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仁大學
學術資源網

記錄編號6397
狀態NC094FJU00194004
助教查核
索書號
學校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法律學系
舊系所名稱
學號489666182
研究生(中)謝伊婷
研究生(英)Hsieh I Ting
論文名稱(中)網際網路服務提供者之著作權侵害責任
論文名稱(英)The Copyright Liability of The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其他題名
指導教授(中)許忠信
指導教授(英)
校內全文開放日期不公開
校外全文開放日期不公開
全文不開放理由
電子全文送交國圖.同意
國圖全文開放日期.2006.06.05
檔案說明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01
學位類別碩士
畢業學年度94
出版年
語文別中文
關鍵字(中)點對點 點對點
關鍵字(英)ISP copyright infringement DMCA P2P
摘要(中)網際網路上的數位重製及傳輸方式,使得網路使用者得以幾乎不需要成本的方式,複製出接近完美的作品;同時也對執法者帶來幾乎無法達成執法任務的威脅。出於實效性的考量,著作權人將眼光置於身分明確、財力較雄厚的網際網路服務提供者(簡稱ISP)。再者,對網際網路服務提供者而言,除去系統中之違法資訊易如反掌,故全面免除其責任,亦不符合比例原則,非事理之平。 網路服務提供者之所以為用戶之著作權侵權行為負責,非因ISP做成著作權法所限制之行為,而係在於對於用戶之侵權行為主觀上知悉且有能力控制,卻仍不加以除去或繼續提供服務所致,以避免過度擴張網路服務提供者之責任,妨害表現自由及阻礙資訊社會發展。 基於相同之理念,美國「1998年數位千禧年著作權法」、歐盟「電子商務指令」、日本「特定電氣通信服務提供者損害賠償責任之限制及發信者資訊揭示法」分別以特別法規範網際網路服務提供者之責任,條文中明文規定免責事由為其共通點。相異之處在於,美、歐依服務提供者型態之不同而規範有相異之免責事由,日本則以單一要件規範所有功能不同之服務提供者的免責事由。應以歐美立法為佳,較能掌握不同服務提供者之特質,而予以適切之規範。在立法模式上,有將網際網路服務提供者之於各個法領域之責任於不同法典加以分別規範之垂直立法,如美國1998數位千禧年著作權法;亦有單一法典一體適用全部領域ISP責任,如前述歐盟、日本之特別法。垂直式立法乃將ISP責任分散於不同法典,增加服務提供者之困擾及法律不穩定性,並造成其營運上之負擔,故仍以水平式立法較佳。 最後,鑑於我國現行法對於網路服務提供者取下侵權資訊、揭示發信者資料、以及免除網路服務提供者之全面監督用戶行為義務,均無規範,有立法明定之必要,並以水平式立法為佳。
摘要(英)
論文目次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 3 第二章 網路服務提供者之定義及其著作權行為之性質 4 第一節 網路服務提供者之定義 4 第一項 廣義與狹義 4 第二項 依功能區分 4 第一款 連線服務提供者 4 第二款 主機服務提供者 7 第三款 網際網路內容提供者 8 第四款 網際網路平台服務提供者 9 第三項 名稱辨異 11 第四項 本文研究之對象 11 第二節 網際網路服務上著作權行為之種類與行為主體 13 第一項 公開傳輸 13 第一款 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著作權條約及表演及錄音物條約 14 第一目 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著作權條約第8條 14 第二目 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表演及錄音物條約第10、14條 14 第二款 公開傳輸之排除 15 第二項 重製 16 第一款 重製之事實 16 第二款 承認數位化重製 16 第三款 肯定暫時性重製 17 第一目 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著作權條約草案第7條 18 第二目 歐盟著作權指令第2條 19 第三目 我國法之規定 19 第四款 暫時性重製之例外 19 第一目 歐盟著作權指令第5條 20 第二目 快速存取 20 第三目 我國法之規定 22 第三項 其他著作權行為 24 第一款 公開利用著作之行為 24 第一目 公開播送 24 第二目 公開上映 24 第三目 公開展示 25 第二款 散布 26 第四項 行為主體 27 第三章 網際網路服務提供者之責任基礎 29 第一節 民事責任 29 第一項 侵權行為法之規範機能 29 第二項 網路服務提供者之歸責事由 30 第三項 ISP之歸責原則 32 第一款 不採無過失責任 32 第二款 故意責任 34 第三款 過失責任 34 第一目 ISP-用戶介面規則 35 第二目 監督標準 36 第四項 小結 38 第二節 刑事責任 39 第一項 連線服務提供者、主機服務提供者 40 第一款 作為責任 40 第二款 不作為責任 40 第三款 小結 42 第二項 平台服務提供者 42 第三節 小結 45 第四章 外國實務之發展 47 第一節 著作權侵害行為之種類 47 第一項 直接侵害 47 第二項 間接侵害 49 第一款 輔助侵害 50 第一目 參加侵權行為 50 第二目 提供侵害的方法、手段、工具 51 壹、場地及設施提供者 51 貳、重要非侵權使用 52 參、「重要非侵權使用」理論之發展 52 肆、「重要非侵權使用」理論之界線 55 第三項 替代侵害 56 第一款 監督之權利:「房東」和「舞廳所有人」的區別 56 第二款 經濟上之利益:直接或間接? 