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仁大學
學術資源網

記錄編號6442
狀態NC094FJU00201007
助教查核
索書號
學校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工作學系
舊系所名稱
學號491646122
研究生(中)周大堯
研究生(英)Chou Ta Yao
論文名稱(中)脫貧婦女復原力建構歷程之初探
論文名稱(英)The Primitive Research of Construction Process for Women Removing Poverty Resilience
其他題名
指導教授(中)許臨高
指導教授(英)
校內全文開放日期不公開
校外全文開放日期不公開
全文不開放理由
電子全文送交國圖.同意
國圖全文開放日期.2006.08.01
檔案說明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01
學位類別碩士
畢業學年度94
出版年
語文別中文
關鍵字(中)脫貧 復原力 貧窮女性化
關鍵字(英)removing poverty resilience feminization of poverty
摘要(中)貧窮人口雖然男性女性皆有,但貧窮女性化的現象一直存在著,許多貧窮人口是由婦女與兒童所組成,婦女長期在就業、依賴與照顧間徘徊。但仍有些脫貧婦女在努力過程中經濟自立,她們是如何從逆境中尋求突破,其復原力建構歷程中有何關鍵性要素產生,是本研究欲探討的議題。 本研究的目的有二:(一)從實務案例中,去探討脫貧婦女在經濟自立過程中,所面臨到的各種困境與挑戰。(二)分析脫貧婦女在經濟自立過程中的復原歷程。 本研究採取採取質化研究之個案研究法,並以立意取樣方式找尋資訊豐富的個案進行深度訪談及研究分析,計有五位受訪者參與研究。 本研究發現如下: 一、研究結果可區分成三個主要的概念。分別是: (一)復原力因子。(二)脫貧歷程分析。(三)脫貧婦女自我覺察分析。 二、復原力因子包含內在(個人本身)與外在(家庭、友伴等)等兩個部分相結合,整理五位受訪者的復原因子,最少者有10項,最多者有21項。 三、脫貧歷程分析:研究發現從貧困、安貧到脫貧,是有脈絡可依循的。主要會經過十個主要過程,包括:失去家庭經濟支住、承受壓力並陷入無助狀態、孩子的影響力、接受經濟扶助、參加同質性團體或脫貧課程、信仰的安撫、重建支持網絡(友伴協助)、親屬資源、穩定工作與貴人相助等。 四、脫貧婦女自我覺察分析:分成七個面向,包括有:陷入長期低落情緒、認清自己所處環境、接受現實的態度、面對命運的心態(不服輸的個性、知福惜福的道理)、體認教育脫貧的重要性、體會多愛自己的必要性,以及對照貧窮女性化的觀點等。 本研究的結論有八點: 分別是:脫貧歷程是具有脈絡可循的、復原力中的保護因子具明顯功能、孩子是重要的支撐力量、參加同質性團體是脫貧婦女轉捩點、脫貧課程具有積極正向意義、重建社會支持網絡是脫貧婦女不可或缺的助力、社工專業介入有助於脫貧婦女發展出自我覺察的能力、脫貧婦女對貧窮女性化的議題有不同觀點等。 本研究討論事項有四點: 分別是:原生家庭環境影響因素、家庭傳統性別意識、教育脫貧的概念、研究者的性別議題等。 本研究分別對政策倡導者、學術教育者、實務工作者以及未來研究方面提出建議,期待社會各界給予貧困家庭更多的關注。 關鍵字:脫貧(removing poverty)、復原力(resilience)、貧窮女性化(feminization of poverty)。
摘要(英)
論文目次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緣起……………………………………………………………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2 第二節 研究意義與研究目的…………………………………………5 第三節 名詞解釋………………………………………………………7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臺灣地區相關脫貧計畫…………………………………….11 第二節 國外相關脫貧計畫………………………………………..16 第三節 貧窮女性化議題…………………………………………..27 第四節 相關學理探究……………………………………………..29 一、 復原力觀點…………………………………………….……29 二、 社會網絡觀點…………….….……………………….……35 第三章 研究設計….…………………………………………………41 第一節 研究方法…………………………………………………….42 第二節 研究對象…………………………………………………….45 第三節 研究工具…………………………………………………...47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48 第五節 研究的可信度……………………………………………….50 第六節 研究倫理…………………………………………………….51 第四章 她們的生命故事…………………….………………………53 第一節 小美的故事………………………………………………….53 第二節 小芷的故事………………………………………………….67 第三節 小玉的故事………………………………………………….80 第四節 小麗的故事………………………………………………….95 第五節 小淑的故事…………………………………………………112 第五章 研究發現…………………………………………………..125 第一節 復原力因子…………………………………………………125 第二節 脫貧歷程分析………………………………………………128 第三節 脫貧婦女自我覺察分析……………………………………144 第六章 結論、討論與建議………………………………………..153 第一節 結論…………………………………………………………153 第二節 討論…………………………………………………………156 第三節 建議…………………………………………………………159 第四節 研究限制……………………………………………………162 參考文獻………………………………………………………......163 附錄 一、參與研究同意書………………………………………………..169 圖目錄 圖2-1 貧窮的代間週期循環圖…………………………...