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仁大學
學術資源網

記錄編號6463
狀態NC094FJU00214021
助教查核
索書號
學校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金融研究所
舊系所名稱
學號493755018
研究生(中)朱祐誼
研究生(英)chu yow yi
論文名稱(中)大陸地區金融風險之研究--兼述台資商業銀行登陸問題
論文名稱(英)A Study on the Financial Risk in the Maninland Area as well as on China-Bound Investment by Taiwanese Commercial Banks
其他題名
指導教授(中)吳嘉勳
指導教授(英)
校內全文開放日期
校外全文開放日期
全文不開放理由
電子全文送交國圖.
國圖全文開放日期.
檔案說明
電子全文
學位類別碩士
畢業學年度94
出版年
語文別中文
關鍵字(中)金融改革 外資銀行 分析法 銀行業 服務業 備忘錄 可能性 台資銀行
關鍵字(英)
摘要(中)摘要 本文以台資商業銀行登陸投資之研究為題,應用個案分析法、歷史研究法及文獻分析法進行歸納分析,以外資銀行的觀點就跨國投資進行理論與實證之探討。從兩岸經貿往來日益密切切入,探討大陸處於經濟轉軌期之「銀行體系」現況及改革策略,並分析外資銀行在大陸之發展現況與營運策略,解讀其與台資銀行合作之可能性及相關市場競爭態勢,作為台灣銀行業者評估登陸模式之參考。 大陸地區在歷經20多年的經濟改革後,初步已建立了「中國人民銀行為核心,國有商業銀行為主體,多種金融機構並存」的銀行體系。1994年起推動的金融改革,逐步將四大國有銀行由「國家專業銀行」蛻變成「國有獨資商業銀行」並順利推動中國建設銀行及中國銀行在香港上市。依據「中國大陸入會服務業承諾彙總表」,大陸將於2006年底前全面解除外資銀行地域及業務種類之限制,外資銀行為擴大在大陸的金融版圖,除持續擴充營業據點外,並積極以「戰略投資者」身分參股大陸地區銀行。 台灣地區已允許銀行業辦理與大陸地區之直接通匯,範圍並涵蓋放款及應收帳款收買等授信業務,自2001年起並開放台灣地區銀行業赴大陸設立辦事處,惟因兩岸雙方「金融監理備忘錄」遲未簽訂,致台資銀行在大陸地區設立之辦事處仍無法升格為分行,而陸資銀行來台亦無進度。然兩岸金融活動往來需求殷切,就台資銀行全球化佈局觀察,大陸市場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環,面對大陸對金融市場管制要比其他產業更多、更為嚴格,且不完全的訊息揭露風險,台資銀行應可借重外資銀行發展經驗,規劃登陸策略。 本研究之主要發現有三:一是未來台資銀行登陸條件將與外資銀行相同,而外資銀行在大陸發展之經驗與經營策略,可供台資銀行借鏡,若以戰略投資者入股大陸銀行,經評估以城市商業銀行最為恰當;二是大陸自1994年以來的金融改革試點已取得初步成效,但是對城市商業銀行及農業金融體系之深化改革則有待觀察;三是兩岸雙方就金融監理協議或取代金融監理協議之簽署模式似已逐漸取得共識,未來若能順利展開洽談,台資銀行登陸之機會可望逐步浮現。
摘要(英)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investments of Taiwanese commercial banks in mainland China, and uses case studies, historical research, and literature analysis to carry out inductive analysis. This paper then performs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studies of cross-border investments from a foreign bank perspective. This paper takes into account the increasing frequency of cross-strait trade and explores the current state and reform strategies of the banking system in China in economic transition. The study analyzes the current developments and operational strategies of foreign banks in China to determine the possibility of cooperation between foreign banks and Taiwanese banks, as well as relevant market competition. This study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evaluating the models by which Taiwanese banks can do business in China. After more than two decades of economic reform, mainland China has established a banking system where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is the core and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are the main entities, and where