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仁大學
學術資源網

記錄編號6390
狀態NC094FJU00183024
助教查核
索書號
學校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宗教學系
舊系所名稱
學號490906044
研究生(中)范淑玲
研究生(英)Fan shu ling
論文名稱(中)正宗書畫社的乩示治療
論文名稱(英)Folk Therapy of Spirit Writing in Society for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Inc.
其他題名
指導教授(中)鄭志明
指導教授(英)
校內全文開放日期
校外全文開放日期
全文不開放理由
電子全文送交國圖.
國圖全文開放日期.
檔案說明
電子全文
學位類別碩士
畢業學年度94
出版年
語文別中文
關鍵字(中)乩、扶乩、民俗醫療、宗教醫療、宗教藝術、宗教輔導
關鍵字(英)Spirit Writing.Folk Therapy.Psychospiritual therapy.religious medical treatment. religious art therapy.religious art
摘要(中)本文的研究是以靈乩書畫宗教性的心靈治療(psychospiritual therapy)為研究主題,並以正宗書畫社的執筆人-李世培為研究對象,追朔其乩手(扶乩)、組織、義理(教義)、儀式及神聖體系的歷史源流,旨在探討以靈乩書畫所進行流行於主流醫學之外,不被科學所承認與證實的宗教心靈治療--解畫與觀畫。透過解畫過程的參與觀察與解畫個案分析,及乩畫文本的文化治療功能,探討「另類靈乩書畫」所提供其文字(含乩文、天語拼音)、語言(含問事、診斷、釋疑)、藝術(顏色、圖像)治療等的宗教醫療特色。就靈乩書畫的目的性而言,幾乎可與鸞書勸善修道的宗旨相同。其影響性雖然難以真正脫離世俗而存在,不過卻能藉此世俗功能,引導求畫者走向神聖的修行路。正宗書畫社中許多求畫者的求畫動機,正是為了解決自身的困惑,透過『解畫』的宣講活動,無形中也影響求畫者的心靈模式。 正宗書畫社的乩示醫療是以「靈(神)乩書畫」為主要憑藉,進行信仰性的「乩示民俗醫療」(Spirit Writing Folk Therapy),並涵蓋身心靈的全方位醫療。透過乩畫中色彩與意象的傳達,也能達到身心靈的的療癒功能。其病因觀主要以因果觀與靈性問題來解釋,且以乩畫來解釋、輔導求畫者在心理與靈性方面的問題。正宗書畫社乩示治療主要在於乩示解畫,除了「供奉乩畫」、「乩畫賜予(含解畫)」與「加靈」是「他力」的宗教醫療,屬於信仰行為而沒有涉及醫療行為,然而,主要還得靠「自力」的力量,以「誦經」、「打坐」的信仰儀式、行為,來實行正宗書畫社乩示治療。正宗書畫社的神聖則是維持和求畫者平等的角色關係以降靈乩書畫,並配合賜予靈感與天語,藉此解畫過程來引導求畫者看清因果關係,且在日常生活中加以重視「靈性」問題(病因觀),除了消極上必須靠誦經迴向冤親債主(因果業障的病因觀),喝下大悲水或燒「往生錢」等儀式,來「向超自然力量祈求或贖罪」。另一方面,通常會提倡道德修養並鼓勵探索、涵養心靈的修持,以得到心靈安頓。因此,積極上建議皈依新的宗教信仰,並保證努力修行(如:唸經)便不會誘出病因,也會提供未來預測,除了給予問事者美好的希望外,更提供了較為明確的人生方向。