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編號 | 6508 |
狀態 | NC094FJU00248030 |
助教查核 | |
索書號 | |
學校名稱 | 輔仁大學 |
系所名稱 | 音樂學系 |
舊系所名稱 | |
學號 | 491805015 |
研究生(中) | 洪于淳 |
研究生(英) | Yu-Chun Hung |
論文名稱(中) | 從蕭斯塔可維奇音樂表現與社會藝術背景之關聯 探討大提琴奏鳴曲作品四十的分析與詮釋 |
論文名稱(英) | The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of Dmitry Shostakovich's Cello Sonata Op.40: Bases o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Musical Language and Social Background |
其他題名 | |
指導教授(中) | 李文彬 |
指導教授(英) | Wen-Pin Lee |
校內全文開放日期 | |
校外全文開放日期 | |
全文不開放理由 | |
電子全文送交國圖. | |
國圖全文開放日期. | |
檔案說明 | |
電子全文 | |
學位類別 | 碩士 |
畢業學年度 | 94 |
出版年 | |
語文別 | 中文 |
關鍵字(中) | 蕭斯塔可維奇
音樂表現
社會藝術背景
大提琴奏鳴曲作品四十 |
關鍵字(英) | Dmitry Shostakovich
Musical Language
Social Background
Cello Sonata Op.40 |
摘要(中) | 論文題目中的「社會藝術背景」的研究範圍在時間上限定為蕭斯塔可維奇的生涯年間,而「蕭斯塔可維奇的音樂表現」,則是歸納出音樂素材與作曲手法兩個部分。以歷史縱向面來看,即可從蕭斯塔可維奇的生平看出他的音樂是如何受到環境的影響。尤其從他的童年階段即對當時的環境有感而發地寫下作品,到了文化整肅時期則是更進一步地以音樂為使命。而整個「社會藝術背景」對蕭斯塔可維奇影響最著的階段,則是史達林在1934年所發動的大整肅活動(Great Purge)。1936年的《真理報》事件,則使得蕭斯塔可維奇成為第一位受到公開批判的音樂家,更阻斷了他歌劇創作的可能性。但是到了整肅活動後期,由於政治干涉藝術的情形日益嚴重,而迫使他開始寫作大量的電影音樂。雖然私底下他仍然繼續創作嚴肅的音樂,文化整肅還是影響了他的音樂風格。尤其在1948年的作曲家大會批判事件之後,蕭斯塔可維奇的音樂風格在之後的數年間,偏向了社會寫實主義的路線。
在音樂素材方面,論文中提到了俄羅斯的民間音樂素材與猶太民族音樂的素材。俄羅斯民俗音樂的運用在當時的俄國可被視為社會主義下的規範,然而猶太民族音樂的情形則完全相反。在1948年至1952年時,朱達諾夫大力鼓吹要將猶太人排除到蘇維埃之外,而蕭斯塔可維奇就是在這一股反猶太聲浪中,在作品裡大膽地使用猶太民族音樂的素材。在蕭斯塔可維奇的音樂創作手法方面,論文中舉出讓人聯想到西歐音樂對於蕭斯塔可維奇影響的DSCH主題作曲手法與十二音列作曲手法。而這兩個作曲手法的歐洲音樂理論背景,顯現出蕭斯塔可維奇巧妙地隱藏不合時宜的作曲手法於作品中。
由音樂表現與社會藝術背景之關聯的這個觀點,可以稍微了解為什麼大提琴奏鳴曲會在蕭斯塔可維奇的眾多作品中擁有其特殊的地位:
一、大提琴奏鳴曲為第一首正式室內樂作品,也是蕭斯塔可維奇第一次以古典奏鳴曲曲式的風格之作。
二、大提琴奏鳴曲也是蕭斯塔可維奇於文化整肅時期未受俄國當局嚴厲批判之作。(與歌劇《姆欽斯克縣的馬克白夫人》相比,由於奏鳴曲是一種純粹的音樂,而歌劇則因包含了戲劇的部分而不易生存於當時的時代背景之下。)
三、創作的時機更突顯其價值。
1. 1934年正是史達林發表「大整肅活動」的時間,也是所有的作家協會被解散,成立由黨中央控制的「蘇聯作家協會」的時間點。然而,蕭斯塔可維奇則是完全無視此時緊繃的社會環境,選擇以極為可能會遭到批判的西歐奏鳴曲結構來完成這一首大提琴奏鳴曲。
2. 蕭斯塔可維奇的大提琴奏鳴曲也是俄國重要的大提琴作品中,唯一在文化整肅期間所完成的大提琴奏鳴曲。
3. 蕭斯塔可維奇在1930年代前期的重要音樂創作,幾乎包含了他一生所有的樂種。因此, 1930年代對於蕭斯塔可維奇而言,或許仍然是實驗的階段,但是,在比較了同期作品的音樂素材與作曲手法之後,卻又發現大提琴奏鳴曲與這些作品之間,似乎有跨越了樂種限制的關聯性。這似乎可以說明大提琴奏鳴曲,如何以一首奏鳴曲的規格,確立了它在蕭斯塔可維奇音樂中的角色與地位。
|
摘要(英) | This dissertation is going to discuss how Dmitry Shostakovich’s work involved in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environment during Stalin’s period. From this point of view, his cello sonata op.40 would be a suitable example to discover how music language connected with the composer’s other corresponding works.