57 第二節 美國實務之發展 58 第一項 揚棄直接侵害責任 58 第二項 輔助侵害 61 第一款 主觀要件:知悉或有理由知悉 61 第二款 客觀要件 62 壹、參加侵權行為 62 貳、提供侵害之方法、手段、工具 64 第三款 小結 67 第三項 替代侵害 69 第一款 監督之權利及能力 69 第二款 直接經濟上利益 71 第三款 小結 72 第三節 日本實務之發展 74 第一項 概說 74 第一款 案例事實 74 第二款 法律基礎:侵害公眾送信權 75 第二項 擴張侵害行為人之概念 77 第三項 判決理由 78 壹、服務之內容、性質 78 貳、管理支配性 79 參、被告之利益 79 肆、主觀上故意過失 80 第四項 學說批評:直接行為人或造意、幫助人? 81 第一款 立論基礎薄弱 81 第二款 認定為直接侵害之實益 82 第五項 小結 83 第五章 網路服務提供者之損害賠償責任限制規定 ----外國立法之發展 84 第一節 美國「1998年數位千禧年著作權法」 84 第一項 立法緣起 85 第二項 服務提供者 86 第一款 服務提供者之資格:法人或非法人 86 第二款 責任限制之門檻 86 第一目 實務見解:從寬鬆審查到嚴格審查 87 第二目 P2P檔案交換服務提供者 88 第三項 暫時性數位化網路傳輸 89 第一款 概說 89 第二款 規範內容 89 第三款 中介或瞬間重製物 91 第四項 系統自動存取 92 第一款 自動存取之實益與種類 92 第二款 自動存取造成的損害與立法之必要 92 第三款 規範內容 93 第一目 行為態樣與責任限制要件 94 第五項 依使用者之只是將資料儲存於系統或網路 96 第一款 規範內容 96 第二款 主觀要件 96 第三款 控制的權利及能力、直接經濟上利益 97 第四款 與輔助侵害、替代侵害之關係 98 第五款 取下或阻斷連線的免責 99 第六項 通知及取下程序與反對通知及回復程序 99 第一款 規範內容 99 第一目 指定代理人 99 第二目 通知之要件 100 第二款 實務之實踐情形 102 第一目 寬鬆解釋 102 第二目 嚴格解釋 103 第三款 通知及取下之效果 104 第四款 反對通知與回復程序 105 第一目 反對通知之要件 105 第二目 反對通知之效果 105 第五款 通知及取下程序與反對通知及回復程序流程圖 107 第七項 資訊搜尋工具 108 第一款 規範目的 108 第二款 規範內容 108 第三款 制度批評 110 第八項 非營利之教育機構 112 第九項 發信者身分開示制度 113 第一款 規範內容 113 第二款 適用對象:是否包括連線服務提供者? 114 第一目 體系解釋與目的解釋 115 第二目 文義解釋 115 第三目 學說批評 116 第三款 發信者身分開示制度之批評 117 第十項 監督義務 118 第一款 免除監督義務? 118 第十一項 避風港之性質與審查順序 118 第一款 避風港之性質 118 第二款 審查順序 119 第十二項 本法之批評 120 第二節 歐盟「2000年電子商務指令」 122 第一項 概說 122 第二項 責任限制事由 123 第一款 單純管道 123 第二款 系統快速存取 123 第三款 主機服務 124 第三項 無監督義務 125 第一款 盤根錯節的條文與立法理由 125 第四項 對電子商務指令之批評 126 第一款 電子商務指令與DMCA之差異 126 第二款 通知與取下程序 126 第一目 學說批評 126 第二目 電子商務規則 127 第三款 資訊搜尋工具 128 第五項 水平式與垂直式立法的比較 129 第三節 日本「特定電氣通信提供者損害賠償責任之限制 及發信者資訊揭示法」 130 第一項 立法緣起與內容概要 130 第二項 名詞定義 130 第一款 特定電氣通信 131 第二款 特定電氣通信服務提供者 132 第一目 媒介通信與供他人通信之用 132 第二目 他人通信 132 第三目 營利或非營利均非所問 132 第三款 發信者 133 第四款 侵害他人權利--兼論立法模式 134 第三項 規範內容 135 第一款 概說 135 第二款 本條之射程與性質 135 第一目 本條之射程 135 第二目 本條之性質 135 壹、對被害之免責 135 貳、對發信者之責任 136 第三款 對被害人之責任限制 137 第一目 要件 137 第二目 舉證責任之分配 139 第三目 服務提供者即為發信者 140 第四款 對發信者之責任限制 140 第一目 要件要件 140 第二目 舉證責任之分配 143 第四項 發信者資訊開示請求權 144 第一款 立法旨趣 144 第二款 要件 144 第一目 請求之主體與相對人 145 第二目 明顯侵害權利 148 第三目 明顯侵害權利 148 第四目 資訊開示之範圍 149 第五目 開示之方式 151 第三款 保護發信者利益之措施 151 第一目 服務提供者之義務--聽取發信人意見 151 第二目 受揭示者者之義務 152 第三目 拒絕開示之責任限制 153 第五項 日本法與歐美立法之差異 154 第四節 小結 155 第六章 我國法之現狀與發展 156 第一節 網路服務提供者之民事責任 156 第一項 侵害排除或防止請求權 156 第一款 侵害排除或防止請求權之內涵 156 第二款 對網路服務提供者之侵害排除或防止請求權 157 第一目 連線服務提供者 157 第二目 其他網路服務提供者 159 第二項 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請求權 160 第一款 要件 160 第二款 單獨侵權行為 160 第三款 共同侵權行為 160 第二節 網路服務提供者之刑事責任 163 第一項 法人之犯罪能力 163 第二項 作為或不作為責任 163 第一款 連線服務提供者、主機服務提供者 163 第二款 平台服務提供者 164 第三項 實務見解 165 第一款 網站經營者:光華螞蟻案 165 第一目 判決要旨 165 第二目 本文見解 166 第二款 點對點檔案交換服務提供者:KURO、ezPeer案 166 第一目 ezPeer判決 167 第二目 KURO判決 170 第三目 本文見解 171 第三節 未來立法展望 175 第七章 結論 176 參考資料表 i
