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仁大學
學術資源網

記錄編號6437
狀態NC094FJU00201002
助教查核
索書號
學校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工作學系
舊系所名稱
學號491646017
研究生(中)林宛靜
研究生(英)Lin Wang Ching
論文名稱(中)社區健康營造工作人員支持性團體成果探究-以台北縣為例
論文名稱(英)Exploring the outcome of the supportive group for community healthy building workers -Taipei County, Taiwan as an example
其他題名
指導教授(中)蘇景輝副教授
指導教授(英)
校內全文開放日期
校外全文開放日期
全文不開放理由
電子全文送交國圖.
國圖全文開放日期.
檔案說明
電子全文
學位類別碩士
畢業學年度94
出版年
語文別中文
關鍵字(中)社區健康營造 支持性團體 關注主題 幫助性因素
關鍵字(英)
摘要(中)本研究以參與觀察的方式研究社區健康營造工作人員支持性團體,目的在探討社區健康營造工作人員支持性團體之成果。研究結果發現,此支持性團體之成果為從團體自然互動產生成員關注之主題,以及此支持性團體對成員產生之幫助性因素。 團體成員關注及討論的主題為「社區健康營造中心之運作方法」、成員間「相互支持與回饋」二大類:在「社區健康營造中心之運作方法」下,包含了三個子題:「健康營造中心組織經營方法」、「社區健康營造中心推動營造方法」、「社區健康營造相關政策反映與建議」。在「健康營造中心組織經營方法」的子題下包含:「社區健康營造中心之設立」、「組織內部經營管理」、「志工管理」次子題。「社區健康營造中心推動營造方法」的子題下包含:「組織行銷」、「資源聯結與分享」、「健康營造活動辦理」。「社區健康營造相關政策反映與建議」的子題下包含:「政策資訊分享」、「政策反映」、「政策建議」。在「成員相互支持與回饋」下包含了二個子題:「參與社區健康營造之分享回饋」、「參與支持性團體之分享回饋」。在「參與社區健康營造之分享回饋」的子題下包含:「社區健康營造工作心得」、「個人參與心得」。而「參與支持性團體之分享回饋」的子題下則包含了:「參與團體之正向回饋」、「參與團體之負向回饋」、「團體未來辦理方式建議」次子題。 研究者依團體成員回饋、Kurtz歸納之支持性團體的幫助性因素(helping factor),以及本研究採用之支持性團體定義,提出本支持性團體產生之幫助性因素有「建立橫向聯繫的問題解決組織」、「集思廣益」、「理念抒發、情緒抒壓」、「拓展思考面象、流通資訊」及「充權」等五項。
摘要(英)
論文目次目        錄 誌謝------------------------------------------------------------------------------------------ I 中文摘要------------------------------------------------------------------------------------ II 目錄------------------------------------------------------------------------------------------ III 圖表目次------------------------------------------------------------------------------------ V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源起…………………………………………………………1 第二節 研究重要性與研究目的…………………………………………………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社會支持………………………………………………………………4 第二節 支持性團體……………………………………………………………10 第三節 社區健康營造…………………………………………………………23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一節 研究問題……………………………………………………………32 第二節 團體方案與研究流程………………………………………………32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設計………………………………………………34 第四節 研究對象……………………………………………………………40 第五節 資料分析……………………………………………………………40 第六節 研究嚴謹度…………………………………………………………41 第七節 研究倫理……………………………………………………………43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研究對象資料分析…………………………………………………45 第二節 團體綜合分析………………………………………………………53 第五章 結論、討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94 第二節 討論…………………………………………………………………97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100 參考資料 一、中文………………………………………………………………………… 101 二、英文………………………………………………………………………… 106 附錄一 團體成員基本資料表………………………………………………… 108 附錄二 研究同意書…………………………………………………………… 109 附錄三 支持團體記錄表……………………………………………………… 110 附錄四 深入訪談大綱………………………………………………………… 150 圖表目錄 表2-1-1 社會支持定義……………………………………………………………4 表2-1-2 社會支持功能……………………………………………………………7 表2-2-1 處遇性團體的分類………………………………………………………10 表2-2-2 支持性團體定義…………………………………………………………13 表2-2-3 支持性團體的幫助性因素………………………………………………15 表2-2-4 支持性團體常見問題及處理方法………………………………………19 表2-3-1 國內外「健康城市」相關議題演進………………………………………25 表2-4-1 國內社區健康營造相關學術研究整理…………………………………28 表4-1-1 X團體成員基本資料……………………………………………………45 表4-1-2 Y團體成員基本資料……………………………………………………46 表4-1-3 X團體成員出席次數表…………………………………………………47 表4-1-4 Y團體成員出席資料表…………………………………………………48 表4-1-5 X團體進行紀要一覽表…………………………………………………49 表4-1-6 Y團體進行紀要一覽表…………………………………………………50 表4-1-9 深入訪談成員篩選條件表………………………………………………51 表4-2-1 二支持性團體關注及討論的主題整理…………………………………54 圖4-2-1 二支持性團體成員討論面向圖…………………………………………53