To analyze Shostakovich’s musical language, folk material is divided into Russian and Jewish folk material. However, different source of folk music presents totally diverse political meaning in the 1930s-1950s. On the other hand, DSCH motif and twelve-tone technique plays a role of how European traditional composition techniques imply into this Russian composer’s hand.
Cello sonata op.40 has its own position of Shostakovich’s works because of the issue of timing. Because of the Great Purge, the sonata from he used in this work established a symbol in the 1930s. Also the cello sonata was the only work not criticized in the public. According all the reasons, the cello sonata raised its supreme position of Shostakovich’s compositions.
|
論文目次 | 前言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目的
第二節 研究範圍
第三節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俄國近代社會藝術背景
第一節 俄國政局之概述
第二節 俄國近代藝術背景
第三節 政局對於藝術之影響
第三章 蕭斯塔可維奇之音樂表現
第一節 生平概述
第二節 音樂素材
第三節 作曲手法
第四節 大提琴奏鳴曲與其它同期作品之探析
第四章 社會藝術背景對於蕭斯塔可維奇之影響
第一節 音樂風格概述
第二節 文化整肅時期
第三節 社會藝術背景之影響
第五章 大提琴奏鳴曲Op.40樂曲分析
第一節 分析概論
第二節 第一樂章
第三節 第二樂章
第四節 第三樂章
第五節 第四樂章
第六章 大提琴奏鳴曲Op.40樂曲詮釋
第一節 詮釋概論
第二節 第一樂章
第三節 第二樂章
第四節 第三樂章
第五節 第四樂章
第七章 結論
附錄
一、蕭斯塔可維奇與俄國社會藝術背景之略年表
二、「混沌取代了音樂」,取自「真理報」(1936.1.18)
|
參考文獻 | 壹、外文文獻
一、辭典類
Sadie, Stanley 2nd ed. Vol. 23,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 Musicians. London: Macmillan Publishers Limited, 2001.
二、外文書籍
Carpenter, Ellon D. “Russian theorists on modality in Shostakovich’s music” Shostakovich Studies. Ed. Fanning, David. Cambridge: Can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Lukyanova, N. V. Shostakovich: His Life and Times. Trans. Yuri Shirokov. Neptune City: Paganiniana Publication, Inc., 1984.
MacDonald, Ian. The New Shostakovich. London: Fourth Estate Ltd, 1990.
Maes, Francis. A History of Russian Music: from Kamarinskaya to Babi Yar. Trans. Arnold J. Pomerans and Erica Pomeran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2.
Schmelz, Peter J. “Shostakovich’s Twelve-Tone Compositions and the Politics and Practice of Soviet Serialism”Shostakovich and His World. Ed. Fay, Laurel E.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4.
Taruskin, R. Defining Russia Musically.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7.
Volkov, S. Testimony—The Memoris of Dimitri Shostakovich. London: Faber and Faber Limited, 1987.
Wilson, Elizabeth. Shostakovich—A Life Remember. London: Faber and Faber Limited, 1994.
