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仁大學
學術資源網

記錄編號6520
狀態NC094FJU00248043
助教查核
索書號
學校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音樂學系
舊系所名稱
學號493806013
研究生(中)莊宜璇
研究生(英)Yi-hsuan Chuang
論文名稱(中)舒曼《幻想曲》作品十七之分析與演奏詮釋
論文名稱(英)An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of Robert Schumann's Fantasie, Op.17
其他題名
指導教授(中)孫樹文+ 德林傑
指導教授(英)
校內全文開放日期不公開
校外全文開放日期不公開
全文不開放理由
電子全文送交國圖.同意
國圖全文開放日期.2007.04.19
檔案說明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01
學位類別碩士
畢業學年度94
出版年
語文別中文
關鍵字(中)舒曼 幻想曲
關鍵字(英)Schumann Fantasy Op.17
摘要(中)摘要 舒曼深具個人特色的音樂語法和他在音樂中使用的動機素材一直都是學者們深感興趣且熱烈探討的對象,在這些豐碩的研究資料背後,可以從中發現其作品充滿「引用」(quotation)的手法和「暗喻」(allusion)的作風,他的某些主題被發現帶有文字上的「密碼」(cryptograms),給予人們許多自由想像的空間。再加上音樂和文學之間的關聯性是舒曼最特殊的創作風格,「音樂詩化」是他一生所追求的終極目標。舒曼運用著各種方式來表達出他心中的詩意和感情,如用一動機來代表某種隱喻;將單一動機擴大發展至不同樂章中;將舊有作品裡的動機運用於別的作品裡;以主題變形的手法發展同一動機…等,以上這些要素均使得他的作品充滿幻想且善變的氣質。 筆者選擇舒曼最優秀的作品之一C大調《幻想曲》作品17來作為研究,此篇論文共分為六個章節,首先說明研究動機、研究範疇;從舒曼的愛情和文學背景來探討對舒曼音樂創作的影響;由十九世紀幻想曲和奏鳴曲的結合,來詳述十九世紀鍵盤樂器幻想曲和奏鳴曲結合的發展與演變,並舉出多位作曲家的作品來輔助說明;本文的重點為C大調《幻想曲》作品17之曲式分析,從敘述此作品的創作背景和出版過程,到研究三個樂章的曲式結構,透過主題動機、調性、和聲、節奏的變化來加以說明;C大調《幻想曲》作品17之演奏詮釋探討,針對旋律聲部和織度的處理、速度的轉變、多變的節奏、和聲的變化、踏板的使用、彈奏技巧的問題和練習方法、以及風格上的掌握等方面,分成七節來一一討論,筆者也將個人意見提出來,以供演奏者在詮釋上的一些參考;本文最終為回顧舒曼當時所處的十九世紀之時代背景,文學、哲學、音樂在浪漫主義潮流下所產生的大突破,以及哲學家和文學家對舒曼的影響,還有對C大調《幻想曲》作品17所作的曲式分析和演奏詮釋探討,透過對曲式的了解和音樂詮釋上的研究,從中得之舒曼的作曲手法和內心世界。
摘要(英)
論文目次目次 第一章 序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範疇 3 第二章 舒曼的愛情和文學背景 5 第一節 舒曼和克拉拉?維克的愛情 5 第二節 文學家和哲學家對舒曼的影響 11 第三章 十九世紀幻想曲和奏鳴曲的結合 18 第四章 C大調《幻想曲》作品17之曲式分析 27 第一節 《幻想曲》作品17之創作背景和出版過程 27 第二節 第一樂章之曲式分析 31 第三節 第二樂章之曲式分析 46 第四節 第三樂章之曲式分析 53 第五章 C大調《幻想曲》作品17之演奏詮釋探討 59 第一節 旋律聲部和織度的處理 59 第二節 速度的轉變 64 第三節 多變的節奏 69 第四節 和聲的變化 72 第五節 踏板的運用 75 第六節 彈奏技巧的問題和練習方法 78 第七節 風格上的掌握 81 第六章 結論 84 參考文獻 96
參考文獻參考文獻 一、西文部分 Brown , Thomas Alan. The Aesthetics of Robert Schumann. Westport: Greenwood Press, 1975. Chissell, Joan. Schumann. Londo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1972. Daverio, John. Robert Schumann—Herald of a “New Poetic Ag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______. Schumann’s“Im Legendenton”and Friedrich Schlegel’s Arabeske. 19th Century Music11, no.2, 1987. Drabkin, William.“Fantasia.”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Ed. Stanley Sadie ed. (1st. ed.)Vol. 6. London: Macmillan, 1980, 545~557. Gillespie, John. Five Centuries of Keyboard Music. New York: Dover , 1965. Gordon, Stewart. A History of Keyboard Literature. New York: Schirmer Books,1996. Herbert, May. Early Letters of Robert Schumann. London: Gorge Bell and Sons, 1888 . Jacob, Robert L.