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仁大學
學術資源網

記錄編號6504
狀態NC094FJU00248024
助教查核
索書號
學校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音樂學系
舊系所名稱
學號491806148
研究生(中)陳廷銓
研究生(英)Chen Ting-Cheng
論文名稱(中)二十世紀敲擊樂記譜法之研究與探討
論文名稱(英)The Research of Percussion Notation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其他題名
指導教授(中)張覺文
指導教授(英)
校內全文開放日期
校外全文開放日期
全文不開放理由
電子全文送交國圖.
國圖全文開放日期.
檔案說明
電子全文
學位類別碩士
畢業學年度94
出版年
語文別中文
關鍵字(中)敲擊樂記譜法
關鍵字(英)percussion notation
摘要(中)在二十世紀西方的音樂發展中,敲擊樂隨著作曲家的大量使用而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探究其中的原因,關鍵在於它的多樣性與多變性。二十世紀的作曲家在經歷了十九世紀所謂的浪漫時期與後期浪漫時期之後,譜寫迎合普羅大眾的傳統和聲與音響的樂曲漸漸地無法激發他們的靈感了,因此作曲家轉而尋找新的作曲手法與迥異以往的音色。 當絃樂器與管樂器可以使用的素材越來越少時,敲擊樂頓時間成了作曲家揮灑靈感最好的素材,因為敲擊樂器的種類成千成百,隨手可得,而這就是敲擊樂的多樣性。隨著敲擊樂器的廣泛使用,作曲家開始思考每一樣敲擊樂器是否只能發出一種音色,因此在當時的作曲家與敲擊樂演奏家 不斷地嘗試後發現,使用了不同硬度與材質的棒槌,會使得敲擊樂器發出截然不同的音色;更有甚者,運用了像拉、磨、彈、刮等各式各樣的演奏方式,同樣使得敲擊樂器產生變化萬千的音色,而這就是敲擊樂的多變性。 而為了因應這些日新月異的敲擊樂器與演奏法,作曲家開始試著以自己的方式來表達他們所設定的敲擊樂器與演奏法;因此在二十世紀中期之後,隨著敲擊樂的蓬勃發展,敲擊樂記譜法也進入了百家爭鳴的時期。時至今日,敲擊樂記譜 法並沒有達成一個統一而完整的制度,尤其是在敲擊樂演奏法的部分;因為敲擊樂器近年來已漸漸缺少創新與前所未見的新樂器產生,所以作曲家大都在演奏技法上力求突破,以產生新的聲音。因此,除了一些常用的樂器演奏上是大致相同的,敲擊樂演奏記譜法依然呈現紊亂的景象。 敲擊樂器記譜法在樂器這方面則有逐漸整合的趨勢;因為大多數的作曲家對於敲擊樂器的記譜幾乎都採用符合其形體的記號,因此像常見的敲擊樂器,例如小鼓、大鼓、定音鼓、木琴、鐵琴等等,在記譜上已有比較固定的模式。但對於一些較罕見的、獨特的樂器,或者是作曲家將常用的樂器加以組合與改造,這些不同以往的樂器就會產生新的記譜法,正如敲擊樂演奏記譜法一樣。 筆者在求學過程中,無論在個人的敲擊樂獨奏樂曲、管絃樂團的敲擊樂部份,或是團體的敲擊樂合奏曲中,常常會接觸到現代作曲家對於敲擊樂器與演奏法所給予的特殊符號,而作曲家幾乎都會為了這些記譜符號作詳盡地解說,使演奏者能正確並完整地演奏出作曲家所希望的音色與音響。而這樣的作曲家與演奏者的互動模式也使筆者對於敲擊樂記譜法產生好奇心與求知慾,並希望能深入地了解敲擊樂記譜法在二十世紀西方音樂的發展中究竟經歷了多少的變動與創新,以及作曲家在為這些新的敲擊樂器與演奏法記譜時所思考的方向,而這也是本篇研究報告的動機與目的。希望在研究的過程中,能逐漸體會每個記譜裡所蘊藏的知識與內容,並將此心得與結果加以彙整,為敲擊樂在國內的發展盡一份心力。
摘要(英)
論文目次目 次 前 言 1 第一章 二十世紀音樂的發展 4 第一節 社會與文化的變遷 4 第二節 音樂風格的轉變與發展 6 第二章 敲擊樂在二十世紀之前的發展 8 第一節 敲擊樂在十八世紀之前的發展 8 第二節 敲擊樂在十八世紀之後的發展 15 第三章 二十世紀敲擊樂器與特殊演奏記譜法之研究 24 第一節 敲擊樂器記譜法 24 第二節 特殊演奏記譜法 32 第四章 二十世紀西方綜合敲擊樂記譜法之研究與探討 40 第一節 史托克豪森的影響 41 第二節 一九八零年迄今 53 第五章 國人敲擊樂作品記譜之運用 65 第一節 演奏位置記譜 65 第二節 特殊演奏的記譜 67 第三節 線譜記譜法之運用 71 總 結 77 參考書目 80
參考文獻一、中文書目: 文德爾班(Wilhelm Windelband),羅達仁譯,《西洋哲學史》(Lehrbuch der Geschichte der Philosophie),台北:臺灣商務,1998。 王曾才,《西洋近代史》,台北:正中,2003。 馬清,《二十世紀歐美音樂風格》,台北:揚智文化,2000。 張正仁譯,Riva Castleman著《二十世紀版畫藝術史》(Prints of the 20th Century: A Histoy),台北:遠流,2001。 麥可?甘迺迪主編,葉綠娜等譯,《西洋音樂百科全書:牛津音樂辭典》。台北市:台灣麥克股份有限公司,1997。 劉志明,《中世紀音樂史》,台北:全音樂譜出版社,2001。 劉志明,《西洋音樂史與風格》,台北:全音樂譜出版社,1993。 劉?泉,《世界現代史》,台北:五南,2003。 潘皇龍,《現代音樂的焦點》,台北:全音,1999。 潘皇龍,《讓我們來欣賞現代音樂》,台北:全音,1999。 盧建榮、江政寬編著,《世界文化史》,台北:五南,2002。 二、西文書目: Baines, Anthony. European and American – Musical Instruments. New York: The Viking Press, 1966. Ber?nek, Vratislav. The Illustrated History of Music. Prague: Sunburst Books, 1994. Blades, James. Percussion Instruments and their History. Westport: The Bold Strummer, 1992. Buchner, Alexander. Musical Instruments Through the Ages. Trans. Iris Urwin. London: Spring Books, n.d. Clemenicic, Ren?. Old Musical Instruments. London: Octopus Books, 1973. Donington, Robert. The Instruments of Music. London: Methuen, 1962. Morgan, Robert P. Twentieth-Century Music. New York, London: W. W. Norton & Company, 1991. Page, Christopher. Music and Instruments of the Middle Ages: Studies on Texts and Performance. Norfolk: Variorum, 1997. Reese, Gustave. Music in the Middle Ages.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1940. Siwe, Thomas, ed. Percussion Solo Literature. Illinois: Media Press, 1995. Stone, Kurt. Music Notation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New York, London: W. W. Norton & Company, 1980.
論文頁數81
附註
全文點閱次數
資料建置時間
轉檔日期
全文檔存取記錄
異動記錄M admin Y2008.M7.D3 23:18 61.59.16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