再以神的權威提供人生絕對不二的價值標準,勉人勤加修身積德,以增加自我省悟的智慧,才不會損陰德、造因果。如此不但易於治療、解決身心問題,進一步回歸道院的「道慈並進」方式,在外配合推廣正宗書畫社平時的各種慈善事業,對內在個人方面鼓勵能修心養靈(後天精氣神返回先天氣靈性)的「誦經」與「靜坐」靈修(現代修養法—先天靜坐法)。在『內外兼修』下,不但能療癒個人身心靈的疾病,進而體悟生命精神性的存在價值,以靈性修行救渡與救劫方式為最後的終極關懷與根本解決之道。 我們發現類似李世培醫師的宗教民俗醫療,仍不離觀察、問診、對談的基本模式,我們可以稱為「世俗界的醫療形式」,而佛菩薩所賜予的圖像、天語、加持,實際上可說是一種「超越界的醫療形式」。正宗書畫社的乩示治療,基本上是透過李世培所繪之富涵許多指涉「日常生活世界象徵性圖案」(Symbolic universes)的靈乩書畫,視為指涉神聖(Religious cosmos)、世俗領域的象徵體系,透過解畫(解釋圖示)行動中的過程(解釋過程),除了訪問求畫者、解畫者過去回憶與當下體驗之自悟自解的主體(觀)經驗外,主要側重此靈乩以其特殊靈感,再運用神聖(天語)與世俗(日常對話)最重要的溝通媒介-「語言」來詮釋『解釋圖示』(解畫)的意義來進行宗教心理輔導,並探索其對心靈生活的影響與身心靈的醫療功能。解釋圖示的過程中產生體驗,連續的體驗又不斷地修正著超越體驗的圖示(乩畫)。李世培解畫的語言活動正是試著清晰地將象徵性卻又片段音節的天語詞語(語言的象徵性潛能的東西),除了表述神聖體系外,其「傳道解惑」的日常生活的語言功能,更是不斷加以溝通、整合,建立一套多采豐富的宗教心靈醫療詮釋系統。 從乩畫本身色彩與圖像能夠表達宗教中某些特定意涵來看,宗教透過色彩及其他造型手段與教義結合,使信徒來遵循、敬畏,達到宗教的教化目的。在乩示內容的題材方面,其包含的題材大致上可依載道書畫與濟世書畫兩部份。以傳統山水景象的載道書畫中,不同的自然景象和生物體系都有不同的象徵意涵。同樣地,以單一景物或道字為主題的濟世書畫中,不同的題材與文字(含天語與標題)以及問題的類型,又能加以解讀或詮釋不同的象徵體系。以求畫者的問事內容來看,因為求畫者的「問事」內容無非是想得知未來發展,希望乩仙能預告指示未來方向,而整個扶鸞與解畫的活動都會涉及「與人談道與教訓」,因而離不開善書中以勸善戒惡、因果報應與陰騭觀念的中心思想。尤其以「道」為體,「慈」為用的修道法門,並以靜坐來修丹心。以「慈」作佛心與修丹、立功的先決條件與基礎。該社認為,靈進入天界之後仍有等級之分,以平日行善積德的多寡而定。不論人生路或靈界之路,人都必須通過「妙山寒洄關」,即代表每人都要孤寂地或慎獨走出自己的心路歷程與關卡。若修道人的「道」、「慈」圓滿,便可進入「妙山福壽禪寺」、「妙山天宮廟」或「妙山玉峰禪寺」。這不但可以「添福添壽」,還能「加官進爵(天爵)」,並可找到回家的路,回到該社最終的宗教理想境地。這也就是乩示治療的最終目的。 因此,正因神乩書畫獨特的題材、畫風與技巧表現方式,得以將其象徵性的景物或意念,較為明顯地刻畫出特有的心靈意象或宇宙觀,使求畫或看畫者因個人體悟,能慢慢瞭解個人或他人的身心靈狀態,而有不同的身心靈療癒效果。總之,濟世書畫是包含「身、心、靈」的治療功能,而載道書畫則是針對「靈性」問題為治療範圍。更進一步希望求畫者能加以體悟正宗書畫社所要傳達的宗教教義及其宇宙真理,達到其傳道解惑的乩示治療宗旨。
摘要(英)...