參考文獻書籍部份 中文(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1. David D. Friedman著 徐源豐 譯,經濟學與法律的對話,先覺出版社(民國九十一年四月)。 2. Mitch Tulloch & Ingrid Tulloch 著 金格電腦 譯,微軟網路百科全書,文魁資訊(民國九十二年四月)。 3. Nicholas Negroponte 著 齊若蘭 譯,數位革命,天下出版社(民國八十五年二月)。 4. Tom Sheldon 著 沈芝慎、林美瑛 譯,網路與通訊百科全書,麥格羅希爾出版社(民國八十八年十一月二版)。 5. 王文宇,民商法理論與經濟分析,元照出版社(民國八十九年五月)。 6. 王澤鑑,侵權行為法第一冊,作者自版(民國八十九年六月)。 7. 林山田,刑法通論(上)(下),作者自版(民國九十一年八版)。 8. 邱聰智,新訂民法債編通則(上),作者自版(民國八十九年九月)。 9. 侯吉諒,數位文化,未來書城出版社(民國九十一年六月)。 10. 施啟揚,民法總則,作者自版(民國九十二年八月修訂版)。 11. 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上),三民書局(民國九十三年十月修訂版)。 12. 楊維楨等編著,資訊與通訊術語辭典,國立編譯館(民國九十二年六月)。 13. 資策會科技法律中心,著作權面對高科技發展之因應配合,內政部資策會出版(民國八十六年十二月)。 14. 蕭雄淋著,著作權法論,五南圖書(民國九十三年九月二版)。 15. 謝銘洋、陳家駿、馮震宇、陳逸南、蔡明誠合著,著作權法解讀,元照出版社(民國九十 年三月)。 16. 羅明通,著作權法論【Ⅰ】【Ⅱ】,台英國際商務法律事務所(民國九十三年元月五版)。 英文(依作者姓氏字母順序排列): 1. Bainbridge D.I., Intellectual Property, Financial Times (4th ed. 1999) 2. Barrett M., Intellectual Property Cases And Materials, West Group (2nd ed. 2001) 3. Casey T. D., ISP Liability Survival Guide: Strategies for Managing Copyright, Spam, Cache, and Privacy Regulation, Wiley Computer Publishing ( 2000) 4. Cornish W. & Llewelyn D., Intellectual Property, Sweet & Maxwell Ltd (5th ed. 2003) 5. Ficsor M., The Law of Copyright and The Internet: The 1996 WIPO Treaties , Their Interpret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6. Halpern S.W. , Fundamentals of United States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1999) 7. Hugenholtz P.B., Copyright and Electronic Commerce—Legal Aspects of Electronic Copyright Management,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2000) 8. Nimmer M.B.& Nimmer D., Nimmer on Copyright, LexisNexis Group(2005). 9. Scott M.D, Licensing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Desk Reference,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2004). 10. Smith G..J H, Internet Law and Regulation, Sweet & Maxwell Ltd (3rd ed. 2002) 11. Street F.L.& Grant M. P., Law of The Internet, Lexis Law Pub (2000) 日文(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1. 加戶守行「著作權法逐條講義」(著作權情報センタ-、第三版、2001) 2. 半田正夫「著作權法概說」(一粒社、第十版、2001) 3. 田村善之 「著作權法概說」(有斐閣、第二版、2001) 4. 岡村久道編「サイバ?法判例解? NBL別冊79號」(商事法務、2003)。 5. 飯田 耕一郎『プロパイダ責任制限法解?』(三省堂、2002) 6. ?務省、テレコムサ-ビス協?『プロバイダ責任制限法逐?解?とガイドライン』(第一法規2002)。 論文部分(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1. 林美惠,侵權行為法上交易安全義務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八十九年七月。 2. 邱聰智,從侵權行為歸責原理之變動論危險責任之構成,國立台灣大學博士論文,民國七十一年五月。 