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編號 | 6532 |
狀態 | NC094FJU00248055 |
助教查核 | |
索書號 | |
學校名稱 | 輔仁大學 |
系所名稱 | 音樂學系 |
舊系所名稱 | |
學號 | 492806121 |
研究生(中) | 許嘉豪 |
研究生(英) | Shiu, jia hau |
論文名稱(中) | 約翰˙塞巴斯倩˙巴赫第一號魯特琴組曲BWV 996之演奏詮釋 |
論文名稱(英) | |
其他題名 | |
指導教授(中) | 方銘健 |
指導教授(英) | |
校內全文開放日期 | 不公開 |
校外全文開放日期 | 不公開 |
全文不開放理由 | |
電子全文送交國圖. | 同意 |
國圖全文開放日期. | 2006.06.26 |
檔案說明 | 電子全文 |
電子全文 | 01 |
學位類別 | 碩士 |
畢業學年度 | 94 |
出版年 | |
語文別 | 中文 |
關鍵字(中) | 魯特琴・巴赫・巴洛克・吉他・組曲 |
關鍵字(英) | |
摘要(中) | 巴洛克時代音樂大師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遺留下了跨時代的音樂資產,其音樂不論質與量都是巴洛克音樂登峰造極的里程碑,高度對位的藝術,使後代音樂家競相藉以磨練音樂創作技巧,不可否認巴赫影響力對後世甚鉅。然而魯特琴在巴洛克音樂達到顛峰之際,逐漸退出大舞台,原因為音量不足以與管絃樂團匹敵,且其調弦始終困擾著演奏者,落寞由此可見。而與魯特琴同為撥絃樂器的吉他,在二十世紀後開始背負演奏巴赫魯特琴組曲重要的使命,歷史發展雖各異,但現今古典吉他開始承先啟後的重要工作,不過仍然會碰到演奏巴赫魯特琴音樂演奏上的問題,所以為吉他演奏者值得深入探討的一課題。在巴赫眾多作品中,鮮為人研究的是他曾為魯特琴(Lute)創作,作品編號BWV996的魯特琴組曲。對於巴赫能夠創作魯特琴音樂,實為一令人驚歎的成就,相較於以對位法創作鍵盤樂器與彈撥樂器,魯特琴或其他撥弦樂器創作限制相當多,除了最基本音域的問題,還有對位與和聲能不能夠演奏出來的問題,由此可見巴赫對於魯特琴有相當深入的了解,更是探討吉他演奏最好的題材之一。筆者就日本吉他家阿部保夫?吉他改編的版本來探討,主要針對實際演奏時處理音樂的方式,以及解決左右手指法上困難的方式。 |
摘要(英) | |
論文目次 | 目錄
摘要 i
圖表圖錄 ii
目錄 iv
第一章 序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1
第三節 研究範圍 1
第二章 巴赫生平與創作歷程 2
第一節 學習與成長期(1685-1703) 2
第二節 安斯塔到木豪森(Arnstadt and Muhlhausen)時代(1703-1708) 2
第三節 威瑪(Weimar)時代(1708-1717) 3
第四節 柯登(Cothen)時代(1717-1723) 4
第五節 來比錫(Leipzig)時代(1723-1750) 5
第三章 巴赫魯特琴組曲BWV996探討 7
第一節 巴洛克組曲的演進 7
第二節 巴赫BWV996結構探討 8
1.前奏曲(Prelude) 8
2.阿勒曼舞曲(Allemande) 12
3.庫朗舞曲(Corrante) 14
4.薩拉邦舞曲(Sarabande) 15
5.布雷舞曲(Bourree) 17
6.基格舞曲(Gigue) 18
第四章 巴赫魯特琴組曲在吉他上演奏探討 21
第一節 調弦與指法探討 21
第二節 左右手指法與演奏探討 .22
第三節 音色處理與風格 47
第五章 總結 48
附錄 50
參考書目: 51
|
參考文獻 | 中文:
方銘健,《古典吉他演奏藝術》。台北:全音樂譜出版社,1997。
---,《古典吉他音樂家及圖鑑》。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2003。
河也賢等七人,林勝儀譯,《吉他基礎講座》〈吉他音樂的歷史〉。台北:全音譜出版社,1986。
音樂之友社編著,《新訂標準音樂辭典》,冊一,A-L。台北:美樂,1999。
孫敏慧,《吉他音樂月刊第六期》。台北:千禾出版社,1981。
國立編譯館,《音樂名詞》。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8。
楊沛仁著,《音樂史與欣賞》。台北:美樂出版社,2001。
劉志明,《西洋音樂史與風格》。台北:全音譜出版社,1997。
---,《巴洛克時代音樂史》。台北:全音譜出版社,2000。
西文:
Aguado, Dionisio. New Guitar Method. Ed. by Brian Jeffery. Trans. by Louise Bigwood. London: Tecla Edition, 1981.
Bellow, Alexander. The Illustrated History of the Guitar. New York: F. Colombo, 1970.
Carlevaro, Escuela da la Guitarra. Beunosaires: Barry, 1975.
Duncan, Charles. The Art of Classical Guitar Playing. Princeton: Summy-Birchard Music, 1980.
Fang, Ming-Jian. Notional systems and Practices for the Lute, Vihuela and Guitar from the Renaissance to the Present Day. Indiana: Ball State Univ., 1988.
Grunfeld, Frederile V. The Art and Times of the Guitar. New York: Da Capo Press, Inc., 1974.
Jeffery, Brian. Fernando Sor Composer and Guitarisr. New York: Charles Hansen, Inc., 1997.
Pinnell, Richard. Francesco Corbetta and the Baroque Guitar. 2 Vols. Ann Arbor: University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 1982.
Pujol, Emilio. Guitar School. Boston: Editions Orphee, Inc., 1983.
Poulton ,Dinan. An Itrodouction to Lute Playing. New york:Scott & Co.Ltd.1961.
Quine, Hector. Guitar Technique. New York: Oxford Univ. Press, 1990.
Russell, David. “Classical Technique,” The Guitar-A Guide for Students and Teachers. Compiled and edited by Michael Stimps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Scheider, John. “20th Century Guitar,” Guitar and Lute. 10 (July 1974): 14-18.
Tyler, James. A Brife Tutor for the Barque Guitar. Finland: Chorus Publications, 1984.
Turbull, Harvey. The Guitar from the Renaissance to the Present Day. New York: C. Scribner’s Sons, 1974.
|
論文頁數 | |
附註 | |
全文點閱次數 | |
資料建置時間 | |
轉檔日期 | |
全文檔存取記錄 | |
異動記錄 | M admin Y2008.M7.D3 23:18 61.59.161.35 |