論文目次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文獻回顧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1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結構 19 第二章 正宗書畫社的源流 23 第一節 扶乩、靈媒與靈乩書畫 23 第二節 靈乩書畫之源頭 -道院紅卍字會的簡史與神聖體系 42 第三節 紅卍字會來台後的發展與改變 60 第四節 李壽耆與正宗書畫社史及其靈乩書畫 71 第三章 靈乩書畫之乩示醫療 81 第一節 李世培之基本資料與成乩歷程 81 第二節 李世培與乩畫活動之關係及特色 87 第三節 求畫者之實例分析 97 第四節 診斷觀與治療法 102 第四章 乩示書畫之文化型態與治療功能 119 第一節 文本探討 119 第二節 濟世書畫內涵與治療功能 140 第三節 載道書畫內涵與治療功能 151 第五章 結論 171 參考書目 179 附件一:問卷格式 188 附件二:求畫者問卷訪查結果與統計圖表 190 附件三:道字--龍字十八幅 199 表格目次: 表格一: 一般靈媒乩童之基本背景 8 表格二: 一般靈媒乩童之宗教醫療法 9 表格三: 李世培與一般乩童之基本背景比較 86 表格四: 乩畫儀式程序 90 表格五: 正宗書畫社歷年求畫人次及收入金額統計表 96 表格六: 正宗書畫社與一般神壇宗教醫療相異點 114 表格七: 正宗書畫社與一般靈乩廟宗教醫療相異點 117 表格八: 人體七脈輪意涵 126 圖片目次: 圖一 秋收冬藏 106 圖二 點化點畫 108 圖三 五正色與人體五行簡表 123 圖四 五臟面色位置圖 123 圖五 五行相生相剋圖 123 圖六 五色五方圖 124 圖七 人體脈輪顏色位置圖 126 圖八 黑暗光明(濟佛自畫像) 129 圖九 秋色夕陽雲飛艷 130 圖十 諸子同化洗妄念 131 圖十一 精忠報國 還我河山 抱誠守一 132 圖十二 靜 132 圖十三 靜中求同道智明 133 圖十四 清高合韻平心自樂 133 圖十五 柿結三生多有圓 146 圖十六 「赤手空拳,抱住佛心」與 「開示佛心再言談」 147 圖十七 「平安即福」與「富貴垂珠」 148 圖十八 旗鼓開春機 148 圖十九 善力自培,福果待收 150 圖二十 佛性永光,道在ㄧ誠 153 圖二十一 浩然正氣 153 圖二十二 靜以參天地之玄 靜篤體身內之妙 上達天心 下通人意 154 圖二十三 赤誠-善,功德自生 154 圖二十四 佛光普照 156 圖二十五 風清雨潤 156 圖二十六 滂沱洗新 157 圖二十七 風鳴水潺震心坎 157 圖二十八 春雨開朗 157 圖二十九 雨後荷心清 158 圖三十 雪夜寒竹堅 159 圖三十一 春光意濃 159 圖三十二 妙山麓寂 160 圖三十三 善悟則善惡悟則悟 161 圖三十四 紅塵濁流永無休 161 圖三十五 心池藏龍在自尋 161 圖三十六 崇德古寺 162 圖三十七 天梯可同登,唯在堅誠恆 164 圖三十八 青玄宮燈一盞 165 圖三十九 明燈救世博愛始終 166 圖四十 天一生水眾生出 168 圖四十一 大氣蘊育在一丹(無極) 168 圖四十二 妙山因果塔論因寺寫實 170 圖四十三 妙山准修院 170 圖四十四 妙山寒洄關 170 圖四十五 妙山玉峰禪寺 170
參考文獻中文部份 一、道院紅卍字會 《世界紅卍字會宣言》(台北:世界紅卍字會台灣省分會,1932)。 《道慈綱要》,(北京:世界紅卍字會中華總會,1933,1971重印)。 《聖哲嘉言錄》,卷一,(山東:南方主院,1937)。 游篤慧講述,《信仰與道修的蠡測》(世界紅卍字會台灣省分會,1951年初版,1959年4版)。 世界紅卍字會台灣省分會編,《世界紅卍字會台灣省分會成立二十週年紀慶特刊》,(台灣省分會,1969)。 《母院議事錄》,(台北:世界紅卍字會台灣省分會,1970重印)。 台灣道院編,〈台灣主院社蒙賜封仙真傳略〉,收入《台區院社仙真傳略》(台北:台灣主院,1980)。 世界紅卍字會台灣省分會,《道院世界紅卍字會源起概略》(1974,1988二版,1997再翻印)。 台灣道院編,《台區各院社創立暨錫封訓文彙編》(上下合刊),(台灣主院印行,1989)。 谷嵌高,〈游彌堅先生略傳〉,追思游彌堅先生逝世十周年聚參會印,(1991)。 〈世界紅卍字會台灣省分會簡介〉(台北:世界紅卍字會台灣省分會,1997)。 酒井忠夫著,姚傳德譯,余責等校,〈道院的沿革〉,《民間宗教》,3(1997):93-150。 宋光宇,〈民國初年中國宗教團體的社會慈善事業:以「世界紅卍字會」為例〉,《台大文史哲學報》,45(1997):1-70。 宋光宇,〈卍字傳承--道院與世界紅卍字會的興起〉,《聖筆恩錄》,頁42-51。 宋光宇,〈士紳、商人與慈善:民國初年一個慈善性宗教團體「世界紅卍字會」〉,《輔仁歷史學報》,9(1998):179-241。 