there is coexistence of different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he financial reform in 1994 progressively transformed the four state-owned banks from national specialized banks into wholly state-funded commercial banks. The reform also led to the listing of China Construction Bank and Bank of China on the Hong Kong stock exchange. Based on China’s WTO accession commitments for its service industry, China will remove all restrictions on operation and form of establishment against foreign banks. To expand financial operations in China, foreign banks will, in addition to 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their business offices, actively seek to become strategic investors of local Chinese banks and become bank shareholders. Taiwan has already permitted its banks to engage in direct remittances to China. This also includes credit transactions such as loan offering and acquiring of accounts receivable. Since 2001, Taiwan has allowed its local banks to open offices in China, but since the cross-strait 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 on financial supervision has yet to be signed, offices established by Taiwanese banks in China are not eligible for upgrade into branch offices; there is also no timetable for allowing mainland Chinese banks to establish operations in Taiwan. Nonetheless, as cross-strait financial activities and exchanges increase, the mainland Chinese market has become indispensable in the Taiwanese banks’ pursuit for global operations. Taking into account that mainland China has more restrictions in place for its financial market compared with other markets, that these restrictions are more stringent, and that there are risks from incomplete disclosure of information, Taiwanese banks should rely on the development experience of foreign banks to plan their strategies in entering the Chinese market. This study presents three findings. First, in the future, the conditions through which Taiwanese banks enter the Chinese market will be the same as those of foreign banks. Therefore, the experiences of foreign banks in the development of business operations and their business strategies in mainland China can serve as reference for Taiwanese banks. If Taiwanese banks were to become shareholders of local Chinese banks as strategic investors, the analysi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shows that city commercial banks would be the most appropriate. Second, although mainland China has achieved preliminary results from its financial reform that