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仁大學
學術資源網

記錄編號6389
狀態NC094FJU00183021
助教查核
索書號
學校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宗教學系
舊系所名稱
學號491905059
研究生(中)謝政達
研究生(英)HSIEH,CHENG-TA
論文名稱(中)唐代道士張果的煉養思想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A Study of Taoist Zhang Kuo’s Way of Physical Practices and Health Maintenance in the Tang Dynasty
其他題名
指導教授(中)莊宏誼
指導教授(英)
校內全文開放日期
校外全文開放日期
全文不開放理由
電子全文送交國圖.
國圖全文開放日期.
檔案說明
電子全文
學位類別碩士
畢業學年度94
出版年
語文別中文
關鍵字(中)洞天福地 小說家 參同契 草衣子 印妙經
關鍵字(英)before after
摘要(中)摘 要 張果的生平,在史書及道教文獻上的記載皆不是很明確,容易讓人將其歸屬於仙人的傳說而已。但從道教文獻及相關史料中抽絲剝繭,卻發現張果的思想在道教丹鼎派的發展上有其承先啟後的貢獻。 本文在張果生平的探索中,除由史料和道教文獻整理分析外,對其隱居地點中條山和恆山,也多有著墨。道教史上,洞天福地不祇常是道教宮觀設立的所在,也是修煉人士煉養身心的絕佳寶地,使其能善用自然地理的環境,來幫助、提昇自己身心煉養的一份處所。 由張果的生平來看,他的行事作風相當低調,可說「和光同塵」的與世俗生活混同,在〈草衣子火候訣〉中說:「世上本來無此物,人間終是少知音。」又說:「得一莫誇能事畢,要勤功行合天心。」似乎說明了張果有神妙難方的功行,卻有「本來無此物」的空無體悟和《老子》:「明道若昧」、「上德若谷」的襟懷。從其志穆守真,退出皇室的名利場合,在孤寂退隱中,矢志不移的是修煉的執著和對道的追求,深得《周易參同契》:「陰陽得其配兮,淡泊而相守」的思想要髓。 張果的修煉思想,其對《黃帝陰符經》的深刻見解,「機、情、性」三要之異於他人的解讀;其對德性的注重,在其諸多著作中的強調,可以瞭解其煉養思想是重視「性命雙修」的。其《太上九要心印妙經》,從「真一秘要」到「九還一氣」的論述,對道教煉養理論術語做了初步介紹,乃是對唐朝之前的道教煉養理論整理出一架構,對唐、宋之後道教丹鼎派的理論發展有開路先鋒的貢獻。其陰陽匹配思想、煉養次第理論,闡明一年十二月中各個階段性的注意要項,用《周易》十二辟卦理論,配合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理論思維,發展出深厚的修煉火候理論。 張果從權勢名利中隱退,如同魏伯陽「栖遲僻陋,忽略利名。」隱居鄉下般,過著山野鄙夫的生活,做的是對超越人生境界的刻苦鑽研和證悟。他不是志怪小說流傳的神仙,是歷史上一個真實道士,其修煉成果,從史料描述中,表達出多樣異於常人的特殊能力,在小說家的文筆刻劃下,成為家喻戶曉的神仙。
摘要(英)Abstract There is no explicit recording on the life of Zhang Guo in historical essays and the literature on Taoism. It has been regarded as a legend of celestial beings. Some articles on Taoism and history materials have, however, told us that Zhang Guo’s thinking has made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Dandiing Pay. This essay traces out Zhang Guo’s entire life from the historical facts and articles on Taoism, and depicts where he secluded himself—Zhongtiao Shan and Heng Sha. In the history of Taoism, a place with good spiritual energy serves not only as a location for Tao temples, but also a great natural environment for Taoists to cultivate their minds and improve physical wellness. Zhang Guo led a low-key life holding the philosophy of living wisely “in” the terrestrial world. In the book Caoyi Zi Huohou Jue it says nothing really exists in life originally, and a friend who sees this is hard to find after all. It states that people should not boast of what they have accomplished, but work diligently to clear their minds to act true to their conscience. This seems to show that Zhang Guo accumulated much work and reached a level hard to be measured, yet