宋光宇,〈慈善與功德:以世界紅卍字會的「贛賑工作」為例〉,《台大考古人類學刊》,57(2001):1-34。 宋光宇,〈游彌堅與世界紅卍字會台灣省分會〉,《台北文獻》,直字122(1997):189-202。 王見川,〈道院、紅卍字會在台灣(1930-1950)〉,《台灣宗教研究通訊》,2(2000):89-102。 社團法人世界紅卍字會台灣總主會,《先天救教道院(世界紅卍字會)台灣總主院五十五年大世紀》(台北:世界紅卍字台灣總會,2003)。 二、正宗書畫社與李世培 宋光宇編,《正宗神乩書畫冊》(台北:財團法人正宗書畫社,1995)。 李世培,《聖筆恩錄》(台北:財團法人正宗書畫社,1997)。 正宗書畫社,《聖筆恩錄—PEN FROM HEAVEN(影音光碟)》,(財團法人正宗書畫社,1995年拍攝,2000年發行)。 正宗書畫社,〈正宗書畫社簡介〉,社內宣傳品。 宋光宇,〈從正宗書畫社這個案例談乩是什麼〉,收入李豐楙、朱榮貴編《儀式、廟會與社區》(台北:中研院文哲所,1996),頁179-193。 宋光宇,〈正宗書畫社-記台北市一個以醫生為乩手的宗教團體〉,(淡江大學:「國家、宗教與社會」學術研討會,1994/6/3-5),頁1-35。收入周宗賢主編,《中國政治、宗教與文化關係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淡江大學歷史學系,1994),頁223-249。 陳欣,〈四個通靈人的故事〉,《時報周刊》,248(1982):44。 ※網路部份: 《正宗神乩書畫社基金會網站》(http://www.penfromheaven.org/index_cht.htm) 《華視新聞雜誌》88.11.24(http://cts.com.tw/nm/sm/sm09251.htm) 《新浪勁報》90.05.01(http://news.sins.com.tw/sinaNews/pnn/tw.Society/2001/0501/3259382.htm) 《生命哲學研究田野調查(四)》(http://netcity4.web.hinet.net/UserData/klanfu/filed.4.htm) 《真佛宗官方中文首頁》,〈師尊著作〉,(http://tbsn.cc/chinese2/article.php?id=7306&keyword=&backpage=&page=20) 三、靈媒與李世培 林富士,〈台灣童乩的社會形象初探〉,(中央研究院:巫者的面貌學術研討會,2002/7/17),頁15-26。 余德慧,〈台灣乩童的心理輔導-一個案例的觀察與分析〉,《台灣民俗心理輔導》(台北:張老師,1985),頁41-69。 中華民國靈乩協會,《中華民國靈乩協會第一屆第三次會員代表大會手冊》(台北:靈乩協會,1992),頁14。 蔡佩如,〈女童乩的神靈世界〉,《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8(2002):37-50。 蔡瑞芳,〈從台灣民間信仰探討今日乩童存在〉,《南杏》,22(1975):66-68。 宋兆麟,《巫覡—人與鬼神之間》(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頁158。 陳藝勻,〈台灣童乩的社會形象與自我認同〉,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2003)。 鄭志明,〈台灣靈乩的宗教型態〉,《宗教論述專輯(六)--民間信仰與神壇篇》(台北:內政部,2004),頁4。 四、民俗醫療 (一)台灣民俗醫療: 張珣,〈台灣民俗醫療研究〉,《綠杏》,37(1983):75-83,收入氏著《疾病與文化》(台北:稻鄉,1989),頁83-99。 張珣,〈台灣漢人的醫療體系與醫療行為─一個台灣北部農村的醫學人類學研究〉,《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6(1983):29-58,收入氏著《疾病與文化》(台北:稻鄉,1989),頁101-147。 張珣,〈評介有關「台灣民間疾病觀念」的幾個研究〉,《漢學研究通訊》,7(1988)?3:141-147,收入氏著《疾病與文化》(台北:稻鄉,1989),頁51-69。 張珣,〈民俗醫療與文化症候群〉,《歷史月刊》,96(1996):50-54。 廖崑田,〈台灣民俗醫療的認識〉,收入氏著《魅力》,(台北:宇宙光,1991), 頁67-78。 鄭志明,〈民俗醫療的病因觀〉,《第二屆現代生死學理論建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嘉義:南華大學,2002/10/18-19)。 (二)民俗醫療與宗教: ※宗教性民俗醫療 李崇信,〈宗教醫療之法律問題研究—以「醫事法」的規範為主〉,《第三屆信仰與儀式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台北:輔仁大學,2004/3/19),頁5-6。 