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編號 | 6388 |
狀態 | NC094FJU00183019 |
助教查核 | |
索書號 | |
學校名稱 | 輔仁大學 |
系所名稱 | 宗教學系 |
舊系所名稱 | |
學號 | 493905027 |
研究生(中) | 程正介 |
研究生(英) | CHERNG, JENG-JIEH |
論文名稱(中) | 印度佛教中信仰結構的探討─以宗教現象學為主的反思 |
論文名稱(英) | Study on Faith Structure of the Indian Buddhism
— Reflections Based on Phenomenology of Religion
|
其他題名 | |
指導教授(中) | 黃懷秋
許明銀 |
指導教授(英) |
|
校內全文開放日期 | |
校外全文開放日期 | |
全文不開放理由 | |
電子全文送交國圖. | |
國圖全文開放日期. | |
檔案說明 | |
電子全文 | |
學位類別 | 碩士 |
畢業學年度 | 94 |
出版年 | |
語文別 | 中文 |
關鍵字(中) | 印度佛教
宗教現象學
信仰結構 |
關鍵字(英) | Indian Buddhism
Phenomenology of Religion
Faith Structure |
摘要(中) | 論文摘要
本研究以具有一千七百年歷史的印度佛教傳統為考察對象,運用宗教現象學的方法,從「信仰意向性」的觀點出發,找尋宗教人信仰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因素,建構出一個可資描述的「信仰結構」作為對話的平台,然後採用「類型」的現象學分類法,從事印度佛教傳統中信仰生活的反思。
在論述上,首先經由考察麥克斯?繆勒(Friedrich Max M?ller)、坎特韋爾?史密斯(Wilfred Cantwell Smith)與范德雷(Gerardus van der Leeuw)三位宗教學者對於宗教意義與宗教現象的研究成果,不僅確定了宗教生活的基本核心在於「信仰」的意向活動,而且也找出宗教現象所賴以呈現的「結構」。本研究則進一步將信仰的意向活動與現象的意義結構兩者整合成一個「信仰結構」的概念,作為反思宗教傳統的研究主軸。其次,以這個結構相關的「信仰客體」、「信仰主體」、「信仰的內在體驗」與「信仰的外在行動」等四項組成要素為論述架構,依次對應於佛教傳統中的「佛教的終極真理」、「佛弟子的教團倫理與心靈意向」、「佛教的圓滿醒覺」與「佛教的拯救之道」四種相關主題作為研究向度,從而進行對佛教徒信仰生活的考察與論述。
相信這一種結合宗教現象學與佛教信仰的研究和剖析,能夠激發出雙方面共鳴的火花。一方面,站在現象學的立場上,本文建構了一個適於宗教學與宗教傳統、和跨宗教傳統之間的對話平台,勢將有助於「宗教對話」的實踐;另一方面,在面對整個一望無垠的佛教大海時,本研究的成果可視為開啟了一扇信仰結構之窗,經由現象學這個新視角的俯瞰,能夠更有效地呈現出佛教傳統中信仰生活的本質與特色。
|
摘要(英) | |
論文目次 | 目 錄
緒 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和目的 ……………………………………………………1
第二節、研究背景與文獻探討 ………………………………………………3
一、印度佛教各分期思想的概述與回顧 ………………………………4
(一) 初期佛教 …………………………………………………4
(二) 部派佛教 …………………………………………………6
(三) 初期大乘佛教 ……………………………………………8
(四) 後期大乘佛教 ……………………………………………10
(五) 密教 ………………………………………………………12
二、宗教現象學的思潮與回顧 ………………………………………14
第三節 問題陳述 …………………………………………………………17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途徑 …………………………………………………18
一、研究方法 …………………………………………………………18
二、研究進路 …………………………………………………………19
(一) 建立「信仰結構」作為研究的主軸 ……………………19
(二) 對應佛教主題以展開論述的架構 ……………………20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材料 ……………………………………………………22
第六節 研究的重要性 ……………………………………………………23