began in 1994, further observations are necessary to determine whether reforms in the city commercial banks and agricultural finance system can be fully realized. Third, there seems to be a progressive consensus on the financial supervision agreement or the method of agreement in lieu of the financial supervision agreement betwee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If future negotiations can proceed smoothly, Taiwanese banks will have increased opportunities to enter the Chinese market.
論文目次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2 第三節 資料來源與研究限制 5 第二章 理論與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理論探討 6 第二節 文獻探討 7 第三章 大陸銀行體系之發展與改革 14 第一節 中國人民銀行制度 15 第二節 三大政策性銀行之發展與改革 16 第三節 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之發展與改革 17 第四節 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之發展與改革 33 第五節 地方性股份制商業銀行之發展與改革 36 第四章 外資銀行登陸問題探討 40 第一節 大陸銀行業開放歷程 40 第二節 外資銀行之發展問題 43 第三節 外資銀行管理法令探討 48 第四節 外資銀行發展模式與競爭策略 51 第五章 台資銀行登陸之機會與風險問題探討 58 第一節 台資銀行登陸之動機 60 第二節 台資銀行開放歷程 65 第三節 台資銀行登陸法規探討 67 第四節 台資銀行業登陸模式 69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86 第一節 結論 86 第二節 建議 88 第三節 後續研究建議 89 參考文獻 90 附件、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 97 表目次 表3-1、三大政策性銀行基本資料 17表3-2、2005年四大國有商業銀行資本額及總資產概覽 18 表3-3、2005年大陸各類金融機構資產規模及市佔率 19 表3-4、2003年底大陸國內銀行系統機構、人員數 19 表3-5、2004年四大銀行存、放款規模 20 表3-6、2003-2004年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存、放款成長率 20 表3-7、2004-2005年四大國有銀行經營績效 21 表3-8、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不良放款金額 22 表3-9、2003-2005年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不良放款率 22 表3-10、2004-2005年四大國有商業銀行資本適足率 23 表3-11、四大國有商業銀行體制改革進程 24 表3-12、大陸商業銀行發行債券補充資本金情形 26 表3-13、外資銀行在大陸發展情形 29 表3-14、外資銀行入股國有商業銀行彙整 30 表3-15、國有商業銀行股改及上市進度 31 表3-16、國有商業銀行公司治理及相關監管指引 32 表3-17、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一覽表(2004年) 33 表3-18、外資銀行入股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情形(2005年底) 35 表3-19、城市商業銀行經營績效﹙2004-2005年﹚ 36 表3-20、城市商業銀行重組彙整 38 表3-21、城市商業銀行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 39 表4-1、外資金融機構定義 40 表4-2、加入世貿組織前大陸銀行業開放歷程 41 表4-3、加入世貿組織後大陸銀行業開放歷程 42 表4-4、外資銀行在大陸地區機構表(1997-2004年) 43 表4-5、外資銀行設立分行情形(2003年) 44 表4-6、東北地區外資銀行設立情況 46 表4-7、外資銀行在大陸資產變化情況 47 表4-8、在大陸地區設立各種外資金融機構之重要條件及經營限制 49 表4-9、新「外資金融機構管理條例實施細則」新增規定 50 表4-10、外資金融機構管理法令發展歷程 51 表4-11、花旗、匯豐、渣打在大陸分支機構分布情形 52 表5-1、台灣對大陸投資比重(2001-2006年4月) 58 表5-2、台灣對大陸占我對外貿易比重(2001-2006) 59 表5-3、對中國中長期經濟增長的預測 59 表5-4、大陸入會服務業承諾彙總表(外資銀行服務業) 61 表5-5、2004年大陸台商營收規模前10大集團 63 表5-6、2004年大陸台商稅後純益前10大集團 63 表5-7、本國銀行資產報酬率與淨值報酬率(89-94年) 64 表5-8、台灣地區金融機構家數統計 65 