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編號 | 6391 |
狀態 | NC094FJU00183025 |
助教查核 | |
索書號 | |
學校名稱 | 輔仁大學 |
系所名稱 | 宗教學系 |
舊系所名稱 | |
學號 | 493906083 |
研究生(中) | 吳瑞霞 |
研究生(英) | WU, JUI-SHIA |
論文名稱(中) | 重詮約翰希克的宗教多元論-一條維根斯坦的進路 |
論文名稱(英) | Reinterpretating John Hick's Religious Pluralism - the Way of Ludwig Wittgenstein |
其他題名 | |
指導教授(中) | 武金正 |
指導教授(英) | Joseph Vu |
校內全文開放日期 | |
校外全文開放日期 | |
全文不開放理由 | |
電子全文送交國圖. | |
國圖全文開放日期. | |
檔案說明 | |
電子全文 | |
學位類別 | 碩士 |
畢業學年度 | 94 |
出版年 | |
語文別 | 中文 |
關鍵字(中) | 維根斯坦;希克;終極實在;語言遊戲;家族相似性;宗教;神學;哲學;本質主義;宗教多元論 |
關鍵字(英) | Ludwig Wittgenstein, John Hick, Ulimate Reality, Language game, Family resemblance,
Religion, Theology, Philosophy, Essentialism
|
摘要(中) | 本論文主要在探索希克所肯定的「終極實在」與維氏提出的「語言遊戲」思想之間的「家族相似性」關聯,以及宗教信仰與語言使用的關係。在此,筆者提出「終極性」的家族相似 (The ultimacy of family resemblance)來重新詮釋「終極實在」,因為,家族相似性的核心思想,就是反對本質的存在,諸宗教間之所以形成一個龐大的家族,若以維根斯坦的進路來看,不是立基於希克所謂的「終極實在」,而是立基於各自宗教所信仰物件的「終極性」之上,藉此「終極性」在部分或整體方面的相似,形成宗教的家族。
倘若以「家族相似性」的觀點取代「回應性」的看法,無論是基督宗教的上帝,伊斯蘭教的安拉,印度的濕婆,佛教的法,儒家的天,道教的道,都是同屬某種絕對的、神秘的、至一的概念的家族,但彼此之間又沒有共同的本質,只有家族成員之間的相似和相異性,需要互相欣賞、承認,意識到彼此都在各自表達展示共同的(非唯一的)「X」,不同宗教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展示「X」,傳達終極奧秘,這樣,宗教多元論的建設才真具有其形而上學的合法性,並在形而下的生存層面,為人們的信仰服務,而非破壞諸宗教的終極信仰價值。
維根斯坦的「語言遊戲」理論,主要是為打破西方傳統哲學思維的窠臼,即追求一個共同普遍本質的迷思,他認為,如果無法走出對本質主義神聖光圈的思想陷阱,本質主義將成為具有宰制語言力量的意識形態,而語言與宗教經驗的生成有著某種微妙的互動關係,連帶地,信仰也受其宗教語言的箝制,故此,維氏以「語言遊戲」說去挑戰蘊含在傳統哲學與神學中,未被意識到且視為理所當然的虛擬本質,就像希克宗教多元論中假設的「終極實在」,如何透過希克瞭解維氏,經由維氏去評論希克,宗教與哲學兩者間的關係應怎樣互動,才能達至和諧圓滿,於是,筆者嘗試以一條維根斯坦的思想路徑,來重新詮釋有關「終極實在」的諸多議論,並藉此賦予希克的宗教多元論一個嶄新的契機。
|
摘要(英) | The purpose of the thesis is to explore the possible potent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anguage Game” by Ludwig Wittgenstein and “Ultiate Reality” by John Hick. Herewith, I would like to propose “the ultimacy of family resemblance” to re-interpretate John Hick’s Religious Pluralism. By doing so, we could reduce many criticisms about “Ultimate Reality” and give It a brand-new view and value comparing with Hick's original theory. |
論文目次 | 緒論
第一章 希克的生平與宗教多元論思想背景簡介
第一節 希克的生平、著作與基本思想
第二節 希克的宗教多元論-和平之基石
第二章 希克宗教多元論之第一基石-認識論
第一節 宗教多元論之認識論
一、康德學說的影響
二、維根斯坦思想的啟發
三、希克的宗教認識論
第二節 希克宗教認識論的主體-終極實在
一、終極實在的屬性
二、終極實在的爭議
第三節 希克認識論是合理的嗎?