______. Shostakovich and His World. ed. Laurel E. Fay.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4.
______.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the Cello. ed. Robin Stowell.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貳、中文文獻
一、辭典類
Simpson, Robert著,林勝儀譯,《新訂 標準音樂辭典》,音樂之友社 編,台北:美樂出版社,1999年。
二、中文書籍
周雪舫。《俄羅斯史—謎樣的國度》。台北:三民書局,2005年初版。
胡軍。《哲學是什麼》。台北:揚智文化出版,2004年初版。
段培龍。《悲劇帝國—說不盡的俄羅斯故事》。台北:果實出版,2004年初版。頁92~159。
音樂之友社編。《作曲家別 名曲解說珍藏版15 蕭斯塔可維奇》。林勝儀譯。台北:美樂出版社,2000年初版。
盧健英編。《發現蕭斯塔可維奇》。台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2004年初版。
三、翻譯書籍
艾瑞克.羅斯伯利。《蕭斯塔可維奇》。楊敦惠譯。台北:智庫出版社,1996年初版。
史特拉文斯基。《音樂七講》。許常惠譯。台北:樂韻出版社,1995年三版。頁69~86。
米爾斯坦,渥爾可夫。《從俄國到西方》。陳涵音譯。台北:大呂出版社,1994年初版。
亞蘭.伍德。《俄國革命的源起》。黃煜文譯。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初版。
格魯姆.格日邊洛。《羅斯托波維奇訪談錄》。王彥秋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04年初版。
馬克林。《文化創新的泉源》。方能御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1997年初版。
理察.皮佩斯。《共產主義簡史》。蔡東杰譯。台北:左岸文化,2004年初版。
溪內謙。《蘇維埃七十年—現代社會主義反思》。柯文軍譯。台北:臺灣商務,1993年初版。
赫洛德?荀伯格。《現代樂派》。陳琳琳譯。台北:萬象圖書,1993年初版。
四、學位論文
何文傑,《蕭士塔高維奇—大提琴奏鳴曲Op.40演奏之詮釋與分析》,台北:輔仁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Wilson, Miranda Clare. Shostakovich’s Cello Sonata: Its genesis related to Socialistic Realism (Russian, Dmirei Dmitrievich Shostakovich), Austin: DMA Dissertation from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2005.
參、樂譜
Shostakovich, Dimitri. Sonata in D minor Opus 40 for Cello and Piano, New York: International Music Company, 1962.
Shostakovich, Dimitri. Symphony No.4 Opus 43, New York: Belwin Mills, Kalmus No.142.
Shostakovich, Dimitri. 24 Preludes Opus 34, New York: International Music Company, No.583.
Beethoven, Ludwig van. Sonaten f?r Klavier und Violoncello Opus 69, ed. by Andr? Navarra. M?nchen: G. Henle Verlag, 1971.
肆、有聲資料
Dimitri Shostakovich. Sonata in D minor, Opus 40 for Cello and Piano. Gregor Piatigorsky, The Art of Gregor Piatigorsky. Music & Art: CD644, 1990.
Dimitri Shostakovich. Sonata in D minor, Opus 40 for Cello and Piano. Mischa Maisky, Mischa Maisky, Matha Argerich in Concert. Deutsche Grammophon: 00289 477 5323, 2005.
Dimitri Shostakovich. Sonata in D minor, Opus 40 for Cello and Piano. Mstislav Rostrpovich, The Russian Years 1950~1974. CD10 of 13 Compact Discs. EMI: 7243 5 72016 29, 1997.
Dimitri Shostakovich. Lady Macbeth of Mtsensk. Mstislav Rostrpovich Conductor. EMI: 7243 5 67779 27, 2002.
Dimitri Shostakovich. Sonata for Violin and Viola. Kagan, Richter, Bashmet. Regis: RRC 1128, 2002.
Dimitri Shostakovich. Piano Concertos, 3 Fantastic Dances, 5 Preludes & Fugues op.87. EMI: 7243 5 62648 23, 1958.
|
論文頁數 | 154 |
附註 | |
全文點閱次數 | |
資料建置時間 | |
轉檔日期 | |
全文檔存取記錄 | |
異動記錄 | M admin Y2008.M7.D3 23:18 61.59.161.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