第一章 從宗教現象學探討信仰結構及其組成要素 ……………………… 24
第一節 繆勒的宗教意義與宗教學研究 …………………………………… 24
一、不偏不倚的科學態度 ……………………………………………25
二、比較神學部分:宗教的各種歷史形式 ……………………………26
三、理論神學部分:「信仰天賦」與「無限者」 …………………………28
四、小結:比較宗教的提倡與信仰天賦的肯定 ………………………34
第二節 史密斯的宗教含混性與人的宗教生活模式 ……………………35
一、「宗教」一詞的含混性與具體化 ……………………………………36
(一) 「宗教」一詞多元意義的考察 …………………………37
(二) 對異文化中「諸宗教」具體化的考察 …………………40
(三) 宗教意義的評價 ………………………………………42
二、人的宗教生活模式:「人─信仰─累積的傳統」 ……………………44
(一) 人的宗教性:宗教的有效含義 …………………………45
(二) 宗教生活的新模式 …………………………………………………45
(三) 累積的傳統 …………………………………………………46
(四) 個人的信仰 …………………………………………………47
三、小結:宗教對話與信仰生活的回歸 ……………………………………48
第三節 范德雷的宗教現象學與類型 ………………………………………49
一、愛之凝視的現象學態度 ………………………………………………50
二、宗教現象學的理解及其步驟 …………………………………………52
三、宗教現象的分類與結構:「客體—主體—交互作用」 ………………54
四、小結:現象結構的三領域 …………………………………………56
第四節 宗教現象學到佛教信仰結構的轉換 ………………………………56
一、宗教生活的「信仰結構」與組成四要素 ………………………………57
二、佛教信仰結構的對應主題及其脈絡 ……………………………………59
第二章 信仰客體:佛教的終極真理 ………………………………………61
第一節 一切法蘊:五蘊、十二處、十八界…………………………………62
第二節 涅槃:諸苦滅盡的解脫………………………………………………64
第三節 緣起:「此故彼」的生死流轉與還滅………………………………67
第四節 空性:無自性空 ……………………………………………………70
第五節 阿賴耶識 ……………………………………………………………74
第六節 佛性與如來藏…………………………………………………………79
第七節 小結 …………………………………………………………………83
第三章 信仰主體:佛弟子的教團倫理與心靈意向 ………………………85
第一節 教團:二眾、四眾或七眾 …………………………………………86
第二節 善知識 ………………………………………………………………………………………………………89
第三節 補特伽羅:三種士夫 ………………………………………………93
第四節 心靈意向:三種心識態度 …………………………………………97
一、心為法本 ………………………………………………………………97
二、轉識得智 ………………………………………………………………99
三、見性成佛 ……………………………………………………………101
第五節 小結 ………………………………………………………………………………………………………………103
第四章 信仰的內在體驗:佛教的圓滿醒覺 ………………………………104
第一節「信」的意義 ………………………………………………………105
第二節 歸依三寶的順從:轉邪歸正的終極依怙 …………………………107
第三節 與煩惱戰的?離:轉染為淨的終極厭患 …………………………109
第四節 觀佛色身的崇敬:轉小向大的終極欣慕 …………………………113
第五節 慈悲利他的承諾:轉自向他的終極發心 …………………………115
第六節 正見空性的智慧:轉事向理的終極勝解 …………………………117
第七節 小結 …………………………………………………………………121
第五章 信仰的外在行動:佛教的拯救之道 ………………………………………………………123
第一節 論修道的類型:三士道法門 ……………………………………124
一、善法的意義:二種有情義利 ………………………………………125
二、三士道次第 ………………………………………………………126
第二節 道前基礎 ………………………………………………………129
一、修十種法行 ………………………………………………………130
二、勤於積資懺障 ……………………………………………………131
第三節 共下士道:增上生法 ……………………………………………131
一、發增上生心:求後世心 …………………………………………132