表5-9、台灣地區金融業對大陸地區開放時程 66 表5-10、台灣地區金融業承作兩岸金融業務現況(2005年) 67 表5-11、台灣地區銀行業登陸相關法令彙整 68 表5-12、台資銀行登陸現況 69 表5-13、台商對大陸投資統計(地區別) 72 表5-14、台灣銀行業在大陸設立辦事處情形 73 表5-15、本國銀行總資產排名表(94年) 74 表5-16、在大陸地區從事投資或技術合作禁止類經營項目(服務業) 75 表5-17、外資銀行入股國有商業銀行及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規模 76 表5-18、外資銀行入股大陸城市商業銀行金額 77 表5-19、外資銀行入股台灣母行或金控公司彙整 81 表5-20、新加坡淡馬錫集團入股大陸地區銀行彙整 83 表5-21、CEPA對香港銀行業進入中國市場之承諾表 85 圖目次 圖3-1、大陸銀行體系 14 圖3-2、中國人民銀行組織 16 圖5-1、結合外國銀行登陸路徑 81
參考文獻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一、 書籍 1、 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國國有企業改革」,聯經出版社,2000年7月。 2、 ______、____、___,「中國經濟革與發展」,聯經出版社,2000年7月。 3、 李西成,「中國大陸金融市場發展近況的研究」,遠景基金會,2003年3月。 4、 商景明,「中國大陸金融制度」台北市,商鼎文化出版社,2002年6月。 5、 郭照榮、沈中華,「金融機構管理」,華泰文化,2001年9月。 6、 劉金華,「金融機構管理」,士明出版社,民國92年5月。 7、 簡永光,「兩岸銀行業之互動環境與展望」,台灣金融研訓院,民國92年3月。 8、 陳離高、邢成、楊新房,「全球化條件下中國金融市場發展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9、 韓文亮,「大陸地方性銀行效率分析」,2000。 10、華爾街日報,「投資中國」,財訊出版社,2005年6月。 11、鄭航海,「國有企業虧損研究」,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8。 12、蕭秋梅譯,「中國經濟的危機」,經濟新潮社,2003年10月。 二、 期刊 1、 王儷蓉,「中國對WTO銀行開放承諾開始踩煞車」,2005年5月17日,台灣經濟評論第26期。 2、 李紀珠,台灣銀行業赴大陸設立據點之機會與挑戰,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民國90年12月7日。 3、 汪海波,「中國國有企業改革的實踐過程」,當代中國史研究,2005年11月,第12卷第6期。 4、 林祖嘉,「WTO與CEPA對台灣金融業海外與大陸投資影響分析」,國家政策論壇,93年1 月春季號。 5、 陳月端,「台灣地區銀行進入大陸地區之法律分析」,台商張老師月刊,2002年6月,第50期。 6、 許振明,兩岸銀行業發展比較分析,「兩岸金融產業發展學術」研討會,2005年1月7日。 7、 苗苗,「我國股份制商業銀行與外資銀行的合作模式」,經濟研究參考,2005年第87期(總第1951期)。 8、 袁明仁,「大陸外資銀行的發展趨勢及戰略分析」,台商張老師月刊,2004年11月,第79期。 9、 張宇韶,「近期中國大陸金融體制改革分析」,中華歐亞基金會,2004第7卷第12期。 10、 青長蓉;「抗戰時期全國金融中心的轉移及對四川經濟的影響」,成都師範高等專科學報,2003年3月,第22卷第1期,第55頁。 11、 韋伯韜,「中國金融市場開放之研究」,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94年11月23日。 12、 馮宗實:外資銀行進入對本國銀行體系穩定性之影響,世界經濟,2004年第1期,頁30。 13、 簡永光,「從大陸入世看外資銀行在大陸之發展」,台商張老師月刊,2002年5月,第49期。 14、 簡淑綺,「中國銀行業改革開放與商機」,台灣經濟研究院,中國經濟月刊,2006年3月。 15、 劉釗,「外資銀行進入對中國銀行業的影響」,科技情報發展與經濟,2005年第15卷第19期。 16、 中國人民銀行營業管理部,「北京中外資商業銀行競爭力比較」調查研究報告」,2004年10月。 17、 中國銀行課題組,「外資銀行在中國:業務競爭狀況及其發展趨勢」報告,2002年8月。 18、 中華徵信所,「250大集團企業大調查-從數字看集團西進是強本或淘空」報告,2005年12月20日。 19、 2005年中共年報。 20、 2005年中國金融概覽。 21、 2004年中國金融發展報告。 22、 200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年鑒。 三、 論文 1、 王兆星,「外資銀行在大陸的發展」,第9屆兩岸金融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3年11月。 2、 林義凱,「外商銀行在中國大陸的發展歷程及展望」,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84年6月。 3、 吳曉球,「大陸金融監管體系及其運作」,第9屆兩岸金融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3年11月。 4、 許振明,「兩岸銀行業發展的比較分析」,兩岸金融產業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5年1月。 