張珣,〈傳統醫術的理性觀〉,《思與言》,18?3(1980):38-44,收入氏著《疾病與文化》(台北:稻鄉,1989),頁13-23。 張珣,〈給民間宗教醫療一個位置〉,《中國論壇》,24(1987)?5:22-25。 鄭志明,〈台灣民間宗教民俗療法的現象商議〉,《第一屆宗教文化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宜蘭:佛光大學,1995)。 石朝穎,〈禪學與哲學的心靈療養〉,《第一屆宗教文化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宜蘭:佛光大學,1995)。 張珣,〈道教與民間醫療文化─以著驚症候群為例〉,收入李豐楙、朱榮貴編《儀式、廟會與社區》(台北:中研院文哲所,1996),頁427-457。 佐佐木宏幹,〈「治療」與「療傷」之間-與民俗宗教之關聯〉,《心靈治療-信仰與精神醫學》,佐佐木宏幹、佐佐木雄司、小田晉、山折哲雄等著,李玲瑜譯,(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頁9。 蓋建明,《道教醫學導論》(台北:中華道統出版社,1999)。 鄭志明,〈台灣宗教的民俗醫療現象〉,收入氏著《台灣新興宗教現象-傳統信仰篇》(嘉義大林:南華管理學院,1999),頁149-161。 鄭志明主編,《生命關懷與心靈治療》,(嘉義:南華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2000)。 渡邊欣雄著,周星譯,《漢族的民俗宗教:社會人類學的研究》(台北市:地景,2000)。 鄭志明,〈生死學與民俗醫療〉《現代生死學理論建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嘉義大林:南華大學,2001)。 宋光宇,〈二十世紀臺灣的疾病與宗教〉《佛光人文社會學刊》,1(2001):27-45。 王貞月,〈台灣薩滿信仰現狀及其民俗醫療作用-以問卷調查結果為中心〉,《輔仁國文學報》,17(2001):281-325。 鄭志明,〈民俗醫療的科學性與文化性〉(輔仁大學:宗教與科學-中國文化脈絡觀點學術研討會,2002/5/3-5)。 鄭志明,〈「乩示」的宗教醫療〉,《第三屆信仰與儀式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台北:輔仁大學,2004/3/19),頁15。收入氏著《宗教與民俗醫療》(台北:台灣宗教用品,2004),頁202。 ※ 宗教心理或經驗 埃洛克.弗羅門(Erich Fromm)著,林錦譯,《心理分析與宗教》(台北:慧炬,1969)。 李安德(Andre Lefebvre)著,若水譯,《超個人心理學-心理學的新典範》(台北:桂冠,1992)。 Michael Argyle & Benjamin Beit-Hallahmi 著,國立編譯館主譯,李季樺、陸洛譯,《宗教社會心理學》(台北:巨流,1996)。 鄭志明主編,《跨世紀宗教與心靈改革》(南華大學:跨世紀宗教與心靈改革學術研討會與座談會,1999/6/9-10)。 李安德(Andre Lefebvre)著,《超個人心理學與宗教的關係》(台北:真理大學宗教學系,2001)。 William James著,蔡怡佳、劉宏信譯,《宗教經驗之種種》(台北:立緒,2001)。 鄭志明,〈台灣民眾宗教信仰的生死關懷與靈驗性格〉,《輔仁宗教研究》,3(2001):1-53。 鄭志明,〈華人的信仰心理與宗教行為〉,《鵝湖》,12(2002)?27:12-24。 鄭志明,〈從靈感到修行〉,《宗教哲學》,2(2002)?8:1-16。 梁麗萍,《中國人的宗教心理-宗教認同的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鄭志明,《華人宗教的文化意識第一卷》(台北:宗教文化研究中心,2001)。 鄭志明,《華人宗教的文化意識第二卷》(台北:宗教文化研究中心,2003)。 呂理正,《天、人、社會-試論中國傳統的宇宙認知模式》(台北:中研院民族所,1990)。 (三)靈媒之民俗醫療: 王志明,〈臺北市基隆路的一個民俗醫生和他的信徒們〉,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學士論文(1971)。 宋和,〈童乩是什麼〉,《健康世界》5(1976)。 趙慕嵩,〈鬼神有話他來說-乩童在民間信仰中扮演什麼角色〉,《時報周刊》248(1982)。 張恭啟,〈多重宇宙觀的分辨與運用-竹北某乩壇問乩過程的分析〉,《中研院民族所集刊》,61(1986):81-103。 張 珣,〈民俗醫生─乩童〉,《民俗曲藝》,10(1981):55-62,收入氏著《疾病與文化》(台北:稻鄉,1989),頁73-82。 周榮杰,〈閒談乩童之巫術與其民俗治療〉,《高雄文獻》,30、31合刊(1987):69-122。 