二、受持歸依與學處 ……………………………………………………133
三、深信業果作用 …………………………………………………135
四、行十善業道 …………………………………………………………136
第四節 共中士道:決定善法 ………………………………………………137
一、發出離心:求解脫心 ……………………………………………138
二、修三增上學 …………………………………………………………140
三、修三十七道品 ……………………………………………………142
第五節 上士道:無上菩提 ………………………………………………145
一、無上菩提的三因與菩薩二道 ………………………………………145
二、發菩提心 ……………………………………………………………148
二、行六波羅蜜 …………………………………………………………150
四、行四攝法 ……………………………………………………………153
第六節 小結 ………………………………………………………………154
結論 ………………………………………………………………………156
第一節 宗教生活中「信仰結構」的提出 …………………………………156
第二節 對印度佛教傳統作四個面向的反思 ………………………………158
第三節 研究的侷限與建議 …………………………………………………160
參考書目 ………………………………………………………………162-172
|
參考文獻 | 參考書目
一、工具書類
任繼愈主編,《宗教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1998。
朱芾煌編著,《法相大辭典》,台北:新文豐,1987。
佛光山宗務委員會編,《佛光大辭典》光碟版,2000。
林崇安編,《基本漢藏梵英佛學術語》,臺北:慧炬,1995。
張怡蓀主編,《藏漢大辭典》,北京:民族出版社,1993。
程志民、江怡主編,《當代西方哲學新詞典》,長春:吉林人民,2002。
釋一如等集註,《大明三藏法數》,台北:新文豐,1978。
二、大藏經類
本研究有關《大正新修大藏經》的引文主要錄自中華電子佛典協會發行的《CBETA電子佛典集成》光碟片,2004。
《中阿含經》,《大正藏》冊1阿含部上。
《佛般泥洹經》,《大正藏》冊1阿含部上。
《佛說分別佈施經》,《大正藏》冊1阿含部上。
《佛說長阿含經》,《大正藏》冊1阿含部上。
《增壹阿含經》,《大正藏》冊1阿含部下。
《雜阿含經》,《大正藏》冊2阿含部下。
《佛說五蘊皆空經》,《大正藏》冊2阿含部下。
《佛說福力太子因緣經》,《大正藏》冊3本緣部上。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大正藏》冊3本緣部上。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大正藏》冊5般若部一。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冊8般若部四。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大正藏》冊8般若部四。
《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藏》冊9法華部全?華嚴部上。
《妙法蓮華經》,《大正藏》冊9法華部全?華嚴部上。
《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藏》冊10華嚴部下。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大正藏》冊12寶積部下?涅槃部全。
《大般泥洹經》,《大正藏》冊12寶積部下?涅槃部全。
《大般涅槃經》,《大正藏》冊12寶積部下?涅槃部全。
《大方等大集經》,《大正藏》冊13大集部全。
《寶星陀羅尼經》,《大正藏》冊13大集部全。
《維摩詰所說經》,《大正藏》冊14經集部一。
《十善業道經》,《大正藏》冊15經集部二。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大正藏》冊16經集部三。
《解深密經》,《大正藏》冊16經集部三。
《大乘入楞伽經》,《大正藏》冊16經集部三。
《大乘密嚴經》,《大正藏》冊16經集部三。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大正藏》冊17經集部四。
《五苦章句經》,《大正藏》冊17經集部四。
《正法念處經》,《大正藏》冊17經集部四。
《佛說八無暇有暇經》,《大正藏》冊17經集部四。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大正藏》冊19密教部二。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大正藏》冊24律部三。
