思想中的一些重點概念如「神原」、「聖三」與「靈智花火」做個後論;其次,將探討艾克哈的創造靈修與教會傳統靈修的異同點,如此能判斷艾克哈靈修觀是否違背傳統靈修觀,並能瞭解其靈修觀有何特色;再者,本論文將艾克哈靈修觀與佛教禪宗,特別是廓庵與普明的「十牛圖」作對照,企圖找出在靈修上基督宗教與佛教禪宗兩者的異同點來進行對話;最後,將綜合第二章「艾克哈靈修的六個時份」與第三章「艾克哈創造靈修的四條路經」,從此推論艾克哈創造靈修觀,同時也向當今基督徒介紹一個靈修生活的新管道。 希望藉由對艾克哈靈修觀的初步探討,能幫助自己的身心靈成長,同時也提供分享他人修養的良方;也希望基督徒能用艾克哈的靈修觀與佛教徒,特別是禪宗教派者作對話,在靈修上能有溝通之路。
摘要(英)
論文目次目錄 緒論 01 一、研究動機 01 二、問題陳述 03 三、研究的範圍 04 四、名詞界定 05 五、研究的方法與內容 10 六、研究的目的 13 第一章:介紹艾克哈 15 第一節:艾克哈的生平與案件 15 一、生平背景 16 二、學術背景 17 三、艾克哈的案件 19 第二節:艾克哈思想的正統性 27 第三節:艾克哈的著作 34 一、拉丁文作品 34 二、德文作品 36 第四節:艾克哈的靈修背景 37 一、聖經的泉源 37 二、天主教傳統靈修學 41 三、艾克哈與北真(Beguines)的影響 46 第五節:艾克哈思想中的兩個重要主題 48 捨空 (Gelassenheit - Releasement) 49 脫塵 (Abgeschiedenheit - Detachment) 50 小結: 53 第二章: 艾克哈靈修歷程的六個時份 55 第一節:神原 (Godhead) 57 一、分辨「神」(God) 與「神原」(Godhead) 57 二、從神最究竟的呈現上論神的首要本質 59 第二節:聖三 (Trinity) 62 一、從「屬性」的角度言 64 二、從「因由」的角度上言 64 三、從「主體際性」角度上言 65 第三節:宇宙(Universe) 67 第四節:人 (Man) 72 一、人的身心靈結構 72 二、人的五個運作層面 75 第五節:子位 (Sonship) 84 一、境界 85 二、先驗條件 87 三、修行方式 88 第六節:根基 (Ground) 91 一、靈魂根基的二角度 92 二、突破 93 三、得道者的心態 94 小結: 95 第三章:艾克哈創造靈修的四條路徑 97 第一節:肯定之路 (Via positiva) 97 一、從創造神學的角度言 97 二、從原罪神學的角度言 102 三、「覺醒」的靈修 103 第二節:否定之路 (Via negativa) 104 一、神「無可言喻」 105 二、「神在萬有外」 106 三、「萬有虛無」 107 四、「捨空」的靈修 109 第三節:創造之路 (Via creativa) 113 一、「突破」之意義 114 二、「突破」與三種誕生 115 三、「孕育者」 118 四、「創造者」 120 第四節:轉化之路 (Via transformatica) 122 一、生下慈愛 123 二、正義是慈愛之工作 125 三、在世工作的精神 127 小結: 129 第四章:後論:艾克哈神秘靈修與時代意義 131 第一節:艾克哈神秘思想 131 一、「神原」與Otto的「努曼」(Numinous) 131 二、「聖三」與中國文化的「陰陽太極圖」 136 三、「靈智火花」與心理學的「真我」 139 四、對生命教育的激發 143 第二節:與教會傳統靈修對比 145 一、初期教會的靈修 145 二、希臘教會的隱修傳統 147 三、拉丁教會的隱修傳統 148 四、異同點 150 第三節:與佛教禪宗的「十牛圖」對話 151 一、介紹「十牛圖」 152 (一)廓庵禪師的「十牛圖」 152 (二)普明禪師的「十牛圖」 158 二、廓庵與普明兩個系統的對比 164 三、艾克哈靈修四路與「十牛圖」的對照 167 四、異同點 168 第四節:當今基督徒靈修的新管道 172 一、靈修生活的重要性 172 二、艾克哈靈修歷程的理論 174 三、艾克哈創造靈修四路的實踐 176 四、當今基督徒靈修的新管道 178 小結: 182 結語 184 參考書目 187 表與圖 A. 表 表一:艾克哈案件的年代、檔案、案發處及事件 20 表二:聖三的奧義 66 表三:人的身心靈結構 76 表四:身心靈的七層意識 83 表五:身心靈名詞對照表 83 表六:理智在神秘經驗的運作 90 表七:「願爾旨承行」的兩層意義 103 表八:天主聖三的主體、關係、生發和愛的區別 138 表九:廓庵與普明兩禪師的系統與結構的對比 165 B. 