一、從形而上學觀之
二、從教義層面觀之
三、從宗教經驗觀之
四、結語
第三章 希克宗教多元論之第二基石-救贖論
第一節 排他、包容主義的救贖論
一、排他主義的救贖論
二、包容主義的救贖論
第二節 希克多元主義的救贖論
一、救贖論的本質性
二、救贖論的結構性
三、救贖論的標準性
第三節 希克救贖論是有效的嗎?
一、從宗教教義觀之
二、從宗教經驗觀之
三、從同等性觀之
四、從真理觀觀之
五、結語
第四章 維根斯坦的進路
第一節 以「語言遊戲」消解「終極實在」
一、語言遊戲的動態觀
二、遊戲規則的遵守
三、生活形式的展現
四、維根斯坦的治療型哲學
第二節 以「家族相似性」消解「終極實在」
一、「語言遊戲」中的「家族相似性」
二、「家族相似性」中的「反本質主義」
三、不要想而要看
四、治療終極實在的「先驗性」
第三節 以「意義即用法」消解「終極實在」
一、語言的意義及使用
二、治療終極實在的「統一性」
三、結語
結論與展望
參考文獻
|
參考文獻 | John Hick :
Hick John. ed. Classical and Contemporary Readings in the Philosophy of Religion, 2nd edition, London: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1970.
Hick, John. Disputed Questions in Theology and the Philosophy of Religion, New York: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3.
Hick, John. Faith and Knowledge, 2nd edn, Longon : Macmillan;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66.
Hick, John. God Has Many Names, Philadelphia : The Westminster Press, 1998.
Hick, John. Interpretation of Religion : Human Responses to the Transcendent, 2nd edition, New York :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4.
Hick, John. Problems of Religious Pluralism, London: Macmillan;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85.
Hick, John. The Metaphor of God Incarnate, London: SCM Press, Ltd, 1993.
Hick, John. The Rainbow of Faiths, London: SCM Press Ltd, 1995.
Ludwig Wittgenstein :
Wittgenstein, Ludwig. 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B. Russell, trans. by C.K. Ogden. London: Routledge Kegan Paul Ltd., 1922. (TLP)
Wittgenstein, Ludwig.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Trans. by G. E. M. Anscombe. 3rd ed.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67. (PI)
Wittgenstein, Ludwig. Culture and Value ( 1914-51). Edit by G.H. von Wright in collaboration with Heikki Nyman, Trans. by Peter Winch.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80. (CV)
Wittgenstein, Ludwig. Lectures and Conversations on Aesthetics, Psychology and Religious Relief (1938, 1942-46). Edited by Cyrill Barrett. Oxford : Basil Blackwell, 1978. (LC)
Wittgenstein, Ludwig. Notedbooks 1914-1916. Edited by G.E.M. Anscombe and G.H. von Wright, Trans. by G.E.M. Anscombe.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61. (NB)
Wittgenstein, Ludwig. On Certainty . Edited by G.E.M. Anscombe and G.H. von Wright, Trans. by Denis Paul and G.E.M. Anscombe.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79. (OC)
Wittgenstein, Ludwig. Remarks on Color ( 1950-51 ). Edited by G.E.M. Anscombe, Trans. by Linda L. McAlister and Margarete Schattle. Oxford : Basil Blackwell, 1977. (RC)
Wittgenstein, Ludwig. Remarks on the Foundations of Mathematics (1937-44). Edited by G.E.M. Anscombe, Rush Rhees, G.H. von Wright, Trans. by G.E.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83.(RFM)
Wittgenstein, Ludwig. Wittgenstin’s Lectures, Cambridge, 1930-1932. Edited by Lee, Desmond.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80.
Wittgenstein, Ludwig. Zettel. Edited by G.E.M. Anscombe and G.H. von Wright, Trans. by G.E.M. Anscombe. Oxford : Basil Blackwell, 1967. (Z)
Wittgenstein, Ludwig. The Blue and Brown Books. Oxford : Basil Blackwell, 1958.(BB)
|
論文頁數 | 200 |
附註 | |
全文點閱次數 | |
資料建置時間 | |
轉檔日期 | |
全文檔存取記錄 | |
異動記錄 | M admin Y2008.M7.D3 23:18 61.59.161.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