《佛說梵網經》,《大正藏》冊24律部三。
《大智度論》,《大正藏》冊25釋經論部上。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大正藏》冊27毘曇部二。
《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大正藏》冊27毘曇部二。
《說一切有部入阿毘達磨論》,《大正藏》冊28毘曇部三。
《說一切有部俱舍論》,《大正藏》冊29毘曇部四。
《說一切有部顯宗論》,《大正藏》冊29毘曇部四。
《菩薩善戒經》,《大正藏》冊30中觀部全.瑜伽部上。
《瑜伽師地論》,《大正藏》冊30中觀部全.瑜伽部上。
《中論》,《大正藏》冊30中觀部全.瑜伽部上。
《大乘五蘊論》,《大正藏》冊31瑜伽部下。
《大乘百法明門論》,《大正藏》冊31瑜伽部下。
《大乘阿毘達磨集論》,《大正藏》冊31瑜伽部下。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大正藏》冊31瑜伽部下。
《大乘唯識論》,《大正藏》冊31瑜伽部下。
《成唯識論》,《大正藏》冊31瑜伽部下。
《百法明門論》,《大正藏》冊31瑜伽部下。
《佛性論》,《大正藏》冊31瑜伽部下。
《攝大乘論本》卷上,《大正藏》冊31瑜伽部下。
《攝大乘論釋》,《大正藏》冊31瑜伽部下。
《辯中邊論》,《大正藏》冊31瑜伽部下。
《顯揚聖教論》,《大正藏》冊31瑜伽部下。
《唯識二十論》,《大正藏》冊31瑜伽部下。
《大乘起信論》,《大正藏》冊32論集部全。
《成實論》,《大正藏》冊32論集部全。
《淨名玄論》,《大正藏》冊38經疏部六。
《說無垢稱經贊》,《大正藏》冊38經疏部六。
《佛遺教經論疏節要》,《大正藏》冊40律疏部全.論疏部一。
《瑜伽論記》,《大正藏》冊42論疏部三。
《成唯識論述記》,《大正藏》冊43論疏部四。
《永嘉證道歌》,《大正藏》冊48諸宗部五。
《南海寄歸內法傳》,《大正藏》冊54事彙部下.外教部全。
法舫譯,《南傳法句經》第153、154偈,收錄於《佛教大藏經?經集部一27》,台北:佛教,1978。
郭良鋆譯,《經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0。
三、佛學專著
三枝充?著,黃玉燕譯,《佛教入門》,臺北:東大,2003。
方東美,《中國大乘佛學》,臺北:黎明文化,1984。
平川彰著,莊崑木譯,《印度佛教史》,臺北:商周,2002。
呂澂,《印度佛學源流略講》,上海:上海人民,2002。
周止菴,《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詮注》,臺北:慈雲菩薩會,1984。
宗喀巴大師造,法尊法師譯,《菩提道次第廣論》,臺北:佛教書局,1988。
───,法尊法師譯,《菩提道次第攝頌》,收錄於大福藏智慧劍編,《顯密修學法要》,臺北:佛教出版社,1988。
───,郭和卿譯,《由說甚深緣起門中稱贊無上大師善說心藏》等三種合刊本,臺北:福智之聲,1994。
───,湯薌銘譯,《菩提正道菩薩戒論》,台北:佛教,1989。
服部正明、長尾雅人著,許明銀譯,《印度思想史與佛教史》,臺北:天華,1998。
阿底峽尊者造,法尊譯,《菩提道燈論》,收錄於《佛教大藏經續藏?續論疏部九148》,台北:佛教,1983。
洪啟嵩、黃啟霖主編,《法尊文集》,收錄於《當代中國佛教大師文集》,臺北:文殊出版社,1988。
索南才讓,《西藏密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8。
寂天菩薩造頌,傑操大師廣解,隆蓮法師漢譯,《入菩薩行論廣解》,台北:福智之聲,1998。
郭良鋆著,《佛陀和原始佛教想》,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7。
聖龍樹菩薩造,勝友與智軍論師譯藏,法尊法師由藏譯漢,《七十空性論》,收錄於《龍樹六論:正理聚及其注釋》,北京:民族,2000。
───,漢藏諸大論師譯,《中觀寶鬘論頌》《龍樹六論正理聚及其注釋》,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漢藏諸大論師譯,《龍樹六論正理聚及其注釋》,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聖龍樹菩薩造頌,甲操傑大師造釋,仁光譯頌,任傑譯釋,《中觀寶鬘論頌顯明要義釋》,臺北:福智之聲,2003。
釋印順,《成佛之道》,台北:慧日講堂,1971。
───,《印度佛教思想史》,臺北:正聞,1990。