……..10 圖2-2 社會網絡圖…………………………………………...…..38 表目錄 表2-1 台北市脫貧「家庭發展帳戶」五大理念…………….....12 表2-2 高雄市「二代心希望工程」七項脫貧策略…...………..14 表2-3 復原力形成的主要歷程……………………………….....31 表2-4 社會支持類屬……………………………………...……..36 表3-1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46 表4-1 小美的背景說明……………………………………...…..54 表4-2 小芷的背景說明…………………………………...……..67 表4-3 小玉的背景說明…………………………………...……..81 表4-4 小麗的背景說明……………………………………...…..95 表4-5 小淑的背景說明…………………………………..…….112 表5-1 受訪者復原因子整理……………………………….…..126
參考文獻中文部分 內政部統計處(2004)。內政部季報統計資料。 天主教善牧基金會(1997)。在生命的泥沼中成長。台北:天主教善牧基金會。 王之燕(2005)。兒童貧窮與脫貧方案國際交流研討會。扶幼季刊,第133期,9。 王永慈(2000)。台北市低收入人口的就業分析。社會工作學刊,第6期,59 - 87。 王永慈(2005)。台灣的貧窮問題:相關研究的檢視。臺大社會工作學刊,第10 期,1 - 54。 王永慈、林萬億(2005)。就業自立模式。於內政部編印,自立脫貧方案操作手 冊。台北:內政部。 王玉珊(2004)。臺北市脫貧政策與方案。貧困家庭自立脫貧方案與實務研討會 彙編。台中:家扶基金會。 王金永等譯(2000)。質化研究與社會工作。台北:洪葉文化。(譯自Deborah K. Padgett, Qualitative Methods in Social Work Research)。 王純娟(2002)。哀傷歷程(階段論)之批判。輔導季刊,38卷,3期,48–51 頁。 王雅各(1999)。性別關係:性別與社會、建構(上)。台北:心理出版社。 王德睦(2004)。貧窮的動態分析。貧困家庭自立脫貧方案與實務研討會彙編。 台中:家扶基金會。 王艷萍(2000)。女性憂鬱症患者生病與復原歷程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 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古允文(2000)。社會排除。於蔡漢賢主編,社會工作辭典。台北:內政部社區 發展雜誌社。 台北市政府(2004)。台北市脫貧政策與方案實務研討回應與討論。貧困家庭自 立脫貧方案與實務研討會彙編。台中:家扶基金會。 台北縣政府(2005)。台北縣「旭日生涯發展帳戶」專案計畫。 伍文楚(2004)。弱勢族群微型創業之研究—以台北市脫貧專案小本創業為例。 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森楠(2001)。一位國中中輟復學學生的復原力及相關因素之探討研究。新竹 縣教育研究集刊,創刊號,171 - 202。 江玉龍(2005)。美國兒童貧窮現況及其抗貧方案。收錄於別讓貧窮拖垮他:兒 童貧窮與脫貧方案國際交流研討會手冊。內政部兒童局主辦,台灣兒童暨家 庭扶助基金會承辦。 沙依仁(1998)。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吳水麗(2005)。富裕社會中的貧窮:香港的恥辱與機會。收錄於別讓貧窮拖垮 他:兒童貧窮與脫貧方案國際交流研討會手冊。內政部兒童局主辦,台灣兒 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承辦。 吳芝儀等譯(1999)。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圖書。(譯自 Michael Quinn Patton,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宋麗玉等合著(2002)。社會工作理論 — 處遇模式與案例分析。台北:洪葉。 李俊良(2000)。復原力對諮商的啟示。輔導季刊,第36卷,第3期,32 - 36。 汪昭瑛(2002)。國中復學女學生之中輟與復學歷程研究:由家庭與學校經驗詮 釋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月清(2002)。家庭社會工作 — 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圖書。 周庭芳(2001)。保護處分少年友伴選擇、友誼品質與交友網絡之分析研究。高 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慧香(2004)。美國幼兒啟蒙方案有助降低貧窮惡性循環報導。扶幼季刊,第 131期,15 - 16。 林宏濤譯(1995)。詮釋的衝突。台北:桂冠圖書。(譯自Ricoeur,P., Le Conflitdes Interpretations)。 林杏足(2004)。高危險群青少年復原力之探討。輔導季刊,第40卷,第3期, 32 - 41。 林萬億(2004)。當代社會工作 — 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圖書。 林翠玲(2004)。CFI家庭收入改善方案。扶幼季刊,第131期,19 - 20。 林翠玲(2005)。認養動態報導。扶幼季刊,第133期,15 - 16。 社會工作辭典(2000)。蔡漢賢主編,社會工作辭典第四版。台北:內政部社區 發展雜誌社印行。 洪雅莉(2005)。中年單親女性的弱勢處境與社會排除:從婦女中心的個案談起。 收錄於全球化下的家庭圖像:社會工作實務的新思維研討會論文集。