3. 許忠信,著作權侵害之損害賠償責任,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三年六月。 4. 廖文慈,網路服務提供者責任之研究,輔仁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九十一年六月。 5. 趙之敏,電腦網路上電子佈告欄(BBS)與網路論壇(NetNews)之著作權問題研究,東吳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五年八月。 6. 蔡偉逸,網路服務業者之著作權侵害責任,東吳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九十一年七月。 期刊部分 中文(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1. 尤清,網際網路服務提供者之法律責任-從德國及美國司法判決談起,科技法律透析,第12卷第12期,(民國八十九年十二月) 2. 王郁琦、林雅惠,我國電信事業分類規範之探討,月旦法學雜誌,第102期(民國九十二年十一月)。 3. 王澤鑑,特殊侵權行為(一)(二),台灣本土法學,第58、59期(民國九十三年五、六月) 4. 呂豐足、陳俊宏,著作權法因應網際網路公開傳播之探討,科技、資訊與社會學報,第2卷第1期(民國九十一年六月)。 5. 周慧蓮,電信法中關於網際網路服務提供者權義規範簡析,科技法律透析,第16卷第8期(民國九十三年八月) 6. 范曉玲,網路音樂「同儕共享」與「合理使用」--從Napster 案談起,月旦法學雜誌,第78期(民國九十年十一月)。 7. 張雅雯,ePeople 和ISP的權利與義務,資訊與電腦,第236期,(民國八十九年三月)。 8. 張雅雯,網際網路連線服務提供者就網路違法內容之法律責任(上) (中) (下),資訊法務透析,第10卷第3、5、6期(民國八十七年三、五、六月)。 9. 許郁靈,「關於特定電氣通信役務提供者之損害賠償責任限制與發信者情報開示之法律」簡介,萬國法律,第129期(民國九十二年六月)。 10. 陳人傑,網際網路服務提供者免責規範單一立法模式之探討,智慧財產權月刊,第71期(民國九十三年十一月) 11. 陳家駿、謝銘洋,電腦網路上使用之著作權法律問題探討,律師雜誌,第211期(民國八十六年四月)。 12. 陳銘祥,綜論網際網路的法律規範,月旦法學雜誌,第72期(民國九十年五月)。 13. 陳錦全,從程序到實質—美國NII智慧財產權白皮書介紹(一)(二),資訊法務透析,第7卷第1、3期(民國八十五年一月、三月) 14. 章忠信,美國一九九八年數位化千禧年著作權法案簡介,萬國法律,第107期(民國八十八年十月)。 15. 章忠信,網路服務業者之著作權侵害責任,萬國法律,第97期(民國八十七年二月)。 16. 馮震宇,P2P的挑戰與未來,月旦財經法雜誌,第1期(民國九十四年六月) 17. 馮震宇,散布權的適用與侵害,月旦法學教室,第11期(民國九十二年九月) 18. 馮震宇,網路著作權之保護與發展趨勢,研考雙月刊,第25卷第2期(民國九十年四月)。 19. 黃金瑞,網際網路服務提供業,產業經濟,第256期(民國九十一年十二月)。 20. 黃惠婷,共同正犯與幫助犯之區別,台灣本土法學,第17期(民國八十九年十二月) 21. 黃惠婷,幫助犯之幫助行為--兼探討網路服務提供者之刑責,中原財經法學,第5期(民國八十九年七月)。 22. 黃嘉珍,ISP網路上的著作權法責任,通訊雜誌,第44期(民國八十六年九月)。 23. 黃榮堅,電腦犯罪的刑法問題,台大法學論叢,第25卷第4期(民國八十五年七月) 24. 葉玟妤,ISP業者的法律責任,智慧財產權管理,第37期(民國九十二年六月)。 25. 路宏平,論網際網路上著作權法之「重製」,智慧財產權,第3期(民國八十八年三月)。 26. 蔡蕙芳,用戶著作權侵權之網路服務業者責任,科技法學評論,第1期,(民國九十三年) 27. 盧映潔,由危險概念論網路服務提供者或網站管理人成立刑事責任之可能性,中正法學集刊,第6期(民國九十年十一月) 28. 謝銘洋,網路上的互動傳輸與著作權法,網路資訊,第96期(民國八十九年十一月) 29. 羅明通,P2P資源共享架構之傳輸及重製在著作權法上之評價,月旦法學雜誌,第94期(民國九十二年三月)。 30. 羅明通,從Napster案論「公開傳播權」建立之必要性,智慧財產權,第29期(民國九十年五月)。 英文(依作者姓氏字母順序排列): 1. Amadei, Standards of Liability for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France And The United States with A Specific Focus on Copyright, Defamation, And Illicit Contentm 35 Cornell Int’l L.J. 189 (2002) 2. Amedeo, Shifting The Burden : The Unconstitutionality of Section 512(h) of The Digital Millennium Copyright Act And Its Impact on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s, 11 Commlaw Conspectus 311(2003) 3. Baistrocchi, Liability of Intermediary Service Providers in The EU Directive on Electronic Commerce,19 Santa Clara Computer & High Tech. L.J. 111(2002) 