───,《如來藏之研究》,收入《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光碟版。
───,《佛法概論》,台北:正聞,1992。釋印順,《印度佛教思想史》,臺北:正聞,1990。
四、宗教學專書
加里?特朗普(Garry Trompf)著,孫善玲、朱代強譯,《宗教起源探索》,成都:四川人民,1995。
弗力茨?施托爾茨(Fritz Stolz)著,根瑟?馬庫斯譯,《宗教學概論》,臺北:編譯館,2001。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楊庸一譯,《圖騰與禁忌》,台北:志文,2004。
───,楊韶剛譯,《一個幻覺的未來》,台北:知書房,2001。
弗雷澤(J. G. Frazer)著,汪培基譯,《金枝》,台北:桂冠,2004。
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台北:桂冠,2000。
呂大吉,《從哲學到宗教學》,北京:宗教文化,2002。
───,《西方宗教學說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4。
坎特韋爾?史密斯(W. Cantwell Smith)著,董江陽譯,《宗教的意義與終結》,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5。
阿部正雄著,王雷泉、張汝倫譯,《禪與西方思想》,臺北:桂冠,1992。
約翰?麥奎利(John Macquarrie)著,何菠沙譯,《二十世紀宗教思潮》,香港:基督教文藝,1997。
約翰?希克(John Hick)著,王志成譯,《宗教之解釋——人類對超越者的回應》,成都:四川人民,2003。
───,陳志平、王志成譯,《理性與信仰:宗教多元論諸問題》,成都:四川人民,2003。
耶律亞德(Mircea Eliade)著,楊儒賓譯,《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台北:聯經,2000。
埃里克?夏普(Eric J. Sharpe)著、呂大吉等譯,《比較宗教學:一個歷史的考察》,臺北:桂冠,1991。
涂爾幹(Emile Durkheim)著,芮傳明、趙學元譯,《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台北:桂冠,1992。
崔默(William Calloley Tremmel)著,賴妙淨譯,《宗教學導論》,臺北:桂冠,2000。
麥克斯?繆勒(Friedrich Max M?ller)著,金澤譯,《宗教的起源與發展》,上海:上海人民,1989年。
───,陳觀勝、李培茱譯,《宗教學導論》,上海:上海人民,1989。
愛德華?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著,連樹聲譯,《人類學──人及其文化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4。
愛德華?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著,連樹聲譯,《原始文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5。
趙敦華,《現代西方哲學新編》,北京:北京大學,2005。
德穆?莫倫(Dermot Moran)著,蔡錚雲譯,《現象學導論》,臺北:桂冠,2005。
魯道夫?奧托(Rudolf Otto)著,成窮、周邦憲譯,《論“神聖”》,成都:四川人民,2003。
黎志添著,《宗教研究與詮釋學》,香港:中文大學,2003。
羅伯?索科羅斯基(Robert Sokolowski)著,李維倫譯,《現象學十四講》,臺北:心靈工坊文化,2004。
讓--弗朗索瓦?勒維爾(Jean-Francois Revel)、馬蒂厄??卡爾(Matthieu Ricard)著,陸元昶譯,《和尚與哲學家-佛教與西方思想的對話》,南京:江蘇民人,2000。
五、期刊類
M.費赫著,朱松峰譯,〈現象學、解釋學、生命哲學——海德格爾與胡塞爾、狄爾泰及雅斯貝爾斯遭遇〉《世界哲學》,2005年03期,頁75-86。
方立天,〈印度佛教心性思想述評〉《佛學研究》,1995年00期,頁147-155。
───,〈印度佛教本體論簡述〉《哲學研究》,1997年09期,57-65。
王昊寧,〈從先驗現象學到存在論現象學〉《學術交流》,2004年10期,頁5-8。
正剛,〈玄奘唯識學與新羅、日本唯識學〉《佛學研究》,1994年00期,頁12-17。