內政部 主辦,台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承辦。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陳皎眉(2005)。以人為本,用心實踐—台北市近年來的社會福利。社區發展季刊,第 109期,208 - 211。 孫健忠(2004)。貧窮與社會救助。於呂寶靜主編,社會工作與台灣社會。台北: 巨流圖書公司。 孫健忠(2005)。教育投資模式。於內政部編印,自立脫貧方案操作手冊。台北: 內政部。 家扶基金會(2004)。貧困兒童少年家庭扶助服務。2003年報,46 - 55頁。 家扶基金會(2005)。家扶脫貧服務方案:期盼消弭二代貧窮循環。扶幼季刊, 第133期,4 - 5。 彭淑華(2005)。婆家?娘家?何處是我家?女性單親家長的家庭支持系統分析。社會政 策與社會工作學刊,9卷,第2期,197 - 262。 許雅惠(2002)。性別、依賴、就業力:台灣婦女的經濟弱勢與保障。臺大社會 工作學刊,第6期,123 - 173。 許傳盛(2004)。關於貧窮家庭兒童之救助措施探討:以彰化縣為例。貧困家庭 自立脫貧方案與實務研討會彙編。台中:家扶基金會。 許臨高主編(1999)。社會工作直接服務(上冊)。台北:洪葉。 陳桂絨(2000)。復原力的發現:以安置於機構之兒少保個案為例。東吳大學社 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張春興(1995)。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傅立葉(2004)。婦女福利服務。於呂寶靜主編,社會工作與台灣社會。台北: 巨流圖書公司。 曾華源(2005)。從生態觀點探討青年脫貧自立方案之目標與架構。收錄於別讓 貧窮拖垮他:兒童貧窮與脫貧方案國際交流研討會手冊。內政部兒童局主 辦,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承辦。 童小珠(1992)。台灣省女性單親家庭經濟困境之研究。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 所碩士論文。 馮燕(2005)。啟蒙方案與兒童脫貧。收錄於別讓貧窮拖垮他:兒童貧窮與脫貧 方案國際交流研討會手冊。內政部兒童局主辦,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 承辦。 黃光國(2001)。社會科學的理路。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瑞琴(1999)。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楊明磊(2001)。諮商工作者的專業發展:詮釋學觀點。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諮商 研究所博士論文。 葉玉如(2005)。「心希望 – 新的希望」:高雄市第二代心希望工程實務經驗分享。 收錄於別讓貧窮拖垮他:兒童貧窮與脫貧方案國際交流研討會手冊。內政部 兒童局主辦,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承辦。 劉華園(2004)。看見希望--「高雄市低收入戶第二代希望工程」實務經驗分享。 貧困家庭自立脫貧方案與實務研討會彙編。台中:家扶基金會。 蔡素妙(2003)。復原力在受創家庭諮商復健工作中的應用。輔導季刊,第39 卷,第2期,42 - 49。 鄭麗珍(2001)。財產形成與社會救助政策對話。社區發展季刊,第95期,122 – 132。 鄭麗珍(2004)。家庭社會工作。於呂寶靜主編,社會工作與台灣社會。台北: 巨流圖書。 鄭麗珍等合著(2002)。社會工作理論 — 處遇模式與案例分析。台北:洪葉。 鄭麗珍(2005)。資產累積模式。於內政部編印,自立脫貧方案操作手冊。台北: 內政部。 薛承泰(2000)。台灣地區單親戶之貧窮:以1998年為例。臺大社會工作學刊, 第2期,151 - 189。 謝秀芬(2004)。家庭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台北:雙葉書廊。 簡正鎰(2005)。進行質性訪談研究有關倫理議題之探討。輔導季刊,第41卷, 第1期,47 - 57。 簡春安(1998)。社會工作研究方法。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蘇麗瓊(2001)。社會救助新模式--高雄市政府社會局推動低收入戶第二代希望 工程脫貧方案之介紹。社區發展季刊,第95期,34 – 40。 蘇麗瓊(2004)。以充權觀點探討高雄市低收入戶第二代希望工程脫貧方案效益。 社會工作學刊,第2期,89 - 122。 英文部分 Berzoff,J.(1989).The Therapeutic Value of Women`s Adult Friendships. Smith College Studies in Social Work, 59(3),June,267- 279. Bonnie,B.(1991).Foster Reliance in Kids:Protective Factors in The Family.School and Community.(ED 335781) Christle,C.A.,Jolivette,K.& Nelson,C.M.(2000).Youth Aggression and Violence:Risk, Resilience, and Prevention.(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449632) Coleman,M.,&Ganong,L.(2002). Resiliencse and Families.Family Relations, Vol.51,No.2, 101-102. Diana Pearce(1979).The Feminization of Poverty:Women,Work and Welfare.Unban and Social Change Review, Vol.11, 28-36. Dyk,P. H.