5、 徐風,「外資入股商業銀行對大陸金融市場的影響」,第11屆兩岸金融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5年11月。 6、 張佩林,台灣銀行業赴大陸設置分支機構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1年12月。 7、 楊志鵬,中國大陸金融不良債權之政經分析:1979年以後國家機關角色,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12月,頁139。 8、 諸鑫強,「大陸銀行業的發展與中國銀行的改革實踐」,第11屆兩岸金融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5年11月。 9、 童裕民,大陸金融體制改革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91年6月。 10、 華而誠,「中國大陸金融改革」,兩岸金融產業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5年1月。 11、 羅哲夫,「中國大陸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的最新改革」,第10屆兩岸金融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4年10月。 12、 蔡柏鋒,台資銀行「登陸」可行性模式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4年6月,頁139。 13、 魏名崧,由台資銀行投資大陸經驗分析台資銀行策略,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6月,頁139。 四、 報章報導 1、 王茂臻,「外銀經營人民幣 門檻將降低 銀監會鬆綁 外銀分行營運資金由人民幣5億降為4億」,2005-12-06,經濟日報,第6版。 2、 _____、林巧雁、蔡靜紋,「棄台投中,外資金融業曲線登陸」,2005年8月6日,經濟日報,第5版。 3、 _____,「外資入股國銀 不宜逾兩家 銀監會首度亮出底線 規定持股應高於5%」,經濟日報,2006年5月18日,第06版。 4、 _____,「巴黎銀行買南京商銀19%股權 投入8,700萬美元 傳有意入股台灣合庫」,2006年1月18日,經濟日報,第6版。 5、 _____,「外資銀行 5月納入監管」,20063月30日,經濟日報,第6版。 6、 _____,「富邦金擬入股陸銀 香港公司申設東莞辦事處」,經濟日報,2006年4月4日,第6版。 7、 _____,「陸銀黑洞多 風險難評估」,經濟日報,20066月12日,第3版。 8、 _____,「巴黎銀行買南京商銀19%股權 投入8,700萬美元 傳有意入股台灣合庫」,經濟日報,2006年1月18日,第6版。 9、 _____,「富邦金擬入股陸銀 香港公司申設東莞辦事處」,2006年4月4日,經濟日報,第6版。 10、 于國欽,「因應中國磁吸 增加投資台灣優先誘因」。工商時報,2006年5月21日,第A4版。 11、 巴曙松,「外資入股中國銀行業:如何超越“賤賣”的爭論與分歧」,2005年9月12日,中國經營報。 12、 仇佩芬,「日韓台商 激戰長三角」,2003年8月11日,聯合報,第43版。 13、 林安妮,「招商銀行競爭力 大陸第一 銀行家雜誌評選 交行民生居二、三名 無壞帳及人事包袱是關鍵」,經濟日報,2006年3月2日,第06版。 14、 林妙容,「外資入股中小銀行,大陸擬鬆綁,銀監會釋利多」,經濟日報,2006年4月12日,第6版。 15、 _____,「大陸城市商銀重組 深圳商銀60%股權 賣給外資 將以合資機構為收購主體 突破外資持股上限規定 取得實質控股」,2006年5月6日,經濟日報,第6版。 16、 _____,「澳新銀入股天津商銀」,2005年12月9日,經濟日報,第6版。 17、 林文雄,「美商新橋集團入股台新金控」,台灣時報,2006年2月4日。 18、 林燕翎、林巧雁,「金控搶分行 通路即財路」,2005年11月14日,經濟日報,第04版。 19、 李書良,「銀監會:國銀引進投資應堅持五標準」,工商時報,20065月18日,第A7版。 20、 林文義,「李晉頤:最終市場瞄準全中國」,2005年9月26日,工商時報,第A8版。 21、 林則宏,「國台辦:兩岸簽金融MOU 可採澳門模式 經濟局長何世 忠強調 台資銀行登陸設分行難單方面開放 可透過民間組織協商」, 2006年4月20日,經濟日報,第6版。 22、 林憬屏,「陸委會:兩岸可採澳門模式協商觀光金融監理」,2006年5月27日,中央社。 23、 李勝彥,「國際金融發展趨勢與衝擊」論壇,經濟日報,2006年2月23日,兩岸金融,第6版。 24、 沈石,「金融政策反覆 種下銀行競爭力薄弱禍根」,2006年1月13日,聯合報,第15版。 25、 李道成,「華一銀行找策略性股東」,時報資訊,2006年1月26日。 26、 田裕斌,「新光金控與日本第一生命簽訂業務合作契約」,中央社,2006年6月13日。 27、 洪正吉,「國銀西進設分行 大陸有條件特准 李若谷:只要台灣同意陸銀設處,彰銀、國泰世華銀明年三月可望率先達陣」,工商時報,2003年12月6日,第01版。 28、 許松根,2006年4月3日,中央社,國內財經版。 29、 邵朝賢,「資產60億美元 香港富邦跨過CEPA門檻」,工商時報,2005年7月25日,第4版。 30、 陳慧敏,「天津台協入股渤海商業銀行受阻」,經濟日報,2005年6月27日,第8版。 31、 _____、王茂臻,「富邦金入股福州銀 靜待東風 雙方達成默契 大陸官方也贊成 金管會知情 但仍須政府點頭」,經濟日報,2006年06月12日,第03版。 32、 陳毓婷,「外資新橋270億元入股台新金」,2006年1月28日,中國時報,第A2版。 