圖 圖一:艾克哈靈修歷程圖 56 圖二:天主三位一體的兩個平面 63 圖三:艾克哈所提出「創造之路」的重點 121 圖四:艾克哈神秘靈修四路圖 129 圖五:Otto與「神」與「神本性」的區分 132 圖六:艾克哈對「神」與「神原」的區分A 135 圖七:艾克哈對「神」與「神原」的區分B 136 圖八:「聖三」與中國文化的陰陽太極圖 137 圖九:「真我」蛋形圖表 140 圖十:人的離心式傾向 141 圖十一:廓庵的「牧牛圖頌」,第一圖:「尋牛」 153 圖十二:廓庵的「牧牛圖頌」,第二圖:「見跡」 153 圖十三:廓庵的「牧牛圖頌」,第三圖:「見牛」 154 圖十四:廓庵的「牧牛圖頌」,第四圖:「得牛」 154 圖十五:廓庵的「牧牛圖頌」,第五圖:「牧牛」 155 圖十六:廓庵的「牧牛圖頌」,第六圖:「騎牛歸家」 155 圖十七:廓庵的「牧牛圖頌」,第七圖:「忘牛存人」 156 圖十八:廓庵的「牧牛圖頌」,第八圖:「人牛俱忘」 156 圖十九:廓庵的「牧牛圖頌」,第九圖:「返本還源」 157 圖二十:廓庵的「牧牛圖頌」,第十圖:「入廛垂手」 157 圖二十一:普明的「牧牛圖頌」,第一圖:「未牧」 159 圖二十二:普明的「牧牛圖頌」,第二圖:「初調」 159 圖二十三:普明的「牧牛圖頌」,第三圖:「受制」 160 圖二十四:普明的「牧牛圖頌」,第四圖:「迴首」 160 圖二十五:普明的「牧牛圖頌」,第五圖:「馴伏」 161 圖二十六:普明的「牧牛圖頌」,第六圖:「無礙」 161 圖二十七:普明的「牧牛圖頌」,第七圖:「任運」 162 圖二十八:普明的「牧牛圖頌」,第八圖:「相忘」 162 圖二十九:普明的「牧牛圖頌」,第九圖:「獨照」 163 圖三十 :普明的「牧牛圖頌」,第十圖:「雙泯」 163 圖三十一:艾克哈靈修四路與「十牛圖」的對照 167 圖三十二:艾克哈靈修歷程的理論 175 圖三十三:艾克哈創造靈修四路的實踐 178 圖三十四:艾氏靈修歷程的理論與實踐的綜合 181
參考文獻參考書目 一、 艾克哈著作系列 1. 原典 DW Meister Eckhart: Die deutschen Werke, ed. by Josef Quint, Vols. I-V, Stuttgart-Berlin: Verlag, 1958-76. LM Meister Eckhart: Die latenischen Werke, ed. by J.Koch et al., Vols. I-V, Stuttgart-Berlin: Verlag, 1938-75. Largier Meister Eckhart Werke, 2vols., hg. und kommentiert von Niklaus Largier, Frankfurt: Deutsche Klassiker Verlag, 1993. 2. 譯著 Clark, James M., Meister Eckhart: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his Works with an Anthology of his Sermons, London: Thomas Nelson & Sons, 1957. Davies, Oliver, Meister Eckhart, Selected writings, London: Penguin, 1994. Colledge, E. and McGinn B, Meister Eckhart, the Essential Sermons, Commentaries, Treatises, and Defense, New York: Paulist, 1981. Maurer, Armand, Master Eckhart, Parisian Questions and Prologues,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Notes, Toronto: Pontifical Institute of Mediaeval studies, 1974. Quint, Josef編,榮震華譯,《艾克哈大師文集》,北京:商務,2003。 艾克哈著,陳德光與胡功澤譯《神對他無所隱藏的人─艾克哈大師勸言集與讚頌之書譯註》,台北:光啟,2003。 3. 艾克哈的思想專書 Alain de Libera, trans. Do Ngoc Bao O.P, Eckhart, Suso, Tauler hay la viec than hoa con nguoi (Eckhart, Suso, Tauler Oula Divinisation de l’homme) , Sai Gon: ChanLy, 2003. Almond, Philip C., Rudolf Otto: An Introduction to His Philosophical Theology, Chapel Hill :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84. Alois M.Haas, Meister Eckhart als normative Gestalt geistlichen Lebens, Freiburg: Johannes, 1995. Edmund Colledge, O.S.A. and Bernard McGinn, Meister Eckhart,NewYork: Paulist press, 1981. Fox, Mathew, Breakthrough: Meister Eckhart’s Creation Spirituality in New Translation, Vermont: Inner Tradition, 1980. Fox, Mathew, Meditations with Meister Eckhart, New Mexico: Bear & company santa Fe, 1983. Gwendoline Jarczyk and Pierre-Jean Labarri?re, Meister Eckhart: Les Trait?s et le Po?me , Paris: Albin Michel, 1996. Hollywood, Amy, The Soul as Virgin Wife: Mechthild of Magdeburg, Marguerite Porete and Meister Eckhart, Notre Dame: Univ. of Notre Dame Press, 1995. McGinn, Bernard, Meister Eckhart and the Beguine Mystics, New York: Continuum, 1997. McGinn, Bernard, Meister Eckhart, Teacher and Preacher, New York: Paulist, 1986. McGinn, Bernard, The Mystical Thought of Meister Eckhart: The Man from Whom God hid Nothing, New York: Herder & Herder, 2001. Otto, Rudolf, Mysticism East and West, New York: Macmillan, 1957. Sch?rmann, Reiner, Meister Eckhart. Mystic and Philosopher, translation and Commentary, London: Indiana Univ. Press, 1978. Sch?rmann, Reiner, Research in Phenomenology: Heidegger and Meister Eckhart on Releasement, Duquesne University, 1973. Chilson, Richard(理查?奇爾森)著,易利利譯《天主在等待你》,台北:上智,2003。 Seuse, Heinrich(蘇素)著,林克譯《論真理、論永恆的智慧》,香港:道風書社,2003。 Suzuki, Daisetsu T.(鈴木大拙)著,徐進夫譯,《耶教與佛教的神秘家》,台北:志文,1984。 二、 論文與報刊 陳德光,〈艾克哈思想中兩主題:「聖子的誕生」與「突破入神的源頭」〉,《哲學與文化月刊》,第274期,1997年3月。 關永中,〈師長艾克哈 (Meister Eckhart) 所提示的靈修歷程〉,《哲學與文化月刊》,第274期,1997年3月。 陳德光,〈「神」、「神的根」──艾克哈思想的正統性與文化交流的意義〉,《哲學與文化月刊》,第323期,2001年4月。 陳德光,〈密契主義者艾克哈的創造神修〉,《神學論集》,第132號,2002夏。 陳德光,〈艾克哈大師涉及二十八條異端命題初探〉,《輔仁宗教研究》,第7號,2003.6。 陳德光,〈艾克哈密契思想與思想傳統關係初探〉,《哲學與文化月刊》,第367期,2004。 陳德光,〈基督宗教與生態倫理對話〉,《輔仁宗教研究》第二期,2000冬。 陳德光,〈靈性生命激發 ─ 生命教育的一個重點〉,《輔仁宗教研究》,第九期,2004夏。 陳德光,〈當神聖遇上神秘──聖經神聖觀與佛教牧牛圖的比較〉,第二居聖經與中國國際研討會,「聖經與中國文化」,台北:輔大,2002年1月5-8日。 陳德光,〈「有」與「是」─密契者艾克哈智慧文學詮釋〉,內政部、輔仁大學宗教係合辦,「宗教智慧與智者」學術研討會,台北:輔大,2005年11月4-5日。 陳德光,〈我是所是─艾克哈論存有與本地化意義〉,《輔仁宗教研究》,第十二期,2005冬。 關永中,〈神秘主義及其四大型態〉,《神秘主義專輯》,第三十六期,1989.4。 黃克鑣,〈早期希臘教父神秘思想〉,《神學論集》,第116期,1998夏。 黃克鑣,〈從人的超越看人與神的關係〉,《神學論集》,第141期,2004秋。 武金正,〈Otto的宗教經驗〉《輔仁宗教研究》2000.4。 吳汝鈞,〈十牛圖頌所展示的禪的實踐與終極關懷〉,《中華佛學學報》,香港,第4期。 林孟蓉,〈明清之際普明「十牛圖頌」的發展與影響〉,《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台北:華嚴蓮社,2005,第15期。 于凌波,《向智識分子介紹佛教》,台北: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論文集,2004。 黃保羅,〈艾克哈及其神秘主義神學〉,《基督教文化評論》,香港:道風,第二十二期,2005春。 McGinn(麥金)著,郭晶譯〈西方基督教傳統中的愛、知識和神秘合一〉,《基督教文化評論》,香港:道風,第二十二期,2005春。 三、 一般中文書 江亦麗,《商揭羅》,台北:東大,1997。 李安德著,若水譯,《超個人心理學─心理學的新典範》,台北:桂冠,1992。 沈清松、孫振青編著,《西洋哲學家與哲學專題》,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3。 