(2004).Complexity of Family Life Among the Low-Income and Working Poor:Introduction to Special Issue. Family Relations,Vol.53,No.2, 122-126. Greene,R.R.(2002).Resilience: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Practice, Policy,and Research,A Division of Apryo.N.Y. Hamel, J.,Dufour,S., & Fortin,D.(1993).Case Study Methods.Newbury Park,CA:Sage. Hao,L., & M.C.Brinton(1997).`Productive Activities and Support Systems of Single Mothers`,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02 (5):1305-44. Hartup,W.W.(1996).The company they keep:Friendships and their developmental significance.Child Development,Vol.67,1-13. Hawley,D.R., & Dehaan,L.(1996).Toward a Definition of Family Resilience:Integrating Life-Span and Family Perspectives.Family Process, Vol.35, September,283-298. Kozlowsky,K., & Hanney,L.(2002). The Network Perspective:An Integration of Attachment and Family Systems Theories.Family Process,Vol.41,No.3, 285-312. Lincoln, Y.S., & Guba, E.G. (2000). Case Study Methods:Key Issues, Key Texts.Thousand Oaks,CA:Sage. Mahoney,T.M.(2005).An Asset Based Approach To Poverty Reduction Special Reference To Targeted Conditional Transfer Programs(目標 條件福利計畫:資產累積取向之脫貧方案)。收錄於別讓貧窮拖垮他:兒童貧窮與脫 貧方案國際交流研討會手冊。內政部兒童局主辦,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承辦。 McCubbin,M.,Balling,K.,Possin,P.,Frierdich,S.,& Bryne,B.(2002). Family Resiliency in Childhood Cancer.Family Relations,Vol.51,No.2, 103-111. Orthner,K. Hinckley,J.S. & Williamson,S.(2004).The Resilience and Strengths of Low-Income Families. Family Relations,Vol.53,No.2, 159-167. Rice,F.P.,& Dolgin,,K.D.(2002).The Adolescent Development, Relationship, and Culture.Boston:Allyn and Bacon. Turner,S.G.(2001).Resilince and Social Work Practice:Three Case Studies. Families in Society,Vol.82,No.5, 441-448. Unger,R.(1992).Women and Gender:A Feminist Psychology.NY:Mcgraw- Hill. Walker,R.(1994).Poverty and Dynamics:Issues and examples.Aldershot:Avebury. Walsh,F.(1996). The Concept of Family Resilience:Crisis and Challenge. Family Process,Vol.35,No.3, 261-281. Walsh,F.(2002).A Family Resilience Framework:Innovative Practice Applications.Family Relations,Vol.51,No.2, 130-137. Walsh,F.(2003).Family Resilience:A Framework for Clinical Practice.Family Process,Vol.42,No.1, 1-18. Wolin,S.J.,& Wolin,S.(1993).The resilient self.New York:Villard Books. Yin, R.K.(1994).Case Study Research:Design and Method(2nd Ed).Newbury Park,CA:Sage. Zastrow,C., & Kirst-Ashman,K.K.(2001). Understanding Human Behavior and the Social Environment(Fifth Edition),A Division of Thomson Learning,Inc.
論文頁數169
附註
全文點閱次數
資料建置時間
轉檔日期
全文檔存取記錄
異動記錄M admin Y2008.M7.D3 23:18 61.59.16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