4. Band & Schruers, Safe Harbors against The Liability Hurricane: The Communications Decency Act And The Digital Millennium Copyright Act, 20 Cardozo Arts & Ent. L.J. 295(2002) 5. Bates, Communication Breakdown: The Recording Industry Pursit of The Individual Music User, A Comparison of U.S. And E.U. Copyright Protections for Internet Music File Sharing, 25 Nw. J. Int’l Law & Bus. 229(2004) 6. Bretan, Harboring Doubts about the Efficacy of § 512 Immunity under The DMCA, 18 Berkeley Tech. L.J.43(2003) 7. Brown, Avoiding Copyright Infringement: Liability on The Internet, 671 PLI/Pat 143(2001) 8. Cahoy, New Legislation Regarding On-line Service Provider Liability For Copyright Infringement: A Solution in Search of a Problem?, 38 J.L. & TECH. 335 (1998). 9. Cooper, Life for German ISPS after Hit-Bit v. AOL, 18 Computer & Internet Law. 14(2001). 10. Deveci, Hyperlinks Oscillating at The Crossroads, C.T.L.R 2004, 10(4), 82-94 11. Dobbins, Computer Bulletin Board Operator Liability for Users’ Infringing Acts, 94 Mich.L. Rev. 217 (1995) 12. Dutcher, A Discussion of The Mechanics of The DMCA Safe Harbors And Subpoena Power, as Applied in Riaa v. Verizon Internet Service, 21 Santa Clara Computer & High Tech. L.J.493(2005) 13. Elkin & Khlyavich, Napster Near And Far: Will The Ninth Circuit’s Ruling Affect Secondary Infringement in The Outer Reaches of Cyberspace? 27 Brook. J. Int'l L. 381(2002) 14. Feder, Is Betamax Obsolete?: Sony Corp. of America v. Universal City Studios,inc. in The Age of Napster, 37 Creighton L. Rev. 859(2004) 15. Frackman & Goldman, Back to The Future: The Napster Decision Confirms The Applicability of Traditional Copyright Principles to The Internet, 2 Sedona Conf. J.(2001) 16. Francavillo, Pretzel Logic: The Ninth Circuit’s Approach to Contributory Copyright Infringement Mandate That The Supreme Court Revisit Sony, 53 Cath. U. L. Rev. 855 (2004) 17. Graves, Picking up The Pieces of Grokster : A New approach to File Sharing, 27 Hastings Comm. & Ent. L.J. 137 (2004) 18. Guti?rrez, Save The Slip for The Service Providers: Coures Should Not Give Short Shirft to The Safe Harbors of The Digital Millennium Copyright Act, 36 U.S.F. L. Rev. 907(2002) 19. Hamdani , Who’s Liable for Cyberwrongs ? , 87 Cornell L. Rev. 901(2002) 20. Hayes, Advanced Copyright Issue on The Internet, 7 Tex. Intell. Prop .L.J. 1 (1998) 21. Holmes, Making Waves in Statutory Safe Harbors: Reevaluating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s’ Liability for Third-party Content and Copyright Infringement, 7 Roger Williams U. L. Rev. 