陳麗宇,〈童乩-神明代言人?民俗醫療師〉,《民俗周刊》,48(1988):265-267。 張 珣,〈誰說乩童不是醫?〉,《民俗周刊》,48(1989):269-270。 林富士,〈童乩研究的歷史回顧〉,《北縣文化》,37(1993):36-42。 戴思客,〈明德堂靈媒經驗:整體與層次〉,《性格、神格與台灣宗教論述》,(台北:中研院民族所,1997),頁275-302。 戴思客,〈語與女:試探乩童修辭學〉,《思與言》,2(1997)?35:267-312。 陳志賢,〈台灣社區輔導的省思:由乩童的助人行為談起〉,《諮商輔導文粹》,2(1997):63-80。 鄭志明,〈台灣宗教的神醫現象〉,收入氏著《台灣新興宗教現象-傳統信仰篇》(嘉義大林:南華管理學院,1999),頁116-144。 鄭志明,〈巫醫同源的生命觀〉(華梵大學:第六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2002)。 鄭志明,〈台灣靈乩的宗教型態—靈乩的乩示儀式〉,收入氏著《台灣傳統信仰的宗教詮釋》(台北:大元,2005),頁144-145。 「靈乩降神治療靈魂學初探」(http://www.thinkerstart.com/psi/wu.html) (四)民俗醫療與心理輔導 ※其他宗教人物部份: 陳永芳,〈萬國道德會的五行性-一個本土心理學的質性研究〉,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論文(1991)。 潘英海、陳永芳,〈五行與中國人的心理療法:以萬國道德會的性理療法為例〉,收入楊國樞主編《文化、心病及療法》(台北:桂冠,1994),頁36-92。 宋光宇,〈王鳳儀的性理講病〉,(中研院史語所:養生、醫療與宗教研討會,1999)。 羅正心,〈算命與心理輔導〉,收入楊國樞主編《文化、心病及療法》(台北:桂冠,1994),頁316-337。 羅正心,〈算命技巧裡的語言表演〉,《中研院民族所集刊》,84(1997):37-60。 ※乩童部份: 余德慧,〈台灣乩童的心理輔導-一個案例的觀察與分析〉,收入氏著《台灣民俗心理輔導》(台北:張老師,1985),頁41-69。 王溢嘉,〈神喻與童乩-心理學與醫學上的探討〉,《健康世界》5(1996):42-45。 廖昆田,〈薩滿-民俗醫療的心理輔導者〉,收入氏著《魅力》,(台北:宇宙光,1991),頁92-103。 陳志賢,〈台灣社區輔導的省思:由乩童的助人行為談起〉,《諮商輔導文粹》,2(1997):63-80。 五、醫學與民俗醫療 ※西醫 George M. Foster等著,陳華、黃新美譯,《醫學人類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2),頁54。 文榮光,〈「要神也要人」-精神疾病與民俗醫療〉,收入省政府民政廳編《民間信仰與社會研討會論文集》(南投:編者,1982),頁102-115。 文榮光、林淑鈴,〈靈魂附身現象與心理治療〉,收入曾文星編《華人的心理與治療》,(台北:桂冠,1996)頁295-330。 李宇宙,〈科學主義下的現代醫學與另類醫療〉(中研院民族所:論命、靈、科學:宗教、靈異、科學與社會研討會,1977)。 鄭信雄,〈從精神醫學論乩童及個案報告〉,《南杏》,22(1975):70-73。 青木崇,〈科學與法術的合理性:現代精神醫療與台灣民俗醫療(扶乩濟世儀式)的比較研究〉,清華大學人類學系碩士論文(2005)。 ※中醫與其他 蔡瑞芳,〈從中國的醫學演變談乩童的由來〉,《南杏》,22(1975):63-65。 黃維三,《中醫基礎理論(下):陰陽與五行》,(台北:社會大學)。(Tape) 張介賓,《中醫與易學》,(北京:學苑,1993)。 楊宇譯,《氣與流動的身體:中醫學原理與道教養生術》,(臺北:武陵,1996)。 胡衛國、宋天彬,《道教與中醫》,(台北:文津,1997)。 ?其成,《東方生命花園:易學與中醫》,(北京:中國書店,1999)。 劉相梅,〈中醫求醫行為之影響因素〉,輔仁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2000)。 蕭漢民,《易學與中國傳統醫學》,(台北:大展,2005)。 金年良主編,《中國神秘文化百科知識》(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4)。 佛瑞茲?佛德瑞?史密斯(Fritz Frederick Smith,M.D.)原著,吳京玲譯,〈東方瑜珈術及西方解剖學之橋〉,《心橋(Inner Bridges)-結合身心的能量療法(a guide to energy movement and body structure)》,(台北:世茂,1997)。 六、扶鸞、善書與鸞堂 許地山,《扶箕迷信的研究》(長沙:商務印書館,1942)。 酒井忠夫,《中國善書的研究》(東京:國書刊行會,1961)。 