33、 吳雯雯,「外資搶進大陸金融市場 已有19家已入股或將入股16家中資銀行 還在苦等升格為分行的7家台資銀行 面臨邊緣化危機」,2005年11月9日,聯合報,第42版。 34、 莊春發,「金融產業的管與放 銀行市場的政策,應從公共利益角度出發,若讓金融產業最後掌控於少數集團手中,將非社會之福」,2005年9月19日,工商時報,第27版。 35、 黃國棟,「參股陸銀,像口號:國銀資產規模根本不符資格」,經濟日報,2005年9月25日,第2版。 36、 黃昭勇、蔡靜紋,「富邦承作中芯聯貸 金融機構參與大陸企業聯貸首例」,經濟日報,2006年4月26日,第1版。 37、 孫中英,「中信銀、蘇州中銀簽備忘錄,將服務4000家台商」,2004年2月3日,聯合報,第47版。 38、 楊雅惠,面對與公義台灣金融的健全化、效率化、全球化研討會,2006年5月28日,工商時報,第A5版。 39、 楊曉紅,「民幣業務即將全面放開 廣州外資銀行提前進入狂歡」,2006年3月15日,南方都市報。 40、 彭志平,「大陸銀行不良資產率首度降到個位數」,工商時報,2006年1月28日,第A7版。 41、 _____,「大陸銀行掀起上市熱潮 近10家計畫今年掛牌 包括國有商銀、股份制銀行、城市商銀等,為迎接年底金融業開放的挑戰做好準備。」,工商時報,2006年1月25日,第A7版。 42、 _____、崔慈悌,「《財經看板》大陸銀行業將再擴大對外開放」,2005年10月14日,工商時報,第A7版。 43、 _____,2006年1月28日,工商時報兩岸財經「大陸銀行不良資產率首度降到個位數」,第A7版。 44、 _____,「外銀覓夥伴 城市商銀成新歡」,工商時報,2006年1月12日,第A7版。 45、 彭禎伶,「金管會與法國簽MOU」,工商時報,2006年5月25日,第A8 版。 46、 翁基能,兩岸經貿論壇,中央社,2006年4月15日,大陸財經。 47、 殷乃平,兩岸經貿論壇會議,經濟日報,2006年4月18日,第2版。 48、 項家麟,「一銀德商銀擴大在華東合作 簽訂金融業務合作備忘錄 未來將擴及財富管理證券投資」, 2004年4月23日,經濟日報,第14版。 49、 唐雙寧,「2005中日經濟高級論壇」,澳門日報,2005年10月11日。 50、 廖真翊,「大陸向外資銀行開放人民幣業務的城市從18 個提前增加到25個」2005年12月5日,中央社。 51、 曾桂香,「登陸投資上限鬆綁 中概股熱炒 傳統及科技產業叫好」,2006年5月8日,聯合晚報,第3版。 52、 蔡沛恆,「人民幣融資建華銀達陣,與華一銀行策略聯盟推出CPA洲際帳戶,率先為台商提供資金調度服務」,中國時報,2003年11月19日,第B3版。 53、 藍辛珍,「資本金不足成大陸銀行業一大難題」,大陸財經報,2006年03月27日。 54、 姜遠珍,「韓中擬投資二十億人民幣闢橫渡黃海火車渡輪」,2006年4月3日,中央社。 55、 韓堅海,「星展銀行計畫入股內地銀行」,第一財經日報,2006年5月31日。 56、 康彰榮,「台資銀行在大陸的現狀與挑戰」,工商時報,2003年4月3日。 57、 葉代芝,「金融業登陸?林淑娥:再晚2到3年將失契機」,中央社,2006年4月28日。 58、 葉慧心,「日盛金外資資金 7月到位 百億遞延不良資產一次打銷」,2006年5月24日,經濟日報,第26版。 59、 葉憶如,「奇異融資獲萬泰銀 33 %股權」,2006年1月23日,聯合晚報,第17版。 60、 謝曉陽,「大陸國銀巧計搶生意一銀永亨銀合作破局」,2004年5月21日,經濟日報,第9版。 61、 顏真真,「淡馬錫取得玉山金15%股權」,中華日報,2006年3月15日。 62、 中央社,大陸財經「大陸政府為金融機構不良資產花費達五兆元」,2006年4月24日。 63、 中央社,「標準普爾指大陸銀行業併購時機已成熟」,2006年2月22日,大陸財經。 64、 中央社,「搶灘大陸銀行業外資放手一搏」,2005年9月2日。 65、 工商時報社論,「積極看待兩岸金融開放」,2006年3月2日,第A2版。 66、 大陸銀監會新聞稿,「唐?寧闡述2005年城市商業銀行的10個突破」,2006年6月5日。 67、 台灣新生報,「政府要加快台商回台上市腳步」,兩岸國際,2004年11月25日,第2版。 68、 台灣新生報,「中國可望放寬外銀投資限制歡迎台灣金融業登陸設點」,2005年9月14日,第2版。 69、 深圳市人民政府新聞稿,「深圳外資銀行利潤2005年增長15倍」2006年01月26日。 70、 時報資訊社論,「外資銀行入股與大陸金融改革」,2005年10月21日。 71、 時報資訊社論,「外資銀行入股與大陸金融改革」,2005年10月21日。 72、 經濟日報,「城市商銀不良貸款 降至7.73% 去年一年降低4個百分點 比全國性銀行還耀眼」,2006年6月3日,第6版。 73、 經濟日報社論,「開放金融業西進不能說說而已」,2005年9月26日,第2版。 74、 國泰銀行新聞稿,「國泰銀行將收買中國華一銀行部份股權」,2006年5月31日。 五、網路資源 1、 人民網,「台資企業內地生態鏈業已形成」,2002年9月28日。http://www.unn.com.cn/BIG5/channel2567/2577/2579/200209/28/217428.html。 2、 王節平,新華網,2005年12月23日,「銀監會允符合條件的商業銀行發行混合資本債券」。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5-12/23/content_3961720.htm。 3、 王建民,「海峽兩岸銀行業的交流與合作」,人民網,2002年9月11日。 http://tw.people.com.cn/BIG5/14811/14871/942917.html。 4、 上海浦東發展銀行,http://www.spdb.com.cn/chpage/c414/。 