215(2001) 22. Hugenholtz, Caching And Copyright: The Right of Temporary Copying, E.I.P.R. 2000,22(10), 482-493 23. Joseph, Copyright Issues on The Internet And The DMCA, 745 PLI/Pat 451, 2003 24. Kightlinger, A Solution to The Yahoo! Problem? The E-commerce Directive as A Model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on Internet Choice of Law, 24 Mich. J. Int’l L. 719 (2003) 25. Kramer, Internet: The Road Not Taken in The Ninth Circuit’s Post-napster Analysis of Contributory Copyright Infrigement, 21 Santa Clara Computer & High Tech. L.J. 525 (2005) 26. Lemley & Reese, Reducing Digital Copyright Infringement Without Restricting Innovation, 56 Stan. L. Rev. 1345 (2004) 27. Lemly, Protecting Consumers from Themselves: Alleviating The Market Inequalities Created by Online Copyright Infringement in The Entertainment Industry, 13 Alb. L.J. Sci. & Tech. 613(2003) 28. Long, E-Business Solutions to P2P Piracy: a Practical Guide, 779 PLI/Pat 727(2004) 29. Lucas, Exploitation And Liability in The Light of Media Convergence, E.I.P.R 2001, 23(6), 275-280. 30. Maxwell, Software Doesn’t Infringe, Users Do? A critical Look at MGM v. Grokster And The Recommendation of Appropriate P2P Copyright Infringement Standard, 15 CommLaw Conspectus 335 (2005) 31. McEvedy, The DMCA And The Ecommerce Directive, E.I.P.R. 2002,24(2), 65-73 32. Miles, In Re Aimster & MGM, Inc. v. Grokster, LTD. : Peer-to-Peer And Sony Doctrine, 19 Berkeley Tech. L.J. 21 (2004) 33. Mitchell P.Goldstein, Service Provider Liability for Acts Committed by Users: What You Don’t Know Can Hurt You, 18 J. Marshall J. Computer & Info. L. 591(2000). 34. Morano, Legislating in The Face of New Technology: Copyright Laws for The Digital Age, 20 Fordham Int’l L.J. 1374 (1997) 35. Pietsch, International Copyright Infringement and The Internet: An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Means of Enforcement , 24 Hastings Comm. & Ent. L.J. 273( 2002) 36. Skelton, Internet Copyright Infringement And Service Providers: The Case for a Negotiated Rulemaking Alternative, 35 San Diego L. Rev. 219(1998). 37. Soma & Norman, International Take-down Policy: A Proposal for The WTO And WIPO to Establish International Copyright Procedural Guidelines for Internet Services Providers, 22 Hastings Comm. & Ent. L.J. 391(2000) 38. Stephens & Sumner ,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s’ Liability for Copyright Infringement over The Internet, 14 NO. 5 Computer Law. 1 (1997) 39. Strachan, The Internet of Tomorrow: The New-old communication Tool of Control, E.I.P.R.2004, 26(3), 