possessed a realization of “nothing really exists”, corresponding to the philosophies of Laozi’s: the wise one who understands the subtle path to a peaceful mind does not need to look smart; the wise one who maintains a truthful nature remains as receptive as a valley. While he withdrew solitarily from the royal fame and wealth, he remained persistent in pursuing the subtle origin of life and in working on his mind, which corresponds with the core thinking of Zhouyi Cantong Gi, stating that yin and yang naturally exist in their right positions, and one who has a clear mind would follow that nature. In viewing Huangdi Yinfu Jing, Zhang Guo has a different opinion towards one’s behavior, emotion and mind. His valuing the importance of virtue can be seen in many of his writings, reflecting an equal emphasis on both mind and body when pursuing the truth. In the book Taishang Jiuyao Xinyin Miaojing, the chapters discuss from how keeping qi and spirit healthy helps prolong life to that nine basic elements within human form one qi, and make an initial introduction of the terminology in Tao qi-cultivating theories. The book forms a structure for Tao qi-cultivating theories before Tang dynasty, and serves as the pioneer in the theory development of Dandiing Pay in Tang, Song dynasties, and the eras after. Due to the coordination of yin and yang, and because there is a sequence in cultivating qi, he explains sequential hints in each of the twelve months in a year. By using the theory in Zhouyi stating the growth and decline of yin and yang, together with the thinking of Wei Boyan’s Zhouyi Cantong Gi, he developed profound qi-cultivating theories. Zhang Guo secluded from being powerful and wealthy, which is the act resembling what Wei Boyan mentioned about living in rural area and leading a humble life, to delve into what is beyond the mortal life. Zhang Guo is not the fairy god in the fiction novels, but a real Taoist priest in history. From the historical facts we can see that his work has shown his special abilities distinct from others. Under novelists’ depiction, Zhang Guo becomes the fairy god known to everyone.
論文目次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壹、研究動機與目的???????????????? 3 貳、前人研究成果????????????????? 7 參、參考文獻與研究價值??????????????16 第二章 張果的生平 第一節 唐代的道教環境??????????????15 第二節 生平與事跡????????????????23 第三節 仙?事蹟?????????????????34 第四節 神異事蹟?????????????????49 第三章 張果的著述考證 第一節 張果的相關著述??????????????55 第二節 內丹與外丹的歸屬?????????????64 第三節 《黃帝陰符經註》解析???????????70 第四章 張果的煉養思想 第一節 《太上九要心印妙經》譯註?????????81 第二節 時令與修煉??????????????? 105 第三節 還丹次第論??????????????? 122 第四節 陰丹與胎息??????????????? 131 第五章 結論??????????????????? 143 參考文獻 ???????????????????? 147 附錄: 一、傳統文獻〈張果傳〉文錄 二、張果畫像 三、唐朝河東道地圖 四、唐朝河北道南部地圖 五、五嶽真形圖 六、還丹五行功論圖