參考文獻中文參考書目 行政院衛生署網站(2003)。http://www.doh.gov.tw。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網站(2003)。http://www.bhp.doh.gov.tw。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4)。社區健康營造網。http://www.bhp.doh.gov.tw/hpnet/。 國家衛生研究院(2003) http://www.nhri.org.tw/nhird/date_cohort.htm,2005.4.5 行政院衛生署(1999)。社區健康營造三年計畫。台北:行政院衛生署。 行政院衛生署(2000)。社區健康營造工作手冊。台北:行政院衛生署。 林金玉、陳延芳、陳妙青、陳瑞菊、柯麗貞、林真夙(2000)。評價社區健康營造工作成效三年計畫。台北:行政院衛生署。 白璐(2000)。社區健康營造計畫之評估-以台北市內湖區為。台北:行政院衛生署。 陳靜敏(2003)。社區健康營造之推動模式。台北: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陳凱倫、蘇景輝(2003)。社區健康營造志工幹部培訓課程之初步規劃-成果報告書。台北: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李蘭(1999)。健康促進取向之研究構想。國家衛生研究院簡訊,4(4),21-26。 陳富莉、李蘭(2001)。臺灣地區不同年齡層民眾的健康行為聚集型態。公共衛生,28(1),37-47。 于漱、楊桂鳳(2003)。在地化:社區健康營造永續發展的策略。臺灣醫學,7(1),132-136。 邱淑媞(2001)。宜蘭縣營造健康社區之過程與現況。護理雜誌,48,28-35。 鄭惠美(2001)。應用自我導向學習策略培養社區志工-以台北縣雙溪鄉社區健康營造中心為例。護理雜誌,48(1),43-48。 林順安(1999)。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中師體育,1,4-6。 陳毓璟、黃松元(2003)。台北市社區健康營造推動的現況與困難之研究。衛生教育學報,19,179-211。 陳毓璟、黃松元(2003)。臺東縣社區健康營造推動的現況與困難之研究。衛生教育學報,20,171-200。 陳秀美(2004)。社區健康營造推動內涵與策略之探討-以淡水鎮社區健康營造為案例。社區發展季刊,107,253-262。 莊宜佳、陳靜敏、蔡仁貞、李龍騰(2005)。影響北市社區健康營造中心志工推行健康促進活動成效探討。新臺北護理期刊,7:1,35-44。 廖建智(2004)。花東地區推動社區健康營造之研究 -非營利組織角色涉入之探討。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士育(2004)。醫院推動社區健康營造之探討-以台北市某社區健康營造方案為例。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麗玲(2004)。台中市社區健康評估之研究。台中:中國醫藥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慧珊(2004)。建立民眾參與社區健康營造之監測與評價指標。台中:中國醫藥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怡芳(2004)。醫院承辦社區健康營造中心運作之評析-以台中地區為例。台中:中國醫藥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淑玲(2004)。不同承辦機構推動社區健康營造運作影響因素之探討。台中:中國醫藥大學環境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美珠(2004)。影響社區健康營造中心運作成效因素之探討。臺北:臺北醫學大學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馨嬌(2003)。社區健康營造中心保健志工績效評估之研究-以花蓮縣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醫療機構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秋娟(2003)。非營利組織在社區健康營造經營角色-高雄市經驗剖析。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董靜茹(2003)。臺北市社區健康營造保健志工保健課程參與度及其影響之相關性研究。臺北:臺北醫學大學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耀文(2003)。推動社區健康營造之效益比較與評估-以雲林縣為例。雲林:雲林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管敏秀(2002)。社區健康營造之現況分析與策略研究。台北: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劉劍華(2002)。社區健康營造之老年人其社區參與程度及健康促進生活方式對生活品質之相關研究。臺北:臺北醫學大學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南玉芬(2002)。社區健康營造中心之社區推動內涵分析。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究所碩士論文。 羅瑞煌(2000)。醫院參與社區健康營造計畫現況評估與策略運用之研究。雲林:雲林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永鐘(2001)。台灣地區社區健康營造中心運作現況初探-以兩梯次159家社區健康營造中心為例。台北:國立陽明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宜佳(2001)。影響北市社區健康營造志工推行健康促進活動成效相關因素之探討。臺北:臺北醫學大學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秀幸(2001)。醫院參與社區健康營造之實証分析。台中:中國醫藥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麗香(1996)。健康都市的理論與實務---以哈瑪星社區營造規劃為案例。