123-136 40. Suppappola, The End of The World as We Know It? The State of Decentralized Peer-to-peer Technologies in The Wake of Metro-goldwyn-Mayer Studios v. Groster, 4 Conn. Pub. Int. L.J. 122(2004) 41. Tiberi & Zamboni, Liability of Service Provider, C.T.L.R. 2003,9(2), 49-58 42. Tickle, The Vacarious Liability of 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 for The Copyright Infringement Occurring on Their Bulletin Boards, 80 Iowa L. Rev.391 (1995) 43. Trope& Upchurch, “Staple Article”: in Defense of Betamax And its Progeny, 60 Bus. Law. 417(2004) 44. Vir, The Blame Game:Can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s Escape Liability for Semantic Attack? , 29 Rutgers Computer & Tech. L.J. 193 (2003) 45. Walker, Application of The DMCA Safe Harbor Provision to Search Engines, Va. J.L & Tech. 2(2004) 46. Yakobson, Copyright Liability of Online Service Providers after The Adoption of The E.C. Electronic commerce Directive: A Comparison to U.S. Law, Ent. L.R.2000, 11(7), 144-152 47. Yen,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Liability for Subscriber Copyright Infringement, Enterprise Liability, and The First Amendment, Georgetown Law Journal, 88 Geo.L.J. 1833 (2000) 48. Zarins, Notice Versus Knowledge under The Digital Millennium Copyright Act’s Safe Harbors, 92 Cal. L.Rev. 257(2004) 日文部分(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1. 丸橋 透「プロバイダ責任の制限と?信者情報の開示」判例タイムズ1085號(2002) 2. 丸橋 透「?信者情報開示請求制度の課題」法とコンピュ?タ21號(2003) 3. 大村真一、大須賀寬之、田中普「特定電?通信役務提供者の損害賠償責任の制限及び?信者情報開示に?する法律の概要」NBL730號(2002) 4. 小倉秀夫「P2Pに?する法律問題」法とコンピュ?タ23號(2005) 5. 山本隆司「プロバイダ責任制限法の機能と問題點」コピライト495號(2002) 6. 平??太「判批」判例時報1797號(2002) 7. 田村善之「インタ?ネット上の著作權侵害とプロヴァイダ?の責任」ジュリスト1171號(2000) 8. 矢上哲雄「プロバイダ責任制限法施行後のプロバイダ等の?況」,コピライト525號(2005) 9. ? 雄一郎「プロバイダ責任法についての憲法學的考察」法と政治53卷4號(2002) 10. 早?田祐美子「著作?の保護とプロバイダ責任制限法」 法とコンピュ?タ21號(2003) 11. 作花文雄,「非中央管理型P2Pソフトの提供者の法的責任?米?『Grokster』事件第一審サマリ?判決をめぐる論?」コピライト508號(2003) 12. 作花文雄「ファイルロ?グ??分事件」コピライト498號(2002) 13. 町村泰貴「プロバイダ責任制限法施行後の?況(上)(下)」L&T : law & technology 22號(2004) 14. 町村泰貴「判批」NBL774號(2003) 15. 松本?雄 「ネット上の著作權侵害とプロバイダ?責任制限法」 自由と正義53卷6號(2002) 16. 松本?雄「プロバイダ責任制限法の?信者情報開示に?する2つの裁判」コピライト511號(2003) 17. 松本?雄「違法情報についてのプロバイダ?の民事責任」ジュリスト1215號(2002) 18. 牧野利秋「ファイル?ロ?グ事件??分と複??与者による著作權侵害(上)(下)」NBL750、751號(2002) 19. 栗澤哲夫「インタ?ネット上のファイルの無?コピ?と契約者情報開示」ジュリスト1248號(2003) 20. 森 亮二「プロバイダ責任制限法??近時の裁判例と問題?」コピライト525號(2005) 美國立法資料 1. H.R. Rep. No.105-551(1998) 2. S. Rep. No.105-190(1998)
論文頁數179
附註
全文點閱次數
資料建置時間
轉檔日期
全文檔存取記錄
異動記錄M admin Y2008.M7.D3 23:18 61.59.16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