參考文獻參 考 書 目 壹、道教文獻 一、《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5景印。 《三洞群仙錄》,宋?陳葆光撰集,正乙部,筵字號,第54冊。 《大洞鍊真寶經九還金丹妙訣》,唐?陳少微撰,洞神部,清字號,第31冊。 《大洞鍊真寶經修伏靈砂妙訣》,唐?陳少微撰,洞神部,清字號,第31冊。 《大還丹契秘圖》,收入《雲笈七籤》卷七十二,太玄部,政字號,第38冊。 《內丹秘訣》,太玄部,唱字號,第40冊。 《天機經》,太清部,志字號,第47冊。 《天機經》,收入《雲笈七籤》卷十五,太玄部,優字號,第37冊。 《太上九要心印妙經》,唐?張果,洞真部,珠字號,第6冊。 《玄珠歌》,通玄先生撰,洞玄部,大字號,第18冊。 《玉洞大神丹砂真要訣》,唐?張果纂,洞神部,清字號,第31冊。 《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後蜀?彭曉註,太玄部,容字號,第34冊。 《周易參同契發揮》,元?俞琰述,太玄部,止字號,第34冊。 《庚道集》,洞神部,盛字號,第32冊。 《延陵先生集新舊服氣經》,洞神部,命字號,第31冊。 《延陵先生集新舊服氣經?張果先生服氣法》,洞神部,命字號,第31冊。 《金丹大成集》,元?蕭廷芝述,收入《修真十書》卷九至十三,洞真部, 珍字號,第7冊。 《金虎龍丹詩》,唐?張果述,收入《內丹秘訣》,太玄部,唱字號,第40 冊。 《洞天福地》,唐?司馬承禎集,收入《雲笈七籤》卷二十七,太玄部,登 字號,第37冊。 《洞天福地嶽瀆名山記》,唐?杜光庭編,洞玄部,鞠字號,第18冊。 《洞玄靈寶五嶽古本真形圖》,漢?東方朔,洞玄部,國字號,第11冊。 《洞真太上說智慧消魔經》,收入《無上秘要》卷四十二,太平部,子字號, 第42冊。 《胎息經註》,幻真先生註,洞真部,成字號,第4冊。 《修真十書》,洞真部,珍-重字號,第7冊。 《修真歷驗鈔圖》,洞真部,調字號,第4冊。 《悟真篇》,宋?張伯端著,收入《修真十書》卷二十八至三十,洞真部, 李字號,第7冊。 《真元妙道修丹歷驗抄》,草衣洞真子疑述,收入《雲笈七籤》卷七十二, 太玄部,政字號,第38冊。 《參同契中篇》,宋?曾慥集,收入《道樞》卷三十三,太玄部,誠字號, 第35冊。 《張真人金石靈砂論》,張隱居撰,洞神部,清字號,第31冊。 《混元聖紀》,宋?謝守灝編,洞神部,與字號,第30冊。 《通幽訣》,洞神部,蘭字號,第32冊。 《陰符經三皇玉訣》,軒轅黃帝製,洞真部,餘字號,第4冊。 《陰符髓》,宋?陳楠述,收入《修真十書?雜著指玄篇》卷三,洞真部, 珍字號,第7冊。 《陶真人內丹賦》,洞真部,果字號,第7冊。 《無上秘要》,太平部,叔-孔字號,第42冊。 《雲笈七籤》,宋?張君房纂,《正統道藏》,太玄部,學─棠字號,第37、 38冊。 《黃帝陰符經註》,唐?張果註,洞真部,閏字號,第4冊。 《黃帝陰符經疏》,唐?李筌疏,洞真部,閏字號,第4冊。 《黃帝陰符經註》,唐?張果註解,收入《雲笈七籤》卷十五,太玄部,優 字號,第37冊。 《黃帝陰符經集註》,伊尹、太公、范蠡、鬼谷子、諸葛亮、張良、李筌註, 洞真部,藏字號,第3冊。 《道德真經註》,漢?河上公章句,洞神部,知字號,第20冊。 《道樞》,宋?曾慥集,太玄部,篤─美字號,第35冊。 《道體論》,通玄先生述,太玄部,去字號,第38冊。 《漁莊邂逅錄?草衣子火候訣》,太玄部,唱字號,第40冊。 《諸真聖胎神用訣》,洞神部,命字號,第31冊。 《養性延命錄》,南朝?陶弘景集,洞神部,臨字號,第31冊。 《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元?趙道一撰,洞真部,鹹─羽字號,第8冊。 《歷代崇道記》,洞玄部,惟字號,第18冊。 《還丹金液歌序》,元陽子修,通玄先生注,洞真部,珠字號,第6冊。 《懸解錄》,洞神部,如字號,第32冊。 《續仙傳》,南唐?沈汾撰,洞真部,海字號,第8冊。 二、《中華續道藏》,龔鵬程、陳廖安主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9年。 《列仙全傳》,明?王世貞輯次,汪雲鵬輯補,明萬曆間新都汪雲鵬刊本, 卷九,收入第一冊。 《廣列仙傳》,明?張文介輯撰,明萬曆十一年刊本,收入第一冊。 三、《中國道觀志叢刊》,廣陵書社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白雲觀志》日?小柳司氣太編,收入第一冊。 《羅浮志補》明?陳璉撰,民國?九龍真逸(陳伯陶)補,收入第三十六冊。 貳、工具書 《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謝壽昌、陳鎬基、譚廉、臧勵龢、傅運森、張?、 殷惟龢、方賓觀編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 《中國名山大川辭典》,單樹模主編,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 《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五冊,譚其驤主編,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 《中國歷史年代簡表》,文物出版社編輯部,香港:三聯書店,2002。 