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翁文蒂(2002)。非營利組識推動九二一重建社區總體營造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毓璟 (2003)。社區健康營造推動現況與推動者概念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陳秀美(2002)。支持性團體對子宮頸癌婦女處遇成效之研究。台北:輔仁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鈴雅(2003)。遲緩兒家長支持性團體之個案研究。台北:輔仁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凱琳(2000)。影響發展遲緩幼兒家庭社會支持因素之研究。高雄:高雄醫學大學健康科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雅娟(2000)。學齡期兒童住院壓力知覺、社會支持與心理社會適應之相關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素真(2001)。支持性團體對自閉兒母親生活品質身影響及團體歷程分析。台南: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護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麗玉(2002)。支持團體對愛滋病患的社會心理調適影響之研究。南投:國立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淑言(2001)。精神分裂症病患照顧支持團體成效之探討。國防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庭芳(2000)。觀察者在團體歷程評估過程中的必要性。諮商與輔導,174,17-20。 陳奕良(2002)。比較團體歷程觀察方法並評估可行性。諮商與輔導,194,19-21。 許臨高、莫藜藜譯(2000)。團體工作實務。台北:雙葉。 林萬億(1998)。團體工作:理論與技巧。台北:五南。 劉曉春、張意真譯(2000)。社會團體工作。台北:揚智。 高迪理(1991)。社會支持體系概念之架構探討。社區發展季利,54,24-32。 莫藜藜(1992)。社會團體工作在台灣。東吳社會工作學報,1,201-222。 莫藜藜(1995)。醫務社會工作。台北:桂冠。 方紫薇(1990)。團體評估與團體研究(一)。諮商與輔導,61,27-32。 徐宗國譯(1997)。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 朱柔若譯(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台北:楊智文化。 張英陣譯(2000)。質化研究與社會工作。台北:紅葉文化。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鼎茂編著(2001)。教育研究法評量。台北:鼎茂圖書。 楊國樞等編(1989)。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上冊。台北:東華。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簡春安、鄒平儀(1998)。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巨流。 黃瑞琴(1999)。質性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英文參考書目 WHO(1992).Twenty steps for developing a healthy cities project. Copenhagen:WHO Europe Regional Office. WHO(1978).Declaration of Alma-ta:Report of a WHO. Geneva:WHO. WHO(1981) Glob al Strategy for Health for All by the year 2000. WHO, Geneva, Health for All .Series, 3, 31. Flynn, B. C.(1996). Healthy cities:Toward world wide health promotion. AnnualReviews of Public Health,17, pp.299-309. Ashton,J (1992).The Origins of Healthy Cities.In Ashton,J.(Eds.). Healthy Cities(pp.1-21) Milton Keynes.Philadelphia:Open University Press. WHO(2002). How to Make Cites Healthier. Web sites:Responsible self-regulation. WHO Regional Office for Europe. Retrieved March 17,2000, from http://www.who.dk/healthy-cities/How2MakeCities/20010828_1. Kurtz,L.K.(1997).Self-help and support groups:A handbook for practitioners.Thousand Oaks:Sage. Reid,K.E.(1991).Social work practice with groups:a clinical perspective.Pacific Grove,Calif.:Brooks/Cole. Toseland,R.W.& Rivas,R.F.(1998).An introduction to group work practice.Boston:Allyn and Bacon. Padgett,D.K.(1998).Qualitative methods in social work research:challenges and rewards.Thousand Oaks:Sage. Patton,M.Q.(1990).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Newbury Park,Calif.:sage. Neuman,W.L.(1994).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Boston:Allyn and Bacon.
論文頁數151
附註
全文點閱次數
資料建置時間
轉檔日期
全文檔存取記錄
異動記錄M admin Y2008.M7.D3 23:18 61.59.16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