武金正,《人與神會晤──拉內的神學人觀》,台北:光啟出版社,2000。 施安堂,《古代教父靈修學》,台北:1992。 天主教教務協進會,《天主教教理》,台北:天主教教務協進會出版社,1996。 陳文裕,《天主教基本靈修學》,台北:光啟,1991。 劉仲容、尤煌傑、武金正編著,《西洋哲學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2002(初版二刷)。 Aumann(歐邁安)著,宋藍友譯《天主教靈修學史》,香港:生命意義,1991。 Fritz Stolz 著,根瑟.馬庫斯譯,《宗教學概論》,台北:國立編譯館,2001。 Hayao Kawai(河合隼雄)著,鄭福明、王求是譯《佛教與心理治療藝術》,台北:心靈工坊,2004。 M. Eliade著,董強譯《世界宗教理念史》卷三,台北:商周,2002,初版。 Origen 著,石敏敏譯,《論首要原理》,香港:道風,2002。 Otto, Rudolf著,成究、周邦憲譯,《論神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Raguin Y.(甘易逢)著,明鏡譯,《簡談佛學》,台北:光啟,1981,再版。 Teilhard de Chardin(德日進)著,鄭聖沖編譯,《人的現象》,台北:先知與光啟聯合發行,1972。 W.T.Stace著,楊儒賓譯,《冥契主義與哲學》,台北:正中,1998。 四、 一般外文書 Barnhart, Bruno and Joseph Wong eds., Purity of Heart and Contemplation: a Monastic Diologue Between Christian and Asian Traditions, Continuum: New York, 2001. Davies, Oliver, God Within The Mystical Tradition of Northern Europe, New York: Paulist, 1988. Johannes Paul II, Der Apostolische Stuhl 1985, Ansprachen, Predigten und Botschaften des Papstes Erkl?rungen der Kongregationen ,Vaticana: J.P.Bachem, 1985. Karl Rahner and H. Vorgrimler, Concise Theological Dictionary, 2nd edition , London: Burns & Oates, 1983. Otto, Rudolf, The Idea of the Holy (Das Heilige),London: Oxford, 1958. Phan Tan Thanh, Doi song tam linh, Roma: Angelicum, 2001. Underhill, Evelyn, A Study in the Nature and Development of Man’s Spiritual Consciousness, London: Methuen & Co.Ltd., 1911; revised, 1930. 五、 工具書 輔大神學著作編譯會,《神學辭典》,台北:光啟,1996年。 輔大神學著作編譯會,《神學詞語彙編》,台北:光啟,2005年。 思高聖經學會譯釋,《聖經》,香港:1968年。 荻原雲來,《梵和大辭典》,台北:新文豐,1988年,再版。 《英漢神學辭典》,台北:光啟,1996年。 《應用漢語辭典》,北京:商務,2000年。 六、 網路資訊 (採取時間:從2005/06至2006/02) http://www.newadvent.org/cathen/05274a.htm(Meister J. Eckhart) http://book.bfnn.org/books2/1544.htm (耕雲,《牛的禮贊》) http://home.dcilab.hinet.net/lcchen/budda/320.htm (「普明禪師牧牛圖頌」釋義) http://www.chingjou.org.tw/Frame-ox.htm (淨心長老《普明禪師頌『十牛圖』》) http://www.dharma.com.tw/X1Chinese/D24Bible/E600.htm (經典選讀──《禪宗十牛圖》) http://www.eastart.net/friendship/chansimuniutusong.htm (何勁松,《禪詩「牧牛圖頌」賞析》) http://ge.tnua.edu.tw/~zen/download/93p01.ppt (釋惠敏〈禪修心情:調象與牧牛〉) http://blog.sina.com.tw/jas0120/article.php?pbgid=12721&entryid =9201 (凱聿,《心靈成長的次第──十牛圖詩淺解》)
論文頁數194
附註
全文點閱次數
資料建置時間
轉檔日期
全文檔存取記錄
異動記錄M admin Y2008.M7.D3 23:18 61.59.16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