5、 中華資訊網,「國銀台商客戶保衛戰開打」,2004年5月15日, http://www.ttnn.com/cna/news。 6、 中央電視台網站,2006年03月26日,「資本金不足成為大陸銀行業的一大難題」www.cctv.com。 7、 中國證券報,「外資銀行內地攻略大掃描」,2005年11月17日http://big5.ec.com.cn/pubnews/2005_11_07/102268/1115779.jsp。 8、 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http://www.cbrc.gov.cn。 9、 中國人民銀行,http://www.pbc.gov.cn。 10、 國家發展銀行,http://www.cdb.com.cn/web。 11、 中國銀行,http://www.boc.cn。 12、 中國進出口銀行,http://www.eximbank.gov.cn。 13、 中國農業發展銀行,http://www.adbc.com.cn。 14、 中國工商銀行,http://www.icbc.com.cn/index.jsp。 15、 中國農業銀行,http://www.abchina.com/cn/hq/index.jsp。 16、 中國建設銀行,http://www.ccb.cn/portal/cn。 17、 中國光大銀行,http://www.cebbank.com/ceb/html/index.html。 18、 交通銀行,http://www.bankcomm.com/jh/cn/index.jsp。 19、 中信實業銀行,http://www.citicib.com.cn。 20、 民生銀http://www.cmbc.com.cn。 21、 香港東方日報,2006年6月12日,「工行下周遞上市申請」,http://hk.biz.yahoo.com/060611/243/1oo1x.html?s=0939.hk。 22、 國家發展銀行,http://www.cdb.com.cn/web。 23、 招商銀行,http://www.cmbchina.com。 24、 深圳發展銀行,http://www.sdb.com.cn。 25、 財政部證券暨期貨管理委員會網站www.sfc.gov.tw。 26、 卓茂文,「外資銀行在中國調查報告」,2005年11月16日。http://big5.chinabroadcast.cn/gate/big5/gb.chinabroadcast.cn/1321/2005/11/16/1568@782905.htm。 27、 曾剛,「外資銀行在中國發展策略」,2006年6月15日,中國國際廣播網站www.cri.com.tw。 28、 興業銀行,http://www.cib.com.cn/netbank/netbank.portal。 29、 廣東發展銀行,http://ebank.gdb.com.cn。 30、 華夏銀行,http://www.hxbank.com.cn。 31、 劉平,「政策性銀行轉型在市場和政府之間求生存」,2006-1-6,香港經濟導報社,http://www.jdonline.com.hk/index/index.php。 32、 蔡靜紋,「建華金控將投資美國遠東銀行次順位債券」,東森新聞網,2003/年4月9日。http://www.ettoday.com/2003/04/09/184-1437273.htm。 33、 鍾寧瑤,「王志浩:外資行仍戴鐐銬起舞」,2006年05月17日,每日經濟新聞,http://www.sina.net。 34、 泰華國際銀行網站,http://www.bdbank.com.cn/zw/detail.asp。 英文部分 1、 Angus Maddison, Chinese Economic Performance in the Long Run (Paris: OECD, 1998), pp. 150-1。 2、 Dunning, J. H.(1981),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and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George Allen Unwin, London。 3、 Kojima, K.(1978),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A Japanse Model of Multinational Business Operations, Praeger Press, N. Y。 4、 Reynolds,Paul D., China’s International Banking and Financial System(New York;Praeger,1982)。 5、 World Bank, China 2020, p. 106. 6、 Walter,Ingo and H.Peter Gray:“Protection、and International Banking、Sectoral Efficiency、Competitive Structure and National Policy”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7,2003,p597-609。 7、 Vernon, R.(1966),”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0-207。
論文頁數89
附註
全文點閱次數
資料建置時間
轉檔日期
全文檔存取記錄
異動記錄M admin Y2008.M7.D3 23:18 61.59.16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