《中國醫學大辭典》,謝觀編纂,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 《中華道教大辭典》,胡孚琛主編,臺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太平御覽》,宋?李昉等奉敕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 《古今圖書集成》,清?陳夢雷編,臺北:文星書局,1964。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清?紀昀總纂,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正中形音義綜合大字典》,高樹藩編篡,王修明校正,臺北:正中書局, 1998。 《新修康熙字典》,淩紹雯等編篡,高樹藩重修,臺北:?業書局,1998。 《道藏提要》,任繼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說文解字注》,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民國?魯實先正補,臺北: 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8。 《辭海》修訂本,大陸版,臺北:東華書局,1992。 佛典的引用,除《大正新脩大藏經》外,另引用「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hinese Buddhist Electronic Text Association,簡稱(CBETA)電子佛典系列(大正新 脩大藏經第1冊至55冊暨85冊)光碟,引用出處的紀錄(例如: T30,no.1579,p.517,b6~17表示冊數、經號、頁數、欄數、行數)。 參、古典文獻 《大唐新語》,唐?劉肅撰,許德楠、李鼎霞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7。 《山西通志》,清?王軒,臺北:華文書局,1969。 《元和郡縣圖志》,唐?李吉甫撰,日本京都:株式會社中文出版社,1979。 《太平經合校》,王明,北京:中華書局,1997。 《太平廣記》,宋?李昉等編,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1995。 《文獻通考》,元?馬端臨,北京:中華書局,1999。 《史記》,漢?司馬遷,臺北:鼎文書局,2002。 《正定府志》,清?鄭大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8。 《老子註》,魏?王弼,臺北:藝文印書館,1975。 《老子讀本》,余培林,臺北:三民書局,1985。 《佛祖統紀》,宋?志磐撰,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四十九冊,臺北: 宏願出版社,白馬精舍印行,1992年影印。 《酉陽雜俎》,唐?段成式,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3。 《尚書》《十三經註疏》,國立編譯館主編,周何總召集,臺北:新文豐出版 公司,2001。 《明皇雜錄》,唐?鄭處誨撰,田廷柱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7。 《南嶽大禪師立誓願文》,南朝?陳?慧思撰,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經》第 四十六冊,臺北:宏願出版社,白馬精舍印行,1992年影印。 《宣室志》,唐?張讀,北京:中華書局,1985。 《封氏聞見記》,唐?封演,北京:中華書局,1985。 《後漢書》,劉宋?范曄,臺北:鼎文書局,1999。 《恆岳志三卷》,清?張崇德等撰,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纂,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二三六》,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6。 《括地志》,唐?蕭德言、顧胤等撰,清?王謨、孫星衍輯本,北京:中華書局,1991。 《括地志》,清?王謨、孫星衍輯本,北京:中華書局,1991。 《春秋左傳正義》《十三經註疏》,國立編譯館主編,周何總召集,臺北:新 文豐出版公司,2001。 《洪氏仙佛奇蹤》,明?洪自誠,收入蕭天石主編,《道藏精華集》第五集之 四,臺北:自由出版社,1987。 《郡齋讀書志校證》,宋?晁公武撰,民國?孫猛校證,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1990。 《莊子集釋》,清?郭慶藩輯,王孝魚整理,臺北,華正書局,2004。 《通志略》,宋?鄭樵撰,民國?何天馬校,臺北:里仁書局,1982臺一版 (原1936初版)。 《欽定全唐文》第十九冊,清?董誥,臺北:華聯出版社,1965。 《雲笈七籤》第一至五冊,宋?張君房編,李永晟點校,北京:中華書局, 2003年。 《黃帝內經靈樞譯解》,楊維傑,臺北:志遠書局,1999。 《黃帝陰符經今注今譯》,蕭登福,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 《新唐書》,宋?宋祁、歐陽修合撰,臺北:鼎文書局,1998。 《新譯左傳讀本》,郁賢浩、周福昌、姚曼波注釋,傅武光校閱,臺北:三 民書局,2002。 《新譯周易參同契》,劉國梁注釋,黃沛榮校閱,臺北:三民書局,1999。 《新譯抱朴子》上冊,李中華注釋,黃志民校閱,臺北:三民書局,1996。 《新譯易經讀本》,郭建勳注釋,黃俊郎校閱,臺北:三民書局,2001。 《新譯徐霞客遊記》上冊,黃珅注釋,黃志民校閱,臺北:三民書局,2002。 