史貽輝,〈細說扶乩〉,《天道》,6/7(1974):22-25。 鄭喜夫,〈台灣現行的善書(續)〉,《台灣風物》,26(1976).4:101。 陳主顯,〈善書的宗教倫理初探〉,《民間信仰與社會研討會論文集》(臺中:臺灣省政府,1982)。 林永根,〈台灣的鸞堂:一個蓬勃發展的民間信仰與傳統宗教〉,《台灣風物》,34(1984)?1:71-78。 蔡運辰,〈佛教與扶乩〉,《民生日報》,(1970),收入氏著《如是庵學佛賸語》(台北:新文豐,1984)。 王世慶,〈日據初期台灣之降筆會與戒煙活動〉,《台灣文獻》,37(1986)?4:111-151。 鄭志明,〈遊記類鸞書所顯示之宗教新趨勢〉,《中研院民族所集刊》,61(1986):105-128。 鄭志明,〈臺灣民間鸞堂儒宗神教的宗教體系初探〉,收於氏著,《臺灣民間宗教論集》(臺北:學生書局,1988)。 鄭志明,《中國善書與宗教》,(台北:台灣學生,1988)。 鄭志明,〈台灣現階段民間鸞書的文學形式〉,收入氏著《中國文學與宗教》,(台北:學生書局,1992)。 宋光宇,〈從最近幾年來的鸞作遊記式善書談中國民間信仰的價值觀〉,《中國人的價值觀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漢學研究中心,1992),頁741-760。 陳兆南,〈台灣的善書宣講初探〉,《本土歷史心理學研究》,(台北:中研院民族所,1992)。 張之傑,〈善書與醫療衛生〉,《思與言》,4(1992)?30。 朱瑞玲,〈台灣民間善書的心理意涵:從傳統到現在的轉折〉,《本土歷史心理學研究》,(台北:中研院民族所,1992)。 包筠雅,〈明末清初的善書與社會意識型態變遷的關係〉,收於《近代中國史通訊研究》,16(1993),頁30-40。 宋光宇,〈關於善書的研究及其展望〉,《新史學》,4(1994)?5:163-191。 李剛,《勸善成仙--道教生命倫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 鄭志明,〈台灣善書研究的回顧〉,收入氏著《台灣民間的宗教現象》,(台北:台灣宗教文化工作室,1996)。 王見川,〈台灣鸞堂研究的回顧與前瞻〉,收入《台灣齋教與鸞堂》(台北:南天,1996),頁199-216。 陳兆南,〈鸞堂宣講的傳統與變遷-以善書文獻的考察〉,收入李豐楙、朱榮貴編《儀式、廟會與社區》(台北:中研院文哲所,1996),頁99-123。 范純武,〈近代中國佛教與扶乩〉,《圓光佛學學報》,3:262-291。 李世偉,《日據時代台灣儒教結社與活動》(臺北市:文津,1999,初版)。 志賀市子,《近代中國薩滿與道教-香港之道壇與扶乩信仰》(東京:勉誠,1999)。 鍾雲鶯,〈台灣扶鸞詩初探-一種民間創作的考察〉,《台北文獻》,直字128(1999):67-86。 范純武,〈台灣善書研究的反思〉,《台灣宗教研究通訊》,1(2000):152。 李世偉,〈日據時期台灣鸞堂的儒家教化〉,收於李世偉、王見川合著,《台灣民間宗教與信仰》(台北:博揚,2000)。 游子安,〈清代善書與社會文化變遷〉,香港中文大學博士論文,(1994)。 林原億,〈高雄文化院的扶鸞儀式研究〉,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2001)。 陳立斌,〈台灣慈惠堂鸞書研究〉,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2004)。 蔡志華,〈彌陀慈惠堂乩示活動之研究〉(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七、繪畫與詮釋 劉河北,《繪畫與治療》(台中:光啟,1975)。 張光賓,《中國書畫-花竹畫》,(台北:光復,1983)。 朱子弘,《國畫色彩研究》,(台北:藝術家,1984)。 宗白華,《美學與意境》(台北:淑馨,1989)。 呂品田,《中國民間美術觀念》(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1992)。 林書堯,《色彩學》,(台北:三民,1993)。 Mary Bassano著,徐文譯,《音樂與色彩療法》,(台北:世界文物,1995)。 蘇珊.芬徹(Susanne F. Fincher)著,游琬娟譯,《曼陀羅的創造天地-繪畫治療與自我探索》(台北:生命潛能,1998)。 派特.亞倫(Pat B. Allen)著,江孟蓉譯,《彩繪心靈—從內在影像創作中了解自己》(台北:生命潛能文化,1998)。 雄恩.麥克尼夫(Shaun Mc Niff)著,許邏灣譯,《藝術治療》(台北:新雨,1999)。 姜澄?,《中國人的色彩觀》(南京:江蘇?育出版社,2000)。 賴賢宗,<崇高美學的重檢:康德、海德格和中國雄渾觀的對比研究並走向中國的當代抽象美學與禪畫美學>,收錄於鄭志明主編,《宗教藝術、傳播與媒介》,(嘉義:南華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2002),頁485-529。 