“Schumann and Jean Paul.”Music&Letters , no. 1 (January, 1949), 250~258. Jamner, Jeffrey Michael. Robert Schumann's Fantasie in C Major, Op. 17: A Historical and Analytical Study. Ph. D. diss., The Manhattan School of Music, 1996. Jensen, Eric Frederick.“Explicating Jean Paul: Robert Schumann’s Program for Papillons, Op. 2”19th Century Music xxii, no. 2 (Fall, 1998), 127~143. Jones, J. B. “Beethoven and Schumann: some literary and musical allusions.”Music Review 49, no. 2 (1988), 122~124. LaRue, Jan. Guidelines for Style Analysis.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Inc., 2nd ed., 1995. Mark, Rozanski Rudy. Thematic Unification in Robert Schumann’s Fantasia, Op. 17. Ph. D. diss.,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1989. Marston, Nicholas. Schumann Fantasie Op. 17. Great Britai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______. “Im Legendenton: Schumann’s Unsung Voice.” 19th Century Music 16, No. 3, 1993. ______. “Schumann’s Monument to Beethoven.”19th Century Music 14, No. 3, 1991. Marshall, Traute Maass.“Jean Paul.”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 Ed. Stanley Sadie. (1st. ed.) Vol. 9. London: Macmillan, 1980. Maxwell, Carolyn. Schumann Solo Piano Literature. Colorado: Maxwell Music Evaluation Book, 1984. Ostwald, Peter. Schumann: Music and Madness . Boston: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85. Rosen, Charles. The Classical Style. New York: Noton, 1972. Schumann, Robert. On Music and Musicians. New York: Pantheon, 1946. Todd, R. Larry. Schumann and his Worl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4. Walker, Alan Schumann.“Liszt, and the C major Fantasie, Op. 17: A Declining Relationship,”Music and letters 60, No. 4 , 1979。 二 、中文部分 尤懿心著,《舒曼幻想曲作品十七之詮釋報告》。國立師範大學音樂系碩士論文,1997年。 蔡靜怡著,《舒曼幻想曲作品十七之研究》。中山大學音樂系碩士論文,1998年。 李宜樺著,《探討舒曼幻想曲作品十七第一樂章結構中一致性關係的表情開展》。國立交通大學音樂系碩士論文,2001年。 蕭欣欣著,《舒曼幻想曲作品十七》。台北市立師範學院音樂系碩士論文,2003年。 陳韋琳著,《舒曼C大調幻想曲作品十七之詮釋報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碩士論文,2005年。 陳淑純著,《霍夫曼(E.T.A. Hoffmann)的樂論與文論之綜合研究》。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李哲洋主編,《最新名曲解說全集15:獨奏曲2》。台北:全音出版社,1998年。 陳玉芸著,《舒曼鋼琴曲代表作之研究》。台北:全音出版社,1997年。 林公欽著,《鋼琴踏辦使用研究》。台北:宏學出版,1989年。 林公欽著,《舒曼鋼琴變奏曲》。台北:國立編譯館,2003年。 佐藤馨,〈舒曼〉,《新訂標準音樂辭典》,音樂之友社編。台北:美樂,1999年,1666~1678。 Chissell, Joan著,譯者:林勝儀,《舒曼鋼琴曲》。台北:全音出版 社,1984年。 ______著,譯者:苦僧,《舒曼:鋼琴音樂》。台北:世界文物,1997年。 Dowley, Tim著,譯者:朱健慧。《舒曼》。台北:智庫文化,1995年。 Liszt, Franz著,譯者:張洪島。《李斯特論白遼士與舒曼》。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94年。 Ostwald, Peter著,譯者:張海燕。《天使與魔鬼之舞:舒曼的一生》。台北:高談文化,2000年。 Reich , Nancy B.著,羅基敏編審,陳秋萍、游叔峰譯。《克拉拉之死:一位堅毅不屈的傑出鋼琴家》。台北:高談文化,1990年。
論文頁數99
附註
全文點閱次數
資料建置時間
轉檔日期
全文檔存取記錄
異動記錄M admin Y2008.M7.D3 23:18 61.59.16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