如吉,〈印度佛教瑜伽學之綱要─《顯揚聖教論》結構試析〉《法音》,1998年06期,頁30-32。
朱耀平,〈先天”概念的源始意義的澄清——現象學的一個重要發現〉《現代哲學》,2004年04期,頁97-120。
余平,〈葛洪《神仙傳》神學位格的現象學分析〉《世界哲學》,2006年01期,頁104-108。
呂建福,〈論密教的起源與形成〉《佛學研究》,1994年00期,頁85-92。
李浦群,〈佛教空觀的意義分析〉《北京教育學院學報》1994年01期,頁16-20。
李鵬、劉永富,〈棲息在意義的密林中——Husserl現象學的意義觀研究〉《求索》,2005年07期,頁96-100。
肖黎民,〈遣除語言的遮蔽——文殊與“不二法門”〉《忻州師範學院學報》第21卷第5期,2005年10月,頁1-5。
周貴華,〈印度佛教如來藏學之結構特徵〉《法音》,2004年10期。
尚傑,〈現象學的問題如何發生——德里達對胡塞爾發生現象學的解讀〉《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1期,2006年,頁64-69。
尚黨衛,〈胡塞爾現象學中的主體主義與非主體主義〉《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卷第5期,2004年10月,頁22-26。
屈大成,〈湯用彤有關印度佛教的研究〉《中國哲學史》,2002年04期,頁106-113。
林國良,〈唯識思想前後期價值取向之重要變化——《解深密經》與《成唯識論》三自性理論比較〉《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13卷第1期,2006年1月,頁99-111。
林崇安,〈佛教的心性論及其特色〉《法光學壇》,頁1-19。
武金正,〈宗教現象學──基礎性之探討〉《哲學與文化》28卷第六期,2001年6月,頁484-485。
祁順來,〈從“七識”看量學認識論〉《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第32卷第1期,2006年1月,頁13-22。
金高品、魏敦友,〈論胡塞爾“現象學革命”的內在邏輯〉《哲學研究》,2006年01期,頁59-64。
姚南強,〈略論藏傳因明的哲學和邏輯〉《中國藏學》,1997年02期,頁84-92。
───,〈論法稱對陳那因明的改造和發展〉《南亞研究》,1994年03期,頁37-42。
───,〈藏傳因明的歷史發展及其特點〉《佛學研究》,1994年00期,頁106-111。
姚衛群,〈佛教中的“性空”與“識有”觀念〉《杭州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5年05期,頁92-96。
───,〈慧遠的“神”與印度佛教中的“我”〉《中華文化論壇》,1997年04期,頁51-54。
胡曉光,〈從“二分”說看唯識學的主客相關理論〉《法音》,2006年01期。
徐英瑾,〈關於維特根斯坦的“現象學”問題的詮釋史——從20世紀60年代末到本世紀初〉《學術月刊》,2005年04期,頁41-48。
徐曉風、張艷濤,〈現象學視域的人的主體性〉《北方論叢》,2003年05期,頁19-23。
桑才讓,〈藏族信仰結構中的原始宗教遺跡及其根源〉《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1期,2001年,頁30-32。
袁經文,〈實在世界及其層面超越——現象學視域的唯識學發微〉《社會科學戰線》,2005年01期,頁262-265。
郝長池,〈宗教現象學的基本問題〉《現代哲學》,2006年01期,頁96-102。
馬有,〈佛學中的辯証思維〉《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1卷第4期,2005年10月,頁14-17。
高秉江,〈初探宗教現象學〉《現代哲學》,2004年03期,頁112-117。
───,〈與威斯特福教授談宗教現象學〉《哲學動態》,2003年08期,頁36-39。
張亮,〈阿多諾對胡塞爾現象學的馬克思主義解讀〉《哲學研究》,2005年02期,頁41-47。
張雲濤、任賢兵,〈胡塞爾現象學視域下的批判哲學〉《成都教育學院學報》第19卷第3期,2005年3月,頁50-52。
陳立勝,〈一與多:“宗教性”的現象學的進路、預設與時代精神〉《現代哲學》,2004年02期,頁103-110。
陳新漢,〈關於信仰結構的認識論思考〉《軍隊政工理論研究》,1996年01期,頁45-47。
傅新毅,〈種子說的緣起〉《宗教學研究》,2005年03期,頁41-46。
曾琦雲,〈論佛教與婆羅門教的歷史淵源〉《敦煌學輯刊》,2005年02期,頁253-258。
湯用彤、武維琴,〈湯用彤先生談印度佛教哲學〉《中國哲學史》,2002年04期,頁91-94。