《新譯說苑讀本》,羅少卿注譯,周鳳五校閱,臺北:三民書局,1996。 《新譯戰國策》,溫洪隆注釋,陳滿銘校閱,臺北:三民書局,1996。 《新譯禮記讀本》,姜義華注釋,黃俊郎校閱,臺北:三民書局,2001。 《楚辭補註》,宋?洪興祖,臺北:藝文印書館,2000年。 《資治通鑑今註》,宋?司馬光著,民國李宗侗、夏德儀等註,臺北:臺灣 商務印書館,1966。 《道家金石略》,陳垣編纂,陳超智、曾慶瑛校補,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道德精精義》,清?黃元吉,收入蕭天石主編,《道藏精華》第四集之一, 臺北:自由出版社,2002。 《漢書》,後漢?班固,臺北:鼎文書局,1997。 《蒲州府志》,清?周景桂,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8。 《增訂注釋全唐詩》第一至第五冊,陳貽焮主編,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2001。 《論語》《十三經註疏》,國立編譯館主編,周何總召集,臺北:新文豐出版 公司,2001。 《歷代真仙史傳》,漢?劉向、晉?抱朴子、南唐?沈汾、隱夫玉簡、元? 李志常、太華山人彭純一著,收入蕭天石主編,《道藏精華集》第五集之 七,臺北:自由出版社,1989。 《禮記》《十三經註疏》,國立編譯館主編,周何總召集,臺北:新文豐出版 公司,2001。 《舊唐書》,後晉?劉昫,臺北:鼎文書局,2000。 肆、現代著作 一、專書 于民雄,《道教文化概說》,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 山曼,《八仙:傳說與信仰》,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 尹志華,《道教旅遊指南》,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王明,《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王漢民,《八仙與中國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任繼愈,《中國道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任繼愈,《中國道教史》上、下冊,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8。 成寅,《中國神仙畫像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朱越利,《道經總論》,臺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1995。 何宗旺,《中華煉丹術》,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 呂大吉,《宗教學通論》,臺北:博遠出版公司,1993。 李大華、李剛、何建明,《隋唐道家與道教》上、下冊,廣州:廣東人民出 版社,2003。 李遠國,《中國道教氣功養生大全》,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2。 李遠國,《神霄雷法─道教神霄派沿革與思想》,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李養正,《道教概說》,北京:中華書局,1996。 李豐楙,《不死的探求─抱朴子》,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公司,1998。 胡孚琛、呂錫琛,《道學通論─道家?道教?仙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 版社,1999。 段寶林、江溶編著,《中國山水文化大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卿希泰,《中國道教史》(修訂本)卷一至卷四,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卿希泰,《中國道教史》卷一至卷四,臺北:中華道統出版社,1997。 卿希泰,《中國道教思想史綱》,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徐兆仁,《道教與超越》,北京:中國華僑出版公司,1991。 馬書田,《華夏諸神─道教卷》,臺北:雷龍出版社,1995。 張紀仲,《山西歷史政區地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張廣保,《唐宋內丹道教》,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 莊宏誼,《明代道教正一派》,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 陳水雲,《中國山水文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 陳高昂,《金剛經今譯》,臺北:天華出版事業公司,1982。 陳國符,《道藏源流考》,北京:中華書局,1992。 楊俊峰,《圖騰崇拜文化》,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2000。 道觀遊編輯部組編,《道觀遊》,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5。 