楊憲郎、陳莉婷,《易經色彩與應用》,(台北:師大書苑,2005)。 八、其他 鄭志明,《台灣的宗教與秘密教派》(台北:台原出版社,1990初版,1993四刷)。 李亦園,《文化的圖像(下)-宗教與族群的文化觀察》(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92)。 劉知萬,《台灣道教民間信仰》(東京:風響社,1994)。 《漢族的民俗宗教 : 社會人類學的研究》 莊璧嘉(筆名慈曉莊),《大道母源—五教一理》,(台北縣中和市:大道文化,1997)。 張大拓,《當代神道教》(北京:東方出版社,1999)。 李世偉,〈戰後臺灣民間宗教研究的回顧與評介(1950-2000)〉,《台灣宗教研究通訊》,5(2003):11-71。 林富士,《孤魂與鬼雄的世界-北台灣的厲鬼信仰》(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5)。 鄭志明,〈台灣西王母信仰的母王救劫運動〉,《華人宗教的文化意識第一卷》(台北:宗教文化中心,2001)。 外文部份: ※英文 Daniel L. Overmyer & David K. Jordan, The Flying Phoenix : Aspects of Chinese Sectarianism in Taiwan. (Taipei: Caves Books, Ltd., 1986) Elliott, Alan John Anthony. Chinese spirit-medium cults in Singapore. (London: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1955), pp. 140-145. Elliot, Alan J.A. Chinese Spirit-Medium Cults in Singapore. (Reprint. Taipei: Southern Material Center Inc., 1981[1995].) Heinze, Ruth-Inge. Trance and healing in Southeast Asia today. (Bangkok, Thailand: White Lotus Co. ; Berkeley [Calif.] : Independent Scholars of Asia, 1988 , pp. 274. also see Shamans of the 20th century. (New York: Irvington Publishers, 1991) Smith, Richard J. Fortune-tellers and philosophers: divina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ety.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91) Clart, Philip The Ritual Context of Morality books: A Case –Study of a Taiwanese Spirit –writing Cult. (Ph.D. thesis of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1996.) ※日文 末光高義,《支那の秘密結社と慈善結社》,(大連:滿州評論社,1940)。 酒井忠夫,《中國善書の研究》(東京:國書刊行會,1960),頁1。 酒井忠夫所著〈江戶前期日本における中國善書の流通〉,《東方宗教》第26號,1965。 渡邊欣雄著,《漢族の宗教:社會人類學的研究》(東京都:第一書房,1991)。 酒井忠夫,《近代支那に於ける宗教結社の研究》(東京:東亞研究所,1994)。 吉岡義豐,《アジア佛教史中國編Ⅲ-現代中國の諸宗教》(1974)。 吉岡義豐,《現代中國の諸宗教-民眾宗教的系譜》(東京:佼成出版社,1974)。 多賀秋五郎編,〈近世日本文化に及ぼせる中國善書の影響並ひに流通〉,《近世アジア教育史研究》,(東京:文理書院,1996)。 志賀市子,〈最近の臺灣鸞堂研究の動向と今後の展望〉,《東方宗教》,101(2003)。 *外文網站 http://www.learningmeditation.com/chakras.htm http://www.eclecticenergies.com/chakras/introduction.php
論文頁數200
附註
全文點閱次數
資料建置時間
轉檔日期
全文檔存取記錄
異動記錄M admin Y2008.M7.D3 23:18 61.59.16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