程宇宏,〈析魏晉南北朝道教基本信仰結構的構成〉《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42卷,2002年03期,頁82-87。
黃夏年,〈印度佛教“空”之遷變〉《佛學研究》,1995年00期,頁158-161。
黃懷秋,〈范德雷類型學的宗教現象學〉《輔仁宗教研究》11期,2005年夏,頁97—98。
楊大春,〈20世紀法國哲學的現象學之旅〉《哲學動態》,2005年06期,頁38-46。
雷德鵬,〈論胡塞爾對邏輯本質的現象學詮釋〉《學術論壇》,2005年02期,頁25-29。
臧佩洪,〈肉身的現象學呈現之途——從胡塞爾到海德格爾再到梅洛—龐蒂〉《南京社會科學》,2005年12期,頁5-11。
趙一凡,〈胡塞爾與現象學的初衷〉《外國文學》,2006年01期,頁100-110。
趙志毅、蔡衛東,〈論信仰的結構、本質及其對德育的意義〉《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1期,頁9-15。
歐東明,〈印度佛教的“空”觀念與龍樹的中觀學說〉《南亞研究季刊》,1999年02期,頁53-55。
燕宏遠、張東輝,〈胡塞爾的超越論現象學與西方傳統主體性哲學〉《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34卷第2期,2005年3月,頁5-15。
戴群英、王振鈺,〈和合僧團 正法久住——從《四分律》探究佛祖結戒本意〉《船山學刊》,2005年04期,頁109-111。
韓鳳鳴,〈淺析印度佛教解脫論的發展歷程〉《理論月刊》,2005年12期,頁72-74。
韓鏡清,〈唯識學的兩次譯傳《大乘起信論》為曇延所造〉《佛學研究》,1994年00期,頁59-69。
魏洪峰,〈早期印度佛教中的蘊與我〉《南亞研究》,1998年02期,頁46-50。
嚴春友,〈現象學視野下的中西哲學的解釋學特徵〉《河北學刊》,2004年05期,頁33-35。
釋惠敏,〈玄奘所譯《瑜伽論》之研究今昔〉《佛學研究》,1994年00期,頁187-189。
六、西文專書與期刊
Bosch, Lourens P. van den. Friedrich Max M?ller: A Life Devoted to the Humanities, Boston : Brill, 2002.
Freiberger, Oliver. "The Meeting of Traditions: Inter-Buddhist and Inter-Religious Relations in the West." Journal of Global Buddhism 2(2001):59-71.
Leeuw, Gerardus van der. Religion in Essence and Manifestation, Trans. J. E. Turner, New York: Harper & Row, 1963.
Ghose, Lynken. "A Study in Buddhist Psychology: is Buddhism truly pro-detachment and anti-attachment?" Contemporary Buddhism 5 (2004:11):105-120.
Kiblinger, Kristin Beise. "Identifying Inclusivism in Buddhist Contexts."Contemporary Buddhism 4(2003):79-97.
McLeod, Stuart. "The Benefits and Pitfalls of the Teacher–Meditator Relationship."Contemporary Buddhism 6(2005):65-78.
Siderits, Mark. "On the Soteri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Emptiness," Contemporary Buddhism 4 (2003:5): 9-23.
Smith, Wilfred Cantwell. The Meaning and End of Religion, New York : Mentor Books, 1964.
|
論文頁數 | 172 |
附註 | |
全文點閱次數 | |
資料建置時間 | |
轉檔日期 | |
全文檔存取記錄 | |
異動記錄 | M admin Y2008.M7.D3 23:18 61.59.161.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