趙杏根,《八仙故事源流考》,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 劉仲宇,《道教的內秘世界》,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 歐陽晶宜,《八仙傳奇》,臺北:可築書房,1990。 鄭土有,《曉望洞天福地─中國的神仙與神仙信仰》,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 版社,1991。 鄭石平,《道教名山大觀》,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4。 鄭素春,《道教信仰、神仙與儀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2。 鄭曉霞、胡黎君,《道教仙境遊》,上海:學林出版社,2003。 盧國龍,《中國重玄學─理想與現實的殊途與同歸》,北京:人民中國出版社, 1993。 魯迅,《魯迅全集》修定本,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蕭天石,《白玉蟾全集》,臺北:自由出版社,1994。 蕭啟宏,《信仰字中尋》,北京:東方出版社,1999。 鍾來茵,《龍虎集》上、下冊,臺北:中華大道文化事業公司,2000。 廬壽榮,《八仙》,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 羅哲文、劉文淵、劉春英,《中國名觀》,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 顧軍、朱耀廷,《長生久視的勝境─古代仙山道觀》,大連:遼寧師範大學出 版社,1998。 二、期刊論文 李大華,〈隋唐時期的道教內丹學〉,收入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 五輯,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頁404-419。 李遠國,〈論張果的內煉思想〉,《宗教哲學》,第三十三期,2005年6月,頁 20-46。 李養正,〈道教“守一”法非濫觴佛經義〉,收入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 究》第七輯,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頁132-136。 孟乃昌,〈張果考〉《宗教學研究》第一期,成都:四川大學,1985年,頁15-27。 浦江清,〈八仙考〉,收入朱自清編,《清華學報》影印本第十一卷第一期, 頁89-136,臺北:東方文化書局,1979。 陳曉紅,〈臨汾─華夏文明的發祥地〉,收入段寶林、江溶編著,《中國山水 文化大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楊政河,〈從陰陽五行談養生之道〉,《宗教哲學》,第三卷第三期,1997年7 月。 聞一多,〈神仙考〉,收入孫覺伯、袁謇正編,《聞一多全集?神話編》,武漢: 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劉家和,〈讀《古代?楚地理新探》〉,收入石泉著,《古代?楚地理新探》, 臺中:高文出版社,2004。 鄭以馨,〈道教洞天福地說的地理條件〉,收入高雄道德院輯印,《宗教與心 靈改革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高雄道德院輯印,1997,頁442-485。 三、博碩士論文 王珊華,「元代淨明道之研究─以劉玉?中心」,臺北縣新莊市,私立輔仁 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黃坤農,「《真文赤書》研究─以《赤書玉篇》與《赤書玉訣》?主的考察」, 臺北縣新莊市,私立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溫佩如,「唐代道士司馬承禎《服氣精義論》之研究」,臺北縣新莊市,私 立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伍、外文著作 一、英文 Kristofer Schipper and Franciscus Verellen,“The Taoist canon”volum1-3,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 London,2004. 瑞士?榮格(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著,楊儒賓譯,《黃金之花的秘密 ──道教內丹學導論》,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2002年。 羅馬尼亞?伊利亞德(Eliade Mircea, 1907-1986)著,楊素娥譯,《聖與俗: 宗教的本質》,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二、日文 福井康順、山崎宏、木村英一、酒井忠夫監修,朱越利、徐遠和等譯,耿欣 校,《道教》第一卷至第三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992。 漥德忠著,《道教史》,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0年。 小柳司氣太著,陳彬龢譯,《道教概說》,輔大圖書館藏書,出版年不詳。
論文頁數170
附註
全文點閱次數
資料建置時間
轉檔日期
全文檔存取記錄
異動記錄M admin Y2008.M7.D3 23:18 61.59.16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